办公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4957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办公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办公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逐渐加快。人们需要长时间地在办公室里进行办公。因此,为了有利于身体健康,人们需要进行午休,而有的办公室的内的相邻两排办公桌之间的间距较为狭小,不利于放置折垫床等进行午休息,因而使得午休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节省空间且方便午休的办公设备。

一种办公设备,包括办公桌与办公椅,所述办公椅与所述办公桌相对设置,所述办公桌包括基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座上的桌面,所述基座中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办公椅包括支撑座、坐垫以及靠垫,所述坐垫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靠垫转动设置于所述坐垫上,所述坐垫中设置有躺卧组件,所述躺卧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叠部、第二折叠部以及第三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连接于所述坐垫的内侧,所述第三折叠部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卡钩,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卡接部,所述连接卡钩与所述卡接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基座上可折叠地设置有两个转动板,所述两个转动板相对设置且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两个转动板上均形成有连接部,所述两个转动板通过所述两个连接部相互连接,所述卡接部凸设于其中一个转动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板为矩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板上设置有缓冲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块为矩形块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块的厚度为8-10厘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空间的相对两个侧壁上均开设有容纳槽,所述两个缓冲块分别容纳于所述两个容纳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块上凹设形成有脚形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脚形槽的一侧贯通形成延伸槽。

由于所述坐垫中设置有躺卧组件,因此当需要午休时,可以将所述躺卧组件抽出,并利用所述第三折叠板的连接卡钩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卡接部连接,然后,将所述靠垫相对所述坐垫展开,此时,办公人员可以躺在所述躺卧组件、坐垫以及靠垫上。由于在午休时,使用者的双腿可以伸入所述办公桌的基座的容纳空间中,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有利于在狭小空间内进行午休。因此,所述办公设备有利于办公人员进行午休。而且,由于使用者的双腿伸入所述办工桌底部的容纳空间中,因而可以适当地遮挡了脚臭味的散发,而且可以保护隐私。

当需要支撑使用者的脚部时,将转动所述两个转动板,使得所述两个转动板相对所述基座转动并相互卡合于一起,然后通过将所述第三折叠板上的连接卡钩与所述转动板上的卡接部相互卡合,则所述两个转动板可以支撑所述第三折叠板,同时又可以支撑使用者的脚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办公桌及电脑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办公椅的侧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扶手杆的端面示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升降组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一种办公设备,包括办公桌与办公椅,所述办公椅与所述办公桌相对设置,所述办公桌包括基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座上的桌面,所述基座中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办公椅包括支撑座、坐垫以及靠垫,所述坐垫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靠垫转动设置于所述坐垫上。例如,所述坐垫中设置有躺卧组件,所述躺卧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叠部、第二折叠部以及第三折叠部,所述第一折叠部连接于所述坐垫的内侧,所述第三折叠部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卡钩,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卡接部。例如,所述连接卡钩与所述卡接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基座上可折叠地设置有两个转动板,所述两个转动板相对设置且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两个转动板上均形成有连接部。例如,所述两个转动板通过所述两个连接部相互连接,所述卡接部凸设于其中一个转动板上。

请参阅图1及图2,一种办公设备100,包括办公桌10与办公椅20,所述办公椅与所述办公桌相对设置,所述办公桌包括基座11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座上的桌面12,所述基座中形成有容纳空间111,所述办公椅包括支撑座21、坐垫22以及靠垫23,所述坐垫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靠垫转动设置于所述坐垫上,所述坐垫中设置有躺卧组件30,所述躺卧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叠部31、第二折叠部32以及第三折叠部33,所述第一折叠部连接于所述坐垫的内侧,所述第三折叠部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卡钩331,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卡接部13,所述连接卡钩与所述卡接部可拆卸地连接。

由于所述坐垫中设置有躺卧组件,因此当需要午休时,可以将所述躺卧组件抽出,并利用所述第三折叠板的连接卡钩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卡接部连接,然后,将所述靠垫相对所述坐垫展开,此时,办公人员可以躺在所述躺卧组件、坐垫以及靠垫上。由于在午休时,使用者的双腿可以伸入所述办公桌的基座的容纳空间中,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有利于在狭小空间内进行午休。因此,所述办公设备有利于办公人员进行午休。而且,由于使用者的双腿伸入所述办工桌底部的容纳空间中,因而可以适当地遮挡了脚臭味的散发,而且可以保护隐私。当使用者需要办公室,将所述连接卡钩从所述卡接部上脱离,并收叠所述第一折叠部、第二折叠部以及第三折叠部,然后调整所述靠垫相对所述坐垫的相对角度,工作人员即可进行正常办公。

例如,为了便于在办公时转动所述坐垫,所述支撑座包括底盘211以及设置于所述底盘上的枢纽柱212,所述坐垫设置于所述枢纽柱上,所述底盘的直径大于所述枢纽柱的直径,所述底盘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滚珠。当办公人员需要转身时,可以通过所述坐垫相对所述枢纽柱的旋转来实现,而且由于所述底盘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滚珠,因此也方便使用者移动所述办公椅。

例如,为了便于设置所述多个滚珠,所述底盘的底面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多个滚珠设置于所述环形凹槽中。所述环形凹槽的底面开设有多个球形槽,所述多个滚珠分别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多个球形槽中。所述坐垫上设置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上开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2-4毫米。所述透气孔为圆形孔。由于所述底盘的底面设置有环形凹槽,而所述环形凹槽的底面开设有多个球形槽,因此可以方便地收容所述多个滚珠。而所述坐垫上设置的缓冲层,则有助于提升使用者的使用感受。

例如,为了便于在午休时支撑使用者的脚部,所述基座上可折叠地设置有两个转动板14,所述两个转动板相对设置且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两个转动板上均形成有连接部141,所述两个转动板通过所述两个连接部相互连接,所述卡接部凸设于其中一个转动板上。当需要支撑使用者的脚部时,将转动所述两个转动板,使得所述两个转动板相对所述基座转动并相互卡合于一起,然后通过将所述第三折叠板上的连接卡钩与所述转动板上的卡接部相互卡合,则所述两个转动板可以支撑所述第三折叠板,同时又可以支撑使用者的脚部。

例如,为了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感受,所述转动板为矩形板。所述转动板上设置有缓冲块15。所述缓冲块为矩形块体。所述缓冲块的厚度为8-10厘米。所述容纳空间的相对两个侧壁上均开设有容纳槽,所述两个缓冲块分别容纳于所述两个容纳槽中。所述缓冲块上凹设形成有脚形槽。所述脚形槽的一侧贯通形成延伸槽。由于所述缓冲块设置于所述转动板上,且所述缓冲块上开设有脚形槽,因此所述缓冲块可以利用脚形槽来收容使用者的脚部,同时所述缓冲块能够利用自身的缓冲的特性提高使用者的触感。

例如,当所述靠垫相对所述坐垫旋转时,所述靠垫会悬空。而为了支撑所述靠垫,所述靠垫远离所述办公桌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枢转杆、横杆以及两个支撑杆,所述枢转杆转动设置于所述靠垫上,所述两个支撑板分别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枢转杆的两端,所述横杆与所述枢转杆平行设置,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个支撑杆的中部位置。所述靠垫的顶部凸设有定位板条,所述定位板条朝所述办公桌延伸。所述支撑架上还设置有遮挡组件,所述遮挡组件包括遮挡框以及设置于所述遮挡框中的遮挡部,所述遮挡框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枢转杆上。所述靠垫的两侧还设置有两个扶手杆,所述扶手杆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杆以及设置于所述两个连接杆之间的收容网,所述收容网中形成有收容通道,所述收容通道用于收容使用者的手臂部位。所述两个连接杆的端部设置有凸设肋,所述两个卡设肋之间形成有卡设空间,所述卡设空间用于卡设横向设置的水杯。所述办公设备还包括电脑,所述电脑包括主机箱、与所述主机箱电性连接的显示器、键盘以及鼠标。所述主机箱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显示器设置于所述办公桌上,所述键盘与所述鼠标邻近所述显示器设置。所述办公桌上开设有调整槽,所述显示器包括升降体以及显示体,所述升降体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调整槽中,所述显示体固定于所述升降体上并突出于所述办公桌上。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卡设件,所述卡设件中设置卡设槽。所述办公桌上还设置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支架、两个导轮、升降带、驱动齿轮、两个传动齿轮以及两个驱动凸轮。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办公桌上,所述两个导轮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升降带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两个导轮上,所述两个升降带的中部收容于所述卡设件的卡设槽中,所述两个驱动凸轮推抵于所述升降带上并位于所述升降体的两侧,所述两个驱动凸轮位于所述两个导轮之间。所述两个传动齿轮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驱动凸轮上,用于分别驱动所述两个驱动凸轮旋转,所述驱动齿轮设置于所述两个传动齿轮之间并分别与所述两个传送齿轮啮合。所述驱动齿轮的一侧凸设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齿轮的直径小于所述传动齿轮的直径。所述驱动齿轮的直径为所述传动齿轮的直径的0.3-0.5倍。所述驱动齿轮的圆心与所述两个传动齿轮的园心连线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驱动齿轮的驱动部连接。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惰轮,所述升降带还套设于所述惰轮上,所述升降带围绕所述两个导轮及所述惰轮形成装设空间,所述驱动齿轮、两个传动齿轮以及所述两个驱动凸轮均设置于所述装设空间内。所述惰轮的中心与所述两个导轮的中心的连线形成等腰三角形。

例如,为了进一步详细抵描述所述支撑架、遮挡组件、电脑以及所述升降组件,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述靠垫远离所述办公桌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架25,所述支撑架包括枢转杆251、横杆252以及两个支撑杆253,所述枢转杆转动设置于所述靠垫上,所述两个支撑板分别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枢转杆的两端,所述横杆与所述枢转杆平行设置,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个支撑杆的中部位置。当所述靠垫相对所述坐垫旋转时,可以掰动所述支撑架,使得所述支撑架相对所述靠垫旋转并支撑于地面上,从而可以利用所述支撑架支撑底面,进而提高所述办公椅支撑力度,以便于在使用者午休时,实现对适用者头部的支撑。例如,为了便于使用者午休,所述靠垫的顶部凸设有定位板条,所述定位板条朝所述办公桌延伸。所述支撑架上还设置有遮挡组件,所述遮挡组件包括遮挡框以及设置于所述遮挡框中的遮挡部,所述遮挡框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枢转杆上。当使用者休息时,可以转动所述遮挡组件,使得所述遮挡部定位于所述靠垫上的定位板条上,进而可以利用所述遮挡部遮挡使用者的脸部,使得使用者感受到的光线较为暗弱,从而有利于使用者的午休。例如,为了提高座椅的使用感受,所述靠垫的两侧还设置有两个扶手杆26,所述扶手杆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杆261以及设置于所述两个连接杆之间的收容网262,所述收容网中形成有收容通道263,所述收容通道用于收容使用者的手臂部位。当使用者需要休息的时候,可以将手臂放入所述收容网中,进而便于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适当的休息。例如,为了放置水杯等物品,所述两个连接杆的端部设置有凸设肋264,所述两个卡设肋之间形成有卡设空间,所述卡设空间用于卡设横向设置的水杯。例如,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4,所述办公设备还包括电脑40,所述电脑包括主机箱41、与所述主机箱电性连接的显示器42、键盘43以及鼠标44。所述主机箱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显示器设置于所述办公桌上,所述键盘与所述鼠标邻近所述显示器设置。当办公人员办公时,可以坐在所述办公椅上并利用所述电脑进行办公。

例如,为了调整所述显示器的高度,所述办公桌上开设有调整槽,所述显示器包括升降体421以及显示体422,所述升降体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调整槽中,所述显示体固定于所述升降体上并突出于所述办公桌上。利用所述升降体相对所述调整槽滑动即可调整所述显示器的高度,以使所述显示体适应使用者的身高。例如,为了便于调整所述显示体的高度,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卡设件,所述卡设件中设置卡设槽。所述办公桌上还设置有升降组件50,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支架51、两个导轮52、升降带53、驱动齿轮54、两个传动齿轮55以及两个驱动凸轮56。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办公桌上,所述两个导轮相互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升降带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两个导轮上,所述两个升降带的中部收容于所述卡设件的卡设槽中,可以利用所述升降带的升降来调整所述显示体相对于所述办公桌的高度。所述两个驱动凸轮推抵于所述升降带上并位于所述升降体的两侧,所述两个驱动凸轮位于所述两个导轮之间。所述两个传动齿轮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驱动凸轮上,用于分别驱动所述两个驱动凸轮旋转,从而推抵所述升降带的中部以带动所述升降体上升或者下降。例如,所述驱动齿轮设置于所述两个传动齿轮之间并分别与所述两个传送齿轮啮合。当所述驱动齿轮旋转时,所述驱动齿轮能够通过所述两个传动齿轮带动所述两个驱动凸轮旋转,进而通过所述升降带调整所述显示体的高度,因而可以提高驱动效率。

例如,为了便于调节所述升降带的高度,所述驱动齿轮的一侧凸设有驱动部,使用者用手握持所述驱动部并旋转所述驱动齿轮即可使得所述两个驱动齿轮旋转。例如,为了提高调节精度,所述驱动齿轮的直径小于所述传动齿轮的直径。例如,所述驱动齿轮的直径为所述传动齿轮的直径的0.3-0.5倍。例如,所述驱动齿轮的圆心与所述两个传动齿轮的园心连线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例如,为了便于驱动所述两个驱动齿轮旋转,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驱动件57,所述驱动件与所述驱动齿轮的驱动部连接。因此,当需要调整所述显示体的高度时,通过开启所述驱动件,可以驱动所述两个驱动凸轮旋转。例如,为了便于设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两个传动齿轮,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惰轮58,所述升降带还套设于所述惰轮上,所述升降带围绕所述两个导轮及所述惰轮形成装设空间59,所述驱动齿轮、两个传动齿轮以及所述两个驱动凸轮均设置于所述装设空间内。所述惰轮的中心与所述两个导轮的中心的连线形成等腰三角形。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技术方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