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床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7214阅读:7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床垫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卧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床垫。



背景技术:

床垫为人们提供舒适支撑。现有的床垫一般包括弹簧以及包裹弹簧的外罩,所述弹簧分为整体式结构或紧密排布的分体式结构,这种结构的床垫存在以下缺陷:在使用过程中,床垫会因弹簧结构原因造成局部间支撑力度差异,床垫局部会过度形变并使得使用者局部肢体陷入床垫内,影响使用者体验;此外,在运输过程中,床垫内使用大量金属材质的弹簧使得床垫量重大、体积大,且不能通过弯折缩小体积,增加运输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层床垫,利用多层结构分别解决局部受力支撑度差异、重量大、不易弯折等缺陷,既确保床芯层上表面各部支撑力度均衡,又能降低运输成本。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多层床垫,包括垫体,所述垫体为多层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匹配叠置的防螨层、上缓冲层、床芯层以及下缓冲层,所述床芯层通过聚氨酯材料一体注塑形成。将原有床垫改进为多层结构,且各层均具有特定功能,利用叠置的上缓冲层来分散床垫上表面受到的局部作用力,使得床芯层能有较大的区域来应对床垫上表面受到的局部作用力,提高床垫支撑力度,并减小相邻区域间的形变差值,使得使用者获得平稳支撑,此外,利用一体注塑成形的床芯层能在运输时进行折叠,通过改变床垫整体尺寸来提高运输载具的空间利用效率和载重负荷,进而降低运输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上缓冲层与床芯层间、所述床芯层与下缓冲层间均通过硬质有机棉隔离。硬质有机棉进一步提高床垫作用力分散能力,利用自身硬度来将其上方传递下来的局部作用力分散至更大区域,进而减小相邻区域间的形变差。

作为优选,所述上缓冲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匹配叠置的高密度护脊海绵、天然乳胶以及加强海绵。上缓冲层均为柔软材质,高密度护脊海绵能通过形变贴合使用者人体表面,天然乳胶具有较好的回弹性,确保各区域对使用者支撑力均衡,加强海绵具有一定硬度,能有效传递床芯层对使用者的支撑力。

作为优选,所述防螨层为匹配贴合在所述高密度护脊海绵上表面的防螨针织面料。防螨针织面料直接与人体接触,具有防螨特性,有效防止螨虫积聚和繁衍,既有效防止螨虫进入床垫内部繁衍,还有效防止螨虫通过床垫传递给不同使用者。

作为优选,所述下缓冲层包括贴合设置在所述床芯层下表面的高密度护脊海绵。下缓冲层能有效缓冲床垫下方硬物对床芯层的影响,防止床芯层因凸起的硬物长期抵触而影响形变回弹性能,确保床芯层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垫体的下表面及周缘侧壁被一针织透气面料覆盖。针织透气面料既起到防止下缓冲层磨损的作用,还便于床垫内潮气外排。

作为优选,所述床芯层上表面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支撑柱,相邻所述支撑柱间预留间隙,所述支撑柱通过其顶面承受外界作用力并向其周缘的间隙扩展形变。支撑柱利用其横向形变来缓冲其顶面受到的作用力,使得使用者躺卧在床芯层上具有较为均衡的支撑力度,确保较好的使用体验。相邻支撑柱间的间隙为支撑柱受力形变提供空间,确保各支撑柱均能独立抗压。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柱以矩阵方式排列,所述间隙串连成纵横交错的气流通道。支撑柱呈矩阵排布,使得支撑柱均匀地布满床芯层上表面,确保床芯层上表面各部均能为使用者提供支撑;支撑柱以矩阵方式排列后,位于相邻支撑柱间的间隙相互通连并形成若干纵向和横向平行的气流通道,由于人体表面抵触在支撑柱顶面,使得气流通道能快速疏散积聚在床芯层与人体表面间的潮气。

作为优选,气流通道底面设有若干贯穿所述床芯层的气孔。气孔用于快速外排潮气,有效避免潮气因气流通道水平向距离过长而无法外排。

作为优选,所述床芯层下表面设有凸筋,所述凸筋表面设有防滑纹路。凸筋用于增加床芯层与下部支撑物间的摩擦力,防滑纹路起到进一步增加摩擦力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原有床垫改进为多层结构,利用叠置的上缓冲层来分散床垫上表面受到的局部作用力,提高床垫支撑力度,并减小相邻区域间的形变差值,使得使用者获得平稳支撑,此外,利用一体注塑成形的床芯层能在运输时进行折叠,通过改变床垫整体尺寸来提高运输载具的空间利用效率和载重负荷,进而降低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床芯层结构示意图;

图3 为床芯层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床芯层,2、防螨层,3、硬质有机棉,4、高密度护脊海绵,5、天然乳胶,6、加强海绵,7、针织透气面料,8、支撑柱,9、气流通道,10、气孔,11、凸筋,12、下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多层床垫,由垫体组成,所述垫体为多层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匹配叠置的防螨层2、上缓冲层、床芯层1以及下缓冲层12,所述床芯层1通过聚氨酯材料一体注塑形成。

防螨层2位于最上方,直接与人体表面接触,有效阻断使用者体表的螨虫侵入床垫,并防止螨虫在床垫上生存繁衍,并通过床垫传播至不同使用者。上缓冲层和下缓冲层12均起到保护床芯和分散压力的作用,上缓冲层上的压力主要来自使用者躺卧,下缓冲层12的压力主要来自不平整的床垫安装工位,使得床芯不会因长时间局部集中受力而影响其弹性回复。

在生产时,防螨层2、上缓冲层、床芯层1以及下缓冲层12的轮廓匹配,并通过叠置连接在一起,优选为面面连接,确保各层间不会因局部受力而偏移。各层可以根据自身材料特性决定连接方式,包括粘连、缝接、热熔等,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上缓冲层与床芯层1间、所述床芯层1与下缓冲层12间均通过硬质有机棉3隔离,硬质有机棉3为片状,轮廓与相邻各层匹配。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防螨层2为匹配贴合在所述高密度护脊海绵4上表面的防螨针织面料;所述上缓冲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匹配叠置的高密度护脊海绵4、天然乳胶5以及加强海绵6;所述下缓冲层12包括贴合设置在所述床芯层1下表面的高密度护脊海绵。床垫各层的层次数量以及各层次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例如将上缓冲层中的加强海绵6省去并形成只包括高密度护脊海绵4和天然乳胶5的上缓冲层等,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作为优选,所述垫体的下表面及周缘侧壁被一针织透气面料7覆盖,覆盖垫体周缘侧壁的针织透气面料7上缘与防螨针织面料边缘连接,实现垫体整体包裹。

所述床芯层1上表面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支撑柱8(如图2所示),相邻所述支撑柱8间预留间隙,所述支撑柱8通过其顶面承受外界作用力并向其周缘的间隙扩展形变。

在实际操作中,支撑柱8顶面形成供使用者躺卧抵触的支撑面,支撑柱8下端与床芯层1为一体结构,预留间隙为支撑柱8提供形变空间。当使用者躺卧在床芯上时,人体表面抵触在支撑柱8的顶面,支撑柱8受力压缩,支撑柱8利用其侧壁向外形变来抵消人体重力,当支撑柱8形变已不能满足抗压需求时,支撑柱8将多余作用力通过床芯层1四向扩散,使得床芯层1局部整体受力下陷形变,有效避免弹簧结构中因局部受力而过度形变的情况发生。

在实际操作中,支撑柱8以矩阵方式排列,间隙串连成纵横交错的气流通道9。支撑柱8的尺寸一致,并排列成矩阵状,使得各支撑柱8的抗压能力均衡,有效防止因相邻支撑柱8间因抗压能力差异而给使用者带来软硬差异的体验。此外,支撑柱8的尺寸可以有差异化设置,其排布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疏密分区,进而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床芯支撑状态的要求,例如在腰腹部提供较大尺寸的支撑柱8,使得腰部获得平坦支撑,在小腿或手臂处提供更小尺寸的支撑柱8,使得支撑柱8顶面能贴合腿部曲线提供支撑,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此外,支撑柱8间的气流通道9路径也会根据支撑柱8的分布情况出现变化,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支撑柱8横截面呈方形,顶面与侧壁间为圆角过渡,使得横置和纵置的气流通道9减小对气流的阻力,确保气流通畅。支撑柱8的横截面还可以设置为其它便于生产,例如圆形或多边形等,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气流通道9底面设有若干贯穿床芯层1的气孔10(如图3所示),气孔10设置在横置和纵置气流通道9的重叠区域内。当使用者躺卧在床芯层1上时,人体表面与支撑柱8顶面接触并将气流通道9顶面封闭,使用者进行肢体运动或翻身时,支撑柱8由于顶面受力变化而改变了支撑柱8侧壁的形变凸起程度,进而改变了气流通道9局部区段的体积,对积聚在气流通道9内的潮气起到驱散排离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床芯层1下表面设有凸筋11,凸筋11表面设有防滑纹路。此外,床芯层1小表面还可以专门设置与下方支撑件固定的连接件,亦能实现床芯层1定位,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