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寸底床的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7823阅读:761来源:国知局
大尺寸底床的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尺寸底床的组合结构,能凭借组合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而组装成一大尺寸底床,拆装后体积小,可便于包装及搬运。



背景技术:

按,一般传统的电动底床,在尺寸上都是较为庞大且无法拆解分离,因此在进行包装、运送及搬运上都非常不方便,尤其在住家内要搬运于二楼以上时,会因底床无法拆解分离以及尺寸庞大等问题,导致不管在楼梯或电梯的搬运上楼都令人相当困扰。

因此,后来有一种可分离的底床结构,主要是可以将底床分离成一前底床与一后底床,其主要系在前底床与后底床的衔接处,分别为具有一公凸出部的前底床与一母凹槽部的后底床,而能利用公凸出部与母凹槽部的相互嵌合,使前底床与后底床组合成一底床。

然而,虽然可以将底床拆解分离,使搬运上较为方便,但又因为前底床的公凸出部较为凸出,与后底床尺寸不相等,因此在包装上仍然不方便。此外,该底床不适合用于身躯较为庞大或双人使用,整体使用上较不理想。

所以,为了组成较大尺寸的底床,传统做法是将两张底床以左右并联方式合成一大尺寸底床,虽然其可以因应大尺寸的需求,但其元件及设备都为双组,所以成本甚高。

本实用新型设计人专门从事于相关底床用品的制造、贩卖及研究开发工作,对于大尺寸底床的成本较高的问题,早即有改革之心,于是乃经由不断的试验及改革,再配合本身的专业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终于在历经数次的修正与改进后,首创出本实用新型以前、后底床组成的大尺寸底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尺寸底床的组合结构,使其可以容易地组装及拆解分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大尺寸底床的组合结构,主要由前床底板、后床底板、结合支条、围框及螺固元件所组成,结合支条将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组装成一大尺寸底床,该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的底面设置有中空框条,结合支条的一侧插置入前床底板的中空框条内,后床底板的中空框条套入结合支条的另一侧,用螺固元件将结合支条与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的中空框条锁固,使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连结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在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的底面结合处的中央设置复数条补强条,且该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对应设置有n形片,该n形片侧边开设有通孔,补强条套置于n形片内,并利用插销贯穿补强条,将定位栓插置入插销上,使补强条与n形片连结锁固;在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的外侧设置有外围框,而前、后床底板在两侧设有侧围框,该外围框端边向内凸伸有卡勾,供与侧围框结合锁固,而侧围框延伸有结合片,侧围框内侧两端分别设有插槽及定位柱,供将侧围框与外围框、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连结;利用脚座凸伸的螺柱将侧围框与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锁固在一起。

该螺固元件为蝶形螺丝,其顶部形成两推掣部,能够通过正转或反转该推掣部进行螺固元件的旋紧或旋松。

组装围框时,先将外围框设置在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的两外侧,然后将侧围框的结合片对齐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上的横杆,且将插槽套设入前床底板中央横杆两侧的倒T片,以将侧围框稳固定位在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的外环边,然后将外围框的卡勾套掣于侧围框的定位柱上,使外围框与侧围框勾掣固定,接着,利用脚座将横杆与侧围框连结锁固,该脚座下方延伸有螺柱,再将螺柱螺入侧围框的定位孔并贯穿横杆的结合片,而能将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的横杆与侧围框螺合锁固,再将组装完成的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翻转成正面,即组成一大尺寸底床,且该脚座稳固定位于底部,其承载性极佳,尤其该前床底板与后床底板两者尺寸仍保持相等长度,使前后相互平齐,而易于进行包装及搬运。

因此,本实用新型运用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的组装,而组成一大尺寸底床,并凭借补强条的设置,以加强大尺寸底床的载重性,尤其仅需一组马达装置即能完成大尺寸底床的摆动,不仅组装及包运迅速便利,更能有效降低制作成本,而具极佳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大尺寸底床的锁固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补强条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n形片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插销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锁固补强条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围框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侧围框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脚座组装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大尺寸底床的组装完成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大尺寸底床;10-前床底板;101-中空框条;102-n形片;1021-通孔;103-横杆;1031-倒T片;11后床底板;111-中空框条;112-n形片;1121-通孔;113-横杆;12-结合支条;13-螺固元件;131-推掣部;14-补强条;15-插销;16-定位栓;17-围框;171-外围框;1712-卡勾;172-侧围框;1721-结合片;1722-插槽;1723-定位柱;18-脚座;181-螺柱。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示意图,一般分离式底床组由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配合电动缸所组成。而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系利用结合支条12将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组装成一大尺寸底床1(宽度可达180~190公分),该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的底面中央衔接处设有中空框条101、111,凭借将结合支条12插置入前床底板10的中空框条101内,且使结合支条12凸伸出,而能将后床底板11的中空框条111套入结合支条12的另一侧,接着利用螺固元件13将结合支条12与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的中空框条101、111锁固(如图2所示),使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连结在一起,该螺固元件13为蝶形螺丝,于顶部形成两推掣部131,即能凭借正转或反转进行螺固元件13的旋紧或旋松。

其次,请继续参阅图3所示,为加强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的承载强度,再于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的底面结合处的中央设置复数条补强条14,该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对应设置有n形片102、112(如图4所示),且于n形片102、112侧边开设有通孔1021、1121,而能将补强条14套置于n形片102、112内,请配合参阅图5所示,再将插销15插入n形片的通孔1021、1121并贯穿补强条14,使插销15由n形片102、112的另一侧凸伸出,接着利用定位栓16将插销15固定在n形片102、112上(如图6所示),即能凭借补强条14加强大尺寸底床1的承载度并防止其下陷(图中未显示)。

接着,请再参阅图7所示,将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外环装设围框17,设置于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的外侧为外围框171,放置于两侧的为侧围框172,该外围框171端边向内凸伸有卡勾1712,供与侧围框172结合锁固,而侧围框172则对应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上的横杆103、113延伸有结合片1721,内侧两端分别设有插槽1722及定位柱1723,供将侧围框172与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连结。

组装围框17时,请仍然参阅图7所示,先将外围框171设置在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的两外侧,然后将侧围框172的结合片1721对齐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上的横杆103、113,且将插槽1722套设入前床底板10中央横杆103两侧的倒T片1031(如图8所示),以将侧围框172稳固定位在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的外环边,然后将外围框171的卡勾1712套掣于侧围框172的定位柱1723上,使外围框171与侧围框172勾掣固定,接着,请配合图9所示,利用脚座18将横杆103、113与侧围框172的结合片1721连结锁固,该脚座18下方延伸有螺柱181,再将螺柱181螺入侧围框172的结合片1721并贯穿横杆103、113,而能将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的横杆103、113与侧围框172螺合锁固,再将组装完成的前床底板10及后床底板11翻转成正面,即组成大尺寸底床1(如图10所示),且该脚座18稳固定位于底部,其承载性极佳,尤其该前床底板10与后床底板11两者尺寸仍保持相等长度,使前后相互平齐,而易于进行包装及搬运。

本实用新型特别于大尺寸底床1底部环边设置围框17,其系利用脚座18与侧围框172(请回顾图8所示),能使大尺寸底床1更加稳固不会摇动,且可遮蔽大尺寸底床1底部的马达装置,使整体较为美观,并具有防尘的作用,而具较佳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运用前床底板及后床底板的组装,而组成一大尺寸底床,并凭借补强条的设置,以加强大尺寸底床的载重性,尤其仅需一组马达装置即能完成大尺寸底床的摆动,不仅组装及包运迅速便利,更能有效降低制作成本,而具极佳的经济效益,实已较传统的底床更具实用性及进步性,理已符合新型的专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