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折叠挤水拖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4603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双重折叠挤水拖把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挤水拖把。



背景技术:

折叠挤水拖把最常见的形式是胶棉拖把。现有的折叠挤水拖把的一般结构是:包括拖把杆,拖把杆的下端连接固定板,固定板的两头分别枢接折叠板。在拖把杆上铰接有拉手,拉手上铰接有拉杆,拉杆的下端铰接在固定板上。需要挤水时将拉手向上拉,从而通过拉杆的作用将固定板向上拉,最终达到两块折叠板折叠的目的。

现有的这种折叠挤水拖把还存在的问题在于:采用两块折叠板对折的方式对连接在折叠板、固定板上的擦拭物进行挤压挤水,其挤水效果还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折叠挤水拖把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挤水效果更好的双重折叠挤水拖把。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双重折叠挤水拖把,包括拖把杆、拖把板以及擦拭物,所述的拖把杆与所述的拖把板活动连接,在所述的拖把板内设有两个移动件,两个移动件分别位于所述拖把杆的两侧;

所述移动件的外侧转动连接有外夹板,所述移动件的内侧转动连接有内夹板,所述的擦拭物连接在所述外夹板和内夹板的底面上;所述的拖把板内还设有两连杆,两连杆分别位于两内夹板的上方,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的拖把板铰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外夹板铰接。

进一步,所述的移动件还与用于驱动其移动的驱动机构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拖把杆包括内杆、握套、连接套,所述的内杆套于所述的握套、连接套中,所述的连接套与所述的拖把板活动连接;

所述的驱动机构为:所述的握套与所述的内杆之间设有转换结构,通过所述的转换机构可将所述握套的上下推拉运动转换为内杆的旋转运动,所述内杆的下端设有齿轮,所述的拖把板内设有两个分别位于拖把杆两侧的齿条,两齿条均与所述的齿轮啮合;所述的齿条分别与所述的移动件铰接。

进一步,所述的转换机构为:所述握套的内壁设有螺纹,所述的内杆上设有与所述的螺纹配合的凸点,所述的凸点嵌入所述的螺纹中。

进一步,所述的拖把板上设有接头,所述的接头上纵向铰接有转接件,所述的转接件与所述的连接套横向铰接;所述的内杆的下端横向铰接有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与所述的齿轮纵向铰接。

所述接头与转接件的铰接处、所述的连接件与齿轮的铰接处同轴,所述的转接件与连接套的铰接处、内杆与连接件的铰接处同轴。

进一步,两块内夹板之间转动连接。

进一步,两块内夹板之间通过软胶连接或通过铰链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外夹板上还设有向内夹板方向延伸的延伸臂,所述的连杆与所述的延伸臂铰接。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使两个移动件向内移动,则内夹板和外夹板之间产生折叠,擦拭物在两侧的内夹板和外夹板之间均内挤压,从而实现挤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拖把杆的两侧均设置可折叠的内夹板和外夹板,可产生双重折叠,从而提升挤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拖地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挤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挤水时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拖地时的剖视图。

图5是拖把板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另一角度的拖把板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齿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8,双重折叠挤水拖把,包括拖把杆1、拖把板2以及擦拭物3,所述的拖把杆1与所述的拖把板2活动连接,在所述的拖把板2内设有两个移动件4,两个移动件4分别位于所述拖把杆1的两侧。

所述移动件4的外侧转动连接有外夹板5,所述移动件4的内侧转动连接有内夹板6,本实施里中外夹板5及内夹板6均与所述的移动件4铰接,所述的擦拭物3连接在所述外夹板5和内夹板6的底面上;所述的拖把板2内还设有两连杆7,两连杆7分别位于两内夹板6的上方,所述连杆7的一端与所述的拖把板2铰接,所述连杆7的另一端与外夹板5铰接。

在使用时,使两个移动件4向内移动,则内夹板6和外夹板5之间产生折叠,擦拭物3在两侧的内夹板6和外夹板5之间均内挤压,从而实现挤水。擦拭物可采用PVA胶棉、PVA胶棉与海绵的复合体、海绵、菜瓜布等各种类型的擦拭物。

本实施例中,还设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移动件4进行移动。当然也可以不设置驱动机构,手动移动所述的移动件4。

本实施例中,两块内夹板6之间转动连接,使两块内夹板6之间具有连接关系,从而整体机构更加稳定。两块内夹板6之间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软胶8连接或通过铰链连接,推荐采用软胶连接,在折叠时更顺畅。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拖把杆1包括内杆9、握套10、连接套11,所述的内杆9套于所述的握套10、连接套11中,所述的连接套11与所述的拖把板2活动连接;

所述的驱动机构为:所述的握套10与所述的内杆9之间设有转换结构,通过所述的转换机构可将所述握套10的上下推拉运动转换为内杆9的旋转运动,所述内杆9的下端设有齿轮12,所述的拖把板2内设有两个分别位于拖把杆1两侧的齿条13,两齿条13均与所述的齿轮12啮合;所述的齿条13分别与所述的移动件4铰接。使用时,向上拉握套10,使得内杆9转动,内杆9转动则齿轮12亦转动,齿轮12的转动带动齿条13向内移动,从而带动移动件4向内移动,达到使得内夹板6、外夹板5折叠的效果。所述的外夹板5上还设有向内夹板方向延伸的延伸臂14,所述的连杆7与所述的延伸臂14铰接,内夹板6和外夹板5折叠后,延伸臂14和连杆7从拖把板的上端穿出。相反的,向下推握套10,即可使内夹板6和外夹板5展开。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转换机构为:所述握套10的内壁设有螺纹,所述的内杆上设有与所述的螺纹配合的凸点15,所述的凸点15嵌入所述的螺纹中,推拉所述的握套10,凸点15在沿螺纹运行,即可使内杆9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拖把板2上设有接头16,所述的接头16上纵向铰接有转接件17(即转接件与接头之间的铰轴沿拖把板的长度方向),所述的转接件17与所述的连接套11横向铰接(即转接件与连接套之间的铰轴沿拖把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的内杆9的下端横向铰接有连接件18(即内杆的下端与连接件之间的铰轴沿拖把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的连接件18与所述的齿轮12纵向铰接(即连接件与齿轮之间的铰轴沿拖把板的长度方向)。所述接头16与转接件17的铰接处、所述的连接件18与齿轮12的铰接处同轴;所述的转接件17与连接套11的铰接处、内杆9与连接件18的铰接处同轴。如此则拖把杆1即可前后摆动、亦可左右摆动,方便拖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