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床被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4280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床被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上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拆卸的多功能床被套。



背景技术:

被子是床上用品的一种,是面积足以覆盖人体的布料,一般用作睡眠时保持温暖,它是人们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被子通常由被套和内芯组成,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要对被套进行更换清洗,当前所使用的被子在更换被套时,操作非常复杂,动手能力不强的人很难一次性就更换好内芯,在拆卸和安装内芯时非常复杂,且不能很好的安装好,使人们在使用时会产生不便之处;被套上图案单一,如需更换不同的图案则需要更换不同的被套,所需费用则大大增加;目前使用被套功能单一,抗菌保温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多功能床被套,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床被套,包括被套正面和被套背面,所述被套正面和所述被套背面单面缝合,三面开口设置,在开口处通过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被套正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印花部,所述被套正面设置有与所述印花部数量、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印花设置部,所述印花部采用可脱卸方式一一设置于所述印花设置部;所述被套背面内层四角设置有固定带。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多功能床被套,结构简单,三面开口设置,在安装内芯时,只需将连接件打开,将内芯放入,通过四角的固定带将内芯固定,关上连接件即可,操作使用简单,方便内芯及被套的更换,且通过将被套正面的印花部可脱卸的设置于被套上,使得需要更换被套花型时,只需要更换印花部就可以,无需更换整个被套,降低了使用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被套背面包括保温层、杀菌层和绒面层,所述杀菌层设置于所述保温层与所述绒面层之间。能有效杀菌,保温效果好,对人体贴合舒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为拉链、魔术贴、按扣或纽扣。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连接方式,方便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多功能床被套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多功能床被套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多功能床被套的被套背面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多功能床被套的保温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多功能床被套,包括被套正面1和被套背面2,被套正面1和被套背面2单面通过针线缝合,三面开口设置,在开口处通过针线缝制有连接件3,开口处通过连接件3活动连接,连接件3为拉链、魔术贴、按扣或纽扣,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连接方式,方便简单,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拉链,被套正面1和被套背面2三面设置有拉链。

如图3所示,被套背面2包括保温层21、杀菌层22和绒面层23,杀菌层22设置于保温层21与绒面层23之间,保温层21、杀菌层22和绒面层23通过复合方式组成,杀菌层22内加有银离子,银离子可以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能有效杀灭螨虫等,保温层21设于被套背面2内层,保温层21内设有铝膜片,铝膜片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如图4中所示,保温层21四角设置有固定带6,固定带6包括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第一绑带两端分别通过针线固定连接于保温层21两边,第一绑带与保温层21两边形成一三角形,第二绑带一端通过针线固定连接于第一绑带上,另一端通过针线固定连接于保温层21一角上,通过设置固定带6能很好的对内芯起到固定作用,使得内芯不会随意游动,影响睡眠质量;绒面层23采用羊绒、天丝或棉绒等材料制成,对人体贴合舒适。

如图2所示,被套正面1设置有至少一个印花部4,所述被套正面1设置有与所述印花部4数量、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印花设置部5,所述印花部4采用可脱卸方式一一设置于所述印花设置部5。

被套正面1设置有至少一个印花部4,被套正面1设置有与印花部4数量、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印花设置部5,印花部4采用可脱卸方式一一设置于印花设置部5;在本实施例中,印花部4和印花设置部5的数量均为一个,被套正面1和印花部4为方形,印花部4的两个相对边与被套1的两个相对边重叠。

可脱卸方式可以为魔术贴,具体来说,印花设置部5的周边缝制有魔术贴钩面,印花部4的周边缝制有能与魔术贴钩面粘扣的魔术贴毛面,印花部4的周边与印花设置部5的周边通过魔术贴连接,除此之外,还可以是拉链、按扣或纽扣。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多功能床被套,结构简单,三面开口设置,在安装内芯时,只需将连接件打开,将内芯放入,通过四角的固定带将内芯固定,关上连接件即可,操作使用简单,方便内芯及被套的更换,且通过将被套正面的印花部可脱卸的设置于被套上,使得需要更换被套花型时,只需要更换印花部就可以,无需更换整个被套,降低了使用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相似的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