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木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2450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木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实木门。



背景技术:

我国木门的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实木门都很简陋。至唐代,木门日趋流行,至宋代,木门成为人民护家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国传统实木门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50代后,中国木门工业迅速发展。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实木套装门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人们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新一代的木门风格。岁月如歌,时光荏苒,历史发展到今天,木门的制作工艺已变得日臻成熟与完善。

实木门是指制作木门的材料是取自森林的天然原木或者实木集成材,经加工后的成品门具有不变形、耐腐蚀、无裂纹及隔热保温等特点。所选用的多是名贵木材,如樱桃木、胡桃木、柚木等,经加工后的成品门具有不变形、耐腐蚀、无裂纹及隔热保温等特点经过烘干、下料、刨光、开榫、打眼、高速铣形、组装、打磨、上油漆等工序科学加工而成。实木门具有天然环保、不变形、耐腐蚀、无裂纹及隔热保温等特点,同时,实木门因具有良好的吸音性,而有效地起到了隔音的作用,因此,深受广大用户的喜欢。但众所周知,现有木门存在,1、由于木门因自身材料因素,会随着长使用时间使用,在淋雨及高温情况下而膨胀收缩,造成门体发生变形,即门角上翘门面不在一个平面上,以致门上的锁舌偏离锁孔的位置,造成了门无法锁上的问题;2、另外铰链安装在门体上,起到转动连接作用,随着长时间不断的旋转打开与关闭门体,由于门体的自身重力作用,容易使固定铰链的螺钉发生松懈以致门体倾斜,从而以致门上的锁舌偏离锁孔的位置,造成了门无法锁上,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固锁门体,避免门体收缩变形等因素产生的无法使锁舌与锁孔对正问题,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实木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实木门,包括门体和门框,所述门体内嵌有与门体相适应的金属框,所述金属框一竖直边缘固设有与铰接的多个第一支承板,所述门框内嵌有与门框相适应的金属板,所述金属板一竖直边缘固设有与第一支承板相对应的多个第二支承板,所述第一支承板和第二支承板上分别开设有多个安装铰链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框的两侧表面设有多个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承板与所在门体侧壁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承板与所在门框侧壁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框、第一支承板、第二支承板和金属板的厚度为2-1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木门,采用在门体和门框同时内嵌金属材料结构设计,门铰链都安装设置的支承金属材料上,有效避免了木质门体收缩变形及门体自重使铰链松懈引起的门体倾斜等因素产生的无法使锁舌与锁孔对正问题,从而保证了门的长时间轻松使用。

2、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木门,门体内嵌金属材料可增加门体自身的强度,具备了一定的防盗能力,有效提高了实木门的使用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木门,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价廉易推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木门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木门的金属框局部左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木门的金属框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实木门,包括门体1和门框2,门体1内嵌有与门体相适应的金属框11,金属框11一竖直边缘固设有与铰链连接的多个第一支承板12,金属框被实木门体固定夹在内部可对门体的外观无影响,为使实木门体与金属框之间有效贴合,在金属框两侧表面设置有多个凸起;门框2内嵌有与门框相适应的金属板21,金属板一竖直边缘固设有与第一支承板12相对应的多个第二支承板22,第一支承板和第二支承板上分别开设有多个安装铰链的通孔13,铰链安装的固定螺钉一边通过第一支承板上的通孔与门体相连,另一边通过第二支承板上的通孔与门框相连,从而使铰链都安装在了金属材料上,可有效避免了实木门木质材料的变形及自重引起的门体倾斜无法使锁舌与锁孔对正问题,从而保证了门的长时间轻松使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满足实木门安装的合理性与实木门的美观性,第一支承板与所在门体侧壁齐平,第二支承板与所在门框侧壁齐平。

优选的,为保证实用门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金属框、第一支承板、第二支承板和金属板的厚度为2-12mm。

优选的,第一支承板与金属框以及第二支承板与金属板采用焊接方式。

为进一步加强门体的结构,满足不同使用环境的需要,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门体另一种实施例,可在金属框内设置横向或竖向的板筋。

以上的说明和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