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灰尘清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818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灰尘清理设备。



背景技术:

建筑工地上的建筑材料多为砂石、砖头等,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容易在其上方积累较多的灰尘,容易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现有的对灰尘清理的设备体积大,占地面积大,并且对灰尘的清理效果差,并且无法对灰尘进行多重有效的净化处理,无法满足现有对灰尘清理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灰尘清理设备。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灰尘清理设备,所述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灰尘清理设备包括进气装置、位于所述进气装置右侧的第一框体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上的海绵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右侧的第二框体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内的第一过滤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右侧的第二过滤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下方的第三框体装置及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装置内的第三过滤装置,所述进气装置包括进气管、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上的第一阀门、位于所述进气管下方的进气框、收容于所述进气框内的集中斗、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上的风机,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包括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上方的第一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二阀门、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上方的进水斗、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下方的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三阀门、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左侧的第一集中块、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上方的第一横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上的第一密封块,所述海绵装置包括电缸、位于所述电缸下方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下方的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电缸左侧的推动杆、位于所述推动杆左侧的推板、位于所述推动杆下方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推动杆上方的第一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左侧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推板左侧的第一海绵块,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包括第二框体、位于所述第二框体上方的第三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四阀门、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左侧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二集中块、位于所述第二集中块之间的第二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三弹簧之间的限定杆、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右侧的第一竖板,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包括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下方的第二横板、位于所述第二横板下方的第二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右侧的第四弹簧、位于所述第四弹簧右侧的第一竖杆、位于所述第一竖杆下方的第三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三海绵块右侧的第一斜板、位于所述第一斜板右侧的滚轮及设置于所述滚轮上的刷毛,所述第三框体装置包括第三框体、位于所述第三框体上方的第三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三框体右侧的第四管道、设置于所述第四管道上的第五阀门、位于所述第三框体右侧的排气管及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上的第六阀门,所述第三过滤装置包括弯曲板、位于所述弯曲板下方的第五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五过滤网下方的第二斜板、位于所述第二斜板下方的第六过滤网、位于所述第六过滤网右侧的第五弹簧、位于所述第五弹簧右侧的过滤布及位于所述过滤布右侧的第七过滤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灰尘清理设备能够将灰尘吸入其中,然后对灰尘进行多重有效的净化处理,进而可以彻底的清除掉建筑材料上的灰尘,清理效果好,并且可以对灰尘进行有效的净化,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灰尘清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灰尘清理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灰尘清理设备包括进气装置1、位于所述进气装置1右侧的第一框体装置2、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上的海绵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右侧的第二框体装置4、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4内的第一过滤装置5、位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5右侧的第二过滤装置6、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4下方的第三框体装置7及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装置7内的第三过滤装置8。

如图1所示,所述进气装置1包括进气管11、设置于所述进气管11上的第一阀门12、位于所述进气管11下方的进气框13、收容于所述进气框13内的集中斗14、设置于所述进气管11上的风机15。第一阀门12用于控制所述进气管11内气体的流量。所述进气框13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进气框13的横截面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进气框13的上表面设有第一通孔131,所述第一通孔131呈圆形且与所述进气框13的内部相通,所述进气管11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31且与所述进气框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进气管11的内部与所述进气框13的内部相通。所述集中斗14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集中斗14的横截面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集中斗14的下端与所述进气框1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斗14的上表面设有第二通孔141,所述第二通孔141呈圆形。所述风机15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风机15上设有开关,可以将外界的空气抽如到所述集中斗14内,然后穿过第二通孔141进入到所述进气框13内,然后经过第一通孔131进入到所述进气管11内。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框体装置2包括第一框体21、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上方的第一管道22、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22上的第二阀门23、位于所述第一管道22上方的进水斗24、位于所述第一框体21下方的第二管道25、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25上的第三阀门26、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21内的第一挡板27、位于所述第一挡板27左侧的第一集中块28、位于所述第一挡板27上方的第一横板29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21上的第一密封块20。所述第一框体21呈空心的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21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三通孔211、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四通孔212、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五通孔213、第六通孔214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七通孔215,所述第三通孔211、第四通孔212、第五通孔213、第六通孔214及第七通孔215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进气管1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211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进气管11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22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215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2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阀门23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22内水的流量。所述进水斗24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进水斗24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进水斗24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管道2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进水斗24的内部与所述第一管道22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25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212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25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阀门26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道25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一挡板27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挡板27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27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中块28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集中块28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挡板27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集中块28的上表面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横板29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板29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板29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块20呈圆柱体,所述第一密封块20收容于所述第六通孔214内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海绵装置3包括电缸31、位于所述电缸31下方的第一支架32、位于所述第一支架32下方的第一固定杆33、位于所述电缸31左侧的推动杆34、位于所述推动杆34左侧的推板35、位于所述推动杆34下方的第一弹簧36、位于所述推动杆34上方的第一定位杆37、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37左侧的第二弹簧38、位于所述推板35左侧的第一海绵块39。所述电缸3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电缸31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支架32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32的上端与所述电缸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3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33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固定杆3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3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架32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3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推动杆34的右端与所述电缸3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3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34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杆34贯穿所述第一密封块20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推动杆34可以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杆34的左端与所述推板35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板35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推板35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推板35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推板35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29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6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6的左端与所述推板35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推板35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定位杆37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杆37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37的下端顶靠在所述推动杆34的上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推动杆34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所述第二弹簧38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38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3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38的左端与所述推板3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39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海绵块39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39挡住所述第三通孔211,所述第一海绵块39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框体装置4包括第二框体41、位于所述第二框体41上方的第三管道42、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42上的第四阀门43、位于所述第二框体41左侧的第二支架44。所述第二框体41呈空心的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框体4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圆孔411、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圆孔412,所述第一圆孔411及第二圆孔412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管道42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圆孔411且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42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管道42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213且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4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阀门43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管道42内气体的流量。所述第二支架44呈L形,所述第二支架4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4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2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过滤装置5包括第一过滤网51、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51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二集中块52、位于所述第二集中块52之间的第二海绵块53、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51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三弹簧54、位于所述第三弹簧54之间的限定杆55、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51右侧的第一竖板56。所述第一过滤网5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51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51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51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竖板56的左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集中块52设有两个,所述第二集中块52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二集中块5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过滤网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位于左侧的第二集中块52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位于右侧的第二集中块52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竖板56的左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5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海绵块53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过滤网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53位于所述第一圆孔411的下方。所述第三弹簧54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弹簧54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5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5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51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过滤网5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限定杆55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限定杆5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定杆55可以防止所述第一过滤网51过度向下移动。所述第一竖板5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板5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板56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过滤装置6包括第二固定杆61、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61下方的第二横板62、位于所述第二横板62下方的第二过滤网63、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63右侧的第四弹簧65、位于所述第四弹簧65右侧的第一竖杆64、位于所述第一竖杆64下方的第三海绵块66、位于所述第三海绵块66右侧的第一斜板67、位于所述第一斜板67右侧的滚轮68及设置于所述滚轮68上的刷毛69。所述第二固定杆61呈倾斜状,所述第二固定杆6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6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竖板5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板6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62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板56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板62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63呈弯曲状,所述第二过滤网63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63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板62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63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竖杆6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6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板6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64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65呈水平状,所述第四弹簧65的左端与所述第二过滤网63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65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竖杆64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四过滤网65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三海绵块66呈水平状,所述第三海绵块66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64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三海绵块6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66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67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板67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67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671,所述第一凹槽671可供空气穿过,所述第三海绵块66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斜板67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滚轮68呈圆柱体,所述滚轮68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41内且与所述第二框体4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滚轮68可以在所述第二框体41内旋转,所述滚轮68与电机连接,带动所述滚轮68主动旋转。所述刷毛69设有若干个,所述刷毛69与所述滚轮68固定连接,所述滚轮68位于所述第一凹槽671的右侧。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框体装置7包括第三框体71、位于所述第三框体71上方的第三固定杆72、位于所述第三框体71右侧的第四管道73、设置于所述第四管道73上的第五阀门74、位于所述第三框体71右侧的排气管75及设置于所述排气管75上的第六阀门76。所述第三框体71呈空心的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框体71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第三圆孔711及第四圆孔712,所述第三圆孔711及第四圆孔712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固定杆72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固定杆7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杆72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7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7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管道73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三圆孔711且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73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管道73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圆孔412且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73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五阀门74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道73内气体的流量。所述排气管75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四圆孔712且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排气管75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六阀门76用于控制所述排气管75内气体的流量。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过滤装置8包括弯曲板81、位于所述弯曲板81下方的第五过滤网82、位于所述第五过滤网82下方的第二斜板83、位于所述第二斜板83下方的第六过滤网84、位于所述第六过滤网84右侧的第五弹簧85、位于所述第五弹簧85右侧的过滤布86及位于所述过滤布86右侧的第七过滤网87。所述弯曲板81呈弯曲状,所述弯曲板81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弯曲板8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八通孔811。所述第五过滤网82呈竖直状,所述第五过滤网82的上端与所述弯曲板8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过滤网8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斜板83固定连接,所述弯曲板81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过滤网82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板83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斜板83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板83的下端设有第二凹槽831。所述第六过滤网84呈竖直状,所述第六过滤网84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过滤网84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过滤网8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斜板83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85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五弹簧85呈水平状,所述第五弹簧85的右端与所述过滤布86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85的左端与所述第六过滤网84固定连接。所述过滤布8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斜板83固定连接,所述过滤布86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布86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七过滤网87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过滤网87呈竖直状,所述第七过滤网87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过滤网87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斜板83固定连接,所述第七过滤网87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7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灰尘清理设备使用时,首先让进水斗24内倒入适量的水,然后打开第二阀门23,使得进水斗24内的水进入到所述第一管道22内,然后进入到所述第一框体21内且浸湿第一海绵块39,直至对第一海绵块39浸湿充分,然后关闭第二阀门23。然后将进气框13放置在需要吸尘的建筑材料的上方,然后打开风机15的开关及第一阀门12,使得外界的空气进入到所述集中斗14内,然后穿过第二通孔141进入到所述集中斗14的上方,然后带有灰尘的空气经过第一通孔311进入到所述进气管11内,由于第一通孔131位于所述第二通孔141的左侧,进而防止进入到所述集中斗14上方的灰尘不会穿过第二通孔141进入到其下方,而是集中到所述集中斗14的周围。进入到所述进气管11内的空气经过浸湿的第一海绵块29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一海绵块29的下方,当需要对空气进行细腻的过滤时,即需要过滤掉一些体积较小的灰尘时,可以打开电缸31的开关,使得所述推动杆34向左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推板35向左移动,所述第一弹簧36及第二弹簧38被拉伸,方便后续将推板35复位,所述第一海绵块39被压缩,从而可以对空气进行细腻的过滤,过滤掉空气中体积较小的颗粒杂质,并且当挤压第一海绵块39时,所述第一海绵块39中的水被挤出,且滴落在所述第一集中块28上,顺着所述第一集中块28的上表面滑落到其下方,然后经过第四通孔212进入到所述第二管道25内,打开第三阀门26可以将其排出,所述第一集中块28的设置,可以使得水滴顺利的滑过到其下方,而不会溅起到第一挡板27的右侧。然后经过第一海绵块39过滤后的空气进入到所述第三管道42内,此时打开第四阀门43,使得空气进入到所述第二框体41内,然后经过第二海绵块53的过滤后再经过第一过滤网51的过滤后进入到其下方,当气压较大时,所述第二海绵块53及第一过滤网51向下移动,所述第三弹簧54被压缩,从而起到缓冲的作用,对其起到较好的保护,并且由于进入到所述第二框体41内的空气直接喷到第二海绵块53上,从而杂质不容易沉积在第二海绵块53上,进而不会发生堵塞的现象。然后空气经过第二过滤网63的过滤后向右侧移动,所述第二过滤网63向右移动,进而起到缓冲的作用。然后空气经过第三海绵块66的过滤后向上流动,然后经过第一凹槽671进入到第一斜板67的右侧,此时打开与滚轮68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滚轮68旋转,进而带动所述刷毛69随之旋转,从而可以对从第一凹槽671进入到第一斜板67右侧的空气进行过滤,所述刷毛69可以清除掉空气中部分的杂质。然后空气进入到所述第四管道73内,且打开第五阀门74的开关,使得第二框体41内的空气进入到所述第四管道73内,然后进入到所述第三框体71内,由于弯曲板81的设置,空气经过所述第八通孔811进入到弯曲板81的下方,然后经过第五过滤网82的过滤后进入第五过滤网82的左侧,然后经过第二凹槽831进入到所述第二斜板83的下方,然后经过第六过滤网84的过滤后,且经过过滤布86及第七过滤网87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排气管75内,打开第六阀门76,将净化好空气排出。至此,本发明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灰尘清理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