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饮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5269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饮水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饮水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的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智能家居现在已经被人们广为熟知,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产品开始出现在消费者生活当中;比如可以根据人体温度自动控制的空调;可以根据厨房油烟浓度自动调节风速的油烟机;可以根据手机app实时监测家里环境情况等等,智能饮水机应运而生。

现有的智能饮水机能实现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人机交互,比如仅实现了一些简单的预设控制功能,所有相关量已经提前预设,类似于餐饮行业常见的果汁机,每次按下按钮后,一次性放出定量的果汁,现有的智能饮水机一般也只能一次放出定量的水;并且即使这些简单的预设功能,也往往需要其他一些辅助的措施才能实现,比如需要特定容量的杯子与饮水机匹配才能实现安全出水,否则容易出现水杯溢出或者盛装不足的情况;再如通过智能水杯给饮水机发送水量和温度信息,需要配套的水杯与之配合才能实现,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都需要较高的生产成本,交互性和便利性显得相对较低。

因此,如何提高饮水机的智能性和便利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提高饮水机的智能性和便利性。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饮水机,包括:容器液位计,用于在有容器放入饮水机的出水口下方时,获取所述容器内的液面高度;容器高度感应器,用于在有容器放入饮水机的出水口下方时,获取所述容器的高度;注水控制电路,用于在所述液面高度与所述容器高度之间的差值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饮水机向所述容器内出水,并在所述液面高度与所述容器高度之间的差值达到所述预设阈值后,控制所述饮水机停止出水。

优选地,所述容器液位计设置在所述饮水机的出水口附近。

优选地,所述容器液位计设置在所述饮水机的底座上与所述饮水机的出水口附近对应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容器固定装置,所述容器液位计设置在所述容器固定装置内。

优选地,所述注水控制电路与所述容器液位计相连,用于控制所述容器液位计根据所述容器内液面返回的感应信号计算所述容器内的液面高度。

优选地,所述容器高度感应器排列成至少一列,设置在所述饮水机朝向所述容器的机体上。

优选地,所述注水控制电路与所述容器高度感应器相连,用于判断所述容器高度感应器是否在预设时间内接收到返回的感应信号,若所述容器高度感应器在所述预设时间内接收到返回的感应信号,确定有容器放入饮水机的出水口下方。

优选地,所述容器液位计为超声波收发器或红外收发器。

优选地,所述容器高度感应器为超声波收发器或红外收发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饮水机,通过在饮水机上设置容器液位计和容器高度感应器,能够通过饮水机的容器高度感应器对放置在出水口处的容器高度进行自动测量,自动对容器进行加水,通过饮水机的容器液位计实时检测容器内水位情况,在容器内加水快满时,通过注水控制电路控制饮水机自动停止加水并可以进行提醒,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干预,如此,根据容器内的实时液面高度以及容器高度自动加水,不仅解决了热水溅出烫伤的问题,而且,使得饮水机能够适应于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以及加水前容器内液位不同的容器,提高了饮水机的自动化、智能化,提供给用户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饮水机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水杯高度检测原理和水杯内液位检测原理的一个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饮水机自动加水的一个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饮水机水满自动停止加水的一个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饮水机自动加水的控制方法的一个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饮水机适用于球状容器的一个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饮水机适用于细口容器的一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饮水机,如图1所示,该饮水机的机体可以由常规的饮水机机体体组成,在出水口下方可以设置放置容器的底座,出水口附近设置有容器液位计h,比如可以是超声波收发器或者红外收发器,用于在有容器放入饮水机的出水口下方时,检测容器内的液面高度,在饮水机朝向容器的机体上设置有一系列容器高度感应器h1,h2到hn,此处容器高度感应器可以是至少一排的超声波收发器或红外收发器组成,用于在有容器放入饮水机的出水口下方时,检测容器的高度。另外,该饮水机还包括:注水控制电路,分别与容器高度感应器和容器液位计相连,用于在液面高度与容器高度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时,控制饮水机向容器内出水,并在液面高度与容器高度之间的差值达到预设阈值后,控制饮水机停止出水。下面容器以水杯为例、容器液位计和容器高度感应器均已超声波收发器为例,分别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容器高度检测原理和容器液位检测原理:

1、水杯高度检测原理:首先检测是否有水杯放入出水口下方,超声波收发器包括发生器和接收器两部分,超声波发生器产生高频率的超声波,当遇到物体遮挡时会进行反射,有水杯放入饮水机出水口下方时,杯体阻碍了超声波发生器产生的超声波,超声波会反射回接收器,因水杯距离发生器较近,因此接收器会立即接收到返回的超声波信号;如果没有水杯放入出水口下方,则没有超声波返回,或者通过较远处的物体反射返回;通过对超声波从发射到接收到反射信号的时间长短计算可以判断是否有水杯放入,若超声波接收器在预设时间内接收到返回信号,则确定有水杯放入饮水机的出水口下方,否则没有。具体地,可以从出水口到饮水机底座以均匀间隔设置一系列超声波发生器和接收器,当水杯放入时,与水杯高度相当及以下的接收器将会很快接收到反射信号;如图2所示,水杯放入后,如果接收器hn及以下接收器接收到超声波信号,而hn+1没有接收到超声波信号,则可以此确认水杯高度,因出水口距离水杯底座距离固定,因此控制器可计算出杯口距离出水口的距离为hn。

2、水杯内液位检测原理:超声波遇到水面也会产生反射,通过反射时间可以计算液面高度,即容器液位计根据容器内液面返回的感应信号计算容器内的液面高度;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水杯内无水或者已有一定水量时,容器液位计检测到杯底或者杯内水位距离出水口高度为hw(可以表征水杯内液位高度)。

为了保证水不溢出,即保证安全加水,加水后的液位需要距离杯口(水杯高度)有一定距离hy(即预设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预先设定),控制器实时比较杯内水位距离出水口的距离hw和杯口距离出水口的距离hn。如图3所示,如果hw>hn+hy,说明水量还未满,则注水控制电路控制出水口进行加水;如图4所示,如果hw=<hn+hy,说明杯内水量已达到预设值或者水满,则注水控制电路停止出水口加水,并可以进行相关的声光提示,上述加水方案的控制流程如图5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水杯放入后立即加水可能导致热水溅出烫伤人手,可以在检测到水杯放入后延时预设时长(比如3秒)再开始加水。

另外,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局限于容器的形状、大小以及杯内原有水量多少,如图6和图7所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饮水机智能出水时,必须使用阈值匹配的杯子的缺陷,扩大了饮水机的适用范围,提高了饮水进的便利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容器液位计设置在饮水机的底座上与饮水机的出水口附近对应的位置。即除了将容器液位计设置在出水口附近,还可以将容器液位计设置在饮水机的底座上与饮水机的出水口附近对应的位置,即从下方对杯内液位高度进行检测,但检测原理与上述水杯内液位检测原理相同,最终通过对杯内液位和杯子高度关键信号进行比较,来达到适时开启和停止加水达到智能化的目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底座上设置有容器固定装置,容器液位计设置在容器固定装置内。还可以在饮水机的底座上设置容器固定装置,以保证容器放入时的安全性,并可以将容器液位计设置在容器固定装置内,以保证准确检测到容器内液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饮水机,通过在饮水机上设置容器液位计和容器高度感应器,能够通过饮水机的容器高度感应器对放置在出水口处的容器高度进行自动测量,自动对容器进行加水,通过饮水机的容器液位计实时检测容器内水位情况,在容器内加水快满时,通过注水控制电路控制饮水机自动停止加水并可以进行提醒,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干预,如此,根据容器内的实时液面高度以及容器高度自动加水,不仅解决了热水溅出烫伤的问题,而且,使得饮水机能够适应于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以及加水前容器内液位不同的容器,提高了饮水机的自动化、智能化,提供给用户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