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横向调节的窗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4635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横向调节的窗帘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横向调节的窗帘。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的体现。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影音服务器、影柜系统、网络家电等)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环境监测、暖通控制、红外转发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智能家居的概念起源很早,但一直未有具体的建筑案例出现,直到1984年美国联合科技公司将建筑设备信息化、整合化概念应用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佛市时,才出现了首栋的“智能型建筑”,从此揭开了全世界争相建造智能家居派的序幕。

家庭自动化是智能家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智能家居刚出现时,家庭自动化甚至就等同于智能家居,今天它仍是智能家居的核心之一,窗户作为家庭住宅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的实时透光性影响到家庭居住舒适性,所以控制它的实时透光性很重要,而一般住宅通过人工控制窗帘来控制透光,所有把窗帘设计的更加智能化,能解决窗户的实时透光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智能横向调节的窗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横向调节的窗帘,墙体、玻璃窗户、窗帘和智能开闭调节装置;玻璃窗户安装在墙体上;智能开闭调节装置包括感光装置、中心处理装置和开闭调节装置;墙体的外墙上设置有感光装置;感光装置通过电连接与墙体的内墙上的中心处理装置连接;中心处理装置通过电连接与开闭调节装置的驱动元件连接;窗帘包括若干竖直设置的窗帘条;开闭调节装置包括上调节装置和下调节装置;下调节装置可相对上调节单元升降;窗帘条的上端安装在上调节装置、下端安装在下调节装置;窗帘条可左右滑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上调节单元包括一对方形的上调节支撑板、开闭电机和上旋转驱动轴;下调节装置包括一对方形的下调节升降板和下旋转驱动轴;墙体的内墙位于玻璃窗户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方形的升降导向槽;上调节支撑板垂直固定在墙体的内墙上并且位于玻璃窗户的上方;上旋转驱动轴枢接在一对上调节支撑板之间;开闭电机垂直固定在左侧的上调节支撑板的左端面上并且开闭电机的输出轴与上旋转驱动轴固定连接;下旋转驱动轴固定在一对下调节升降板之间;下调节升降板升降设置在升降导向槽内;若干窗帘条间隔设置并且上端设置在上旋转驱动轴上、下端设置在下旋转驱动轴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上旋转驱动轴位于一对上调节支撑板之间的部分成型有左右设置的横截面呈十字形的上水平滑行槽;上旋转驱动轴的右端面上固定有上滑行电机;上水平滑行槽的左右侧壁上枢接有上水平螺纹杆;上水平螺纹杆上成型有一对左右对称的旋向相反的螺纹组;螺纹组包括若干螺距不同的螺纹段并且上述的螺纹段上分别螺接有窗帘条上支撑滑块;窗帘条上支撑滑块的横截面为与上水平滑行槽相配合的十字形;

下旋转驱动轴成型有左右设置的横截面呈十字形的下水平滑行槽;右侧的下调节升降板的右端面上固定有下滑行电机;下水平滑行槽内设置有下水平螺纹杆;下水平螺纹杆枢接在一对下调节升降板之间并且下水平螺纹杆的右端与下滑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下水平螺纹杆成型有一对左右对称的旋向相反的螺纹组;螺纹组包括若干螺距不同的螺纹段并且上述的螺纹段上分别螺接有窗帘条下支撑滑块;窗帘条的上端固定在窗帘条上支撑滑块上、下端固定在窗帘条下支撑滑块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窗帘条上支撑滑块的外侧端面成型为圆弧面并且此圆弧半径大于上旋转驱动轴的外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窗帘条下支撑滑块的外侧端面成型为圆弧面并且此圆弧半径大于下旋转驱动轴的外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感光装置呈矩形并且围绕在玻璃窗户的四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根据屋外阳光的强弱自动开闭窗帘,并且窗帘条可以左右移动,既可以间隙设置又可以组合封闭设置,这样可以避免在屋外阳光不是很强烈的时候,保证屋内的光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墙体外墙的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窗帘关闭时墙体正墙的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窗帘打开时墙体正墙的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上旋转驱动轴443的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图4中a-a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图5中b-b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下旋转驱动轴452的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图7中c-c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图8中d-d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墙体;100、升降导向槽;20、玻璃窗户;30、窗帘;31、窗帘条;40、智能开闭调节装置;41、感光装置;42、中心处理装置;44、上调节装置;441、上调节支撑板;442、开闭电机;443、上旋转驱动轴;4430、上水平滑行槽;444、上水平螺纹杆;445、上滑行电机;446、窗帘条上支撑滑块;45、下调节装置;451、下调节升降板;452、下旋转驱动轴;4520、下水平滑行槽;453、下水平螺纹杆;454、下滑行电机;455、窗帘条下支撑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智能横向调节的窗帘,墙体10、玻璃窗户20、窗帘30和智能开闭调节装置40;玻璃窗户20安装在墙体10上;智能开闭调节装置40包括感光装置41、中心处理装置42和开闭调节装置;墙体10的外墙上设置有感光装置41;感光装置41通过电连接与墙体10的内墙上的中心处理装置42连接;中心处理装置42通过电连接与开闭调节装置的驱动元件连接;窗帘30包括若干竖直设置的窗帘条31;开闭调节装置包括上调节装置44和下调节装置45;下调节装置45可相对上调节单元44升降;窗帘条31的上端安装在上调节装置44、下端安装在下调节装置45;窗帘条31可左右滑行。

如图1~图3所示,上调节单元44包括一对方形的上调节支撑板441、开闭电机442和上旋转驱动轴443;下调节装置45包括一对方形的下调节升降板451和下旋转驱动轴452;墙体10的内墙位于玻璃窗户20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方形的升降导向槽100;上调节支撑板441垂直固定在墙体10的内墙上并且位于玻璃窗户20的上方;上旋转驱动轴443枢接在一对上调节支撑板441之间;开闭电机442垂直固定在左侧的上调节支撑板441的左端面上并且开闭电机442的输出轴与上旋转驱动轴443固定连接;下旋转驱动轴452固定在一对下调节升降板451之间;下调节升降板451升降设置在升降导向槽100内;若干窗帘条31间隔设置并且上端设置在上旋转驱动轴443上、下端设置在下旋转驱动轴452上。

如图1~图6所示,上旋转驱动轴443位于一对上调节支撑板441之间的部分成型有左右设置的横截面呈十字形的上水平滑行槽4430;上旋转驱动轴443的右端面上固定有上滑行电机445;上水平滑行槽4430的左右侧壁上枢接有上水平螺纹杆444;上水平螺纹杆444上成型有一对左右对称的旋向相反的螺纹组;螺纹组包括若干螺距不同的螺纹段并且上述的螺纹段上分别螺接有窗帘条上支撑滑块446;窗帘条上支撑滑块446的横截面为与上水平滑行槽4430相配合的十字形;

如图1~图3、图6~图9所示,下旋转驱动轴452成型有左右设置的横截面呈十字形的下水平滑行槽4520;右侧的下调节升降板451的右端面上固定有下滑行电机454;下水平滑行槽4520内设置有下水平螺纹杆453;下水平螺纹杆453枢接在一对下调节升降板451之间并且下水平螺纹杆453的右端与下滑行电机45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下水平螺纹杆453成型有一对左右对称的旋向相反的螺纹组;螺纹组包括若干螺距不同的螺纹段并且上述的螺纹段上分别螺接有窗帘条下支撑滑块455;窗帘条31的上端固定在窗帘条上支撑滑块446上、下端固定在窗帘条下支撑滑块455上。

如图5所示,窗帘条上支撑滑块446的外侧端面成型为圆弧面并且此圆弧半径大于上旋转驱动轴443的外径。

如图8所示,窗帘条下支撑滑块455的外侧端面成型为圆弧面并且此圆弧半径大于下旋转驱动轴452的外径。

如图1所示,感光装置41呈矩形并且围绕在玻璃窗户20的四周。

窗帘的工作原理:窗帘有两种打开状态:

第一种为间隔状态:感光装置41感受到阳光照射,给中心处理装置42一个信号,中心处理装置42处理后驱动开闭电机442,上旋转驱动轴443旋转,带动窗帘条上支撑滑块446一同旋转,同时窗帘条31在下调节装置45的带动下展开,直到下调节装置45到达最下端,这样窗帘条31就形成间隔状态,此时阳光可以照进屋内,保证了屋内的光照量;

第一种为全关闭状态:在第一种间隔状态的基础上,随着阳光的进一步强烈,感光装置41感受到阳光照射,给中心处理装置42一个信号,中心处理装置42处理后同步驱动上滑行电机445和下滑行电机454,分别带动上水平螺纹杆444和下水平螺纹杆453旋转,这样窗帘条上支撑滑块446和窗帘条下支撑滑块455各自移动,最后所有的窗帘条31组合成一个完整无间隙的窗帘,这样阳光无法透过窗帘进入屋内,避免了室内室温提高和家居的老化。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