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2359发布日期:2018-07-31 17:56阅读:22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煮蛋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煮蛋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鸡蛋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食材,如何把鸡蛋吃的更营养、更健康、更美味既是食品公司考虑的问题,也是家电、烹饪器具厂商考虑的问题。

煮蛋器是新兴起的一种时尚生活小家电,它提倡营养早餐的新对策,时尚、方便。但市场上销售的煮蛋器配备的蛋架基本都只考虑了放置蛋品,未考虑如何取出蛋品。操作十分不方便,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煮蛋架仅仅可以实现放置鸡蛋的不足,提供一种既可以烹煮蛋,可以放置碗蒸蛋羹的煮蛋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煮蛋架,包含蛋托架,所述蛋托架表面设置有若干个蛋孔,所述蛋孔包括半球形凹槽,所述半球形凹槽下端设置有支柱,并且所述支柱、半球形凹槽和蛋托架为一体成型,所述半球形凹槽和蛋托架表面均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蛋托架上可拆卸连接有提手,所述蛋托架边缘设置有围栏。

本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在蛋托架表面设置由半球形凹槽和支柱组成的蛋孔,半球形凹槽的形状与鸡蛋的外形相互匹配,从而有利有鸡蛋烹煮过程中的拿取,同时通过设置支柱,通过支柱对蛋托架主体进行支撑,从而与锅体表面形成点面支撑的形式,这样可以减少蛋托架与锅体之间的摩擦,同时通过支柱还可以防止鸡蛋与锅体直接接触,其次通过将半球形凹槽和蛋托架表面均开设有若干个通孔,这样就是蛋托架整体形成一个中空的网状结构,通过不规则分布的若干通孔,再烹煮过程中可以使锅体产生的水蒸气穿过通孔与待烹煮的鸡蛋或蒸蛋碗直接接触,使需要烹煮的食物受热更加均匀,最后通过在蛋托架边缘设置围栏,当需要蒸蛋羹时,就可以保证放置在蛋托架表面的蒸蛋碗滑落,通过上述对蛋托架结构的改进,从而使该煮蛋架可以即实现烹煮鸡蛋,又可以放置碗蒸蛋羹,从而实现一个配件实现多种功能的效果,降低了成本。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提手两侧设置有卡扣,所述蛋托架两侧设置有与卡扣相互配合的卡槽,所述提手和蛋托架通过卡扣和卡槽相互配合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卡扣和卡槽的连接方式实现提手和蛋托架的可拆卸连接,当烹煮鸡蛋的时候,就可以将提手从蛋托架拆卸下来,从而方便鸡蛋的取放,当需要用碗蒸蛋羹的时候,可以将提手安装到蛋托架上,就可以方便对放置在蛋托架上的碗的移动。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蛋托架的形状为圆形,所述围栏围绕着蛋托架的圆周边缘设置。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围栏的高度为5mm。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围栏围绕蛋托架边缘设置,并将围栏的高度设置为 5mm,这样就使围栏对蛋托架形成一个全包围的保护,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在移动煮蛋架过程中,放置在蛋托架表面的蒸蛋碗滑落。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蛋孔的数量为六个,六个蛋孔均匀分布在蛋托架表面。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蛋托架、半球形凹槽、支柱以及提手均采用食品级塑料制成。

本技术方案中整个煮蛋架采用采用食品级塑料制成,安全健康,且耐高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种煮蛋架,既可以放置鸡蛋,还可以放置蒸碗。在放置鸡蛋时,有蛋孔的保护,不易掉落;在放置蒸碗时,有围栏的保护,也不易滑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煮蛋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如图所示,其中对应的附图标记名称为:

1蛋托架,11卡槽,12半球形凹槽,13支柱,14蛋孔,15围栏,2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煮蛋架,包含蛋托架1,蛋托架1表面均匀设置有六个蛋孔14,蛋孔14包括半球形凹槽12,半球形凹槽12下端设置有支柱13,并且所述支柱13、半球形凹槽12和蛋托架1采用食品级塑料注塑一体成型,半球形凹槽12和蛋托架1表面均开设有若干个通孔,蛋托架1上可拆卸连接有提手2,蛋托架1边缘设置有围栏15,围栏15围绕着蛋托架1的缘设置,围栏15 的高度为5mm。

为了实现蛋托架和提手的可拆卸连接,本实例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提手2 两侧设置有卡扣,蛋托架1两侧设置有与卡扣相互配合的卡槽,提手2和蛋托架 1通过卡扣和卡槽相互配合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需要蒸蛋羹的时候,首先将提手2从蛋托架1上取下,然后将蒸蛋碗平稳的摆放在蛋托架1上,然后在将提手2安装在蛋托架1上,通过提手将煮蛋架移动到煮蛋器中,从而实现蒸蛋羹的过程,当蒸蛋羹烹煮完成后,再通过提手2将煮蛋架移出。

当需要烹煮鸡蛋的时候,首先将鸡蛋对应放置在每一个蛋孔14内,然后通过提手将煮蛋架移动到煮蛋器中,从而实现对鸡蛋的烹煮,当鸡蛋烹煮完成后,再通过提手将煮蛋架移出。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进行详细说明,但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显而易见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进行许多改进和修饰,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改进和修饰都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