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重保险的壶内给水电热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6333发布日期:2018-06-08 17:51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多重保险的壶内给水电热水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水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重保险的壶内给水电热水壶。



背景技术:

目前自动给水的电热水壶,为了避免进水管外露,使电热水壶更加浑然一体,更加美观,一般都通过壶体底部进行给水。通过壶体底部给水的电热水壶,一般通过壶体底部的上连接器与底座上的下连接器进行耦合,实现给水和供电,供电的电连接结构可能有多种多样,但是给水的结构一般是在壶体底部设置进水接口,在底座上设有输水管,壶体放到底座上时,进水接口与输水管相互顶压,水泵启动而实现进水。

上述自动给水的电热水壶,在操作时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当在自动给水过程中,突然将壶体从底座上拿开时,即使马上自动切断水泵的电源,输水管中水仍具有较大的压力而向外喷出,导致下连接器积水而造成短路,虽然,可以在下连接器的下座体上开设通孔进行排水,但下连接器仍具有少量积水或潮湿而存在短路的安全隐患。

另外,上述壶体底部的进水接口一般与壶体的内腔直接连通,即是,在壶体的底部加热盘处开设安装孔,用于露出进水接口,并在进水接口与安装孔之间设置密封圈,密封圈受高温而容易老化,经常发生泄漏,导致下连接器积水而造成短路,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多重保险的壶内给水电热水壶,这种具有多重保险的壶内给水电热水壶更加安全可靠。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多重保险的壶内给水电热水壶,包括壶体、底座、上连接器和下连接器,壶体上设有壶柄,上连接器安装在壶体的底部,下连接器安装在底座上,上连接器包括上座体、进水接口、至少两个上定位凸环、至少两个导电环,进水接口、各个上定位凸环自中间往外同心设置在上座体上,导电环设置在相应上定位凸环上,下连接器包括下座体、供水组件、至少两个下定位凸环、至少两个导电触件,供水组件、各个下定位凸环自中间往外同心设置在下座体上,导电触件设置在相应下定位凸环的侧壁上或相邻两个下定位凸环之间,并且导电触件与导电环相对应,各个下定位凸环与各个上定位凸环相互配合,其特征是:还包括至少一个内置开关和至少一个联动件;所述供水组件包括输水管、弹簧套、限位卡环、设置在所述下座体下方的托架,下座体上开设有通孔,托架上开设有导向孔,输水管的上部设有压环,输水管自上至下依次穿过通孔和导向孔,弹簧套套接在输水管外面并处于压环与导向孔之间,限位卡环卡接在输水管的下部并处于导向孔下方;内置开关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并处于所述下连接器的下方外侧,内置开关的内接端通过导线与相应的所述导电弹性触片电连接;联动件安装在输水管的下部并处于限位卡环的下方,联动件与内置开关位置相对应;所述壶柄中设有给水通道,给水通道的下端通过软管与供水组件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壶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给水口,给水口处于壶柄上端的范围内,给水通道的上端通过给水口与壶体的内腔相通。

当将壶体放置在底座上时,上连接器、下连接器通过上定位凸环、下定位凸环相互插接,壶体底部的进水接口向下顶压输水管,输水管在弹簧套的作用下向上顶紧进水接口实现供水连接;而输水管在进水接口顶压下向下运动,带动联动件向下运动,联动件向下运动按压内置开关,使内置开关接通,从而使各个导电触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各个导电环与相应的导电触件相互接触实现电连接;当将壶体从底座拿开时,输水管失去向下的压力,在弹簧套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带动联动件向上运动,内置开关失去联动件的作用力而处于断开状态,从而断开各个导电触件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整个下连接器均不带电,因此,即使操作不当而导致下连接器少量积水,也不会在下连接器处发生短路,可以及时清除积水,以便下一次正常使用,并且确保在壶体从底座拿开时,各个裸露的导电触件没有带电(220V的市电),杜绝生命危险,更加安全可靠。另外,通过在壶柄中设置给水通道,给水通道的下端与供水组件的出水口连接,给水通道的上端与壶体的内腔直接相通,这样,无需在壶体的底部开设供进水接口露出的安装孔,给水通道的下端与供水组件的出水口直接连接而避免泄漏,避免下连接器上积水而造成短路,更加安全可靠;另外,给水通道的上端与壶体内腔直接相通,给水通道无需另外连接到壶盖上,避免给水通道外露,结构更加简单,更加美观大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联动件包括横连杆和竖顶杆,横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输水管的下部连接,竖顶杆的上端与横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内置开关包括开关座、内接端、外接端、导电压片、复位弹簧和导向杆,内接端、外接端均设置在开关座上,开关座上设有导杆孔,导杆孔处于内接端与外接端之间,导向杆处于导杆孔中,导向杆的上端与导电压片连接,导向杆的下端设有限位块,复位弹簧套接在导向杆外面并处于导电压片与开关座之间。当输水管带动竖顶杆向下按压导电压片时,导向杆向下运动,导电压片与内接端、外接端均接触而使内置开关接通;当输水管带动竖顶杆向上运动离开导电压片时,导电压片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向上运动离开内接端、外接端,从而将内置开关断开。内置开关设置为上述这种结构,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结构上也相当简单。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联动件包括横连杆和斜顶杆,横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输水管的下部连接,斜顶杆的上端与横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斜顶杆自上至下往所述输水管方向倾斜;所述内置开关包括开关座、内导电弹片和外导电片,内导电弹片、外导电片并排安装在开关座上。上述内导电弹片为内置开关的内接端,外导电片为内置开关的外接端。当输水管带动斜顶杆向下运动时,斜顶杆挤压内导电弹片,使内导电弹片向外弯曲与外导电片接触而使内置开关接通;当输水管带动斜顶杆向上运动离开内导电弹片时,内导电弹片在弹力作用下复位离开外导电片,从而将内置开关断开。内置开关设置为上述这种结构,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结构上也相当简单。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内导电弹片的上端外侧设有内触点,所述外导电片的上端内侧设有外触点。通过在内导电弹片的上端外侧设置内触点,在外导电片的上端内侧设置外触点,减少内导电弹片的弯曲程度,具有更好的导电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靠近所述壶体处,所述给水通道的上部为漏斗状过渡腔,漏斗状过渡腔的横截面积自内往外逐渐减小,漏斗状过渡腔的内端口处设有阻挡构件,漏斗状过渡腔中设有圆球塞,圆球塞的直径大于漏斗状过渡腔外端口的直径。在没有给水的情况下,圆球塞堵塞在漏斗状过渡腔的外端口处,防止壶体中的水或蒸汽回流到壶柄的给水通道中进行积聚,避免壶柄发热,也更加卫生;在进行给水时,水流冲开圆球塞,水流从阻挡构件与漏斗状过渡腔内端口之间的间隙进入壶体内腔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漏斗状过渡腔自内往外逐渐向下倾斜。由于将漏斗状过渡腔设置为自内往外逐渐向下倾斜,即是设置在壶柄向下弯曲的部分,一般情况下,圆球塞堵塞在漏斗状过渡腔的外端口处,进一步避免壶体内的水及蒸汽倒流而导致壶柄发烫,只有在给水过程中,水流靠水压冲开圆球塞使水进入壶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阻挡构件包括第一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块,第一定位块、第二定位块相对设置在所述漏斗状过渡腔内端口处,第一定位块与第二定位块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圆球塞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这种具有多重保险的壶内给水电热水壶,通过将下连接器的输水管设置为能够上下活动,并增设与输水管联动的联动件、内置开关,当将壶体从底座拿开时,内置开关失去联动件的作用力而处于断开状态,从而断开各个导电触点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整个下连接器均不带电,因此,即使操作不当而导致下连接器少量积水,也不会在下连接器处发生短路,可以及时清除积水,以便下一次正常使用,更加安全可靠;另外,通过在壶柄中设置给水通道,给水通道的下端与供水组件的出水口直接连接而避免泄漏,避免下连接器上积水而造成短路,并且确保在壶体从底座拿开时,各个裸露的导电触件没有带电(220V的市电),杜绝生命危险,更加安全可靠;另外,给水通道的上端与壶体内腔直接相通,给水通道无需另外连接到壶盖上,避免给水通道外露,结构更加简单,更加美观大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这种具有多重保险的壶内给水电热水壶,包括壶体1、底座2、上连接器3、下连接器4、内置开关5和联动件6,壶体1上设有壶柄7,上连接器3安装在壶体1的底部,下连接器4安装在底座3上;上连接器3包括上座体301、进水接口302、两个上定位凸环303、两个导电环304,进水接口302、各个上定位凸环303自中间往外同心设置在上座体301上,导电环304设置在相应上定位凸环303的侧壁上;下连接器4包括下座体401、供水组件402、两个下定位凸环403、两个导电触点404,供水组件402、各个下定位凸环403自中间往外同心设置在下座体401上,导电触点404设置在相应下定位凸环403的侧壁上并与导电环304相对应,各个下定位凸环403与各个上定位凸环303构成相配合的插接结构;供水组件402包括输水管4021、弹簧套4022、限位卡环4023、设置在下座体401下方的托架4024,下座体401上开设有通孔4025,托架4024上开设有导向孔4026,输水管4021的上部设有压环4027,输水管4021自上至下依次穿过通孔4025和导向孔4026,弹簧套4022套接在输水管4021外面并处于压环4027与导向孔4026之间,限位卡环4023卡接在输水管4021的下部并处于导向孔4026下方;内置开关5安装在底座2上并处于下连接器4的下方外侧,内置开关5的内接端502通过导线8与相应的导电触点404电连接;联动件6安装在输水管4021的下部并处于限位卡环4023的下方,联动件6与内置开关5位置相对应。

上述壶柄7中还设有给水通道9,给水通道9的下端通过软管10与进水接口302连接,壶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给水口11,给水口11处于壶柄7上端的范围内,给水通道8的上端通过给水口11与壶体1的内腔相通;在靠近壶体1处,给水通道8的上部为漏斗状过渡腔12,漏斗状过渡腔12的横截面积自内往外逐渐减小,并且漏斗状过渡腔12自内往外逐渐向下倾斜,即是漏斗状过渡腔12设置在壶柄7向下弯曲的部分,漏斗状过渡腔12的内端口处相对设有第一定位块13、第二定位块14,漏斗状过渡腔12中设有圆球塞15,圆球塞15的直径大于漏斗状过渡腔12外端口的直径,第一定位块13与第二定位块14之间的距离小于圆球塞15的直径。

上述联动件6包括横连杆601和竖顶杆602,横连杆601的一端与输水管4021的下部连接,竖顶杆602的上端与横连杆601的另一端连接;上述内置开关5包括开关座501、内接端502、外接端503、导电压片504、复位弹簧505和导向杆506,内接端502、外接端503均设置在开关座501上,开关座501上设有导杆孔507,导杆孔507处于内接端502与外接端503之间,导向杆506处于导杆孔507中,导向杆506的上端与导电压片504连接,导向杆506的下端设有限位块508,复位弹簧505套接在导向杆506外面并处于导电压片504与开关座501之间。

当将壶体1放置在底座2上时,上连接器3、下连接器4通过上定位凸环303、下定位凸环403相互插接,壶体1底部的进水接口302向下顶压输水管4021,输水管4021在弹簧套4022的作用下向上顶紧进水接口302实现供水连接;而输水管4021在进水接口302顶压下向下运动,带动竖顶杆602向下运动,导电压片504、导向杆506向下运动,导电压片504与内接端502、外接端503均接触而使内置开关5接通,从而使各个导电触点404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各个导电环304与相应的导电触点404相互接触实现电连接;当将壶体1从底座2拿开时,输水管4021失去向下的压力,在弹簧套4022的作用下向上运动,输水管4021带动竖顶杆602向上运动离开导电压片504,导电压片504在复位弹簧505作用下向上运动离开内接端502、外接端503,从而使内置开关5处于断开状态,从而断开各个导电触点404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整个下连接器4均不带电,因此,即使操作不当而导致下连接器少量积水,也不会在下连接器4处发生短路,可以及时清除积水,以便下一次正常使用,并且确保在壶体1从底座2拿开时,各个裸露的导电触点404没有带电(220V的市电),杜绝生命危险,更加安全可靠。

通过在壶柄7中设置给水通道9,给水通道9的下端与进水接口302连接,给水通道9的上端与壶体1的内腔直接相通,这样,无需在壶体1的底部开设供进水接口302露出的安装孔,给水通道9的下端与进水接口302直接连接而避免泄漏,避免下连接器4上积水而造成短路,更加安全可靠;另外,给水通道9的上端与壶体1内腔直接相通,给水通道9无需另外连接到壶盖16上,避免给水通道9外露,结构更加简单,更加美观大方。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在其它部分均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情况下,其区别仅在于两个导电环304均设置在上定位凸环303的底部而构成导电凸环,各个导电触点404改用导电弹性片414,导电弹性片414设置在相邻两个下定位凸环403之间。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在其它部分均与实施例一或二相同的情况下,其区别仅在于联动件6及内置开关5的不同,本实施例中,联动件6包括横连杆611和斜顶杆612,横连杆611的一端与输水管4021的下部连接,斜顶杆612的上端与横连杆611的另一端连接,斜顶杆612自上至下往输水管4021方向倾斜;内置开关5包括开关座511、内导电弹片512和外导电片513,内导电弹片512、外导电片513并排安装在开关座511上,内导电弹片512的上端外侧设有内触点514,外导电片513的上端内侧设有外触点515。

当输水管4021带动斜顶杆612向下运动时,斜顶杆612挤压内导电弹片512,使内导电弹片512向外弯曲与外导电片513接触而使内置开关5接通;当输水管4021带动斜顶杆612向上运动离开内导电弹片512时,内导电弹片512在弹力作用下复位离开外导电片513,从而将内置开关5断开。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