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单手使用的茶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1504发布日期:2018-06-15 20:36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单手使用的茶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器具,尤其涉及一种可单手使用的茶壶。



背景技术:

在注重品质生活的当下,饮茶成为了大众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最常见的生活方式。茶壶作为一种日常饮茶器具,经过不断发展,具备了其独有的基本构造,其通常包括壶体、壶盖、壶把和壶嘴,但传统茶壶的壶盖与壶体大多分离,相互之间多无连接固定措施。

由此,当一只手提壶倒茶时,壶盖会随壶体的倾斜而掉落,而为防止壶盖掉落,需要另一只手按住壶盖。这种双手操作的倒水方式给使用带来了很大不便,而且由于泡茶用开水使壶盖温度较高,手指接触壶盖也容易造成烫伤。

为解决壶盖脱落的问题,现有技术通过绳线将壶盖连接到壶体上,但绳线不单影响茶壶美观,还极易弄脏,且清洗不便;另外,还有现有技术在壶口周围和壶盖上分别设有可相互吸引的磁性物体,利用两者的吸合力,使壶盖不脱离壶体,但磁性物体在壶体和壶盖上不易固定,且在茶水长时间浸泡下,磁性物体也容易脱落,从而导致使用不便,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单手使用的茶壶,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单手操作即可完成倒茶作业。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单手使用的茶壶,包括壶盖、壶体以及设于所述壶体侧面的壶把和壶嘴,所述壶盖顶部的边缘向外延伸有侧翼,所述壶把开设有与所述侧翼相卡合的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侧翼为片状体,所述片状体的一侧与壶盖顶部的边缘连接,相对的另一侧呈圆弧状。优选的,所述侧翼为方形的片状体

进一步地,所述侧翼斜向上延伸,和/或,所述侧翼与壶盖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0~30°,优选为25°。

进一步地,所述壶盖顶部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倾斜设置,在所述侧翼与缺口处于卡合状态时,所述透气孔位于远离壶嘴的一端,且透气孔的下端朝向壶嘴;

优选的,所述透气孔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为20~25°,进一步优选为20°59′52″;

优选的,所述透气孔的孔径为2~3mm。

进一步地,所述壶盖的底端设有多个凸起,且多个所述凸起间隔均匀;优选的,所述凸起共有三个。

进一步地,所述壶把呈柱状,包括一体成型的实心部和空心部,所述实心部表面开设有所述缺口,且一端与壶体侧面相连接,相对的另一端与空心部相连接;优选的,在壶把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实心部与空心部的长度之比为2:2~3。

进一步地,所述壶把自前端至末端的截面逐渐增大(所述前端指的是与壶体侧面相连接的一端,所述末端指的是远离壶体的一端);优选的,所述壶把的末端截面呈圆形,且当壶体倾斜放置时,可以所述壶把为支柱,使壶体立于水平面上;

和/或,所述壶把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0~30°,优选为25°;

和/或,所述壶把的轴线与壶嘴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82~85°,优选为83°。壶嘴与壶把分别位于两角,之间成最利于倒茶的83度角,相对于现有的90度角,如此设置使得壶嘴与壶把之间的角度减小了,同时,壶嘴的中轴线也并非垂直于壶体中轴线,这些变化使得人在使用茶壶倒水的时候轻微转动手肘和腕部就可以倒出茶水,而不必像使用其他现有茶壶时要求腕部做出向下弯曲的不自然动作才能倒出更多茶水。因而本实用新型将壶把与壶嘴如此设置,在使用上更加符合人体自然动作,也更加省力。

进一步地,所述茶壶的壶口水平设置或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倾斜设置为自壶嘴端向壶嘴端的相对端向下倾斜,且壶口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8~10°,更优选为9°。

进一步地,所述壶体上与壶嘴相对的一侧为平面,所述平面倾斜设置,以使所述茶壶壶口的尺寸小于壶体底面的尺寸;优选的,所述平面与壶体底面之间的夹角为80~85°,进一步优选为81°;

和/或,所述壶体的侧面由多个斜面组成,多个所述斜面的顶端均向壶口中部倾斜,以使所述茶壶壶口的尺寸小于壶体底面的尺寸;优选的壶体的侧面由八个斜面组成,相应的,壶盖也成为八面体状。

和/或,所述壶盖的顶部为一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茶壶的材质为老岩泥;所述老岩泥指的是陶作坊生产的、且已成为现有技术的老岩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茶壶在壶盖顶部的边缘向外延伸有侧翼,在壶把开设有与所述侧翼相卡合的缺口;由于侧翼与缺口完美卡合,倒茶时,单手直接握住二者的卡合部即可有效避免壶体倾斜时壶盖的掉落,也就是说,单手操作即可完成倒茶作业;壶盖顶部无需设置壶纽,通过轻推旋开侧翼,使侧翼与缺口错位,即可方便地取下壶盖,进行添水加茶。

因此,本实用新型仅通过机械式的卡合结构即可有效解决双手操作的问题,相对于现有的需要双手操作的茶壶或结构复杂的单手使用茶壶,本茶壶不仅有效解决了掉盖的问题,进而解放了另一只手,而且其结构更加简单,使用更加方便。

2、现有的茶壶为了实现单手操作,其壶盖与壶体的连接结构多与茶水接触,在茶水的长期浸渍下,其连接结构必会受到腐蚀,而本茶壶的卡合结构设于壶盖外侧,不会与茶水接触,因而不会受到茶水浸渍的影响,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3、壶盖上的透气孔倾斜打入,并位于远离壶嘴的一端,且透气孔的下端朝向壶嘴,因而可有效防止倒茶时茶水自透气孔溢出。

4、壶盖的底端设有多个凸起,可代替盖置,使壶盖直接放置于桌面上,多个凸起间隔均匀设置,确保了壶盖的平稳性。

5、壶把设计为柱状,以符合人体工学的单柄握把取代传统茶壶弯把,不仅更便于把握,同时也更便于生产。壶把自前端的实心部至末端的空心部截面逐渐增大,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把握牢固性,而且增大了散热面积和散热效率,避免了壶把过热导致的手被烫伤的问题。

6、壶体的侧面由多个斜面组成,多个所述斜面的顶端均向壶口中部倾斜,使壶体下圆上方,利于茶叶舒展、注水与清洁。

7、本实用新型的茶壶通体采用老岩泥材质,材质“老岩泥”成色古朴,原始朴拙亲和的外表下,有着千变万化的质感,经过高温淬火,色泽呈现窑变的拙趣,其具有类似麦饭石、远红外线结构以及活性碳素,可软化水质,长久保持香气、韵味,使茶汤更加甜美甘醇,特别适合半发酵茶如乌龙或全发酵的普洱熟茶,而且老岩泥呈现颗粒状的胎质,散热慢,聚温性比陶与瓷更胜一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茶壶的正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4为图1的俯视图;

图5为图1的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壶盖的正视图;

图7为图6的左视图;

图8为图6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壶盖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茶壶开盖后的正视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茶壶开盖后图1的左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壶盖图6的左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述茶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壶盖;2、壶体;3、壶把;4、壶嘴;5、侧翼;6、缺口;7、透气孔;8、凸起;9、实心部;10、空心部;11、壶口;12、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单手使用的茶壶,包括壶盖1、壶体2以及设于所述壶体2侧面的壶把3和壶嘴4,所述壶盖1顶部的边缘向外延伸有侧翼5,所述壶把3开设有与所述侧翼5相卡合的缺口6。

所述侧翼5为长方形的片状体,所述片状体的一侧(即所述长方形的一条短边)与壶盖1顶部的边缘连接,相对的另一侧(即所述长方形的另一条短边)呈圆弧状;所述侧翼5斜向上延伸,所述侧翼5与壶盖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

所述壶盖1顶部设有透气孔7,所述透气孔7倾斜设置,在所述侧翼5与缺口6处于卡合状态时,所述透气孔7位于远离壶嘴4的一端,且透气孔7的下端朝向壶嘴4;所述透气孔7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为20°59′52″;所述透气孔7的孔径为2mm。

所述壶盖1的底端设有三个凸起8(作为壶盖1的“足”),且三个所述凸起8间隔均匀,使得各个凸起8与壶盖1中心的连线将壶盖1的圆形底端三等分,每等分为120°。

所述壶把3呈柱状,包括一体成型的实心部9和空心部10,所述实心部9表面开设有所述缺口6,且一端与壶体2侧面相连接,相对的另一端与空心部10相连接;在壶把3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实心部9与空心部10的长度之比为2:3;所述壶把3自前端至末端的截面逐渐增大,所述壶把3的末端截面呈圆形,且当壶体2倾斜放置时,可以所述壶把3为支柱,使壶体2立于水平面上;所述壶把3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所述壶把3的轴线与壶嘴4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83°。

所述茶壶的壶口11水平设置。所述壶体2上与壶嘴4相对的一侧为平面,所述平面倾斜设置,以使所述茶壶壶口11的尺寸小于壶体2底面的尺寸,本实施例中所述平面与壶体2底面之间的夹角为81°;

所述茶壶整体的材质均为老岩泥;所述老岩泥指的是陶作坊生产的、且已成为现有技术的老岩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茶壶在壶盖1顶部的边缘向外延伸有侧翼5,在壶把3开设有与所述侧翼5相卡合的缺口6;由于侧翼5与缺口6完美卡合,倒茶时,单手直接握住二者的卡合部即可有效避免壶体2倾斜时壶盖1的掉落,从而达到了单手使用的目的;壶盖1顶部无需设置壶纽,通过轻推旋开侧翼5,使侧翼5与缺口6错位,即可方便地取下壶盖1,进行添水加茶。因此,该茶壶仅通过机械式的卡合结构即可有效解决双手操作的问题,相对于现有的可单手使用的茶壶,其结构更加简单,使用更加方便,不仅可以单手实现倒茶操作,而且由于卡合结构设于壶盖1外侧,所以不会与茶水接触,因而不会受到茶水浸渍的影响,延长了使用寿命。壶把3设计为柱状,以符合人体工学的单柄握把取代传统茶壶弯把,不仅更便于把握,同时也更便于生产。壶把3自前端的实心部9至末端的空心部10截面逐渐增大,不仅进一步增加了把握牢固性,而且增大了散热面积和散热效率,避免了壶把3过热导致的手被烫伤的问题。

实施例2

如图12和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单手使用的茶壶,其与实施例1所述茶壶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仅在于:该茶壶的壶口11倾斜设置,所述倾斜设置为自壶嘴4端向壶嘴4端的相对端向下倾斜,且壶口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

实施例3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单手使用的茶壶,其与实施例1所述茶壶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仅在于:该茶壶壶体2的侧面由八个斜面12组成,八个所述斜面12的顶端均向壶口11中部倾斜,以使所述茶壶壶口11的尺寸小于壶体2底面的尺寸;相应的,所述壶盖1也为八面体状,且壶盖1的顶部为一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