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方便的折叠婴儿床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3578发布日期:2019-02-01 19:45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用方便的折叠婴儿床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用品领域,具体的说是指一种使用方便的折叠婴儿床架。



背景技术:

婴儿床是指给婴幼儿使用的床,通常婴儿的睡眠时间相对较长,良好的睡眠对于婴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确保婴儿的睡觉环境不但安全而且舒适,婴儿床的选择和安排也由此变得格外重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婴儿床的款式多种多样,功能和价格也是相差也很大。目前的婴儿床主要包括床架和床围,且床架和床围无法进行折叠,安装时需要将多个零部件进行拼装,且在搬移时较为不便,这给使用者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折叠婴儿床架,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婴儿床无法进行折叠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使用方便的折叠婴儿床架,包括两连接部、两第一支撑杆、两第二支撑杆、第一转动杆以及第二转动杆,所述两连接部前、后地布置,每个连接部的左、右端分别设有左铰接部、右铰接部,所述左铰接部的外、内端面分别设有与其铰接的左第一转动部、左第二转动部,所述右铰接部的外、内端面分别设有与其铰接的右第一转动部、右第二转动部,所述左第二转动部、右第二转动部分别带动左第一转动部、右第一转动部转动,所述连接部内设有可伸缩的左卡部、右卡部,所述左第一转动部、左第二转动部均可与左卡部卡合,所述右第一转动部、右第二转动部均可与右卡部卡合,所述两第一支撑杆分别连接于两连接部上的左第一转动部的底端,所述两第二支撑杆分别连接于两连接部上的右第一转动部的底端,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均呈U”型,该第一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连接部上的左第二转动部的左端,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两端连接于两连接部上的右第二转动部的右端。

所述左铰接部的右端、右铰接部的左端分别设有与左卡部、右卡部配合的左卡槽、右卡槽,所述左卡部、右卡部的宽度分别大于左卡槽、右卡槽的宽度,且左卡部、右卡部的前、后端均分别伸出左卡槽、右卡槽外,所述左第一转动部、右第一转动部均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左第二转动部、右第二转动部均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左第一转动部的第一卡槽和左第二转动部的第二卡槽均与左卡部配合,所述右第一转动部的第一卡槽和右第二转动部的第二卡槽均与右卡部配合。

所述左铰接部、右铰接部分别开设有左圆弧通槽、右圆弧通槽,所述左第一转动部内端面、右第一转动部的内端面分别开设有与左圆弧通槽、右圆弧通槽正对应的左圆弧槽、右圆弧槽,该左圆弧槽、右圆弧槽的弧长分别小于左圆弧通槽、右圆弧通槽的弧长,所述左第二转动部的外端面、右第二转动部的外端面分别设有左转动杆、右转动杆,该左转动杆的一端、右转动杆的一端分别穿过左圆弧通槽、右圆弧通槽并位于左圆弧槽、右圆弧槽内。

所述连接部内设有内空的按件,该按件的底端伸出连接部的底面,该按件的内中部设有支撑柱,该支撑柱的中部设有容纳孔,该容纳孔与连接部的内顶面之间设有弹簧,所述按件的内、外端面均设有第一倾斜通槽和第二倾斜通槽,该第一倾斜通槽和第二倾斜通槽对称地设置,且第一倾斜通槽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与第二倾斜通槽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相交后呈“V”型,所述按件的左端、右端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左连接件、右连接件,该左连接件、右连接件均呈“⊂”型,所述左卡部、右卡部分别连接于左连接件、右连接件的中部,所述按件的内、外端面上的第一倾斜通槽之间穿设有左转动轴,该左转动轴的两端穿出对应的第一倾斜通槽外且分别与左连接件的两端连接,所述按件的内、外端面上的第二倾斜通槽之间穿设有右转动轴,该右转动轴的两端穿出对应的第二倾斜通槽外且分别与右连接件的两端连接。

所述两第一支撑杆均包括第一上支撑杆以及第一下支撑杆,该第一上支撑杆的底部与第一下支撑杆的顶部铰接;所述两第二支撑杆均包括第二上支撑杆以及第二下支撑杆,该第二上支撑杆的底部与第二下支撑杆的顶部铰接。

所述第一上支撑杆的底部设有向右的左延伸端部,该左延伸端部的左端设有左卡口,所述第一下支撑杆的上部内设有第一弹性伸缩件,该第一弹性伸缩件的顶端伸出第一下支撑杆,且该第一弹性伸缩件的右端面设有与左卡口卡合的左卡阶,所述第一下支撑杆的顶部设有与左延伸端部铰接的左铰接件,所述两第一上支撑杆上的左延伸端部之间设有第一上连接杆,所述两第一下支撑杆的底部之间设有第一下连接杆;所述第二上支撑杆的底部设有向左的右延伸端部,该右延伸端部的右端设有右卡口,所述第二下支撑杆的上部内设有第二弹性伸缩件,该第二弹性伸缩件的顶端伸出第二下支撑杆,且第二该弹性伸缩件的右端面设有与右卡口卡合的右卡阶,所述第二下支撑杆的顶部设有与右延伸端部铰接的右铰接件,所述两第二上支撑杆上的右延伸端部之间设有第二上连接杆,所述两第二下支撑杆的底部之间设有第二下连接杆;所述第一下支撑杆和第二下支撑杆的内侧面分别设有带动第一弹性伸缩件、第二弹性伸缩件收缩的第一带动件、第二带动件。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设计巧妙,使用时将处于折叠状态的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向上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在向上转动的同时左第二转动部、右第二转动部分别带动左第一转动部、右第一转动部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向左、向右张开,当左第二转动部、左第一转动部、右第二转动部、右第一转动部转动到位后,左第二转动部、左第一转动部与左卡部卡合,右第二转动部、右第一转动部与右卡部卡合,从而使得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张开固定形成床架,此时安装上布制的床围即可当做婴儿床使用;当床架需要收纳时,促使左卡部、右卡部做收缩动作,使得左第一转动部、左第二转动部与左卡部分离,右第二转动部、右第一转动部与右卡部分离,此时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即可向下转动折叠,同时左第二转动部、右第二转动部分别带动左第一转动部、右第一转动部转动使得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靠拢。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婴儿床架的快速展开和折叠,其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购买后无需自行组装,便于人们的携带和搬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部去掉左第一转动部和右第一转动部后的结构图。

图3为图2中去掉连接部后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左第一转动部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两第一支撑杆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左延伸端部与第一弹性伸缩件的配合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左延伸端部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一种使用方便的折叠婴儿床架,包括两连接部1、两第一支撑杆2、两第二支撑杆3、第一转动杆4以及第二转动杆5。所述两连接部1前、后地布置,每个连接部1的左、右端分别设有左铰接部6、右铰接部7,所述左铰接部6的外、内端面分别设有与其铰接的左第一转动部8、左第二转动部9。所述右铰接部7的外、内端面分别设有与其铰接的右第一转动部10、右第二转动部11,所述左第二转动部9、右第二转动部11分别带动左第一转动部8、右第一转动部10转动。所述连接部1内设有可伸缩的左卡部12、右卡部13,所述左第一转动部8、左第二转动部9均可与左卡部12卡合,所述右第一转动部10、右第二转动部11均可与右卡部13卡合。所述两第一支撑杆2分别连接于两连接部1上的左第一转动部8的底端,所述两第二支撑杆3分别连接于两连接部1上的右第一转动部10的底端,所述第一转动杆4和第二转动杆5均呈U”型,该第一转动杆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连接部1上的左第二转动部9的左端,所述第二转动杆5的两端连接于两连接部1上的右第二转动部11的右端。

参照图1至图4。所述左铰接部6、右铰接部7分别开设有左圆弧通槽61、右圆弧通槽71,所述左第一转动部8内端面、右第一转动部10的内端面分别开设有与左圆弧通槽61、右圆弧通槽71正对应的左圆弧槽81、右圆弧槽(图中未标出),该左圆弧槽81、右圆弧槽(图中未标出)的弧长分别小于左圆弧通槽61、右圆弧通槽71的弧长。所述左第二转动部9的外端面、右第二转动部11的外端面分别设有左转动杆91、右转动杆111,该左转动杆91的一端、右转动杆111的一端分别穿过左圆弧通槽61、右圆弧通槽71并位于左圆弧槽81、右圆弧槽(图中未标出)内。

参照图2至图4。所述左铰接部6的右端、右铰接部7的左端分别设有与左卡部12、右卡部13配合的左卡槽62、右卡槽72,所述左卡部12、右卡部13的宽度分别大于左卡槽62、右卡槽72的宽度,且左卡部12、右卡部13的前、后端均分别伸出左卡槽62、右卡槽72外。所述左第一转动部8、右第一转动部10均开设有第一卡槽82,所述左第二转动部9、右第二转动部11均开设有第二卡槽92。所述左第一转动部8的第一卡槽82和左第二转动部9的第二卡槽92均与左卡部12配合,所述右第一转动部10的第一卡槽82和右第二转动部11的第二卡槽92均与右卡部13配合。

参照图1至图4。所述连接部1内设有内空的按件14,该按件14的底端伸出连接部1的底面,该按件14的内中部设有支撑柱15,该支撑柱15的中部设有容纳孔(图中未标出),该容纳孔(图中未标出)与连接部1的内顶面之间设有弹簧151。所述按件14的内、外端面均设有第一倾斜通槽16和第二倾斜通槽17,该第一倾斜通槽16和第二倾斜通槽17对称地设置,且第一倾斜通槽16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与第二倾斜通槽17在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相交后呈“V”型。所述按件14的左端、右端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左连接件18、右连接件19,该左连接件18、右连接件19均呈“⊂”型,所述左卡部12、右卡部13分别连接于左连接件18、右连接件19的中部。所述按件14的内、外端面上的第一倾斜通槽16之间穿设有左转动轴20,该左转动轴20的两端穿出对应的第一倾斜通槽16外且分别与左连接件18的两端连接,所述按件14的内、外端面上的第二倾斜通槽17之间穿设有右转动轴21,该右转动轴21的两端穿出对应的第二倾斜通槽17外且分别与右连接件19的两端连接。

参照图1。所述两第一支撑杆2均包括第一上支撑杆22以及第一下支撑杆23,该第一上支撑杆22的底部与第一下支撑杆23的顶部铰接;所述两第二支撑杆3均包括第二上支撑杆31以及第二下支撑杆32,该第二上支撑杆31的底部与第二下支撑杆32的顶部铰接。

参照图1、图5、图6和图7。所述第一上支撑杆22的底部设有向右的左延伸端部24,该左延伸端部24的左端设有左卡口25,所述第一下支撑杆23的上部内设有第一弹性伸缩件26,该第一弹性伸缩件26的顶端伸出第一下支撑杆23,且该第一弹性伸缩件23的右端面设有与左卡口25卡合的左卡阶27。所述第一下支撑杆23的顶部设有与左延伸端部24铰接的左铰接件28,所述两第一上支撑杆22上的左延伸端部24之间设有第一上连接杆29,所述两第一下支撑杆23的底部之间设有第一下连接杆30。

参照图1和图5。所述第二上支撑杆31和第二下支撑杆32的构造分别与第一上支撑杆22和第一下支撑杆23的构造相同。所述第二上支撑杆31的底部设有向左的右延伸端部33,该右延伸端部33的右端设有右卡口。所述第二下支撑杆32的上部内设有第二弹性伸缩件,该第二弹性伸缩件的顶端伸出第二下支撑杆32,且第二该弹性伸缩件的右端面设有与右卡口卡合的右卡阶。所述第二下支撑杆32的顶部设有与右延伸端部33铰接的右铰接件,所述两第二上支撑杆31上的右延伸端部33之间设有第二上连接杆34,所述两第二下支撑杆32的底部之间设有第二下连接杆35。所述第一下支撑杆23和第二下支撑杆32的内侧面分别设有带动第一弹性伸缩件26、第二弹性伸缩件收缩的第一带动件36、第二带动件,所述第一带动件36、第二带动件的结构相同。

参照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如下:使用时将处于折叠状态的第一转动杆4和第二转动杆5向上转动,由于左圆弧槽81、右圆弧槽(图中未标出)的弧长分别小于左圆弧通槽61、右圆弧通槽71的弧长,所述第一转动杆4和第二转动杆5在向上转动到一定角度的同时左第二转动部9、右第二转动部11分别带动左第一转动部8、右第一转动部1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分别向左、向右张开,当左第二转动部9、左第一转动部8、右第二转动部11、右第一转动部10转动到位后,左第二转动部9的第二卡槽92、左第一转动部8的第一卡槽82与左卡部12卡合,右第二转动部11的第二卡槽92、右第一转动部10的第一卡槽82与右卡部13卡合,从而使得第一转动杆4、第二转动杆5、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张开固定形成床架,此时安装上布制的床围即可当做婴儿床使用。当床架需要收纳时,向上按下按件14,此时左转动轴20、右转动轴21分别沿着第一倾斜通槽16、第二倾斜通槽17向右、向左移动,促使左卡部12、右卡部13做收缩动作,使得左第一转动部8的第一卡槽82、左第二转动部9的第二卡槽92与左卡部12分离,右第一转动部10的第一卡槽82、右第二转动部11的第二卡槽92与右卡部13分离,此时第一转动杆4和第二转动杆5即可向下转动折叠,同时左第二转动部9、右第二转动部11分别带动左第一转动部8、右第一转动部10转动使得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靠拢。所述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也可进行折叠,以第一支撑杆杆2为例,向下滑动第一带动件36,使得第一弹性伸缩件26的左卡口25与左卡阶27分离,此时即可将第一上支撑杆22和第一下支撑杆23进行转动折叠,将第一下支撑杆23反向转动时即可将一上支撑杆22和第一下支撑杆23张开,此时左卡口25与左卡阶27卡合。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