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9532发布日期:2019-09-17 20:22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吸尘器可分为:手动吸尘器,用户亲自移动手动吸尘器来进行清扫;以及自动吸尘器,自动吸尘器自动行进来进行清扫。

手动吸尘器可根据类型分为卧式吸尘器、立式吸尘器、手持式吸尘器以及杆式吸尘器。

同时,在现有技术中,在韩国专利第10-1127088号(授权日为2012年3月8日)中公开了手提式真空吸尘器。

手提式真空吸尘器包括吸入管、气流生成器、离心分离装置、电源和手柄。

离心分离装置位于手柄和吸入管之间,气流生成器布置于手柄的正上方,并且电源布置于手柄的正下方。因此,气流生成器和电源位于离心分离装置的后方。

气流生成器和电源是部件中重量比较大的零件。

根据该文献,因为重量大的气流生成器和电源分别布置于手柄的正上方和手柄的正下方,所以重心集中在整个手提式真空吸尘器中的手柄上,因此对于用户来说使用手提式真空吸尘器是不方便的,并且用户的手腕可能受伤。

此外,根据该文献,因为气流生成器布置于离心分离装置的后方,所以用于从离心分离装置向气流生成器引导空气的流路必然是长的,并且从离心分离装置排出的空气在流动方向变化的状态下被送到气流生成器,这引起流动损失。

此外,根据该文献,因为气流生成器布置于手柄的正上方,所以存在从气流生成器排出的空气直接向握着手柄的胳膊排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公开内容提供一种吸尘器,通过分配整体重量,用户可以更方便地使用吸尘器。

本公开内容提供一种吸尘器,其中,从灰尘分离单元到吸入马达的通道长度实现最小化。

本公开内容提供一种吸尘器,该吸尘器没有将已经过吸入马达的空气向用户排出。

技术方案

一种吸尘器包括:吸入口;吸入马达,该吸入马达产生用于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的吸力并且包括旋转叶轮;灰尘分离单元,该灰尘分离单元包括产生旋风流动以从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到内部的空气中分离灰尘的一个或多个旋风分离单元;灰尘容器,该灰尘容器储藏由所述灰尘分离单元分离的灰尘并且位于所述吸入马达下方;电池,该电池位于所述灰尘容器后方以向所述吸入马达供电;以及手柄,该手柄设置在所述吸入马达后方,其中,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和所述旋风流动的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叶轮的所述旋转轴线的延长线穿过所述一个或多个旋风分离单元。

一种吸尘器包括:吸入口;吸入马达,该吸入马达产生用于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的吸力并且包括旋转叶轮;灰尘分离单元,该灰尘分离单元包括产生旋风流动以从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到内部的空气中分离灰尘的一个多个旋风分离单元;灰尘容器,该灰尘容器储藏由所述灰尘分离单元分离的灰尘;电池,该电池向所述吸入马达供电;手柄,该手柄设置在所述吸入马达后方;以及排出盖,该排出盖具有空气排出口,所述空气排出口穿过所述排出盖的顶部而形成以排出已经过所述吸入马达的空气,其中,所述旋风流动的轴线穿过所述排出盖。

一种吸尘器包括:吸入口;吸入马达,该吸入马达产生用于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的吸力;灰尘分离单元,该灰尘分离单元被设置成在所述吸入口的纵向轴线处于水平的状态下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吸入马达重叠,所述灰尘分离单元从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到内部的空气中分离灰尘;灰尘容器,该灰尘容器包括:集尘主体,用于储藏由所述灰尘分离单元分离的灰尘;以及主体盖,用于开闭所述集尘主体;以及空气排出口,用于排出已经过所述吸入马达的空气,其中,在所述吸入口的纵向轴线处于水平的状态下,所述吸入口的纵向轴线位于所述主体盖上方,并且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的方向与通过所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空气的方向交叉。

一种吸尘器包括:吸入口;吸入马达,该吸入马达产生用于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的吸力;灰尘分离单元,该灰尘分离单元从通过所述吸入口流到内部的空气中分离灰尘;灰尘容器,该灰尘容器储藏由所述灰尘分离单元分离的灰尘;电池,该电池向所述吸入马达供电;手柄,该手柄设置在所述吸入马达后方;以及空气排出口,所述空气排出口设置在所述吸入马达上方以排出已经过所述吸入马达的空气。

所述吸入马达与所述灰尘分离单元在竖直方向上重叠。

所述吸入马达包括旋转叶轮,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灰尘分离单元和所述灰尘容器在竖直方向上重叠。

所述吸入马达包括旋转叶轮,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所述旋转轴的延长线穿过所述灰尘分离单元和所述灰尘容器。

所述灰尘分离单元具有产生旋风流动的一个或多个旋风分离单元,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和至少一个旋风流动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吸尘器还包括:马达壳体,其包括所述吸入马达;以及排出盖,该排出盖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马达壳体上方,所述排出盖具有所述空气排出口。

所述排出盖包括流动引导件,所述流动引导件用于使通过所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与相对于竖直线倾斜地排出。

所述吸入马达包括旋转叶轮,所述叶轮的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在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和所述手柄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中设置有用于阻挡通过所述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阻挡件。

所述吸尘器还包括:预过滤器,该预过滤器从所述灰尘分离单元接收空气以将流到所述吸入马达中的空气过滤;以及空气引导件,该空气引导件包围在所述马达壳体中所述吸入马达并且将从所述灰尘分离单元排出的空气向所述吸入马达引导。

从所述灰尘分离单元排出的空气向上流动经过所述预过滤器;已经过所述预过滤器的空气再次向下流动经过所述吸入马达;已经过所述吸入马达的空气再次向上流动并通过所述空气排出口向外部排出。

从所述灰尘分离单元排出的空气向上流动经过所述吸入马达,然后通过所述空气排出口向外部排出。

有利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重的吸入马达设置在手柄前方并且重的电池设置在手柄后方,所以重量可以在整个吸尘器上均匀分配。当用户手持手柄进行清扫时,可以防止对用户的手腕造成损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吸入马达设置在灰尘分离单元上方,从灰尘分离单元到吸入马达的通道长度最小化,所以流动损失最小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防止经过吸入马达的空气到达用户。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水平剖视图。

图6是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中的排出盖和过滤器已被分离时的图。

图7是示出用于在排出盖中容纳HEPA(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的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中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9是示出格局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下侧结构的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主体盖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已从图9的状态旋转的主体盖的图。

图12是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池已从电池壳体分离时的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池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池壳体的联接槽的图。

图15是当装备有吸入嘴的吸尘器用来清扫地面时的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吸尘器中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吸尘器中的空气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注意的是,在对附图的中的部件赋予附图标记时,即使所述部件出现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也尽可能地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在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时,在确定为对相关的已知结构或功能的详细说明妨碍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理解时,将省略该详细说明。

另外,在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时,可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每个术语仅用于将对应的部件区别于其他部件,并不限定相应部件的本质、次序或顺序等。应理解的是,在一个部件“连接”、“结合”或“联接”于其他部件时,前者可直接连接或接合于后者,或者也可以在第三部件插在二者之间的情况下“连接”、“结合”或“联接”于后者。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竖直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水平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1可包括本体2。

本体2可包括用于吸入包含灰尘的空气的吸入口5。

本体2还可包括:灰尘分离单元10,用于分离经由吸入口5吸入内部的灰尘;以及灰尘容器50,用于储藏灰尘分离单元10所分离的灰尘。

灰尘分离单元10可包括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能够例如通过使用旋风流动而分离灰尘。

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可与吸入口5连通。

经由吸入口5流入的空气和灰尘沿着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的内侧面进行螺旋流动。

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的旋风流动的轴线A2可以竖地延伸。

灰尘分离单元10还可包括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被构造成从从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接收到的空气中分离灰尘。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可布置在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的内部,从而使灰尘分离单元10的尺寸最小化。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可包括并列布置的多个旋风分离器主体。而且,在旋风分离器主体中的旋风流动的轴竖直延伸,且可通过吸入马达230。

作为另一例,灰尘分离单元可包括单一的旋风分离单元,其中,旋风流动的轴线A2也可竖直延伸。

灰尘容器50可以包括:圆筒形状的集尘主体510;以及主体盖520,主体盖520可旋转地结合于集尘主体510的下侧。

在吸入口5的纵向轴线A3布置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下,吸入口5的纵向轴线A3可位于主体盖520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集尘主体510的上部可以用作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而没有单独的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

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灰尘容器50内。

在集尘主体510中可布置有灰尘储藏引导件504,灰尘储藏引导件504引导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所分离的灰尘以被储藏。灰尘储藏引导件504可以结合于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的下侧,且与主体盖520的上面发生接触。

灰尘储藏引导件504可以将集尘主体510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灰尘储藏部502和第二灰尘储藏部506,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所分离的灰尘储藏在第一灰尘储藏部502中,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所分离的灰尘储藏在第二灰尘储藏部506中。

灰尘储藏引导件504的内部空间为第二灰尘储藏部506,灰尘储藏引导件504和集尘主体510之间的空间为第一灰尘储藏部502。

主体盖520可对第一灰尘储藏部502和第二灰尘储藏部506二者进行开闭。

主体盖520可包括肋部521,肋部521用于防止第一灰尘储藏部502内的灰尘因旋风流动而旋转。肋部521可从主体盖520向上方延伸。在主体盖520覆盖第一灰尘储藏部502和第二灰尘储藏部506时,肋部521可与集尘主体510的内侧面相邻。

旋风流动沿着集尘主体510的内侧面在第一灰尘储藏部502中产生,因此当所述肋部521与集尘主体510的内侧面相邻时,旋风流动被肋部521阻挡,由此能够防止灰尘在第一灰尘储藏部502中旋转。

本体2可还包括用于产生吸力的吸力产生单元20。吸力产生单元20可以包括:马达壳体210;以及吸入马达230,吸入马达230布置在马达壳体210内。

吸入马达23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布置在灰尘分离单元10上方。因此,吸入马达230布置在灰尘容器50上方。

即,在吸入口5的纵向轴线处于水平方向的状态下,灰尘分离单元10可以布置成与吸入马达230竖直重叠。例如,吸入马达230的一部分可位于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内部。

吸入马达230的下侧可以连接于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的上侧。因此,灰尘分离单元10的旋风流动的轴线A2可贯通吸入马达230。吸入马达230位于比吸入口5的纵向轴线A3高的位置。

当吸入马达230布置在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上方时,从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排出的空气能够直接向吸入马达230流动,从而能够使灰尘分离单元10和吸入马达230之间的通道最小化。

吸入马达230可包括由吸入马达230驱动的旋转叶轮232。叶轮232可装配至轴233。轴233竖直布置,并且可以至少一部分位于灰尘分离单元10内部。此时,在灰尘容器50和吸入马达230竖直布置时,可以减小吸尘器1的高度。叶轮232可以具有旋转轴线A1。叶轮232的旋转轴线A1的延长线(其可以是吸入马达的轴线)可通过灰尘分离单元10和灰尘容器50。

叶轮232的旋转轴线A1和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中的旋风流动的轴线A2可以位于同一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从灰尘分离单元排出的空气(即,从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向上方排出的空气)向吸入马达230流动所穿过的路径可被缩短并且可以减少空气方向的变化,从而减少空气流动的损失。

因为减少了空气流动的损失,所以可增加吸力,并且可增加用于向吸入马达230供电的电池40的使用时间。

可在吸入马达230和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吸入马达230的印刷电路板(PCB)250。

吸尘器1还可包括:手柄30,供用户把持;以及电池40,用于向吸入马达230供电。

手柄30可布置在吸入马达230的后方。因此,吸入马达230的轴线可位于吸入口5和手柄30之间。

针对方向,相对于吸尘器1中的吸入马达230,吸入口5所处的方向为前方,手柄30所处的方向为后方。

电池40可布置在手柄30下方。电池40可布置在灰尘容器50后方。

因此,吸入马达230和电池40可布置为不竖直重叠,且布置在不同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重量大的吸入马达230布置在手柄30前方,重量大的电池40布置在手柄30后方,所以重量可以在吸尘器1整体上均匀地分布。当用户在手柄30位于他/她的手中的情况下进行清扫时,能够防止用户的手腕受伤。即,因为重量大的部件分布在吸尘器1的前部和后部且分布于不同的高度,因此能够防止吸尘器1的重心偏向某一侧。

因为电池40布置在手柄30下方并且吸入马达230布置在手柄30前方,因此手柄30的上方不存在任何部件。即,手柄30的上面形成吸尘器1的上面的一部分外观。

因此,能够防止吸尘器1的任何部件在用户把持手柄30进行清扫时与用户的胳膊发生接触。

手柄30可包括:第一延伸部310,其竖直延伸以由用户把持;以及第二延伸部314,其在第一延伸部310上方向吸入马达230延伸。第二延伸部314的至少一部分可水平延伸。

可在第一延伸部310上设置有止动件312,止动件312用于防止把持第一延伸部310的用户的手在第一延伸部310的纵向(在图2中为竖直方向)上移动。止动件312可从第一延伸部310向吸入马达230延伸。

止动件312与第二延伸部314相隔开。因此,认为用户在一部分手指位于止动件312的上方而其他手指位于止动件312下方的情况下把持第一延伸部310。

例如,止动件312可位于食指和中指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吸入口5的纵向轴线A3经过所述第一延伸部310。止动件312位于比吸入口5的纵向轴线A3高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配置,当用户把持第一延伸部310时,吸入口5的纵向轴线A3可以经过用户的手腕。

当吸入口5的纵向轴线A3经过用户的手腕并且用户展开胳膊时,吸入口5的纵向轴线A3可与用户展开的胳膊基本平行。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下,可具有如下优点:当在手持手柄30的情况下推动或拉动吸尘器1时,用户使用最小的力。

手柄310可包括用于布置操作单元316的倾斜面315。可通过操作单元316输入指令以启动/关闭吸尘器。倾斜面315可形成为朝向用户。例如,倾斜面315可形成在第二延伸部314的后面。操作单元316可布置成与止动件312相对,手柄30位于二者之间。倾斜面315上的操作单元316位于比止动件312高的位置。因此,用户能够在手持第一延伸部310的情况下利用拇指容易地操作操作单元316。

此外,因为操作单元316位于与第一延伸部310分离的位置,所以能够防止在用户手持第一延伸部310进行行清扫时无意地操作操作单元316。

可在第二延伸部314上布置有用于显示操作状态的显示单元318。例如,显示单元318可布置在第二延伸部314的上面。因此,用户在进行清扫时能够容易地核查位于第二延伸部314的上面的显示单元318。

虽然对显示单元318不进行限制,但是显示单元318可包括多个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可在第二延伸部314的纵向上相隔开。

在手柄30下方布置有电池壳体410,电池40容纳在电池壳体410的内部。即,电池壳体410布置在第一延伸部310下方。

电池40可以以能够分离的方式组合于电池壳体410。例如,电池40可从电池壳体410下方插入电池壳体410中。

穿过电池壳体410可形成有散热孔412,散热孔412用于从电池40向外部排出热。

电池壳体410的后面和第一延伸部310的后面可形成连续表面。因此,电池壳体410和第一延伸部310可以被示为像一个单元。

参照图3,吸尘器1可还包括排出盖211,排出盖211具有用于排出已经过吸入马达230的空气的空气排出口212。排出盖211中可布置有用于过滤空气的HEPA(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246。旋风流动的轴线A2能够通过排出盖211。例如,空气排出口212能够布置在叶轮232的旋转轴线A1周围。排出盖210设置有流动引导件213,从而经由空气排出口212排出的空气相对于叶轮232的旋转轴线A1倾斜地排出。经由吸入口5吸入空气的方向与经由空气排出口212排出空气的方向交叉。

在图3中,在叶轮232的旋转轴233和手柄30之间的至少一些区域可不形成空气排出口,从而防止从空气排出口212排出的空气向用户流动。即,假定将吸尘器划分为旋风流动的轴线A2的前后,空气排出口212的至少一些位于旋风流动的轴线A2的前方。

作为另一例,参照图3,在叶轮232的旋转轴线A1和手柄30之间的至少一些区域中可设置有用于阻止从空气排出口212排出的空气的阻挡件。

图6是当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组合有流动引导件的吸尘器中排出盖和过滤器已被分离时的图,图7是示出用于在排出盖中容纳HEPA(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的结构的视图。

参照图6和图7,吸尘器1还可包括用于过滤流到吸入马达230中的空气的预过滤器242。

预过滤器242可被布置为包围吸入马达230的一部分。叶轮232的旋转轴线A1可能穿过预过滤器242。

已穿过预过滤器242的空气流到吸入马达230内的叶轮232,然后穿过吸入马达230。另外,空气穿过HEPA过滤器246,然后最终可经由空气排出口212向外部排出。

应注意,虽然吸尘器1在本发明中包括预过滤器242和HEPA过滤器246,但是过滤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受限制。在本说明书中,可将预过滤器242称为第一过滤器,可将HEPA过滤器246称为第二过滤器。

排出盖211可包括用于容纳HEPA过滤器246的容纳部214。容纳部214的下侧开口,从而HEPA过滤器246可从排出盖211下方插入到容纳部214中。

而且,排出盖211的空气排出口212面向HEPA过滤器246。

在HEPA过滤器246被插入到容纳部214中时,HEPA过滤器246被过滤器盖244覆盖。过滤器盖244具有用于使空气通过的一个或多个开口244a。过滤器盖244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排出盖211结合。

排出盖211可以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与马达壳体210结合。因此,可为了清扫HEPA过滤器246而将排出盖211从马达壳体210分离。可通过将过滤器盖244从与马达壳体210分离的排出盖211分离,从容纳部214取出HEPA过滤器246。

从马达壳体210去除排出盖211,这使预过滤器242向外部露出。因此,用户能够在将向外部露出的预过滤器242从马达壳体210分离之后对预过滤器242进行清扫。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排出盖211从马达壳体210分离,用户能够接近HEPA过滤器246和预过滤器242,用户能够容易地分离并清扫过滤器242、246。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中的空气流动的图。

参照图8,对吸尘器1中空气流动进行说明。

通过吸入马达230经由吸入口5吸入的空气和灰尘在沿着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的内侧面流动的同时相互分离。

与空气分离的灰尘落到第一灰尘储藏部502中。与灰尘分离的空气流到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中。流到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中的空气再次与灰尘分离。

在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中与空气分离的灰尘落到第二灰尘储藏部506中。另一方面,在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中与灰尘分离的空气从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向上排出到吸入马达230。

在吸入马达230的外侧可设置有空气引导件215,空气引导件215用于将从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排出的空气向预过滤器242引导。空气引导件215包围吸入马达230的外侧,并且可以至少一部分与吸入马达230相隔开。

因此,空气在吸入马达230的外侧沿着空气引导件215上升流动,然后经过预过滤器242。已经过预过滤器242的空气经过吸入马达230。在空气通过叶轮232的作用流入吸入马达230之后,空气排出到位于空气引导件215和马达壳体210之间的排气流路216。

排到排气流路216中的空气经过HEPA过滤器246,然后经由排出盖211的空气排出口212排出到外部。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下侧结构的图,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主体盖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已从图9的状态旋转的主体盖的图。

参照图9至图11,主体盖520可通过旋转动作来开闭集尘主体510的下侧。

主体盖520可包括用于旋转的铰链522。铰链522可联接至集尘主体510或者联接至结合在集尘主体510上的独立的铰链联接部420。在铰链联接部420为与集尘主体510独立地形成时,铰链联接部420可联接至集尘主体510。

主体盖520的铰链522可位于旋风流动的轴线A2和电池40之间。

因此,当主体盖520围绕铰链522旋转时,如图11所示,主体盖520朝向用户向旋转。

在主体盖520朝向用户旋转之后,当集尘主体510中的灰尘落下时,主体盖520防止灰尘飞向用户。

主体盖520可包括联接杆550,联接杆550可由用户移动并联接至集尘主体510。联接杆550可在与吸入口5的纵向轴线A3平行的方向上进行联接。

主体盖520可包括第一引导件524,第一引导件524可引导联接杆550并且防止联接杆550向下方分离。第一引导件524从主体盖520向下方延伸,第一引导件52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联接杆550之下。

主体盖520还可包括第二引导件526,第二引导件526可引导联接杆550并且防止联接杆550向下方分离。第二引导件526从主体盖520的侧面突出,可穿过联接杆550。

第二引导件526可在与吸入口5的纵向轴线A3平行的方向上穿过联接杆550。在联接杆550中可形成有用于第二引导件526的孔554。

联接杆550可包括环552,环552用于使用户通过将手指放在环552中而容易地操作联接杆550。环552可位于主体盖520的铰链522和旋风流动的轴线A2之间,以便用户能够容易地接近环552。

联接杆550包括联接钩556,集尘主体510可包括用于锁定联接钩556的钩槽514。

联接钩556可锁定至位于集尘主体510内的钩槽514。虽然未图示,但是可在主体盖520和联接杆550之间配置有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向联接杆550施加弹力,以便维持联接钩556锁定在钩槽514中的状态。

当用户向他/她自己拉联接杆550的环552时,联接钩556从钩槽514拉出,从而可使主体盖520旋转。

另一方面,铰链联接部420还可包括本体端子600,本体端子600用于给电池壳体410中的电池40进行充电。可以通过将吸尘器1放在充电台(未图示)上使充电台的端子与本体端子600接触。

本体端子600设置在铰链联接部420的底面,但在将吸尘器1放置于地面时可与地面相隔开。因此,能够防止本体端子600损坏。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池已从电池壳体分离时的图,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池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池壳体的联接槽的图。

参照图9、图12至图14,电池40可以包括电池单元(未图示)以及保护电池单元的框架450。

可在框架450的顶部上形成有突出部460,端子462可设置在突出部460中。

电池40可包括多个联接部470、480。联接部470、480可包括:第一联接部470,其设置于框架450的第一侧;以及第二联接部480,其设置于框架450的第一侧。例如,第一联接部470和第二联接部480可彼此相对。

第一联接部470可以是可旋转地联接至框架450的钩。

例如,当电池40插在电池壳体410中时,第一联接部470可联接至铰链联接部420。因此,也可以将铰链联接部420称为电池联接部。

在铰链联接部420上可形成有用于锁定第一联接部470的一部分的锁定肋部422。

又例如,铰链联接部420可以与电池壳体410形成为一体,或者锁定肋部422可以形成在电池壳体410上。

第二联接部480可以是与框架450形成为一体的钩,且可借助外力进行变形。

在电池壳体410的底部形成有用于插入电池40的开口411。用于使第二联接部480向外部露出的露出开口415可以形成为使得在电池40位于电池壳体410中的情况下能够对第二联接部480进行操作。

在电池壳体410的露出开口415上方可形成有用于联接至第二联接部480的联接槽416。

在电池40插在电池壳体410中时,在灰尘容器50和第一联接部470之间形成有用于操作第一联接部470的空间530。

因此,用户能够通过将手指放入空间530中来将锁定肋部422从第一联接部470解锁。此外,用户能够通过操作向电池壳体410的外部露出的第二联接部480将第二联接部480从电池壳体410解锁。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电池40能够从电池壳体410分离,所以能够仅将电池40放在充电台上来对电池40进行充电。

此外,由于吸尘器1包括本体端子600,因此能够在电池40位于电池壳体410中的情况下通过将吸尘器1放在充电台上来对电池40进行充电。

图15是示出装备有吸入嘴的吸尘器用来清扫地面时的图。

参照图15,具有从下端延伸的吸入嘴710的延伸管700可以连接至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器1的吸入口5。

在该状态下,用户可通过将吸入嘴710在地面上移动来进行清扫。

在用户利用本实用新型中的吸入嘴710进行清扫时,用户可在改变延伸管700和地面之间的角度(该角度从大致45度变化)的同时执行清扫。

吸入马达230和电池40可彼此相对,穿过灰尘容器50的最下端的竖直线VL位于二者之间。即,吸入马达230位于竖直线VL的一侧(例如,竖直线VL的前方),电池40位于另一侧(例如,竖直线VL的后方)。竖直线VL可通过手柄30。

此外,在图15所示的状态下,从地面到吸入马达230的高度和从地面到电池40的高度大致相同。

因此,在用户手持手柄30并清扫地面时,吸尘器的重量在手持手柄的用户的前后侧均衡,从而保持重量平衡。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用较小的力来利用吸尘器1进行清扫,并且可以防止施加到用户的手腕的伤害。

此外,在清扫地面的过程中,如图15所示,排出盖211位于竖直线VL前方,手持手柄的用户的手位于竖直线VL后方。因此,通过排出盖211排出的空气远离手柄30流动,因此能够防止通过排出盖211排出的空气向用户的手流动。

显然,根据延伸管700和地面之间的角度,仅吸入马达30的一部分可以与电池40相对,竖直线VL位于二者之间。这种情况对应于清扫窗框或沙发等特殊空间的情况。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图。

除了排出盖的形状之外,本实施例与之前的实施例相同。因此,以下仅对本实施例的特征性部分进行说明。

参照图16,在本实施例中的排出盖211a可具有用于引导空气排出的流动引导件213a。

具体地,在排出盖211a的圆周方向配置有具有间隙的多个流动引导件213a。流动引导件213a之间的空间用作空气排出口212a。

流动引导件213a可以从竖直线倾斜。

根据本实施例,类似地,在用户利用吸入嘴清扫地面时,可以防止从空气排出口212a排出的空气向用户流动。

此外,排出盖211a设置在吸尘器的顶部,所以能够防止吸尘器周边的灰尘因从空气排出口212a排出的空气而飞散。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吸尘器中的空气流动的图。

除了灰尘储藏引导件的结构上之外,本实施例与之前的实施例相同。因此,以下仅对本实施例的特征性部分进行说明。

参照图17,本实施例的灰尘储藏引导件504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下方渐缩。例如,灰尘储藏引导件504的上部的一部分可以向下方渐缩。

此外,灰尘储藏引导件504可包括飞散防止肋部504a,飞散防止肋部504a从灰尘储藏引导件504的上端向下方延伸。例如,飞散防止肋部504a可以形成为圆筒形状,可包围灰尘储藏引导件504的上部。

由于灰尘储藏引导件504的上部向下方渐缩,所以在灰尘储藏引导件504的上部的外侧面和飞散防止肋部504a之间形成有空间。

如之前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沿着集尘主体510的内侧面产生的旋风流动能够向下移动。当旋风流动在向下移动的同时与主体盖520上的肋部521接触时,旋转流动可通过肋部521改变为上升流动。如果在第一灰尘储藏部502中存在上升流动,则第一灰尘储藏部502中的灰尘向上飞散,并且飞回到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灰尘储藏部502中的上升流动在飞散防止肋部504a和灰尘储藏引导件504的上部之间的空间通过飞散防止肋部504a改变为下降流动,因此第一灰尘储藏部502中的灰尘不向上飞散,并且因而灰尘不飞回到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中。

此外,由于飞散防止肋部504a从灰尘储藏引导件504的上端向下方延伸,因此由第一旋风分离单元110中的旋风流动分离的灰尘可通过飞散防止肋部504a顺畅地送到第一灰尘储藏部502中。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吸尘器中的空气流动的图。

除了吸入马达中的叶轮之外,本实施例与之前的实施例相同。因此,以下仅对本实施例的特征性部分进行说明。

参照图8和图18,本实施例的吸入马达230a设置在马达壳体内,使得叶轮232a在马达壳体内位于下部。即,吸入马达230a可以定位成空气入口面对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

根据本实施例,从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排出的空气直接上升到叶轮232a,并且已经过叶轮232a的空气继续向上流动,由此空气能够从所述吸尘器排出。

根据吸入马达的配置,从第二旋风分离单元130排出吸尘器的外部的空气所用的气流路最短,所以流动损失最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