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桥隔热内开内倒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88687发布日期:2018-11-17 01:26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桥隔热内开内倒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窗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断桥隔热内开内倒窗。

背景技术

内开内倒窗是可以通过旋转窗子的把手,带动窗子内部的连动五金机构,而使窗处于锁紧、平开、内倒三种不同位置的窗子。

目前,内开内倒窗的框架一般是采用断桥铝合金型材制成,然后在断桥铝合金型材上固定两块玻璃,且两块玻璃之间形成中空区域,从而实现保温、隔音的效果。

当内开内倒窗处于内倒状态时,外界的雨水会沿着内开内倒窗的窗户部分流入到内开内倒窗的窗框部分,一部分雨水在窗框部分进行累积,另一部分雨水通过窗框上的排水孔排走,但当雨量较大时,窗框上的排水孔难以及时将水排出窗框,此时雨水在窗框内大量积累,若窗框与墙壁之间的密封性做的不好,雨水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窗框与墙壁之间的缝隙流入到墙壁内,导致墙壁内部潮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断桥隔热内开内倒窗,具有使墙壁内部较为干燥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断桥隔热内开内倒窗,包括窗框和安装在所述窗框上的窗户,所述窗户包括外部框架和固定连接在外部框架上的玻璃板,所述外部框架上固定连接有弹性片,所述弹性片上固定连接有引导板,所述引导板位于所述弹性片远离所述窗框的一端,所述外部框架上设置有用于恢复所述弹性片外形的复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窗户处于锁紧状态时,弹性片与窗框发生接触,窗框对弹性片进行挤压,使弹性片的外形发生改变,弹性片的外形改变之后带动引导板移动,引导板移动后对窗框进行覆盖,使窗框与窗户之间的间隙得到遮挡,同时引导板对雨水进行引导,使雨水不易进入到窗框与窗户之间的间隙内;当窗户处于内倒状态时,弹性片在复位组件的作用下恢复自身外形,弹性片对引导板进行支撑,引导板对窗户与窗框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并对雨水进行引导,使雨水不易进入到窗框与窗户之间的间隙内,从而使窗户和窗框之间的间隙无论在何时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密封,减少了雨水的进入,使墙壁不易由于渗入的雨水而潮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位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所述外部框架内且一端与所述弹性片抵触的复位杆、两端分别与所述外部框架和复位杆固定连接的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外部框架上用于推动所述复位杆移动的驱动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对所述复位杆施加远离所述弹性片方向的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性件对复位杆施加远离弹性片方向的里,使第一弹性件位于外部框架内,当驱动件推动复位杆移动时,复位杆与弹性片发生抵触,弹性片在复位杆的推动下发生变形,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从而实现另一种遮挡状态,使引导板在窗户的任意状态下均可对窗户和窗框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包括滑动连接在所述外部框架内的驱动杆、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杆和外部框架固定连接的第二弹性件、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杆上的驱动块、开设在所述复位杆和驱动块上且相互配合的推动斜面,所述窗框上固定连接有抵触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抵触杆互相朝向的一端开设有相互配合的抵触弧面,所述第二弹性件对驱动杆施加朝向抵触杆的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窗户处于锁紧状态时,驱动杆和抵触杆互相抵触,驱动杆在抵触杆的阻挡下位于外部框架内;当窗户打开时或处于内倒状态时,驱动杆和抵触杆互相分离,此时第二弹性件带动驱动杆移动,驱动杆移动后带动驱动块移动,驱动块移动后通过推动斜面带动复位杆发生移动,复位杆移动后对弹性片进行推动,从而实现自动带动弹性片复位,使引导板能够及时对窗户和窗框之间的空隙进行遮挡。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窗框上固定连接有引导块,所述外部框架上固定连接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的两端开设有与所述引导块互相配合的配合斜面,所述缓冲块上开设有配合斜面,所述引导块与所述缓冲块内均嵌设有吸水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导块对进入到窗框内的水进行引导,同时引导块内的吸水珠对水进行吸收;当窗户锁闭时,缓冲块与窗框发生抵触,缓冲块缓冲外部框架在关闭时受到的力,同时缓冲块内的吸水珠也可对窗框内的水进行吸收;当有水渗入到窗框内时,由于缓冲块两端的配合斜面与引导块互相配合,水会沿着配合斜面进行移动,使引导块和缓冲块能够有较长的时间对水进行吸附,减少渗透至墙壁内的水,减小墙壁内部潮湿的几率。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导块与所述窗框之间设置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包括开设在所述引导块上的定位槽、固定连接在所述窗框上的定位条,所述定位条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引导块无法再进行吸水时,带动引导块移动,引导块沿着定位条离开窗框,然后将新的引导块上的定位槽与定位条对齐,此时引导块可较为稳定的位于窗框上,使引导块可对水进行长期的吸收。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窗框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上铰接有遮挡板,所述出水口上固定连接有密封圈,遮挡板与密封圈抵触,所述遮挡板上设置有驱动所述遮挡板转动的推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窗框内水量较多时,推动件带动遮挡板转动,遮挡板转动后将出水口打开,此时窗框内的水可通过出水口进行较快的排出;当不需要排水时,遮挡板与密封圈抵触,使外界的水难以进入到窗框内,从而实现根据窗框内的水量状况进行排水和密封,减少了渗透至墙内的雨水。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遮挡板上的推动杆、固定连接在所述推动杆上的漂浮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窗框内堆积的水量较多时,漂浮块在自身浮力的作用下移动,漂浮块移动带动推动杆移动,推动杆移动带动遮挡板发生转动,遮挡板转动后将出水口打开,从而实现积水的排出。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漂浮块通过固定件与所述推动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包括若干个固定连接在所述推动杆上的固定片,所述漂浮块的侧壁与所述固定片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漂浮块位于水中,长时间的浸泡容易使胶水的性能下降,而采用固定片,即使漂浮块长时间的使用后,漂浮块与推动杆之间的固定效果也不易减弱,使得漂浮块能够长时间的推动杆进行带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窗框上设置有缓冲条,所述缓冲条朝向所述弹性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弹性片与窗框发生碰撞时,缓冲条对碰撞产生的力进行一部分的吸收,使弹性片不易由于碰撞而受损,延长了弹性片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窗框上滑动连接有接水板,所述接水板上开设有推动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窗框内的残留积水无法排出时,使用者可手动对接水板进行推动,使接水板离开窗框,接水板内的水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离开接水板,从而减少窗框内残留的积水;推动槽的设置增大了手部与接水板的接触面积,方便使用者的推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复位组件、弹性片和引导板,弹性片与窗框发生抵触时,弹性片在窗框的作用下改变自己的外形,从而带动引导板进行状态的切换,当弹性片不与窗框发生接触时,弹性片在复位组件的作用下,进行外形的改变,从而带动引导板进行状态的切换,使引导板在不同状态下都能够对窗户和窗框之间的空隙进行遮挡,减少了渗透至墙壁内的水份;

2、通过设置引导块和缓冲块,当有水渗入时,引导块和缓冲块对水进行吸收,通过配合斜面延长水吸收的时间,同时,引导块和缓冲块在窗框和窗户进行碰撞时对冲击力进行吸收,减少窗框和窗户受到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体现外部框架与玻璃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体现弹性片与引导板的连接结构;

图4为体现外部框架与复位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处放大图,体现复位杆与第一弹性件的连接结构;

图6为图4的c处放大图,体现驱动杆与第二弹性件的连接结构;

图7为图4的d处放大图,体现抵触杆与抵触弧面的连接结构;

图8为体现窗框与外部框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e处放大图,体现定位条与定位槽的连接结构;

图10为体现引导块与吸水珠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体现窗框与窗户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f处放大图,体现铰接部与遮挡部的连接结构。

附图标记:1、窗框;11、缓冲条;12、出水口;13、铰接孔;14、密封圈;15、滑动槽;151、接水板;152、推动槽;2、窗户;21、外部框架;211、置物槽;212、容纳腔;213、贯穿孔;22、玻璃板;3、弹性片;31、引导板;4、复位组件;41、复位杆;411、竖直部;412、水平部;42、第一弹性件;43、驱动件;431、驱动杆;432、第二弹性件;433、驱动块;434、推动斜面;5、抵触杆;51、抵触弧面;6、引导块;61、吸水珠;7、定位件;71、定位条;72、定位槽;8、缓冲块;81、配合斜面;9、遮挡板;91、铰接部;92、遮挡部;93、推动件;931、推动杆;932、漂浮块;94、固定件;941、固定片。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断桥隔热内开内倒窗,包括窗框1和安装在窗框1上的窗户2。如图2和图3所示,窗户2包括安装在窗框1上的外部框架21和安装在外部框架21上的两块玻璃板22,两块玻璃板22之间具有间隙。外部框架21远离室内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呈弧形的弹性片3,弹性片3的上、下两侧与外部框架21固定连接,外部框架21上开设有供弹性片3容纳的呈弧形的置物槽211。弹性片3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引导板31,引导板31采用橡胶制成,引导板31远离弹性片3的一端高度低于引导板31靠近弹性片3一端的高度。

如图4和图5所示,外部框架21靠近弹性片3的一侧设置有复位组件4,复位组件4包括复位杆41、第一弹性件42和驱动件43,外部框架21内开设有容纳腔212,容纳腔212的内壁上开设有贯穿孔213,贯穿孔213将容纳腔212与置物槽211连通,截面呈t形的复位杆41滑动连接在贯穿孔213内。复位杆41包括呈一体化设置的竖直部411和水平部412,竖直部411滑动连接在贯穿孔213内。第一弹性件42套设在竖直部411上且两端分别与容纳腔212的内壁和水平部412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42为弹簧,第一弹性件42对复位杆41施加远离置物槽211方向的力。

如图5和图6所示,驱动件43包括驱动杆431、第二弹性件432、驱动块433和推动斜面434,驱动杆431滑动连接在容纳腔212内,且沿容纳腔212的长度方向滑动。第二弹性件432的一端与驱动杆4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容纳腔212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432对驱动杆431施加远离容纳腔212的力。驱动块433固定连接在驱动杆431上,驱动块433与水平部412互相朝向的一侧均开设有推动斜面434,推动斜面434互相配合。如图7所示,窗框1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抵触杆5,抵触杆5和驱动杆431互相朝向的一端上均开设有抵触弧面51,抵触弧面51互相配合。

窗框1上固定连接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引导块6,引导块6位于窗框1底面的两端,引导块6采用海绵制成,引导块6内嵌合有吸水珠61,吸水珠61采用吸水树脂制成。引导块6与窗框1之间设置有定位件7,定位件7包括定位槽72和定位条71,定位条71固定连接在窗框1上且竖直设置,定位条71的截面呈t形,与定位条71匹配的定位槽72开设在引导块6朝向定位条71的一侧,定位条71位于定位槽72内。外部框架21朝向窗框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块8,缓冲块8采用海绵制成,缓冲块8内嵌合有吸水树脂制成的吸水珠61,缓冲块8的两端开设有配合斜面81,配合斜面81与引导块6抵触。

如图1所示,窗框1远离朝向弹性片3一侧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缓冲条11,缓冲条11采用橡胶制成。如图11和图12所示,窗框1上开设有出水口12,出水口12远离窗户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圈14,窗框1上开设有铰接孔13,铰接孔13内铰接有遮挡板9,遮挡板9包括铰接在铰接孔13的铰接部91和固定连接在铰接部91上的遮挡部92,遮挡部92位于窗框1远离窗户2的一侧,遮挡部92与密封圈14抵触。遮挡板9上设置有推动件93,推动件93包括推动杆931和漂浮块932,推动杆931的一端与铰接部91固定连接,漂浮块932通过固定件94与推动杆931远离铰接部91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件94包括多个固定连接在推动杆931上的固定片941,固定片941固定连接在推动杆931朝向窗框1底部的一侧,固定片941对漂浮块932进行包围,漂浮块932的周侧与固定片941抵触,漂浮块932采用泡沫制成。窗框1的底部上开设有滑动槽15,滑动槽15的一端贯穿窗框1的侧壁,截面呈l形的接水板151滑动连接在滑动槽15内,接水板151上开设有呈弧形的推动槽152。

综上所述,当窗户2处于锁紧状态时,此时抵触杆5与驱动杆431互相抵触,复位杆41在第一弹性件42的带动下不伸出贯穿孔213,弹性片3与窗框1发生接触,窗框1对弹性片3进行挤压,使弹性片3的外形发生改变,弹性片3的外形改变之后带动引导板31移动,引导板31移动后对窗框1进行覆盖,使窗框1与窗户2之间的间隙得到遮挡。同时引导板31对雨水进行引导,使雨水不易进入到窗框1与窗户2之间的间隙内;当窗户2处于内倒状态时,此时抵触杆5与驱动杆431分离,第二弹性件432带动驱动杆431移动,驱动杆431移动后带动驱动块433移动,驱动块433移动后通过推动斜面434带动复位杆41发生移动,复位杆41移动后对弹性片3进行推动,从而实现自动带动弹性片3复位。弹性片3对引导板31进行支撑,引导板31对窗户2与窗框1之间的间隙进行遮挡,并对雨水进行引导,使雨水不易进入到窗框1与窗户2之间的间隙内。当窗户2处于锁紧状态时,缓冲块8的两端与引导块6贴合,缓冲块8对推动杆931进行挤压,使遮挡板9抵紧在密封圈14上,实现对出水口12的密封;当窗户2处于内倒状态时,外界的水进入到窗框1内,水在窗框1内积累,漂浮块932在浮力的作用下带动推动杆931移动,推动杆931移动后带动遮挡板9打开出水口12,水从出水口12处离开窗框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