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午休办公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28611发布日期:2018-12-19 06:03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午休办公桌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新型午休办公桌,属于办公桌领域。

背景技术

办公桌椅是指用于办公使用的桌子和椅子。从材料上办公桌椅可分为板式办公桌椅、刚制办公桌椅、金属办公桌椅、软体办公桌椅等;而从使用场合分类有办公室、敞开式的职员办公室、会议室、阅览室、图书资料室、培训教室、实验室、职工宿舍;从使用功能上主要分:办公桌、办公椅沙发、文件柜、书柜等。

但现有办公桌用途较为单一,只能单一的作为办公用品使用,若使用者工作疲倦需要休息时,无法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若使用者直接趴在桌面上,容易引起脊椎受损等有损健康的病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午休办公桌,以解决现有办公桌用途较为单一,只能单一的作为办公用品使用,若使用者工作疲倦需要休息时,无法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若使用者直接趴在桌面上,容易引起脊椎受损等有损健康的病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午休办公桌,其结构包括升降软垫、把手、箱门、底座、右支座、桌面、铰链、锁具、翻盖、抽屉、左支座、键盘支板、固定板,所述把手后端与箱门前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把手与箱门前端为垂直连接,所述箱门右端与右支座前端通过铰链相连接,所述右支座底部与底座顶部相黏合,所述右支座顶部与桌面底部通过柳钉固定连接,所述箱门后端与右支座前端为间隙配合,所述锁具底部与翻盖内部通过螺丝相连接,所述翻盖后端与桌面顶部通过铰链相连接,所述翻盖底部与桌面顶部为间隙配合,所述键盘支板顶部与桌面底部为活动连接,所述右支座左端与左支座右端通过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抽屉后端与左支座内部为卡槽连接,所述左支座顶部与桌面底部为垂直连接,所述固定板与左支座右端相互垂直,所述升降软垫顶部与桌面内部相贴合;所述升降软垫由升降装置、降温装置、动力装置、电磁装置、液压装置、外框架组成,所述升降装置下端与外框架顶部相贯通,所述降温装置左端与外框架内部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后端与外框架内部后端相贴合,所述电磁装置底部与外框架内部底端为机械连接,所述液压装置底部与外框架内部底端固定连接。

最佳的,所述升降装置由基座、连接管、定位杆、伸缩杆、第一滑杆、软垫、支撑架、上滑块、固定杆、第二滑杆、下滑块组成,所述基座顶部与第一滑杆底部通过定位销相连接,所述第一滑杆顶部与支撑架底部通过上滑块相连接,所述上滑块顶部与支撑架底部为卡槽连接,所述软垫底部与支撑架顶部相黏合,所述支撑架底部与第二滑杆顶部为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杆底部与基座顶部通过下滑块相连接,所述第一滑杆下端右侧与伸缩杆左端为机械连接,所述伸缩杆右端与固定杆左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固定杆底部与连接管顶部相焊接,所述伸缩杆中端与定位杆中端相贯通,所述定位杆底部与基座顶部相焊接,所述第一滑杆中端与第二滑杆中端通过定位销相连接。

最佳的,所述降温装置由风口连管、过滤箱、风扇叶、轴承座、风扇滑轮、锯齿齿轮、直齿轮组成,所述风口连管底部与过滤箱顶部相黏合,所述过滤箱内壁与风扇叶外壁为间隙配合,所述风扇叶底部与风扇滑轮顶部相焊接,所述风扇叶下端与轴承座中端相贯通,所述风扇滑轮底部与锯齿齿轮顶部通过连杆相连接,所述锯齿齿轮底部与直齿轮顶部相啮合,所述风扇滑轮外壁与动力装置相连接。

最佳的,所述动力装置由消音板、电机、传动滑轮、下旋块、动力齿盘、电机齿轮、连动旋杆、上旋块组成,所述消音板后端与外框架内部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后端与外框架内部后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底部与电机齿轮顶部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电机下端与消音板底部相贯通,所述电机齿轮后端与动力齿盘前端上侧为斜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动力齿盘内环与传动滑轮外壁通过皮带相连接,所述传动滑轮顶部与下旋块底部通过连杆相连接,所述下旋块顶部与上旋块底部通过连动旋杆相连接,所述上旋块中端与降温装置相连接。

最佳的,所述降温装置底部与动力装置左端相连接,所述降温装置设有风扇滑轮,所述风扇滑轮外壁与动力装置为机械连接,所述动力装置设有上旋块,所述风扇滑轮外壁与上旋块中端通过皮带相连接。

最佳的,所述电磁装置由拉杆、牵引式伸缩杆、活塞、齿轮旋杆、极限块、卡槽滑块、滑轨、传动齿盘、伞齿轮、发电机、电磁铁组成,所述拉杆右端与卡槽滑块左端相焊接,所述齿轮旋杆底部与卡槽滑块内部为活动连接,所述卡槽滑块底部与滑轨顶部相贴合,所述齿轮旋杆下端与传动齿盘内环通过皮带相连接,所述传动齿盘前端右侧与伞齿轮后端相啮合,所述伞齿轮右端与发电机左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发电机内部与电磁铁内部为电连接,所述电磁铁右端与牵引式伸缩杆左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牵引式伸缩杆右端与活塞左端通过定位销相连接,所述活塞右端与液压装置相连接。

最佳的,所述液压装置由油箱、过滤管、控制球、弹簧、油管、进油阀门、油管固定架、压力管、回油阀门组成,所述油箱底部与进油阀门顶部相焊接,所述油箱侧端与回油阀门顶部通过过滤管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球底部与回油阀门内部通过弹簧相连接,所述控制球顶部与进油阀门内部通过弹簧相连接,所述回油阀门底部与进油阀门底部通过油管相连接,所述油管左端与压力管右端相贯通,所述油管外壁与油管固定架内壁相贴合,所述压力管左端与电磁装置相连接。

最佳的,所述电磁装置右端与液压装置左端相连接,所述电磁装置设有活塞,所述活塞右端与液压装置为机械连接,所述液压装置设有压力管,所述活塞右端与压力管内壁为过盈配合。

最佳的,所述固定杆底部与油箱左端通过连接管相连接。

最佳的,所述直齿轮左端与齿轮旋杆右端相啮合。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新型午休办公桌,结构上设有升降软垫,将办公桌放置在合适位置,使底座紧贴地面,将键盘支板与抽屉拉出,检查是否损坏,手握把手打开箱门即可将物品放置进右支座内部,松动锁具,向上打开翻盖可以放置电脑,若需休息时,按动升降软垫前侧的按键,启动电机,消音板将减小电机的噪音,电机齿轮通过动力齿盘带动传动滑轮连同下旋块转动,连动旋杆通过上旋块使风扇滑轮转动,进而风扇滑轮同时使锯齿齿轮与风扇叶转动,此时直齿轮将转动,同时风扇叶产生风力经由过滤箱与风口连管往外吹出,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使使用者更易入眠,同时启动电磁铁,牵引式伸缩杆连同活塞往右推出,此时压力管内部的油受挤压,由油管往上流动,此时回油阀门内的控制球受力上滑,回油阀门闭合,进油阀门内的控制球克服弹簧上滑,进油阀门打开;活塞往左回缩时,阀门开合则相反;此时油箱内部的油受挤压由连接管流向固定杆内部,伸缩杆受力紧贴定位杆往左伸展,由于基座固定不动,此时第一滑杆受力,顶部连同上滑块紧贴支撑架往左滑动,此时第二滑杆与其配合,底部连同下滑块紧贴基座往左滑动,使支撑架连同软垫往上伸展,完成变形后即可将头部靠在软垫上休息,升高了高度,降低脊椎过度弯曲造成的损伤,若电磁铁电量不足,手握拉杆往右推动,此时卡槽滑块连同齿轮旋杆紧贴滑轨往右滑动,齿轮旋杆右端与直齿轮啮合接触,此时齿轮旋杆带动传动齿盘转动,进而伞齿轮带动发电机为电磁铁充电,装置集升降与降温为一体,使使用者在休息更为舒适,同时降低长期趴卧桌面造成的脊椎受损情况,升高软垫使脊椎不会过度弯曲受压,且风扇的降温可随意控制,实用方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一种新型午休办公桌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升降软垫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电磁装置的动作图;

图4为本发明图2中a的零件放大图。

图中:升降软垫-1、把手-2、箱门-3、底座-4、右支座-5、桌面-6、铰链-7、锁具-8、翻盖-9、抽屉-10、左支座-11、键盘支板-12、固定板-13、升降装置-101、降温装置-102、动力装置-103、电磁装置-104、液压装置-105、外框架-106、基座-1011、连接管-1012、定位杆-1013、伸缩杆-1014、第一滑杆-1015、软垫-1016、支撑架-1017、上滑块-1018、固定杆-1019、第二滑杆-10110、下滑块-10111、风口连管-1021、过滤箱-1022、风扇叶-1023、轴承座-1024、风扇滑轮-1025、锯齿齿轮-1026、直齿轮-1027、消音板-1031、电机-1032、传动滑轮-1033、下旋块-1034、动力齿盘-1035、电机齿轮-1036、连动旋杆-1037、上旋块-1038、拉杆-1041、牵引式伸缩杆-1042、活塞-1043、齿轮旋杆-1044、极限块-1045、卡槽滑块-1046、滑轨-1047、传动齿盘-1048、伞齿轮-1049、发电机-10410、电磁铁-10411、油箱-1051、过滤管-1052、控制球-1053、弹簧-1054、油管-1055、进油阀门-1056、油管固定架-1057、压力管-1058、回油阀门-105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请参阅图1-图4,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午休办公桌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升降软垫1、把手2、箱门3、底座4、右支座5、桌面6、铰链7、锁具8、翻盖9、抽屉10、左支座11、键盘支板12、固定板13,所述把手2后端与箱门3前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把手2与箱门3前端为垂直连接,所述箱门3右端与右支座5前端通过铰链7相连接,所述右支座5底部与底座4顶部相黏合,所述右支座5顶部与桌面6底部通过柳钉固定连接,所述箱门3后端与右支座5前端为间隙配合,所述锁具8底部与翻盖9内部通过螺丝相连接,所述翻盖9后端与桌面6顶部通过铰链7相连接,所述翻盖9底部与桌面6顶部为间隙配合,所述键盘支板12顶部与桌面6底部为活动连接,所述右支座5左端与左支座11右端通过固定板13固定连接,所述抽屉10后端与左支座11内部为卡槽连接,所述左支座11顶部与桌面6底部为垂直连接,所述固定板13与左支座11右端相互垂直,所述升降软垫1顶部与桌面6内部相贴合;所述升降软垫1由升降装置101、降温装置102、动力装置103、电磁装置104、液压装置105、外框架106组成,所述升降装置101下端与外框架106顶部相贯通,所述降温装置102左端与外框架106内部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动力装置103后端与外框架106内部后端相贴合,所述电磁装置104底部与外框架106内部底端为机械连接,所述液压装置105底部与外框架106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装置101由基座1011、连接管1012、定位杆1013、伸缩杆1014、第一滑杆1015、软垫1016、支撑架1017、上滑块1018、固定杆1019、第二滑杆10110、下滑块10111组成,所述基座1011顶部与第一滑杆1015底部通过定位销相连接,所述第一滑杆1015顶部与支撑架1017底部通过上滑块1018相连接,所述上滑块1018顶部与支撑架1017底部为卡槽连接,所述软垫1016底部与支撑架1017顶部相黏合,所述支撑架1017底部与第二滑杆10110顶部为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杆10110底部与基座1011顶部通过下滑块10111相连接,所述第一滑杆1015下端右侧与伸缩杆1014左端为机械连接,所述伸缩杆1014右端与固定杆1019左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固定杆1019底部与连接管1012顶部相焊接,所述伸缩杆1014中端与定位杆1013中端相贯通,所述定位杆1013底部与基座1011顶部相焊接,所述第一滑杆1015中端与第二滑杆10110中端通过定位销相连接,所述降温装置102由风口连管1021、过滤箱1022、风扇叶1023、轴承座1024、风扇滑轮1025、锯齿齿轮1026、直齿轮1027组成,所述风口连管1021底部与过滤箱1022顶部相黏合,所述过滤箱1022内壁与风扇叶1023外壁为间隙配合,所述风扇叶1023底部与风扇滑轮1025顶部相焊接,所述风扇叶1023下端与轴承座1024中端相贯通,所述风扇滑轮1025底部与锯齿齿轮1026顶部通过连杆相连接,所述锯齿齿轮1026底部与直齿轮1027顶部相啮合,所述风扇滑轮1025外壁与动力装置103相连接,所述动力装置103由消音板1031、电机1032、传动滑轮1033、下旋块1034、动力齿盘1035、电机齿轮1036、连动旋杆1037、上旋块1038组成,所述消音板1031后端与外框架106内部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电机1032后端与外框架106内部后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电机1032底部与电机齿轮1036顶部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电机1032下端与消音板1031底部相贯通,所述电机齿轮1036后端与动力齿盘1035前端上侧为斜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动力齿盘1035内环与传动滑轮1033外壁通过皮带相连接,所述传动滑轮1033顶部与下旋块1034底部通过连杆相连接,所述下旋块1034顶部与上旋块1038底部通过连动旋杆1037相连接,所述上旋块1038中端与降温装置102相连接,所述降温装置102底部与动力装置103左端相连接,所述降温装置102设有风扇滑轮1025,所述风扇滑轮1025外壁与动力装置103为机械连接,所述动力装置103设有上旋块1038,所述风扇滑轮1025外壁与上旋块1038中端通过皮带相连接,所述电磁装置104由拉杆1041、牵引式伸缩杆1042、活塞1043、齿轮旋杆1044、极限块1045、卡槽滑块1046、滑轨1047、传动齿盘1048、伞齿轮1049、发电机10410、电磁铁10411组成,所述拉杆1041右端与卡槽滑块1046左端相焊接,所述齿轮旋杆1044底部与卡槽滑块1046内部为活动连接,所述卡槽滑块1046底部与滑轨1047顶部相贴合,所述齿轮旋杆1044下端与传动齿盘1048内环通过皮带相连接,所述传动齿盘1048前端右侧与伞齿轮1049后端相啮合,所述伞齿轮1049右端与发电机10410左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发电机10410内部与电磁铁10411内部为电连接,所述电磁铁10411右端与牵引式伸缩杆1042左端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牵引式伸缩杆1042右端与活塞1043左端通过定位销相连接,所述活塞1043右端与液压装置105相连接,所述液压装置105由油箱1051、过滤管1052、控制球1053、弹簧1054、油管1055、进油阀门1056、油管固定架1057、压力管1058、回油阀门1059组成,所述油箱1051底部与进油阀门1056顶部相焊接,所述油箱1051侧端与回油阀门1059顶部通过过滤管1052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球1053底部与回油阀门1059内部通过弹簧1054相连接,所述控制球1053顶部与进油阀门1056内部通过弹簧1054相连接,所述回油阀门1059底部与进油阀门1056底部通过油管1055相连接,所述油管1055左端与压力管1058右端相贯通,所述油管1055外壁与油管固定架1057内壁相贴合,所述压力管1058左端与电磁装置104相连接,所述电磁装置104右端与液压装置105左端相连接,所述电磁装置104设有活塞1043,所述活塞1043右端与液压装置105为机械连接,所述液压装置105设有压力管1058,所述活塞1043右端与压力管1058内壁为过盈配合,所述固定杆1019底部与油箱1051左端通过连接管1012相连接,所述直齿轮1027左端与齿轮旋杆1044右端相啮合。

本专利所说的弹簧1054采用弹簧钢材质,弹簧钢指的是制造各类弹簧及其他弹性元件的专用合金钢。按性能要求、使用条件可分为普通合金弹簧钢和特殊合金弹簧钢。

在进行使用时,将办公桌放置在合适位置,使底座4紧贴地面,将键盘支板12与抽屉10拉出,检查是否损坏,手握把手2打开箱门3即可将物品放置进右支座5内部,松动锁具8,向上打开翻盖9可以放置电脑,若需休息时,按动升降软垫1前侧的按键,启动电机1032,消音板1031将减小电机的噪音,电机齿轮1036通过动力齿盘1035带动传动滑轮1033连同下旋块1034转动,连动旋杆1037通过上旋块1038使风扇滑轮1025转动,进而风扇滑轮1025同时使锯齿齿轮1026与风扇叶1023转动,此时直齿轮1027将转动,同时风扇叶1023产生风力经由过滤箱1022与风口连管1021往外吹出,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使使用者更易入眠,同时启动电磁铁10411,牵引式伸缩杆1042连同活塞1043往右推出,此时压力管1058内部的油受挤压,由油管1055往上流动,此时回油阀门1059内的控制球1053受力上滑,回油阀门1059闭合,进油阀门1056内的控制球1053克服弹簧1054上滑,进油阀门1056打开;活塞1043往左回缩时,阀门开合则相反;此时油箱1051内部的油受挤压由连接管1012流向固定杆1019内部,伸缩杆1014受力紧贴定位杆1013往左伸展,由于基座1011固定不动,此时第一滑杆1015受力,顶部连同上滑块1018紧贴支撑架1017往左滑动,此时第二滑杆10110与其配合,底部连同下滑块10111紧贴基座1011往左滑动,使支撑架1017连同软垫1016往上伸展,完成变形后即可将头部靠在软垫1016上休息,升高了高度,降低脊椎过度弯曲造成的损伤,若电磁铁10411电量不足,手握拉杆1041往右推动,此时卡槽滑块1046连同齿轮旋杆1044紧贴滑轨1047往右滑动,齿轮旋杆1044右端与直齿轮1027啮合接触,此时齿轮旋杆1044带动传动齿盘1048转动,进而伞齿轮1049带动发电机10410为电磁铁10411充电。

本发明解决现有办公桌用途较为单一,只能单一的作为办公用品使用,若使用者工作疲倦需要休息时,无法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若使用者直接趴在桌面上,容易引起脊椎受损等有损健康的病症的问题,本发明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结构上设有升降软垫,将办公桌放置在合适位置,使底座紧贴地面,将键盘支板与抽屉拉出,检查是否损坏,手握把手打开箱门即可将物品放置进右支座内部,松动锁具,向上打开翻盖可以放置电脑,若需休息时,按动升降软垫前侧的按键,启动电机,消音板将减小电机的噪音,电机齿轮通过动力齿盘带动传动滑轮连同下旋块转动,连动旋杆通过上旋块使风扇滑轮转动,进而风扇滑轮同时使锯齿齿轮与风扇叶转动,此时直齿轮将转动,同时风扇叶产生风力经由过滤箱与风口连管往外吹出,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使使用者更易入眠,同时启动电磁铁,牵引式伸缩杆连同活塞往右推出,此时压力管内部的油受挤压,由油管往上流动,此时回油阀门内的控制球受力上滑,回油阀门闭合,进油阀门内的控制球克服弹簧上滑,进油阀门打开;活塞往左回缩时,阀门开合则相反;此时油箱内部的油受挤压由连接管流向固定杆内部,伸缩杆受力紧贴定位杆往左伸展,由于基座固定不动,此时第一滑杆受力,顶部连同上滑块紧贴支撑架往左滑动,此时第二滑杆与其配合,底部连同下滑块紧贴基座往左滑动,使支撑架连同软垫往上伸展,完成变形后即可将头部靠在软垫上休息,升高了高度,降低脊椎过度弯曲造成的损伤,若电磁铁电量不足,手握拉杆往右推动,此时卡槽滑块连同齿轮旋杆紧贴滑轨往右滑动,齿轮旋杆右端与直齿轮啮合接触,此时齿轮旋杆带动传动齿盘转动,进而伞齿轮带动发电机为电磁铁充电,装置集升降与降温为一体,使使用者在休息更为舒适,同时降低长期趴卧桌面造成的脊椎受损情况,升高软垫使脊椎不会过度弯曲受压,且风扇的降温可随意控制,实用方便。

以上仅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人员可以根据上述描述作出许多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