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高度调整机构及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8336发布日期:2019-04-12 23:33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车架高度调整机构及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婴幼儿载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架高度调整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车架。



背景技术:

老式的婴儿床一般是将睡篮直接固定在车架上方,其缺点是在使用时形式单一,婴儿乘卧后高度无法进行调整,因此家长不能方便地对婴儿进行照料。一种改进后的婴儿床在结构上采用可拆卸的形式,即睡篮既可以安装到车架上,也可以从车架上拆卸而放置到地面或其他位置,这种婴儿床虽然有睡篮安装于车架或从车架上拆卸两种使用形式,使用时相对于老式婴儿床更灵活,但是睡篮的高度还是无法根据家长的身高及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较为不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随意调整车架高度的车架高度调整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随意调整车架高度的车架高度调整机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所述车架高度调整机构的车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架高度调整机构,所述车架包括内调整管及外调整管,所述外调整管滑动套接于所述内调整管,所述车架高度调整机构包括驱动件及卡合件,所述内调整管与外调整管中的一者开设有固定孔,而另一者开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定位孔,所述驱动件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内调整管与外调整管中开设所述固定孔的一者,所述卡合件滑动设置于所述驱动件并穿过所述固定孔后插入一所述定位孔内,所述驱动件具有在所述驱动件向上滑动时顶推所述卡合件滑动退出所述定位孔的第一斜面,内调整管开设固定孔,外调整管开设定位孔,卡合件包括锁片及凸出于锁片的侧面的滑销,驱动件开设有倾斜设置的滑槽,滑销滑动容纳于滑槽内,滑槽的下端相对滑槽的上端远离卡合件对应的固定孔,滑槽靠近卡合件对应的固定孔的侧面为第一斜面,锁片插于定位孔时,滑销位于滑槽的上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在可以相对滑动的所述内调整管及外调整管中的一者上开设了所述固定孔,在另一者上开设了多个所述定位孔,并将所述驱动件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开设所述固定孔的一者,而滑动设置于所述驱动件的所述卡合件则可以穿过所述固定孔并卡入一所述定位孔内,且所述驱动件具有顶推所述卡合件的所述第一斜面。通过使所述驱动件向上滑动,能够驱使所述卡合件脱离与所述定位孔的卡合,然后操作所述外调整管相对所述内调整管上下滑动,当所述外调整管相对所述内调整管到达指定高度后,向下复位所述驱动件,所述卡合件重新卡入另一所述定位孔内而定位所述外调整管。在实际使用中,将所述内调整管或外调整管分别固定至车架的底端部件或上端部件,便能够利用所述内调整管与外调整管的相对运动来调整所述车架的整体高度,并且由于所述定位孔沿上下方向设置多个,因此所述车架可以随意调整到多个高度。

较佳地,所述滑槽贯穿所述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内开设与所述滑槽连通并滑动容纳所述锁片的空腔,所述滑销凸出于所述锁片的两侧面。

较佳地,所述内调整管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一所述固定孔,所述外调整管的左右两侧分别对应地开设一排所述定位孔,所述驱动件对称地设置两所述滑槽,所述卡合件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两所述滑槽。

较佳地,所述内调整管的下端可拆卸地安装一下管塞,所述下管塞往上插入所述内调整管内,所述驱动件滑动容纳于所述下管塞,所述下管塞的内底面位于所述驱动件的下方。

较佳地,所述驱动件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槽,所述长槽的下端扩张并固定容纳一下铆钉,所述内调整管开设呈贯穿设置并与所述长槽对应的定位通孔,一上铆钉穿过所述定位通孔并滑动设置于所述长槽内,所述上铆钉与下铆钉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提供使所述驱动件相对所述内调整管向下滑动的弹力。

较佳地,所述车架高度调整机构还包括操作件及连接线,所述操作件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车架,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操作件固定,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沿所述横管延伸并与所述驱动件固定。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架,包括底管、横管、内调整管、外调整管、两底脚管、两下立柱、两上立柱及所述车架高度调整机构;两所述底脚管相对设置,所述底管固定于两所述底脚管之间,两所述下立柱分别向上直立地固定于两所述底脚管,两所述上立柱分别滑动套设于两所述下立柱,所述横管固定于两所述上立柱之间,所述内调整管与外调整管中开设所述固定孔的一者固定于所述横管的下端,而另一者固定于所述底管上,所述外调整管滑动套接于所述内调整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车架中设置了所述车架高度调整机构,通过操作所述驱动件可使所述卡合件脱离所述定位孔,然后可以调整所述车架的上端部件,即所述上立柱及横管的高度位置,从而改变所述车架的整体高度,使得承载于所述车架上的睡篮等载具的高度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而随意调整。

较佳地,所述车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横管上的支撑管。

具体地,所述支撑管呈矩形,所述横管的两端设置有两具有卡槽的安装座,所述支撑管的两侧杆可脱离地卡入所述安装座内。

较佳地,所述车架还包括固定于两所述上立柱之间的扶手管,所述扶手管设置于所述上立柱的顶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架的部分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架高度调整机构中连动件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架高度调整机构中驱动件与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及卡合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架中外调整管与下管塞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连动件在横管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架沿横管长度方向竖直剖开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b处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车架沿垂直于横管长度方向竖直剖开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c处的放大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车架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车架的部分分解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车架中驱动件、卡合件、下管塞、上销钉、下销钉及第三弹性件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车架沿横管长度方向竖直剖开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5中d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一种可以随意调整高度的车架,车架包括底管2、横管3、内调整管41、外调整管42、两底脚管5、两下立柱61、两上立柱62及车架高度调整机构。两底脚管5相对设置,底管2固定于两底脚管5之间,两下立柱61分别向上直立地固定于两底脚管5,两上立柱62分别滑动套设于两下立柱61,横管3固定于两上立柱62之间,内调整管41固定于底管2上,外调整管42安装于横管3的下端并滑动套接于内调整管41。

再结合图3至图5,车架高度调整机构包括卡合件10、连动件11及驱动件12。连动件11沿横管3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于横管3,驱动件12沿上下方向穿过横管3并可相对横管3上下移动,连动件11形成有由上而下倾斜的第二斜面110,第二斜面110藉由连动件11的滑动向上顶推驱动件12,外调整管42的下端的前侧开设有固定孔420,内调整管41与固定孔420相邻的一侧开设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定位孔410,卡合件10设置于驱动件12的下端并穿过固定孔420后插入一定位孔410内,驱动件12的下端形成有由上而下倾斜的第一斜面124a,第一斜面124a藉由驱动件12的上移顶推卡合件10脱离定位孔410。

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将睡篮等载具安装在横管3或上立柱62上,通过操作连动件11来推动驱动件12往上移动,驱动件12的上移又通过第一斜面124a驱使卡合件10朝远离外调整管42的后侧的方向移动并脱离定位孔410,卡合件10脱离后,可以上下滑动横管3及上立柱62,从而实现对载具高度的调整。

具体的,车架高度调整机构还包括操作件13、连接线(图中未示出)、第一弹性件14及第二弹性件15,而车架还包括支撑管71、扶手管72、盖体8、上管塞91与下管塞92。

请参照图3,连动件11大致呈长方体结构,其中间位置开设有一上下贯穿连动件11的避让槽111,该避让槽111沿连动件11的长度方向延伸,即沿连动件11在横管3上的滑动方向延伸。在避让槽111的两侧形成有两个第二斜面110,使得避让槽111的两个侧壁均呈楔形,第二斜面110的延伸方向与连动件11的滑动方向位于同一平面内。连动件11的一端向上凸伸形成有一止动部112,止动部112位于邻近第二斜面110的下端的一侧,另外,在止动部112远离第二斜面110的一侧还水平凸伸地形成有一凸柱113。当然,连动件11上第二斜面110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设置一个第二斜面110同样可以对驱动件12起到驱动作用,将数量设置为两个,是为了在驱动驱动件12时更加稳定。

请参照图4,驱动件12从整体上看是一长条状的结构,其上端具有一水平横截面呈矩形的矩形部120,矩形部120的顶面还固定有一导柱121,第一弹性件14为一套设于导柱121上的压缩弹簧。在矩形部120的前后两个侧面分别凸出有两个与两第二斜面110配合的第一接触部122,具体的,该第一接触部122是凸出于矩形部120前后两侧面的柱体,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通过在矩形部120上开孔,并将一销轴穿过矩形部120来形成两第一接触部122。驱动件12的中段位置相对矩形部120在前后方向上厚度变薄,中段位置与矩形部120的后侧连接区域由一斜面连接过渡。驱动件12的下端开设有一前后贯穿驱动件12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形孔123,驱动件12下端的前侧凸伸形成有一开口朝上的u形部124,该u形部124沿长形孔123的外缘形成并包围长形孔123的下半部分。u形部124的底壁呈弧形,u形部124位于长形孔123两侧的两个侧壁的上端分别形成第一斜面124a,第一斜面124a由上而下朝驱动件12的前方倾斜延伸。

卡合件10穿过长形孔123并滑动容纳于长形孔123内,卡合件10的两端分别露出于驱动件12的前后两侧,并且卡合件10靠前端的位置具有与第一斜面124a接触配合的第二接触部101,具体的,卡合件10为回转体结构的销,而第二接触部101为凸出于卡合件10的外圆周的凸缘,该凸缘的直径大于长形孔123的宽度因此可以抵顶于驱动件12的前侧。凸缘可以是单独成型后套设并固定于卡合件10上,也可以是与卡合件10一体成型的结构。明显的,当卡合件10相对驱动件12在长形孔123中向下滑动时,第一斜面124a会藉由与第二接触部101的抵顶而向前顶推卡合件10。

与第二斜面110相同的,第一斜面124a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即不设置u形部124,而只是在长形孔123的一侧形成一个凸起的侧壁,并在侧壁的上端形成一个第一斜面124a,这样设置同样能够对卡合件10起到驱动作用。而设置u形部124来形成两个第一斜面124a的目的,自然也是为了对卡合件10的顶推更加稳定。

第二弹性件15为压缩弹簧并套设于卡合件10的前端,第二弹性件15的后端抵顶于第二接触部101。

回看图2并结合图5,内调整管41与外调整管42均是非圆形管,其横截面的外轮廓大致呈“凹”字形,而内部具有补强结构。底管2的中间位置具有一安装座20,安装座20内开设形状与内调整管41对应的腔室,内调整管41插入到安装座20中并与底管2实现固定连接。上管塞91可拆卸地连接于内调整管41的上端。多个定位孔410开设于内调整管41前侧的凹陷位置内。

外调整管42的前侧具有一凹陷区421,固定孔420设置于凹陷区421的底壁,在凹陷区421外还开设有两个安装孔422,两安装孔422分别位于固定孔420的两侧。下管塞92可拆卸地插接于外调整管42的下端,下管塞92具有滑动容纳于凹陷区421内的滑动部921,滑动部921开设与固定孔420对应的通孔920。下管塞92上设置有两个位于滑动部921两侧的弹片922,弹片922上设置有凸点923,当下管塞92插入外调整管42后,凸点923被挤压,弹片922变形,当凸点923到达安装孔422位置后,弹片922恢复,凸点923从安装孔422中穿出,实现下管塞92在外调整管42上的安装。外调整管42的上端可以与横管3可拆卸连接,也可以直接焊接固定。

以上已经介绍完车架高度调整机构主要部件的结构及车架中相关部件的结构,现对车架高度调整机构在车架上的安装方式做详细介绍:

请结合图6及图7所示,固定于两上立柱62之间的横管3是扁平状的管体,并且横管3的上端面凹陷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30,滑槽30的宽度与连动件11的宽度对应,在滑槽30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供驱动件12穿过的开口。连动件11滑动地设置于滑槽30内,止动部112凸出于滑槽30上方,第二斜面110朝向一上立柱62(图6中上侧的上立柱62),操作件13滑动地安装于这一上立柱62,具体地,操作件13呈一环状的结构并套于上立柱62,而上立柱62内侧具有一凹槽620以对操作件13进行导向,操作件13朝外的一侧具有凸出结构以便于操作者进行操作。连接线的一端与操作件13固定,并且连接线沿上立柱62向下延伸后弯折再沿横管3延伸,最后连接线的另一端与连动件11连接固定,连接线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钢线。较佳地,可以在上立柱62与横管3的连接处设置横杆或小滚轮以实现连接线的变向。藉由连接线在操作件13与连动件11间的连接,操作者向上推动操作件13时,可以驱使连动件11沿滑槽30向设置操作件13的上立柱62的方向滑动,而无需用手推动连动件11,在操作上更加方便。

连动件11安装后,将驱动件12(不带第一接触部122)的上端由下往上穿过横管3并穿过连动件11,然后再将销轴穿过矩形部120来形成两第一接触部122,使驱动件12的矩形部120滑动容纳于连动件11的避让槽111内,两第一接触部122分别抵触于两第二斜面110的下端,再将第一弹性件14套于矩形部120上的导柱121。需要说明的是,此时驱动件12恰好是位于外调整管42的凹陷区421内,且其具有u形部124的一侧朝前设置。

如图6、图8及图9所示,盖体8使用螺钉等连接件安装于横管3上并遮盖连动件11,盖体8的顶壁向下凸伸形成有抵顶部81,抵顶部81抵顶于止动部112朝向第二斜面110的一侧,盖体8上还开设有上下贯穿抵顶部81的圆孔82,该圆孔82容纳导柱121并可供导柱121向上穿过,同时,盖体8藉由圆孔82对驱动件12起到了一定的定位作用。

套设于导柱121的第一弹性件14受到盖体8的挤压,其上端弹性抵顶于抵顶部81的底面,下端弹性抵顶于矩形部120的顶面,由于盖体8与横管3固定,因此第一弹性件14提供向下顶推驱动件12的弹力。

参照图4至图6,驱动件12在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横管3的同时,也与外调整管42形成可以相对滑动的连接关系,具体的,是在外调整管42的上端沿上下方向开设有位于其凹陷区421内的导向槽423,驱动件12的矩形部120的后端滑动容纳于导向槽423内,导向槽423对驱动件12起到上下滑动时的导向作用。

如图10、图11所示,驱动件12安装后位于外调整管42的凹陷区421内,其下端开设的长形孔123恰好与外调整管42上的开设的固定孔420相对,其下端的u形部124是形成于驱动件12远离外调整管42后侧的一侧,并且第一斜面124a是由上而下朝远离外调整管42的后侧的方向倾斜延伸的。卡合件10的后端由前向后依次穿过长形孔123及固定孔420后插入某一定位孔410中,而卡合件10的前端则正对连接于外调整管42底部的下管塞92上开合的通孔920并可穿过该通孔920。此时,卡合件10上的第二接触部101抵触于第一斜面124a的上端。套设于卡合件10前端的第二弹性件15受到下管塞92的挤压,其前端弹性抵顶于下管塞92,后端弹性抵顶于第二接触部101,由于下管塞92与外调整管42相对固定,因此第二弹性件15提供向后顶推卡合件10,使卡合件10插入定位孔410内的弹力。

请参照图2,车架的支撑管71及扶手管72均呈矩形环状的结构,其中支撑管71安装于横管3上,而扶手管72安装于两上立柱62之间并位于上立柱62的顶部。在横管3的两端设置有两具有卡槽的安装座31,支撑管71的两侧杆可脱离地卡入安装座31内从而实现支撑管71在横管3上的可拆卸安装。支撑管71及扶手管72用于安装并承载、挂载睡篮等载具。

请看图9,为了使连动件11在被操作件13拉动后具有自我恢复的趋势,方便下一次操作,可以在连动件11与盖体8之间设置一具有弹性的复位件(未图示),该复位件具体的可以是套设在凸柱113上的压缩弹簧,复位件的一端弹性抵顶于止动部112背离第二斜面110的一侧,另一端抵顶于盖体8的内侧壁,由于盖体8固定,因此复位件提供使连动件11向图9中右侧移动并抵紧于抵顶部的弹力。

以下结合附图,详述本车架实现高度调整的过程:

正常使用状态下,驱动件12上的第一接触部122抵触于第二斜面110的下端,而卡合件10依次穿过长形孔123、固定孔420及定位孔410,且其上的第二接触部101抵触于第一斜面124a的上端。当需要调整车架的高度时,向上推动操作件13,操作件13沿上立柱62滑动并通过连接线带动连动件11在横管3上向设置操作件13的这一上立柱62滑动,连动件11滑动的过程中,藉由第二斜面110与第一接触部122的抵触,可以压缩第一弹性件14并将驱动件12向上顶起。驱动件12的上移则通过第一斜面124a与第二接触部101的抵触驱使卡合件10向前(远离外调整管42的后侧)滑动,卡合件10压缩第二弹性件15并脱离定位孔410,然后便可以提起或下压车架的横管3及上立柱62,使外调整管42与内调整管41相对滑动。当调整至所需高度后,松开操作件13,驱动件12在第一弹性件14的弹力作用下往下移动,下移过程中第一斜面124a对卡合件10逐渐失去抵顶作用,卡合件10便在第二弹性件15的弹力作用下往后滑动并重新卡入另一定位孔410内,至此,车架的高度调整完成。

图12至图16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

结合图13、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车架包括了底管2′、横管3′、内调整管41′、外调整管42′、两底脚管5、两下立柱61、两上立柱62、支撑管71、扶手管72、盖体8′、上管塞91′、下管塞92′及车架高度调整机构。车架高度调整机构包括了两个卡合件10′、驱动件12′、操作件13、连接线(未图示)及第三弹性件14′。

其中,底管2′、两底脚管5、两下立柱61、两上立柱62、支撑管71、扶手管72的结构均可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或进行不影响其功能的细小改动。而这几个部件间的连接关系也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

横管3′同样固定于两上立柱62之间,然而由于本实施例中车架高度调整机构并不包含连动件,因此横管3′的上端面不再设置凹陷的滑槽而只是在中间位置开设上下贯穿并供连接线通过的开口。

内调整管41′及外调整管42′呈截面近似椭圆的空心管。内调整管41′固定于横管3′下端,外调整管42′固定于底管2′上并滑动套接于内调整管41′。盖体8′位于横管3′的上方并向下插入内调整管41′内以封闭内调整管41′上端的开口。盖体8′具有供连接线穿过的缝隙。上管塞91′插接于外调整管42′的上端,上管塞91′同样套设于内调整管41′。上管塞91′与外调整管42′的连接方式可以参照上一实施例中外调整管42与下管塞92的连接方式。内调整管41′下端的前后壁开设定位通孔411′,下管塞92′内具有开口朝上并容纳驱动件12′的空腔,下管塞92′开设与定位通孔411′对应的圆孔920′并向上插入内调整管41′的底部。一上铆钉16穿过定位通孔411′及圆孔920′以实现下管塞92′与内调整管41′的固定。

内调整管41′下端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两个固定孔410′,外调整管42′的两侧开设两排上下排列的定位孔420′。两排定位孔420′分别与两个固定孔410′对应。

结合图14及图16,驱动件12′上端开设有倾斜设置并前后贯穿驱动件12′的两个滑槽120′,两个滑槽120′的上端相对远离,两个滑槽120′的下端相对靠近,滑槽120′靠外侧的侧壁定义为第一斜面120a′。驱动件12′内具有与滑槽120′连通的空腔,并且空腔具有位于驱动件12′两侧的两个第一开口121′。驱动件12′沿上下方向开设长槽122′,长槽122′位于两滑槽120′的中间位置的下方,长槽122′的下端扩张并固定容纳一下铆钉17,下铆钉17的直径大于长槽122′上端的宽度因此下铆钉17无法相对长槽122′滑动。驱动件12′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内调整管41′内,准确地说是滑动容置于下管塞92′内,下管塞92′同样具有与第一开口121′对应的第二开口921′,第一开口121′、第二开口921′与内调整管41′上开设的固定孔410′依次紧邻并连通。下管塞92′的内底面位于驱动件12′的下方,因此下管塞92′可以向上顶推驱动件12′。

卡合件10′包括锁片101′及凸出于锁片101′的侧面的滑销102′,具体地,是在锁片101′上开设一通孔101a′,将滑销102′穿过该通孔101a′并凸出于锁片101′的两个侧面。当然滑销102′也可以是一体地形成于锁片101′的侧面。

锁片101′滑动容纳于驱动件12′,且锁片101′的端部可以藉由第一开口121′而突出于驱动件12′的侧面并进一步穿出其对应一侧的第二开口921′、固定孔410′。两个卡合件10′的滑销102′分别滑动设置于两个滑槽120′中,当锁片101′的端部穿出对应的固定孔410′并卡入外调整管42′上的一定位孔420′时,滑销102′位于滑槽120′的上端。滑槽120′的下端相对滑槽120′的上端远离卡合件10′对应的固定孔410′,而第一斜面120a′靠近卡合件10′对应的固定孔410′,因此当驱动件12′往上滑动时,锁片101′将被带动往内滑动而脱离定位孔420′。

另外,此时上铆钉16穿过驱动件12′并滑动设置于长槽122′内,上铆钉16位于下铆钉17的上方,第三弹性件14′是设置于上铆钉16与下铆钉17之间的压缩弹簧,由于上铆钉16与内调整管41′固定而下铆钉17与驱动件12′固定,因此第三弹性件14′提供使驱动件12′相对内调整管41′向下滑动(即复位)的弹力。

回看图12,操作件13滑动地安装于任一上立柱62,连接线的一端与操作件13固定,并且连接线沿上立柱62向下延伸后弯折再沿横管3′延伸,最后连接线的另一端向下伸入内调整管41′内并与驱动件12′的上端固定。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线可以是与上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钢线或其他。

结合图12、图16简述本实施例中车架高度调整机构的调整过程:向上拨动操作件13,操作件13沿上立柱62滑动并通过连接线的连接带动驱动件12′在内调整管41′(下管塞92′)内向上滑动,驱动件12′滑动时,滑槽120′的第一斜面120a′向内顶推滑销102′,滑销102′便带动与其固定的锁片101′向驱动件12′内部滑动而退出定位孔420′,此时车架被解锁,可以提起或下压车架的横管3′及上立柱62以改变车架的高度,提起横管3′时,内调整管41′下端设置的下管塞92′带动驱动件12′随之往上移动。当到达满意高度后,放开操作件,驱动件12′在第三弹性件14′的弹力作用下往下滑动,滑槽120′中与第一斜面120a′相对的另一斜面顶推滑销102′,使锁片101′滑出驱动件12′并穿过固定孔410′后卡入另一定位孔420′,使车架稳固地位于另一使用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车架中设置了车架高度调整机构,通过操作操作件13可使卡合件10、10′脱离定位孔410、420′,然后可以调整车架的上端部件,即横管3、3′及上立柱62的高度位置,从而改变车架的整体高度,由于内调整管41、外调整管42′上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多个定位孔410、420′,因此承载于车架上的睡篮等载具的高度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而随意调整到多个高度位置。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