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锈钢煲汤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46844发布日期:2019-06-11 21:49阅读:68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锈钢煲汤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锅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不锈钢煲汤锅。



背景技术:

煲汤往往选择富含蛋白质的动物原料,最好用牛、羊、猪骨和鸡、鸭骨等,煲汤时需要使用到煲汤锅,煲汤锅根据材质的不同也包括多种,如陶、不锈钢等等。

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6473584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汤锅,锅盖顶部设有支持锅盖稳定倒转放置的圆盖底,圆盖底和锅盖之间设有一个过渡的颈部,颈部内设有通孔,通孔处设有胶塞,胶塞顶部设有拉环;设有若干交流孔的空心球设置于锅体内的;空心球包括盛放汤料的球体和盖体,盖体外侧设有连接在胶塞底部的环链,其优点是:汤锅结构科学、紧凑,煲汤速度快,能源损耗低,节能环保;汤料营养成分释放更充分,汤水更富有营养;汤渣分离,固体食物与锅体不接触,不会出现食物粘底煮共至煮焦的情况,避免致癌物质的产生;空心球取放方便;锅盖功能多;而且用不锈钢制作,经久耐用,还兼容电磁炉,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具有非常大的推广价值。

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较多缺点,如其内部空心球的设置虽然可以有效对固定食物进行收纳,但是其却使食材堆积到一起,从而减少了食材的受热面积,因此会严重影响食材在煲汤过程中的加热,导致食材成熟速度的减慢以及其中营养物质析出速度的减慢。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不锈钢煲汤锅,通过设有内承载组件,同时在内承载组件内部设置第一环形承载板、第二环形承载板和第三环形承载板,以便于在实际进行使用时,可以先后将食材放置到第一环形承载板、第二环形承载板和第三环形承载板的顶部,然后再向内承载组件中加水即可,从而在有效避免食材沉底导致食材焦糊的同时,还使得食材不会因堆积而导致受热面积减小的情况发生,保证了食材的成熟速度以及食材中营养物质的析出速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不锈钢煲汤锅,包括不锈钢外锅体,所述不锈钢外锅体内部设有内承载组件,所述内承载组件包括不锈钢内锅体,所述不锈钢内锅体内壁上固定设有第一环形承载板、第二环形承载板和第三环形承载板,所述第一环形承载板、第二环形承载板和第三环形承载板端部均固定设有倾斜板,所述不锈钢内锅体内腔底部固定设有直杆,所述直杆顶端固定设有提拉杆,所述不锈钢内锅体上贯穿设有通孔。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环形承载板设于第一环形承载板底部,所述第三环形承载板设于第二环形承载板底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不锈钢内锅体外侧固定设有横向连接板,所述横向连接板顶部固定设有纵向抄板。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不锈钢外锅体与不锈钢内锅体之间设有环形隔板,所述环形隔板与不锈钢外锅体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不锈钢外锅体与环形隔板之间设有真空腔,所述真空腔顶端设有t形密封圈。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t形密封圈外侧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通过防水胶与t形密封圈粘接,所述密封垫由橡胶制成。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t形密封圈上贯穿设有紧固螺钉,所述不锈钢外锅体和环形隔板均通过紧固螺钉与t形密封圈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不锈钢外锅体顶部固定设有锅盖,所述锅盖底部设有橡胶圈以及顶部固定设有提纽。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锅盖上贯穿设有排气孔,所述不锈钢外锅体两侧均固定设有l形杆,所述l形杆上固定设有手握杆,所述手握杆外侧套接设有保护套。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发明通过设有内承载组件,同时在内承载组件内部设置第一环形承载板、第二环形承载板和第三环形承载板,以便于在实际进行使用时,可以先后将食材放置到第一环形承载板、第二环形承载板和第三环形承载板的顶部,然后再向内承载组件中加水即可,从而在有效避免食材沉底导致食材焦糊的同时,还使得食材不会因堆积而导致受热面积减小的情况发生,保证了食材的成熟速度以及食材中营养物质的析出速度;

2、本发明通过设有横向连接板与纵向抄板,以便于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握持提拉杆,然后对提拉杆进行旋转,进而带动不锈钢内锅体外侧的横向连接板与纵向抄板旋转,从而对不锈钢外锅体内部的汤水进行搅动,使得汤水内部物质分散更加均匀;

3、本发明通过设有真空腔,以便于利用真空腔发挥阻隔散热的作用,从而降低本发明的散热速度,使得不锈钢外锅体内部温度更高,可以更加快速的完成煲汤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内承载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图1中a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纵向抄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不锈钢外锅体、2内承载组件、3不锈钢内锅体、4第一环形承载板、5第二环形承载板、6第三环形承载板、7倾斜板、8直杆、9提拉杆、10通孔、11横向连接板、12纵向抄板、13环形隔板、14真空腔、15t形密封圈、16密封垫、17紧固螺钉、18锅盖、19橡胶圈、20提纽、21排气孔、22l形杆、23手握杆、24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不锈钢煲汤锅,包括不锈钢外锅体1,所述不锈钢外锅体1内部设有内承载组件2,所述内承载组件2包括不锈钢内锅体3,所述不锈钢内锅体3内壁上固定设有第一环形承载板4、第二环形承载板5和第三环形承载板6,所述第一环形承载板4、第二环形承载板5和第三环形承载板6端部均固定设有倾斜板7,所述不锈钢内锅体3内腔底部固定设有直杆8,所述直杆8顶端固定设有提拉杆9,所述不锈钢内锅体3上贯穿设有通孔10。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通过设有内承载组件2,同时在内承载组件2内部设置第一环形承载板4、第二环形承载板5和第三环形承载板6,以便于在实际进行使用时,可以先后将食材放置到第一环形承载板4、第二环形承载板5和第三环形承载板6的顶部,然后再向内承载组件2中加水即可,从而在有效避免食材沉底导致食材焦糊的同时,还使得食材不会因堆积而导致受热面积减小的情况发生,保证了食材的成熟速度以及食材中营养物质的析出速度。

实施例2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环形承载板5设于第一环形承载板4底部,所述第三环形承载板6设于第二环形承载板5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内锅体3外侧固定设有横向连接板11,所述横向连接板11顶部固定设有纵向抄板12,通过设有横向连接板11与纵向抄板12,以便于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握持提拉杆9,然后对提拉杆9进行旋转,进而带动不锈钢内锅体3外侧的横向连接板11与纵向抄板12旋转,从而对不锈钢外锅体1内部的汤水进行搅动,使得汤水内部物质分散更加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外锅体1与不锈钢内锅体3之间设有环形隔板13,所述环形隔板13与不锈钢外锅体1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外锅体1与环形隔板13之间设有真空腔14,所述真空腔14顶端设有t形密封圈15,通过设有真空腔14,以便于利用真空腔14发挥阻隔散热的作用,从而降低本发明的散热速度,使得不锈钢外锅体1内部温度更高,可以更加快速的完成煲汤过程。

进一步的,所述t形密封圈15外侧设有密封垫16,所述密封垫16通过防水胶与t形密封圈15粘接,所述密封垫16由橡胶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t形密封圈15上贯穿设有紧固螺钉17,所述不锈钢外锅体1和环形隔板13均通过紧固螺钉17与t形密封圈15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外锅体1顶部固定设有锅盖18,所述锅盖18底部设有橡胶圈19以及顶部固定设有提纽20。

进一步的,所述锅盖18上贯穿设有排气孔21,所述不锈钢外锅体1两侧均固定设有l形杆22,所述l形杆22上固定设有手握杆23,所述手握杆23外侧套接设有保护套24。

本发明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与附图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有内承载组件2,同时在内承载组件2内部设置第一环形承载板4、第二环形承载板5和第三环形承载板6,以便于在实际进行使用时,可以先后将食材放置到第一环形承载板4、第二环形承载板5和第三环形承载板6的顶部,然后再向内承载组件2中加水即可,从而在有效避免食材沉底导致食材焦糊的同时,还使得食材不会因堆积而导致受热面积减小的情况发生,保证了食材的成熟速度以及食材中营养物质的析出速度;

参照说明书附图2与附图4,本发明通过设有横向连接板11与纵向抄板12,以便于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握持提拉杆9,然后对提拉杆9进行旋转,进而带动不锈钢内锅体3外侧的横向连接板11与纵向抄板12旋转,从而对不锈钢外锅体1内部的汤水进行搅动,使得汤水内部物质分散更加均匀;

参照说明书附图1,本发明通过设有真空腔14,以便于利用真空腔14发挥阻隔散热的作用,从而降低本发明的散热速度,使得不锈钢外锅体1内部温度更高,可以更加快速的完成煲汤过程。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发明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