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自动摇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3048发布日期:2019-01-29 17:50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婴儿自动摇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婴儿自动摇床。



背景技术:

家长们将婴幼儿放置在婴儿床上供婴幼儿们休息,一些哭闹比较厉害的婴幼儿需要父母们在床边不停的摇晃婴儿床慢慢哄婴幼儿睡觉,从而占据了父母们很多休息时间,长时间需要人工摇晃婴儿床也非常耗费力气,影响了婴幼儿父母们休息,给婴幼儿父母们带来很多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婴儿床需要人工摇晃,使幼儿父母不能很好的休息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

一种婴儿自动摇床,包括:床体、若干支架、一对弧形底座和摇摆装置,所述弧形底座的两端与所述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各所述支架远离所述弧形底座的一端均绑扎固定为一体,所述床体固定设在所述弧形底座上方,所述支架的绑扎端设有一连杆;

所述摇摆装置的壳体外侧设有一摆动杆,所述摆动杆与连杆连接设置,

所述弧形底座的凹面靠近床体底面。

为了能够更好的使婴儿床实现自动摇晃,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摇摆装置的内顶部设有一铰接座,所述铰接座固定设在所述摇摆装置的壳体上方,所述摆动杆铰接设置在所述铰接座上,所述铰接座供所述摆动杆来回摆动,

所述摇摆装置的壳体中心设有一T型结构的三爪盘,所述三爪盘的中心T型结构中心部可转动的套接在轴上,第一轴固定在所述摇摆装置的壳体上,所述三爪盘由两个棘轮爪端和一个限位爪端构成一倒立的T型结构,其中所述T型结构的上方为限位爪,所述限位爪的端部设为U型结构,下方两个棘轮爪端分别对应设有两个棘轮爪,所述摆动杆靠近铰接座的一端设有一限摆球,所述限摆球设在所述限位爪的U型内凹处,

所述摇摆装置的壳体下方设有棘轮,所述棘轮固定设在第二轴上,所述第二轴与所述摇摆装置的壳体转动设置,所述第二轴上设有驱动装置,

所述限位爪的左右两侧设有限摆钉,两个所述棘轮爪的爪尖与所述棘轮的轮齿通过所述三爪盘的旋转相互限位设置,并供所述棘轮旋转或静止。

为了能够保证一段时间内,所述婴儿床能够处于摇晃状态,以保持婴幼儿更好的休息,同时减轻看护人的体力耗费,保证能够更充足的精力去照顾婴幼儿,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发条和手柄,所述发条一端绕所述第二轴旋转包裹在所述第二轴上,所述手柄与所述发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为了能够长时间使所述婴儿床能够处于摇晃状态,以保持婴幼儿更好的休息,同时减轻看护人的体力耗费,保证能够更充足的精力去照顾婴幼儿,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驱动装置设为一微型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所述棘轮的盘面。

由于婴幼儿较小时,对母亲依赖性很强,睡醒后若周围没有人,可能会哭闹,为了使婴幼儿不睡觉的情况下躺在婴儿床上也能够减少哭闹情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架的绑扎端还设有一显示屏,所述显示屏通过显示屏连杆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架的绑扎端,且设置在所述连杆的下方,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朝向所述床体的床面板上方。

为了能够便于所述婴儿床能够悬挂起来,以便更好的摇晃,同时还可节省地面空间,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摇摆装置的壳体顶部设有一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所述摇摆装置的一端设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中心位置设有吸盘。为了保证所述固定杆能够将婴儿床更好的固定在房顶,避免固定不牢导致婴儿床出现掉落的意外事件,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固定片上间隔设有多个固定孔。

为了保证所述婴儿床能够更好的摆动,以使幼儿更好的休息,减少看护人的看护,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架和所述弧形底座均设为空腔结构,且各所述支架与各所述弧形底座的连接处均为连通设置,即所述弧形底座与其左右两端的支架设为相通,

所述连杆的一侧由上而下依次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弧形底座的左侧两个支架的空腔连通设置,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弧形底座的右侧两个支架的空腔连通设置,

所述出水管的端部设有一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设置,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连接一储水盒,所述储水盒的进水端与水泵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储水盒的出水端与进水管连通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在床体底部设置的弧形底座,并在弧形底座的四周设置支架,将支架远离弧形底座的一端进行绑扎,在绑扎端设置一连杆;使用时,将所述摇摆装置悬挂或固定起来,通过在连杆上设置一摇摆装置,通过拨动摇摆装置内部设置的发条,当床体通过人工摇动一下后,利用发条驱动摇摆装置内的棘轮旋转并实现摇摆装置的摆动杆来回摆动,从而带动床体来回摆动,由此可使婴儿床实现一定时间内自动摇摆的效果,避免看护人长时间手动摇晃婴儿床时造成看护人过于劳累,而不能休息好的情况。由于床体下方的弧形底座的弧面与地面相切,因此加大了床体的摆动,当看护人将婴儿床放置在地面时,也可通过手摇一次,实现床体一段时间内来回摇摆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婴儿自动摇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婴儿自动摇床的摇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婴儿自动摇床的固定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婴儿自动摇床的水泵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婴儿自动摇床的支架和弧形底座空腔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床体,2-支架,3-弧形底座,4-摇摆装置,5-连杆,6-摆动杆, 7-铰接座,8-三爪盘,9-限位爪,10-棘轮爪,11-第一轴,12-棘轮,13-发条, 14-手柄,15-限摆钉,16-微型电机,17-第二轴,18-显示屏,19-固定杆, 20-固定片,21-吸盘,22-固定孔,23-限摆球,24-显示屏连杆,25-水泵, 26-出水管,27-进水管,28-储水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根据图1所示,一种婴儿自动摇床,包括:床体1、若干支架2、一对弧形底座3和摇摆装置4,所述弧形底座3的两端与所述支架2的一端固定连接,各所述支架2远离所述弧形底座3的一端均绑扎固定为一体,所述床体1固定设在所述弧形底座3上方,所述支架2的绑扎端设有一连杆5;

所述摇摆装置4的壳体外侧设有一摆动杆6,所述摆动杆6与连杆5连接设置,

所述弧形底座3的凹面靠近床体1面。

在床体1底部设置的弧形底座3,并在弧形底座3的四周设置支架2,将支架2远离弧形底座3的一端进行绑扎,在绑扎端设置一连杆5;使用时,将所述摇摆装置4悬挂或固定起来,通过在连杆5上设置一摇摆装置4,通过拨动摇摆装置4内部设置的发条13,当床体1通过人工摇动一下后,利用发条13驱动摇摆装置4内的棘轮12旋转并实现摇摆装置4的摆动杆6 来回摆动,从而带动床体1来回摆动,由此可使婴儿床实现一定时间内自动摇摆的效果,避免看护人长时间手动摇晃婴儿床时造成看护人过于劳累,而不能休息好的情况。由于床体1下方的弧形底座3的弧面与地面相切,因此加大了床体1的摆动,当看护人将婴儿床放置在地面时,也可通过手摇一次,实现床体一段时间内来回摇摆的效果。

为了能够更好的使婴儿床实现自动摇晃,根据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摇摆装置4的内顶部设有一铰接座7,所述铰接座7固定设在所述摇摆装置4的壳体上方,所述摆动杆6铰接设置在所述铰接座7 上,所述铰接座7供所述摆动杆6来回摆动,

所述摇摆装置4的壳体中心设有一T型结构的三爪盘8,所述三爪盘8 的中心T型结构中心部可转动的套接在第一轴11上,所述第一轴11固定在所述摇摆装置的壳体上,所述三爪盘8由两个棘轮爪端和一个限位爪端构成一倒立的T型结构,其中所述T型结构的上方为限位爪9,所述限位爪9的端部设为U型结构,下方两个棘轮爪端分别对应设有两个棘轮爪10,所述摆动杆6靠近铰接座7的一端设有一限摆球23,所述限摆球23设在所述限位爪9的U型内凹处,

所述摇摆装置4的壳体下方设有棘轮12,所述棘轮固定设在第二轴17 上,所述第二轴17与所述摇摆装置4的壳体转动设置,所述第二轴17上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发条13和手柄14,所述发条13一端绕所述第二轴17旋转包裹在所述第二轴17上,所述手柄14与所述发条13 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限位爪9的左右两侧设有限摆钉15,两个所述棘轮爪10的爪尖与所述棘轮12的轮齿通过所述三爪盘8的旋转相互限位设置,并供所述棘轮 12旋转或静止。

工作时,通过将所述手柄14逆时针旋拧,使发条绕着第二轴旋转,旋转过程中发条13被带紧,当所述发条13旋拧到全部旋转抱紧在第二轴17 周向时,松开所述手柄14,此时,发条13因手柄14松开而向所述第二轴 17的周向外侧弹开,所述发条13弹开时即可带动棘轮12顺时针转动,但所述棘轮12在两个棘轮爪10擒纵作用下不会旋转,此时,给所述床体1 一个摇摆的力,所述摆动杆6在床体1的摆动下,绕着所述铰接座7左右摆动,述限位爪9的左右两边又设置的限摆钉15可保证所述限位爪9的摆动区间,从而避免床体1摆幅过大造成床体1的翻倒;

所述摆动杆7上的限摆球23卡在所述限位爪9的U型卡槽内,当所述摆动杆7在左右摆动时,由所述限位爪9卡住摆动杆7上的限摆球23,而摆动杆7摆动在限摆球23的作用下,限位爪9也会左右摆动,当所述限位爪9左右摆动的时候,所述三爪盘8通过第一轴11实现旋转,旋转过程中,所述三爪盘8下方的左右棘轮爪10则在限位爪9的摆动下左右摆动,即实现了对棘轮12的一擒一纵,而下方的棘轮12经发条13的作用下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旋转,直至所述发条13的紧固力耗尽,所述发条13在旋转的时候,在所述棘轮爪10对所述棘轮12的一擒一纵作用下,反回来,由棘轮爪10的左右摆动,带动限位爪9左右摆动,再由所述限位爪9带动所述摆动杆6实现左右摆动,从而使所述摆动杆6带动所述床体1摆动。

为了能够长时间使所述婴儿床能够处于摇晃状态,以保持婴幼儿更好的休息,同时减轻看护人的体力耗费,保证能够更充足的精力去照顾婴幼儿,根据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驱动装置设为一微型电机16,所述电机连接所述摇摆装置4的棘轮12。通过微型电机16驱动所述棘轮12旋转,所述棘轮12旋转即可使所述摆动杆6一直处在摆动状态,由此延长了婴儿床的摇摆时间,使婴幼儿能够长时间的处于一个摇摆舒适的睡眠环境下。

由于婴幼儿较小时,对母亲依赖性很强,睡醒后若周围没有人,可能会哭闹,为了使婴幼儿不睡觉的情况下躺在婴儿床上也能够减少哭闹情况,根据图1或图3所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架2的绑扎端还设有一显示屏18,所述显示屏18通过显示屏连杆24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架2 的绑扎端,且设置在所述连杆5的下方,所述显示屏18的显示面朝向所述床体1的床面板上方。通过将显示屏19吊装在床体上方,可保证婴幼儿躺在床体1内也能看到动画或父母照片及婴幼儿自己的照片等信息,以此可帮幼儿进行早教知识的灌输,同时可使幼儿在睡醒后能够第一眼看到父母的照片,以达到安抚婴幼儿的效果。

为了能够便于所述婴儿床能够悬挂起来,以便更好的摇晃,同时还可节省地面空间,根据图4和图5所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摇摆装置4的壳体顶部设有一固定杆19,所述固定杆19远离所述摇摆装置4的一端设有固定片20,所述固定片20中心位置设有吸盘21。为了保证所述固定杆能够将婴儿床更好的固定在房顶,避免固定不牢导致婴儿床出现掉落的意外事件,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固定片20上间隔设有多个固定孔22。

使用时,将吸盘21吸附在房顶,再通过固定孔22,利用螺栓将所述固定片20紧固在房顶上,由此可避免吸盘21失效后,婴儿床不会从房顶掉落而出现意外事故,大大增加了婴儿床的安全性。

为了保证所述婴儿床能够更好的摆动,以使幼儿更好的休息,减少看护人的看护,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架2和所述弧形底座3均设为空腔结构,且各所述支架2与各所述弧形底座3的连接处均为连通设置,即所述弧形底座3与其左右两端的支架2设为相通,

所述连杆5的一侧由上而下依次设有进水管27和出水管26,所述进水管27与弧形底座的左侧两个支架的空腔连通设置,所述出水管26与所述弧形底座的右侧两个支架的空腔连通设置,

所述出水管26的端部设有一水泵25,所述水泵25的进水端与所述出水管26连通设置,所述水泵25的出水端连接一储水盒28,所述储水盒28 的进水端与水泵25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储水盒28的出水端与进水管27连通设置。

通过在储水盒28内注水,水可由储水盒28的出水端流向进水管27,再经进水管27流经弧形底座3的左侧支架2的空腔,到达弧形底座3的空腔内,此时水流是从上往下流动,流水过程中,水流速度和重力作用,使弧形底座3的左侧向左侧倾斜,此时即给了摆动杆6一个摆动的力,当微型电机16开启或者是发条13上紧后,摆动杆6一摆动则可使床体持续摆动。

在夏季天气较为炎热时,可启动水泵25,通过水泵25对弧形底座3右侧支架所连通的出水管26进行抽水,所述水泵25将抽出的水再存入储水盒28,储水盒28再经进水管27将水注入支架2的空腔内,由以此实现水流的往复循环,即可实现散热效果,同时水流过程中还对弧形底座一个摆动的冲击力,带动床体1实现摆动,由此可保证婴幼儿在休息时能够更舒适。同时,由于该水流的流水声音属于一个稳定、平和的白噪声声音信号,可使人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对幼儿睡眠可起到一个安抚和催眠的效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