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0998发布日期:2019-05-17 19:5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羽绒被芯,特别是涉及一种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
背景技术
:羽绒被的填充物主要是羽绒,羽绒是长在鹅和鸭的腹部,成芦花朵状的绒毛,成片状的叫羽毛。由于羽绒是一种动物性蛋白质纤维,比棉花(植物性纤维素)保温性高,且羽绒球状纤维上密布千万个三角形的细小气孔,能随气温变化而收缩膨胀,产生调温功能,可吸收人体散发流动的热气,隔绝外界冷空气的入侵。羽绒被在温度零下40°到25°到均可使用。羽绒被具有轻柔,无压迫感的特点,是最轻的天然保暖寝具;对人体心、肺不会造成压迫感,可促进血液循环、适合小孩、孕妇、老人、睡眠不佳者或者有高血压的人。根据寝具行业标准QB/T1193-2012标准,羽绒被填充物成分必须为100%羽绒羽毛,且绒毛含量大于等于50%。正是由于羽绒被质轻,在睡眠时肩颈部容易压不实,肩膀处漏风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市场现有具有护肩功能的羽绒被中,主要是依靠局部增加绒的克重来实现护肩的功能,即增加重量来增加压力,这种方法突出了对肩部的保护而忽略了肩颈部位的贴合性,同时除了局部如被头通过加重来达到护肩效果的设计外再无其他功能性亮点,性价比不高。技术实现要素: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羽绒被芯肩膀处漏风以及其他辅助功能性不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包括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包括被芯面料上层、被芯面料下层和填充于所述被芯面料上层和被芯面料下层之间的羽绒,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包括若干条与被头垂直的纵向绗缝线和若干条与被头平行的横向绗缝线:所述横向绗缝线与纵向绗缝线将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分成若干格子;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上靠近被头处的一排格子相邻的两个格子中有一个格子的被芯面上设有打裥加厚区;所述打裥加厚区包括向上打裥部和向下打裥部。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打裥加厚区位于所述格子的中部。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向上打裥部的裥高为1~3cm。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向下打裥部的裥高为1~3cm。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从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一侧边至另一侧边,相邻两条所述纵向绗缝线的间距按照一小一大或一大一小规律分布。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临近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中部的所述横向绗缝线的两端均不延伸至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两侧。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临近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中部的所述横向绗缝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最靠近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两侧的纵向绗缝线。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打裥加厚区位于相邻两条所述纵向绗缝线的间距较大的格子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绗缝线和/或横向绗缝线处均设有立衬。所述立衬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向上打裥部和/或向下打裥部处设有立衬。所述立衬的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中通过绗缝设计优化分格,增强了被窝环境中热的循环,提升保暖度,从而提升睡眠的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整体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结构示意图。图1和图2中附图说明1纵向绗缝线2横向绗缝线3格子4打裥加厚区41向上打裥部42向下打裥部5立衬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包括被芯面料上层、被芯面料下层和填充于所述被芯面料上层和被芯面料下层之间的羽绒,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包括若干条与被头垂直的纵向绗缝线1和若干条与被头平行的横向绗缝线2:所述横向绗缝线2与纵向绗缝线1将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分成若干格子3;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上靠近被头处的一排格子相邻的两个格子中有一个格子的被芯面上设有打裥加厚区4;所述打裥加厚区4包括向上打裥部41和向下打裥部42。本申请中的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在被头处间隔设有打裥加厚区,所述打裥加厚区使得被头处形成凸凹造型,更加贴合肩颈部的形体弧线,使得被芯能够更加保暖。所述打裥加厚区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打裥加厚区4位于所述格子3的中部。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打裥加厚区的大小一致,且均沿着所在格子的横向中心线对称分布。上述分布及设计使得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被头从侧面看具有古城墙墙垛造型。所述打裥部的裥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向上打裥部41的裥高为1~3cm。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向下打裥部42的裥高为1~3cm。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从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一侧边至另一侧边,相邻两条所述纵向绗缝线1的间距按照一小一大规律分布。采用此种设计使得羽绒被芯使用者的肩颈两侧羽绒含量有所增加,使得被芯更加保暖,在重力作用下更加贴合肩颈部的弧线,抵御冬天的寒冷。优选地,小间距的尺寸与人体颈部尺寸类似;大间距的尺寸比人体肩部尺寸稍大。用于在使用时使得羽绒被被头部分在覆盖在使用者肩颈部时形成类似于橄榄球肩包的分布。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临近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中部的所述横向绗缝线2的两端均不延伸至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两侧。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临近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中部的所述横向绗缝线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最靠近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两侧的纵向绗缝线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打裥加厚区4位于相邻两条所述纵向绗缝线1的间距较大的格子上。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绗缝线1和/或横向绗缝线2处设有立衬。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向上打裥部41和/或向下打裥部42处设有立衬。所述立衬的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本申请中上述技术方案并不限定于使用在任何尺寸的羽绒被芯上,为了进一步的说明本申请技术方案,采用以下具体的一种羽绒被芯作为示例。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公开了一种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宽度为220cm,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长度为250cm。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包括8条与被头垂直的纵向绗缝线1和6条与被头平行的横向绗缝线2,所述横向绗缝线2与纵向绗缝线1将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分成若干格子。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上靠近被头处的一排格子相邻的两个格子中,有一个格子的被芯面上设有打裥加厚区4,即最靠近被头的一排格子中,第2、4、6、8个格子中设有打裥加厚区或第1、3、5、7、9个格子中设有打裥加厚区。如本申请中1中所示,本申请中为第2、4、6、8个格子中设有打裥加厚区。打裥加厚区位于所述格子3的中部。所述打裥加厚区包括向上打裥部41和向下打裥部42。本申请中所述的向上打裥部是指向被头方向打裥,本申请中所述的向下打裥部42是指向被尾方向打裥。本申请中的向上打裥部41和向下打裥部42的裥高均设定为2cm。本申请中,从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一侧边至另一侧边,相邻两条所述纵向绗缝线1的间距按照一小一大或一大一小规律分布。在本申请如图2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条所述纵向绗缝线1的间距按照一大一小规律分布。在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条所述纵向绗缝线1之间较大间距是较小间距的两倍。更为具体地,较大间距为34cm,较小间距为17cm;第一条纵向绗缝线与第8条纵向绗缝线分别与羽绒被芯的两个侧边的距离为17cm。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打裥加厚区4位于相邻两条所述纵向绗缝线的间距较大的格子上。本申请中靠近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中部的所述横向绗缝线2的两端均不延伸至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的两侧。更优选地,靠近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中部的所述横向绗缝线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最靠近所述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两侧的纵向绗缝线1。如图2所示,从被头至被尾方向,第2条横向绗缝线与第4条横向绗缝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1条纵向绗缝线和第8条纵向绗缝线。如图2所述,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向下打裥部对应设有立衬,所述立衬的高度为1.5cm。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纵向绗缝线和/或横向绗缝线处设有立衬,在更为具体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向绗缝线和横向绗缝线均设有立衬。立衬的高度为2cm。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从被头至被尾方向,第一条横向绗缝线与被头的距离为45cm。相邻两条横向绗缝线的间距为34.2cm。根据本申请如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方案中,在被头设置打裥加厚区使得被头处的较大格子中的充绒量达到48g,而靠近被头未设置打裥加厚区的格子中的充绒量设定为17g。由纵向绗缝线与横线绗缝线形成的较大格子的充绒量设定为26.41g;由纵向绗缝线与横向绗缝线形成的较小格子的充绒量设定为13.21g。由第一条纵向绗缝线与靠近被头的第一条横向绗缝线和第三条横向绗缝线及被芯侧边形成的格子里的充绒量为16.41g;由第一条纵向绗缝线与第三条横向绗缝线和第五条横向绗缝线及被芯侧边形成的格子里的充绒量为26.41g。由第八条纵向绗缝线与靠近被头的第一条横向绗缝线和第三条横向绗缝线及被芯侧边形成的格子里的充绒量为16.41g;由第八条纵向绗缝线与第三条横向绗缝线和第五条横向绗缝线及被芯侧边形成的格子里的充绒量为26.41g。经过上述的技术方案的设计,本申请中根据人体肩颈比例设定分格,在使用时,颈部与被头部分未设置打加厚区且较窄的格子相贴合,两侧肩部分别与设置有打裥加厚区且较宽的格子相贴合,羽绒被被头部分在人体肩颈处形成类似于橄榄球肩包的分布;再结合类似于古城墙墙垛的凸凹造型,使得羽绒被被头较为服帖的贴合在人体肩颈部,在被头的大绗缝格让羽绒更好的舒展,拥有更高的保暖度,较小的绗缝格具有更高的颈部贴合度,减少肩颈部漏风的几率,使得肩颈部具有更好的保暖效果。同时,由于较大格子处储存有更多热量,更多的热量会倾向于向储存较少热量的相邻小格子里扩散;而由于狭管效应小格子里的热量会有更快的流速加速热量的循环传递,由此使得采用本申请中如上结构的羽绒被能够更快热起来;被体区能够形成有效的芯体热循环,使得被芯更加保暖。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肩颈贴合型气流循环羽绒被芯通过合理分割形成不同的绗缝格分布,其能够在有效的防止肩颈漏风的同时,还能够增强被窝环境中的热循环,提升保暖度和睡眠舒适度。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技术领域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