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7546发布日期:2019-06-21 23:53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餐具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收纳于清洗槽内的餐具等被清洗物进行清洗的餐具清洗机。特别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闭的门体。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门体由不透明的镜框状的框部和透明体形成的餐具清洗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的餐具清洗机的门体构成为能够视觉辨认清洗中的清洗槽的内部的状态,并且遮盖不必视觉辨认的清洗槽内的部分和主体的前缘部。

具体而言,通过在由透明的构件形成的门构件上粘贴镜框状的不透明的膜,形成以往的餐具清洗机的门体。

另外,提出了一种餐具清洗机,该餐具清洗机将玻璃或树脂制的透明板固定于镜框状的不透明的框体的内部而形成门体,使用粘接剂、垫圈防止自固定部的漏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公开的餐具清洗机也公开了一种技术,通过镜框状的不透明的框体与设于该框体的内部的玻璃或树脂制的透明板的嵌入成形来一体化形成门体,从而消除所述固定部。

也就是说,专利文献1公开的餐具清洗机以简易的结构实现了能够视觉辨认清洗中的清洗槽的内部的状态,并且遮盖脏了的清洗水的蓄积、主体的前缘部的门体。

但是,当在处理加热后的清洗水、干燥用空气的环境下长期使用了的情况下,粘贴于门构件的不透明膜可能剥离下来。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的餐具清洗机在使门体开放了时,能看到将透明板固定于镜框状的不透明的框体的固定零件、小螺钉,因此在外观上不理想。特别是,在门体向前侧下方敞开的餐具清洗机的情况下,敞开到最容易看到固定零件、小螺钉的位置,因此在外观上更不理想。

另外,由于通过嵌入成形而一体化形成镜框状的不透明的框体和透明板,因此成形的设备和制造步骤变得复杂,导致成本升高。此外,制造上的不均使成形后的门体的尺寸精度的不均增大,因此密闭性等门体的可靠性下降。

另外,在利用玻璃构成了透明板的情况下,由于自固定部受到的压力、应变、嵌入成形时的残留应力、清洗槽内外反复产生的温度差以及由长期的使用导致的裂纹等,有时会使透明板突然破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35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4229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视觉辨认清洗中的清洗槽的内部的状态,并且能够长期稳定地使用的外观性优异的餐具清洗机。

本实用新型的餐具清洗机包括:主体;清洗槽,其设于主体内,具有用于取出、放入被清洗物的开口部;清洗装置,其用于对收纳在清洗槽内的被清洗物进行清洗;以及门体,其开闭自如地覆盖开口部。门体包括第1框部和透光部,第1框部和透光部利用由树脂进行的二色成形而一体形成,第1框部为镜框状且不透明,透光部设于第1框部的内侧。采用该结构,能够高精度且容易地一体化形成门体。由此,能够实现能视觉辨认清洗中的清洗槽的内部的状态,并且能长期稳定地使用的外观性优异的餐具清洗机。

进一步地,所述门体包括覆盖所述开口部的内表面侧构件以及覆盖所述内表面侧构件的外侧的外表面侧构件,所述内表面侧构件包括所述第1框部和所述透光部,所述外表面侧构件形成为内侧成为开口的镜框状,从正面观察,所述内表面侧构件的所述第1框部与所述透光部的接合部构成为被所述外表面侧构件遮盖。

进一步地,所述门体在所述外表面侧构件的外侧具有由透光性树脂形成的装饰构件。

进一步地,所述门体包括上门体和不透明的下门体,所述上门体具有所述内表面侧构件,所述内表面侧构件包括所述第1框部和所述透光部,所述第1框部和所述透光部利用由树脂进行的二色成形而一体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上门体和所述下门体构成为,在联动地向前侧下方转动而以重叠的方式敞开时,所述上门体的所述内表面侧构件位于最上侧。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和下门体打开后的状态的正面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背面外观立体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主视图。

图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主要部分主视剖视图。

图5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和下门体关闭后的状态的侧壁部剖视图。

图6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和下门体打开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导轨和下餐具筐导轨的结构的清洗槽的内侧面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8是向前方拉出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9A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安装于上餐具筐导轨,并使上餐具筐位于固定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B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安装于上餐具筐导轨,并向前方拉出了上餐具筐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A是使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位于上餐具筐导轨的缺口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B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位于上餐具筐导轨的缺口部的状态下,向上方抬起了上餐具筐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A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B是表示将被清洗物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B是表示将被清洗物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将被清洗物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载置于上餐具筐的右侧的第2安置筐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A是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载置于上餐具筐的右侧的第2安置筐载置在通常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B是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载置于上餐具筐的右侧的第2安置筐载置在高于通常的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的第3安置筐的支承构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6A是说明将小钵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的第3安置筐的后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6B是说明将中盘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的第3安置筐的前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6C是说明将小钵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的第3安置筐的前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7A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的立体图。

图17B是表示将大海碗作为被清洗物安置于第3安置筐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的菜刀立架的局部放大图。

图19A是表示将菜刀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的菜刀立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B是表示将菜刀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的菜刀立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20A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清洗槽的底部构成构件的主要部分主视剖视图。

图20B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清洗槽的底部构成构件的另一结构例的主要部分主视剖视图。

图2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2、清洗槽;2a、2b、内侧面;2c、干燥用空气吹出口;2d、干燥用空气吸入口;3、94d、开口部;4、上门体(门体);4a、5a、内表面;5、下门体(门体);5b、D、G、H、I、上端部;5c、下端部;6、被清洗物;7、上餐具筐(餐具筐);8、下餐具筐(餐具筐);9、密封构件;10、门体开闭机构;11、门体打开按钮;12、门体锁定装置;13、操作显示部;14、第1旋转清洗喷嘴(清洗装置);15、第2旋转清洗喷嘴(清洗装置);16、固定清洗喷嘴(清洗装置);16a、垂直部位;16b、第1水平部位;16c、第2水平部位;17、第3旋转清洗喷嘴(清洗装置);17a、旋转清洗喷嘴导水路径;30、干燥装置;31、风扇;32、送风配管;61、内表面侧构件;62、外表面侧构件;62a、外缘部;63、透明装饰构件(装饰构件);64、第1框部;65、透光部;66、鼓出部;67、73b、槽部;68、门体间密封构件;69、窗部;71、上餐具筐导轨(餐具筐导轨);71a、上餐具筐防滑落肋;73、83、侧面构件;73a、83a、轨道保持部;74、止挡部;75、缺口部;76、上表面;77、上餐具筐主体;77a、87b、底框;77b、87c、外周框;78、第1安置筐;78a、79a、外周框部;78b、79b、底框部;78c、78d、79c、79d、88c、88d、支承构件;78e、突起部;79、第2安置筐(杯类载置部);79e、杯子立起部;79f、外表面支承部;79g、内表面支承部;79ga、倾斜部;79gb、垂直部;79h、卡定部;79i、载置部;81、下餐具筐导轨(餐具筐导轨);81a、下餐具筐防滑落肋;87、下餐具筐主体;87a、大盘支承部;88、第3安置筐;88e、销(突起部);88f、第1菜刀立架;88g、第2菜刀立架;88h、菜刀顶端盖;89、小物件盒;90、洗涤剂投入部;91、上表面构成构件;92、主体侧面构件;92a、94cb、L、下端;93、清洗槽构件;94、底部构成构件;94a、底部主体;94b、外周部;94c、底部侧壁部;94ca、上端;95、软管收纳部;96、供水软管;97、排水软管;E、F、根部;K、延伸设置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图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概略结构。

图1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4和下门体5打开后的状态的正面外观立体图。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背面外观立体图。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主视图。图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主要部分主视剖视图。图5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4和下门体5关闭后的状态的侧壁部剖视图。图6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4和下门体5打开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含有主体1和清洗槽2,该清洗槽2设在主体1的内部。清洗槽2在前表面具有用于取出、放入餐具类等被清洗物6的开口部3。开口部3构成为能够利用上门体4和下门体5开闭。另外,上门体4和下门体5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门体。

在开口部3的周围的前表面配置有由例如硅酮橡胶等弹性体形成的密封构件9。密封构件9利用设于上门体4的上门体密封接受部(未图示)和设于下门体5的下门体密封接受部(未图示)构成开口部3的密封部。在上门体4的下端部配置有门体间密封构件68(参照图22)。在上门体4和下门体5关闭了开口部3时,门体间密封构件68确保上门体4的下端部与下门体5的上端部之间的密封性。

上门体4和下门体5与图5所示的设于清洗槽2的左右的外侧壁的一对门体开闭机构10连结。门体开闭机构10使上门体4和下门体5联动地转动,进行开闭。此时,如图6所示,上门体4和下门体5敞开至上门体4的内表面4a和下门体5的内表面5a在开口部3的前侧下方成为朝上大致水平(包含水平)的状态的位置。此时,上门体4和下门体5在敞开状态下以上门体4重叠于下门体5之上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上门体4的内表面4a侧位于最上部。因此,上门体4的内表面4a易于被使用者看见。

如图3所示,上门体4具有透光部65。另一方面,下门体5的整面由不透明的材质构成。

在下门体5的前表面配置有图3所示的门体打开按钮11。如图5所示,在清洗槽2的外侧壁设有门体锁定装置12。在上门体4和下门体5闭合了开口部3的状态下,门体锁定装置12将上门体4和下门体5锁定于清洗槽2。具体而言,当使用者推入门体打开按钮11时,解除门体锁定装置12对上门体4和下门体5的锁定。此时,下门体5的上端部5b以下端部5c为中心稍微向前方转动。由此,使用者能将手指搭在转动后的下门体5的上端部5b而容易地敞开上门体4和下门体5。

另外,敞开上门体4和下门体5的方式不限定于所述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利用以下的方式进行敞开动作。

也就是说,首先,在上门体4和下门体5关闭着开口部3的状态下,预先沿开放方向对上门体4和下门体5弹性地施力。在施力后的状态下,利用门体锁定装置将上门体4和下门体5锁定于清洗槽2。由此,维持由上门体4和下门体5关闭了开口部3的状态。

接着,在要使上门体4和下门体5敞开的情况下,在所述锁定状态下,使用者推入门体打开按钮。由此,解除门体锁定装置的锁定。也就是说,也可以构成为利用预先沿开放方向对上门体4和下门体5施加的作用力,使上门体4和下门体5自动地打开至敞开状态。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下门体5的前表面配置有操作显示部13。操作显示部13与控制餐具清洗机的运转的控制部(未图示)电连接。操作显示部13与控制部互换与被清洗物6的清洗运转相关的信息。由此,控制部控制餐具清洗机的清洗步骤、漂洗步骤以及干燥步骤,执行被清洗物6的清洗运转。

具体而言,首先,使用者对操作显示部13进行操作,输入运转程序的选择以及清洗、漂洗、干燥的时间、次数等条件。所输入的条件等显示于操作显示部13。由此,使用者能够根据所显示的信息,确认自己选择的运转程序、运转状况等。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清洗槽2在内部收纳有供餐具等被清洗物6安置的上餐具筐7和下餐具筐8。上餐具筐7和下餐具筐8分别独立地以能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清洗槽2的左右的内侧面2a、2b。由此,在敞开了上门体4和下门体5时,能够经由清洗槽2的开口部3向前方拉出上餐具筐7和下餐具筐8。另外,上餐具筐7和下餐具筐8是餐具筐的例示。

另外,清洗槽2在内部具有用于供给清洗水的供水部。供水部包括供水阀(未图示)、内部供水配管以及供水软管96等,上述供水阀设于主体1,上述内部供水配管连接供水阀和清洗槽2,上述供水软管96连接供水阀和自来水配管。利用控制部,基于来自与清洗槽2的内部连通的水位传感器(未图示)的信息控制供水阀。由此,供水部在清洗步骤和漂洗步骤中向清洗槽2的内部供给预定量的清洗水。

此外,如图4所示,在清洗槽2内的下部配置有第1旋转清洗喷嘴14和第2旋转清洗喷嘴15。第1旋转清洗喷嘴14和第2旋转清洗喷嘴15具有以朝向上方喷射清洗水的方式开口的1个以上的喷射孔。

在清洗槽2的内部的背面沿清洗槽2的内壁配置有大致十字形(包含十字形)的固定清洗喷嘴16。固定清洗喷嘴16形成为扁平的筒状。由此,确保清洗槽2的内部空间宽阔。

在固定清洗喷嘴16的上部延伸设有自1个以上的喷射孔喷射清洗水的垂直部位16a。在固定清洗喷嘴16的右侧延伸设有具有1个以上的喷射孔的第1水平部位16b。在固定清洗喷嘴16的左侧延伸设有具有1个以上的喷射孔的第2水平部位16c。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圆筒形状的旋转清洗喷嘴导水路径17a与第2水平部位16c连接。旋转清洗喷嘴导水路径17a在顶端部设有与第2水平部位16c连通的第3旋转清洗喷嘴17。也就是说,第3旋转清洗喷嘴17配置在上餐具筐7的左侧下方。第3旋转清洗喷嘴17在上表面侧具有喷射清洗水的1个以上的喷射孔。由此,自喷射孔朝向收纳在上餐具筐7的左侧的被清洗物6从正下方喷射清洗水。这里,第1旋转清洗喷嘴14、第2旋转清洗喷嘴15、固定清洗喷嘴16以及第3旋转清洗喷嘴17是清洗装置的例示。

另外,例如依次自第1旋转清洗喷嘴14、第2旋转清洗喷嘴15、固定清洗喷嘴16以及与固定清洗喷嘴16连通的第3旋转清洗喷嘴17朝向收纳在清洗槽2内的被清洗物6喷射清洗水。通过使多个清洗喷嘴分别独立地进行喷射,与使多个清洗喷嘴同时进行喷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送水量。因此,能够利用小型的泵高效地清洗被清洗物6。

此外,如图5所示,干燥装置30设于清洗槽2的外侧部。干燥装置30向漂洗后的清洗槽2内供给干燥用空气而使被清洗物6干燥。干燥装置30含有加热器(未图示)、风扇31、空气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送风配管32等。另外,干燥装置30的结构与公知的干燥装置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干燥装置30的送风配管32的一端与设于清洗槽2内的右里侧下部的干燥用空气吹出口2c连通。送风配管32的另一端与设于清洗槽2内的右里侧上部的干燥用空气吸入口2d连通。利用该结构,利用风扇31鼓送的干燥用空气在清洗槽2的内部循环,将被清洗物6干燥。此时,在清洗槽2的底部的靠近干燥用空气吹出口2c的位置的外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由此,温度传感器更准确地探测向清洗槽2供给的干燥用空气的温度。结果,能够有效地使被清洗物6干燥。

如上所述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

接下来,参照图4~图6并使用图7和图8说明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7和下餐具筐8的相对于清洗槽2的左右的内侧面2a、2b的支承结构。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导轨71和下餐具筐导轨81的结构的清洗槽2的内侧面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8是向前方拉出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7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如图4和图7所示,清洗槽2在左右的内侧面2a、2b设有左右一对的上餐具筐导轨71和下餐具筐导轨81。上餐具筐导轨71和下餐具筐导轨81通过与清洗槽2一体成形而形成。上餐具筐导轨71将上餐具筐7支承为能沿前后方向移动。下餐具筐导轨81将下餐具筐8支承为能沿前后方向移动。另外,上餐具筐导轨71和下餐具筐导轨81是餐具筐导轨的例示。

上餐具筐导轨71和下餐具筐导轨81自清洗槽2的前表面的开口部3附近延伸至背壁面附近,沿进深方向大致水平(包含水平)地设置。上餐具筐导轨71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铅垂方向的截面具有顶端侧(内侧面2a、2b的相反侧)为短边的梯形形状。成为梯形形状的斜边的上下面在使用时构成将上餐具筐7支承为能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导轨部。上餐具筐导轨71还具有自梯形形状的短边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上餐具筐防滑落肋71a。上餐具筐防滑落肋71a防止上餐具筐7自上餐具筐导轨71滑落。

下餐具筐导轨81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铅垂方向的截面具有上表面朝向内侧(内侧面2a、2b的相反侧)稍稍向下倾斜的三角形。三角形状的上表面在使用时构成将下餐具筐8支承为能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导轨部。下餐具筐导轨81还具有自三角形的内表面侧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下餐具筐防滑落肋81a。下餐具筐防滑落肋81a防止下餐具筐8自下餐具筐导轨81滑落。

上餐具筐7在左右的侧面固定有图11A和图11B所示的例如由聚乙醛(POM)等的树脂形成为板状的侧面构件73。同样,下餐具筐8在左右的侧面固定有图12A和图12B所示的例如由POM等的树脂形成为板状的侧面构件83。上餐具筐7的侧面构件73具有配置在后部且向下方突出的轨道保持部73a,下餐具筐8的侧面构件83具有配置在后部且向下方突出的轨道保持部83a。轨道保持部73a通过与上餐具筐7一体成形而形成,轨道保持部83a通过与下餐具筐8一体成形而形成。

如图8所示,上餐具筐7的轨道保持部73a具有槽部73b。槽部73b与上述的具有梯形形状的截面的上餐具筐导轨71嵌合。由此,上餐具筐7相对于上餐具筐导轨71被支承为能沿前后方向移动。同样,如图4所示,下餐具筐8的轨道保持部83a载置于下餐具筐导轨81的上表面。由此,下餐具筐8相对于下餐具筐导轨81被支承为能沿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上餐具筐导轨71在最前部具有图7所示的止挡部74。止挡部74以不向上餐具筐导轨71的上表面侧突出的方式通过与上餐具筐导轨71一体成形而形成。如图8所示,在向前方拉出上餐具筐7时,止挡部74与上餐具筐7的轨道保持部73a抵接。因此,阻止上餐具筐7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由此,将上餐具筐7自前方的脱落防患于未然。

如上所述,上餐具筐7和下餐具筐8被支承为能相对于清洗槽2的左右的内侧面2a、2b移动。

接下来,使用图9A~图10B说明上餐具筐7相对于上餐具筐导轨71的安装、卸下结构。

图9A是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7安装于上餐具筐导轨71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B是表示沿上餐具筐导轨71向前方拉出了上餐具筐7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0A是说明要自上餐具筐导轨71卸下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7的状态的图。图10B是说明自上餐具筐导轨71卸下了上餐具筐7的状态的图。

另外,上餐具筐导轨71在后方部形成有用于卸下上餐具筐7的缺口部75。

通常,如图9A所示,在将上餐具筐7收纳于清洗槽2内而进行清洗、漂洗以及干燥时,需要将上餐具筐7以不能卸下的方式支承于上餐具筐导轨71。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餐具筐导轨71的比最后部靠前方的位置设有上述的缺口部75。由此,在上门体4和下门体5的闭合状态下,上餐具筐7的轨道保持部73a由缺口部75后方的上餐具筐导轨71可靠地支承。结果,上餐具筐7以不能卸下的方式支承于上餐具筐导轨71。此时,缺口部75的前后方向的缺口尺寸设定为比上餐具筐7的侧面构件73的轨道保持部73a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

另外,在将上餐具筐7拉出至最前方时,如图9B所示,轨道保持部73a与上餐具筐导轨71的止挡部74抵接。由此,止挡部74限制上餐具筐7向前方进一步的移动。

接着,在要自上餐具筐导轨71卸下上餐具筐7的情况下,使轨道保持部73a与缺口部75的位置对齐并向上方移动。由此,上餐具筐7的轨道保持部73a自缺口部75朝向上方通过。结果,能自上餐具筐导轨71卸下上餐具筐7。

具体而言,首先,使用者将上餐具筐7向前方拉出至图10A所示的位置。由此,使上餐具筐7的轨道保持部73a与上餐具筐导轨71的缺口部75的位置一致。于是,使用者如图10B所示地抬起上餐具筐7,直到上餐具筐7的轨道保持部73a整体出来到上餐具筐导轨71的上方。由此,轨道保持部73a脱离上餐具筐导轨71。然后,在该状态下,使用者自开口部3向前方拉出上餐具筐7。结果,能将上餐具筐7整体取出到餐具清洗机的前方。

另一方面,在要将上餐具筐7安装于上餐具筐导轨71的情况下,首先,使用者将轨道保持部73a载置于上餐具筐导轨71的前侧附近的上表面76。然后,在载置着轨道保持部73a的状态下,使上餐具筐7在上餐具筐导轨71的上表面76上向后方滑动,推入上餐具筐7直到轨道保持部73a落入缺口部75。然后,在轨道保持部73a落入到缺口部75的状态下,向前方拉动上餐具筐7,或向后方推入上餐具筐7。由此,轨道保持部73a的槽部73b与上餐具筐导轨71嵌合。结果,将上餐具筐7能沿前后方向移动地安装于上餐具筐导轨7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未以向上餐具筐导轨71的上表面76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止挡部74。因此,在上餐具筐7的卸下和安装时的移动时,不必越过止挡部74。由此,使用者能够协调且顺利地进行上餐具筐7的卸下和安装。

如上所述地执行上餐具筐7的向上餐具筐导轨71的安装动作以及自上餐具筐导轨71的卸下动作。

接下来,使用图11A~图19B,详细说明上餐具筐7和下餐具筐8的结构。

图11A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7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1B是表示将被清洗物6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餐具筐7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A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8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2B是表示将被清洗物6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8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将被清洗物6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载置于上餐具筐7的右侧的第2安置筐79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4A是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载置于上餐具筐7的右侧的第2安置筐79载置于通常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4B是表示将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载置于上餐具筐7的右侧的第2安置筐79载置在高于通常的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8的第3安置筐88的支承构件88d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6A是说明将小钵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8的第3安置筐88的后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6B是说明将中盘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8的第3安置筐88的前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6C是说明将小钵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8的第3安置筐88的前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7A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8的立体图。图17B是表示将大海碗作为被清洗物6安置于第3安置筐88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8的菜刀立架的局部放大图。图19A是表示将菜刀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8的菜刀立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9B是表示将菜刀安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下餐具筐8的菜刀立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主视图和侧视图。

首先,如图11A所示,上餐具筐7含有上餐具筐主体77、第1安置筐78、第2安置筐79以及侧面构件73等。第1安置筐78载置于上餐具筐主体77的左侧。第2安置筐79载置于上餐具筐主体77的右侧。侧面构件73如上述那样地固定于上餐具筐主体77的左右端。另外,第1安置筐78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上餐具筐主体77装卸。但是,第1安置筐78通常在固定地安装于上餐具筐主体77的状态下使用。

如图11B所示,第1安置筐78通常供饭碗、汤碗等被清洗物6安置。另一方面,第2安置筐79(也称为“杯类载置部”)供杯类等被清洗物6安置。

上餐具筐主体77包括外周框77b和底框77a等。通过对例如不锈钢等的金属线材实施折弯加工和接合,形成外周框77b和底框77a。另外,也可以对金属线材施加例如尼龙等的树脂涂层。由此,缓和金属线材和被清洗物6之间在安置时以及清洗时的冲击,抑制噪声和破损等的发生。

第1安置筐78包括外周框部78a和底框部78b等,通过例如聚丙烯(PP)等的树脂材料的一体成形而形成。同样,第2安置筐79包括外周框部79a和底框部79b等,通过例如PP等的树脂材料的一体成形而形成。在侧面构件73一体成形有用于沿上餐具筐导轨71前后移动的轨道保持部73a。

通过将棒状的支承构件78c和板状的支承构件78d呈格子状形成为一体而构成第1安置筐78的底框部78b。支承构件78c俯视沿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并列配置有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根)。支承构件78d俯视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设置,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有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根)。各支承构件78d具有突起部78e。突起部78e沿前后方向设有多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对),在两处支承例如饭碗、汤碗等的缘部。支承构件78d在前后方向上的支承构件78d的一对突起部78e与相邻的一对突起部78e之间具有向下方呈凹状弯曲的部位。由此,支承构件78d整体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波浪形状。突起部78e设在板状的支承构件78d的左右方向的单面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将支承构件78d形成为连续的波浪形状,不必形成在以往的餐具清洗机中常见的呈销状竖立设置的部位。由此,在将被清洗物6扣放于第1安置筐78的情况下,也能恰当地进行安置。

另一方面,通过将棒状的支承构件79c和板状的支承构件79d呈格子状形成为一体而构成第2安置筐79的底框部79b。支承构件79c俯视沿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并列配置有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根)。支承构件79d俯视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设置,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有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根)。在底框部79b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排,每排沿左右方向各3个)杯子立起部79e。杯子立起部79e将例如玻璃等的杯类支承为向前方稍稍倾斜而朝里的状态。此时,除杯子立起部79e以外的底框部79b的上表面形成为连续的大致水平(包含水平)的平面。由此,也能配置杯类以外的被清洗物6等。结果,能够清洗更多的被清洗物6。

杯子立起部79e含有外表面支承部79f和内表面支承部79g。外表面支承部79f支承杯子等的外表面。内表面支承部79g与外表面支承部79f邻近地设置,支承杯子等的内表面缘部。

如图11A所示,外表面支承部79f由两个柱状部位和连接这两个柱状部位之间的弯曲部位构成。柱状部位自彼此相邻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构件79d的并列的位置向上方竖立设置。弯曲部位向下方呈凹状弯曲地连接竖立设置的两个柱状部位的上端之间,形成为例如大致M字形(包含M字形)。由此,能与杯子的外周面宽幅地抵接,稳定地支承杯子。

另一方面,内表面支承部79g与外表面支承部79f的后侧相邻地设置。如图13所示,内表面支承部79g包括两个倾斜部79ga和垂直部79gb等。通过连结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构件79c、或彼此相邻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构件79d的并列的位置彼此,形成内表面支承部79g。也就是说,倾斜部79ga自支承构件79d向外表面支承部79f侧倾斜并向前方上方竖立设置。垂直部79gb连接两个倾斜部79ga间的上端侧,并以向后方折曲的接近于垂直的角度竖立设置。另外,内表面支承部79g的高度形成为比外表面支承部79f高。由此,如图13所示,能将玻璃等的杯类倾斜地安置于杯子立起部79e。

另外,第2安置筐79在后部具有左右一对的卡定部79h,在前部具有左右一对的载置部79i。利用该结构,能够根据收纳于下餐具筐8的被清洗物6的高度,将第2安置筐79选择性地改架在通常位置和高于通常位置的位置来进行应对。

具体而言,如图14A所示,通常,第2安置筐79载置在上餐具筐主体77的底框77a上。在通常状态下,第2安置筐79的卡定部79h和载置部79i不对被清洗物6产生特别的作用。

但是,有时想将尺寸较大的大盘安置于位于第2安置筐79的正下方的下餐具筐8。此时,在将第2安置筐79配置于通常位置时,无法配置想要安置的大盘。于是,将第2安置筐79改架于高于通常位置的位置进行使用。具体而言,如图14B所示,使卡定部79h卡定于构成上餐具筐主体77的外周框77b的后部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线材的例如最上部的线材。并且,将载置部79i载置在构成上餐具筐主体77的外周框77b的前部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线材的例如最上部的线材上。由此,将第2安置筐79相对于上餐具筐主体77架设在高于通常位置的位置。结果,能将尺寸较大的大盘容易地安置于下餐具筐8进行清洗。

如上所述地构成上餐具筐7。

接下来,具体地说明下餐具筐8的结构。

如图12A所示,下餐具筐8含有下餐具筐主体87、第3安置筐88、小物件盒89以及侧面构件83等。第3安置筐88载置在例如下餐具筐主体87的左侧。小物件盒89载置在例如下餐具筐主体87的中央稍靠右侧。侧面构件83固定于下餐具筐主体87的左右端。另外,第3安置筐88构成为能相对于下餐具筐主体87装卸。但是,通常,第3安置筐88在固定地安装于下餐具筐主体87的状态下使用。

如图12B所示,第3安置筐88通常供饭碗、汤碗、大海碗、小碟子以及中盘等被清洗物6安置。小物件盒89供筷子、叉子以及勺子等被清洗物6安置。大盘和拉面钵碗等比较大的餐具类等被清洗物6安置于比小物件盒89靠右侧的下餐具筐主体87。

下餐具筐主体87包括外周框87c、底框87b以及大盘支承部87a等。通过对例如不锈钢等的金属线材实施折弯加工和接合,形成外周框87c和底框87b。大盘支承部87a设在例如下餐具筐主体87的比载置小物件盒89的位置靠右侧的位置。使一对金属线材呈例如倒八字形竖立设置于前后方向的中央的底框87b而沿左右方向形成有多个大盘支承部87a。另外,也可以对金属线材施加例如尼龙等的树脂涂层。由此,能够获得与上餐具筐主体77同样的效果。

小物件盒89由例如PP等的树脂材料形成为有底长方体的箱状。小物件盒89具有分开的多个收纳部。在小物件盒89的外周部的整面设有格子状的许多条狭缝。

侧面构件83一体成形有用于沿下餐具筐导轨81前后移动的轨道保持部83a。

通过将棒状的支承构件88c(第2支承构件)和板状的支承构件88d(第1支承构件)呈格子状形成为一体而构成第3安置筐88。支承构件88c俯视沿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并列地配置有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的8根和右侧的6根)。支承构件88d俯视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设置,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地配置有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的6根和右侧的4根)。在相邻的支承构件88d的中间的支承构件88c上竖立设置有销88e(突起部)。

如图15所示,支承构件88d在左右方向的侧视下具有波浪形状连续而成的波浪形状部。波浪形状部以使竖立设置的一对部位的上端间向下方呈凹状连续的弯曲形状形成为例如大致M字形(包含M字形)。利用呈凹状弯曲的部分支承碗的高台或外表面、钵、盘子的外表面等。并且,利用相邻的支承构件88d的竖立设置的一对部位支承碗、钵以及盘子等的缘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将支承构件88d形成为连续的波浪形状,不必形成在以往的餐具清洗机中常见的呈销状竖立设置的部位。由此,在将被清洗物6扣放于第3安置筐88的情况下,也能恰当地进行安置。

另外,竖立设置在支承构件88c上的销88e形成为比相当于前后方向的支承构件88d的波浪形状的浪峰的部分的最低的高度还低的高度。由此,在将被清洗物6扣放于第3安置筐88的情况下,也能恰当地进行安置。

另外,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88d为了能够应对形状和尺寸不同的碗、钵以及盘子,形成为波浪形状A、波浪形状B以及波浪形状C这3种不同的形状,分别分开使用这些波浪形状。

波浪形状A的支承构件88d和波浪形状B的支承构件88d在第3安置筐88的左侧部分交替配置地设置。另一方面,波浪形状C的支承构件88d设在第3安置筐88的右侧部分的中央附近。

以下,具体参照图16A~图17B,说明将被清洗物6安置于波浪形状A、波浪形状B以及波浪形状C的支承构件88d的状态。

图16A~图17B表示安置于第3安置筐88的左侧部分的各种餐具类的安置的一个例子。

例如如图16A所示,饭碗、汤碗以及小钵等安置于第3安置筐88的左方的后方部分的支承构件88d。此时,图15所示的相邻的波浪形状A的支承构件88d和波浪形状B的支承构件88d成形为相同的大致M字形M1。饭碗、汤碗以及小钵的高台或外表面由大致M字形M1的呈凹状弯曲的部分或大致M字形M1的两个上端部D支承。并且,饭碗、汤碗以及小钵的缘部由旁边(右侧)的支承构件88d的大致M字形M1的根部E部分支承。

另外,如图16C所示,在第3安置筐88的左方的前方部分的支承构件88d也同样利用图15所示的大致M字形M2和根部F支承饭碗、汤碗以及小钵等。由此,能将饭碗、汤碗以及小钵安置为前后两排。

另外,这里图示的是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88d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的大致M字形M1的上端部D间的距离与大致M字形M2的上端部G间的距离不同的例子。由此,如图12B所示,能将比安置于后侧的大致M字形M1的饭碗等稍小些的饭碗等安置于大致M字形M2的支承构件88d间。由此,能够安置多种多样的被清洗物6。

另外,如图17A和图17B所示,大海碗等被清洗物6安置于第3安置筐88的左侧部分处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对应于图17A的用椭圆表示的位置)。该部分的图15所示的相邻的波浪形状A的支承构件88d和波浪形状B的支承构件88d以不同的大致M字形M3、M4成形。波浪形状A的支承构件88d的中央部的大致M字形M3与两侧的用于饭碗、汤碗以及小钵的安置的大致M字形M1或大致M字形M2相比,具有两个上端部H的高度高于大致M字形M1或大致M字形M2的形状。另一方面,波浪形状B的支承构件88d的大致M字形M4具有上端部I间宽且较大程度地凹设的形状。

也就是说,大海碗由于比饭碗、汤碗以及小钵的高度高,因此无法利用波浪形状B的支承构件88d的大致M字形M1、M2稳定地支承。因此,使用波浪形状A和波浪形状B的支承构件88d的大致M字形M3、M4。具体而言,大海碗的高台或外表面由大致M字形M3、M4的呈凹状弯曲的部分或两个上端部H、I间支承。并且,大海碗的缘部由自旁边的再旁边的波浪形状A的支承构件88d的中央部的大致M字形M3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K的下端L支承。

另外,第3安置筐88的开口的洗涤剂投入部90(参照图12A等)一体成形地设于右侧前部。在将下餐具筐8收纳在清洗槽2内时,洗涤剂投入部90配置在排水口(未图示)的大致正上方(包含正上方)。由此,清洗水可靠地到达自洗涤剂投入部90投入的洗涤剂等,并且流入排水口而促进洗涤剂的溶解。

此外,如图18、图19A以及图19B所示,第3安置筐88在洗涤剂投入部90的前侧的最前部具有菜刀顶端盖88h以及构成菜刀立架的第1菜刀立架88f和第2菜刀立架88g。第1菜刀立架88f和第2菜刀立架88g分别通过与第3安置筐88一体成形而形成。第1菜刀立架88f设在比第2菜刀立架88g靠右侧的位置。如图19B的右图所示,第1菜刀立架88f的上表面的高度设定为比第2菜刀立架88g的上表面高。菜刀顶端盖88h通过一体成形而形成于第3安置筐88的最前部的左端部。

如图19B所示,通常尺寸的菜刀以顶端插入菜刀顶端盖88h,刀把的部分载置于第1菜刀立架88f的上表面的方式安置。另一方面,水果刀等小尺寸的菜刀以顶端插入菜刀顶端盖88h,刀把的部分载置于第2菜刀立架88g的上表面的方式安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安置具有不同的长度的菜刀。

如上所述地构成下餐具筐8,将具有各种形状的被清洗物6恰当地安置于波浪形状A、波浪形状B以及波浪形状C的支承构件88d。

接下来,参照图1和图2,并且使用图20A和图20B说明对本实施方式的供水软管96和排水软管97进行收纳的结构。

图20A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清洗槽2的底部构成构件94的主要部分主视剖视图。图20B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清洗槽2的底部构成构件94的另一结构例的主要部分主视剖视图。

首先,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主体1包括上表面构成构件91和主体侧面构件92等。上表面构成构件91由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的树脂形成。主体侧面构件92将例如预涂层钢板等的金属板成形为大致日文コ字形(包含日文コ字形)而构成主体1的侧面。

设在主体1的内部的清洗槽2包括清洗槽构件93和底部构成构件94,上述清洗槽构件93构成左右侧面、上表面以及背面的各侧面,由例如PP等的树脂形成,上述底部构成构件94构成底部,由例如PP等的树脂形成。

如图20A所示,清洗槽2的底部构成构件94具有在底部主体94a的外周部94b的周围延伸设置的底部侧壁部94c。底部侧壁部94c的上端94ca与图2所示的主体侧面构件92的下端92a大致对齐地组装在一起。由此,利用主体1的主体侧面构件92和清洗槽2的底部构成构件94的底部侧壁部94c,形成本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左右侧面和背面。

此时,清洗槽2的底部构成构件94的底部侧壁部94c的下端94cb向下方延伸设至靠近餐具清洗机的底部载置面(例如操作面上表面)的高度。由此,在底部主体94a的外周部94b与底部侧壁部94c之间形成软管收纳部95。供水软管96和排水软管97收纳于软管收纳部95。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软管收纳部95以使清洗槽2的底部构成构件94的左右侧部的下部和背部的下部连续的形态与底部构成构件94一体地形成。

此时,如图2所示,底部侧壁部94c在背面侧具有缺口状的开口部94d。为了进行供水软管96和排水软管97向餐具清洗机的连接作业而设置开口部94d。

另外,关于软管向软管收纳部95的收纳,如图20A所示,更优选一同收纳供水软管96和排水软管97的结构。但是,如图20B所示,也可以是仅收纳任一软管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软管收纳部95构成为清洗槽2的底部构成构件94的左右侧部的下部和背部的下部彼此连续的形态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在底部构成构件94的背部设置软管收纳部95,而是仅在左右两侧部或左右任一侧部设置软管收纳部95。由此,能够抑制在不收纳软管的情况下形成浪费的空间。

如上所述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软管收纳部95。

接下来,使用图21和图22,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4的构造。

图2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4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4的纵剖视图。

如图21和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门体4包括内表面侧构件61、外表面侧构件62以及透明装饰构件63(装饰构件)等。内表面侧构件61配置于清洗槽2的开口部3侧。外表面侧构件62配置于内表面侧构件61的外侧。透明装饰构件63配置于上门体4的最前侧表面。

内表面侧构件61具有第1框部64和透光部65。第1框部64形成为不透明的镜框形状。透光部65设在第1框部64的内侧。

内表面侧构件61利用下述的步骤所示的由树脂进行的二色成形而一体形成。

首先,利用例如聚丙烯(PP)等的光透过性的树脂材料一次成形内侧的透光部65。接着,在内侧的透光部65的周围利用例如PP等的不透明的树脂材料二次成形第1框部64。由此,完成了二色成形后的内表面侧构件61。

另外,第1框部64在内表面侧还具有鼓出部66。在将上门体4安装于清洗槽2时,鼓出部66配置于比开口部3靠清洗槽2的内部的位置。

另外,内表面侧构件61在下端部具有槽部67。如上所述,在槽部67安装有密封上门体4和下门体5的门体间密封构件68。

外表面侧构件62由例如ABS等的不透明的树脂材料一体成形。外表面侧构件62在中央具有窗部69。窗部69对应于内表面侧构件61的透光部65地开口。此时,窗部69以上下左右均比内表面侧构件61的透光部65小的尺寸开口。也就是说,内表面侧构件61的镜框状的不透明的第1框部64被外表面侧构件62的镜框部遮盖。由此,使用者无法从外部视觉辨认第1框部64的内部结构、内置的零件以及第1框部64与设于第1框部64的内侧的透光部65的接合部等。

在内表面侧构件61与外表面侧构件62之间设有垫圈(未图示)。垫圈配置为包围透光部65和窗部69的周围。由此,防止清洗水和潮湿的空气向利用透光部65和窗部69包围的空间内进入。因此,将上门体4的透光部65的模糊不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结果,在餐具清洗机的使用中,使用者能够经由上门体4的透光部65更可靠地确认清洗槽2的内部的状况。

此外,外表面侧构件62的前表面部的除外缘部62a以外的部分以相当于透明装饰构件63的厚度的深度的量凹设。并且,透明装饰构件63嵌入凹设的部分。

透明装饰构件63由例如ABS等的透明的树脂材料成形为平板状。透明装饰构件63如上所述地嵌入外表面侧构件62的前表面,并利用透明的粘接剂固定安装于外表面侧构件62。

如上所述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4。

以下说明如所述那样构成的餐具清洗机的动作和作用。

首先,使用者推入下门体5的门体打开按钮11。由此,解除门体锁定装置12的锁定,使下门体5的上端部5b向前方打开一些。

接着,使用者将手搭在下门体5的上端部5b,向前方下方拉动下门体5。由此,使下门体5向主体1的前方下侧打开。此时,利用门体开闭机构10使上门体4也与下门体5联动地向主体1的前方下侧打开。然后,使上门体4和下门体5在上门体4重叠在下门体5之上的状态下敞开至大致水平状态。由此,使清洗槽2的前表面的开口部3向前方开放。

此时,由于上门体4的内表面侧位于最上位的位置,因此易于被使用者看见。但是,本实施方式的上门体4的内表面侧构件61是利用镜框形状的不透明的第1框部64和透光部65的二色成形,通过一体成形而形成的。因此,与上门体4的装配有关的构件被不透明的第1框部64隐藏,使用者视觉辨认不到。另外,通过一体成形使上门体4美观,具有较高的外观性。

接着,使用者自开放的清洗槽2的开口部3向前方拉出下餐具筐8,将想要清洗的被清洗物6安置于下餐具筐8。本实施方式的下餐具筐8如上所述,具有适于下述的被清洗物6的安置的结构。也就是筷子、叉子以及勺子等收纳在设于下餐具筐8的中央稍靠右侧的专用的小物件盒89中。大盘和拉面钵碗等比较大的餐具收纳在小物件盒89的右侧。大海碗、小钵以及中盘等收纳于小物件盒89的左侧的第3安置筐88。此外,根据菜刀的尺寸,将菜刀安置于小物件盒89的左前方的第1菜刀立架88f和第2菜刀立架88g的恰当的位置。

另外,第3安置筐88的前后方向的支承构件88d形成为波浪形状。由此,支承构件88d从面前侧(前方)到里侧(后方)构成为直线。此外,也能使销形状的支承部的个数较少,高度也较低。结果,使用者能够更顺利地进行被清洗物6的安置。另外,也能同样顺利地进行运转结束后的被清洗物6自第3安置筐88的卸下。此外,在将被清洗物6扣放于第3安置筐88的情况下,也能恰当地进行安置。

由此,当在下餐具筐8结束被清洗物6的安置时,使用者向清洗槽2内推入、收纳下餐具筐8。

接着,使用者向前方拉出上餐具筐7,将想要清洗的被清洗物6安置于上餐具筐7。本实施方式的上餐具筐7如上所述,具有适于下述的被清洗物6的安置的结构。也就是饭碗、汤碗以及小碟子等收纳于上餐具筐7的左侧的第1安置筐78。杯子、饭盒以及碗类收纳于上餐具筐7的右侧的第2安置筐79。

另外,第1安置筐78的前后方向的支承构件78d形成为波浪形状。由此,支承构件78d从面前侧(前方)到里侧(后方)构成为直线。此外,能够不设置由销形状形成的支承部。结果,使用者能够更顺利地进行被清洗物6的安置。另外,也能同样顺利地进行运转结束后的被清洗物6自第1安置筐78的卸下。此外,在将被清洗物6扣放于第1安置筐78的情况下,也能恰当地进行安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安置筐79具有具备特征的结构的杯子立起部79e。由此,使用者能够在牢固地支承杯类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的状态下以清洗效率好的向前方稍稍倾斜的姿势容易地安置杯类。

具体而言,使用者将比外表面支承部79f高的内表面支承部79g的垂直部79gb的上端部作为基准,将杯类自内表面支承部79g的上方以套在内表面支承部79g上的方式插入。然后,将杯类的缘部载置于互相相邻的两根支承构件79d。然后,使杯类朝向外表面支承部79f向前方倾斜。

也就是说,使用者利用上述那样的简单的作业,使外表面支承部79f支承杯类的外表面,使杯类的内表面缘部与内表面支承部79g的根部(相当于倾斜部79ga与支承构件79d的连接部)抵接而被支承。此外,使用者使互相相邻的两根支承构件79d支承杯类的缘部。结果,能以向前方稍稍倾斜的稳定的姿势安置杯类。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安置筐79的底框部79b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水平的平面。同时,如上所述,将杯子立起部79e设为具有特征的结构。由此,利用在通常的以往的餐具清洗机中杯子专用的杯子立起部也能将小钵等以扣放姿势进行安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安置筐79能够通过改架而选择配置于通常位置和更高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想要将尺寸较大的大盘安置于下餐具筐8进行清洗的情况下,将第2安置筐79改架于高于通常的位置。由此,能将大盘容易地收纳于下餐具筐8进行清洗。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餐具筐7在被推入到大致里侧(后方)的位置,仅通过向上方抬起,就能容易地自上餐具筐导轨71卸下上餐具筐7。因此,在想要将例如具有最大限度的大小的被清洗物6正合适地安置于上餐具筐7的情况下,自上餐具筐导轨71卸下上餐具筐7,并自餐具清洗机取出上餐具筐7。然后,能向取出的上餐具筐7进行被清洗物6的安置。此时,安置有被清洗物6的状态的上餐具筐7变得相当重。但是,在将上餐具筐7载置于餐具筐导轨71上并推入时,能够几乎自动地将上餐具筐7安装于上餐具筐导轨71。因此,能够不对使用者施加过度的负担,顺利地将上餐具筐7收纳到清洗槽2内。

由此,当在上餐具筐7结束被清洗物6的安置时,使用者向清洗槽2内推入、收纳上餐具筐7。

另外,在所述的说明中,以将被清洗物6安置于下餐具筐8后将被清洗物6安置于上餐具筐7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按照与所述相反的顺序安置被清洗物6,也可以同时向下餐具筐8和上餐具筐7安置被清洗物6。另外,在所述的说明中,以自上餐具筐导轨71卸下上餐具筐7而安置被清洗物6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例如,在收纳于下餐具筐8的被清洗物6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卸下上餐具筐7。此外,也可以取出上餐具筐7,在不存在上餐具筐7的状态下安置被清洗物6。

接着,使用者自设于下餐具筐8的洗涤剂投入部90向清洗槽2内投入适量的洗涤剂,并关闭上门体4和下门体5。

接着,使用者经由操作显示部13接通餐具清洗机的电源,输入运转程序和时间等条件。并且,在输入了条件后,使用者按下开始按钮。由此,控制部使餐具清洗机的运转开始,按照输入的条件依次执行清洗步骤、漂洗步骤以及干燥步骤。

具体而言,首先,控制部使供水阀进行动作,向清洗槽2内供给预定量的清洗水。当预定量的供水结束时,控制部关闭供水阀并驱动清洗泵(未图示)、加热器等。由此,利用加热器(未图示)加热清洗水。并且,加热后的清洗水被清洗泵加压而供给到分水部。被供给的清洗水自分水部被选择性地分流输送到第1旋转清洗喷嘴14、第2旋转清洗喷嘴15、固定清洗喷嘴16以及与固定清洗喷嘴16连通的第3旋转清洗喷嘴17。

另外,分水部以每隔预定时间例如依次向第1旋转清洗喷嘴14、第1旋转清洗喷嘴14、第2旋转清洗喷嘴15、固定清洗喷嘴16以及与固定清洗喷嘴16连通的第3旋转清洗喷嘴17切换清洗水的输送的方式进行动作。

此时,第1旋转清洗喷嘴14、第2旋转清洗喷嘴15以及第3旋转清洗喷嘴17因自各自的喷射孔喷射被供给的清洗水时的反作用力而进行旋转。由此,自各自的喷射孔喷射旋转移动的清洗水。结果,收纳于下餐具筐8和上餐具筐7的被清洗物6被喷射的清洗水高效地清洗。

具体而言,固定清洗喷嘴16从上餐具筐7的上方经由垂直部位16a(参照图4)的喷射孔喷射清洗水。由此,收纳于上餐具筐7的杯子等被清洗物6的外表面被清洗水高效地清洗。另外,固定清洗喷嘴16自排列于设在上餐具筐7之下的第1水平部位16b的喷射孔从下方主要向上餐具筐7的右侧喷射清洗水。由此,朝向斜下方地收纳于上餐具筐7的第2安置筐79的杯子等被清洗物6的内表面被清洗水高效地清洗。此外,固定清洗喷嘴16自排列于第2水平部位16c的喷射孔喷射清洗水。由此,收纳于上餐具筐7的右侧的第2安置筐79的杯子等被清洗物6的外表面被清洗水清洗。

另外,与固定清洗喷嘴16连通的第3旋转清洗喷嘴17自上餐具筐7的左侧的第1安置筐78的正下方朝向上方一边旋转移动一边喷射清洗水。由此,收纳于第1安置筐78的饭碗等被清洗物6的内外表面被清洗水高效地清洗。

并且,自第1旋转清洗喷嘴14、第2旋转清洗喷嘴15、固定清洗喷嘴16以及与固定清洗喷嘴16连通的第3旋转清洗喷嘴17喷射的清洗水对被清洗物6进行清洗而向下流到清洗槽2的下部的积水部(未图示),向排水口(未图示)汇集。汇集后的清洗水再次被清洗泵吸引,并被加热器加热。加热后的清洗水随后穿过剩菜过滤器(未图示)而再次被供给到各清洗喷嘴。由此,清洗水在清洗过程中一边反复进行所述循环动作一边清洗被清洗物6。

另一方面,因喷射的清洗水而自被清洗物6脱落的剩菜被剩菜过滤器收集。由此,将各清洗喷嘴的堵塞等防患于未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利用温度传感器(未图示)检测清洗水的温度。并且,当清洗水的温度超过预定温度(例如70℃左右)时,控制部停止向加热器的通电。由此,清洗水始终维持为适于清洗的温度。

由此,当预定时间的清洗步骤结束时,利用排水泵将含有污垢的清洗水排出到机外。并且,控制部向清洗槽2内供给新的清洗水。自所述各清洗喷嘴的喷射孔喷射被供给的清洗水。由此,控制部执行对附着于被清洗物6的洗涤剂、剩菜等进行冲洗的漂洗步骤。

然后,控制部以预定时间执行所述漂洗步骤时的漂洗动作。并且,控制部利用排水泵将含有通过漂洗动作而自被清洗物6洗出的洗涤剂、剩菜的清洗水排出到机外。然后,控制部再次向清洗槽2内供给新的清洗水,进一步执行漂洗动作。另外,在标准设定的漂洗步骤的情况下,执行3次漂洗动作,利用排水泵将清洗水排出到机外。由此,漂洗步骤结束。

根据以上,当漂洗步骤结束时,控制部执行干燥步骤。在干燥步骤中,控制部使干燥装置30进行动作,经由内置的风扇31向清洗槽2内供给空气。此时,被干燥装置30供给的外部空气被加热器加热。由此,利用送风和加温这两者的效果促进附着于被清洗物6的水滴的蒸发。并且,控制部在以预定时间执行了干燥动作后,使干燥装置30的运转停止而结束干燥步骤。由此,被清洗物6的清洗的所有的步骤结束,所选择的运转程序的执行结束。

另外,在清洗、漂洗以及干燥的各步骤的执行过程中,使用者能够经过上门体4的透明装饰构件63和透光部65容易地确认清洗槽2的内部的状况。此时,例如在被清洗物6的安置状态零乱的情况下,或者在特定的被清洗物6的清洗、漂洗以及干燥等不充分的情况下,使用者使餐具清洗机的运转暂时停止。并且,使用者在改善了被清洗物6的安置状况、重设定了清洗、漂洗以及干燥的条件后,使运转重新开始。由此,能在恰当的安置状态以及清洗、漂洗、干燥条件下高效地清洗被清洗物6。

另一方面,即使在清洗、漂洗以及干燥处于预定时间以内的情况下,在使用者通过视觉辨认而能够确认到充分地执行了所述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在该时刻结束执行中的步骤,使运转结束。由此,能以恰当的时间高效地清洗被清洗物6。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别提及,但也可以在清洗槽2的内部设有照明装置。由此,经过上门体4的透光部65的对清洗槽2内部的状况的视觉辨认变得进一步容易进行。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下门体5的整面由不透明的材质构成。因此,在餐具清洗机的运转过程中,蓄积在清洗槽2的积水部的脏了的清洗水不会被使用者看见。由此,能够在不给予使用者不舒服感的前提下执行清洗动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4包括覆盖开口部3的内表面侧构件61以及覆盖内表面侧构件61的外侧的外表面侧构件62。内表面侧构件61包括第1框部64和透光部65,第1框部64和透光部65利用由树脂进行的二色成形而一体形成,第1框部64为镜框状且不透明,透光部65设于第1框部64的内侧。外表面侧构件62形成为内侧成为开口的镜框状。并且,从正面观察,内表面侧构件61的第1框部64与透光部65的接合部构成为被外表面侧构件62遮盖。采用该结构,能将内表面侧构件61的第1框部64的内部结构、内置的零件以及内表面侧构件61的第1框部64与透光部65的接合部等隐藏为不易被使用者看见。另外,能够高精度且容易地一体化形成上门体4。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使使用者视觉辨认清洗中的清洗槽2的内部的状态,并且能够长期稳定地使用的外观性优异的餐具清洗机。

另外,上门体4在外表面侧构件62的外侧具有由透光性树脂形成的透明装饰构件63(装饰构件)。由此,能够视觉辨认清洗中的清洗槽2的内部的状态。此外,能够提供上门体4的外表较佳、美观性优异的餐具清洗机。

另外,上门体4和下门体5构成为在联动地向前侧下方转动而以重叠的方式敞开时,上门体4的内表面侧构件61位于最上侧。采用该结构,在敞开了上门体4和下门体5时,能从上门体4的内表面侧将内表面侧构件61的第1框部64的内部结构、内置的零件以及外面侧部材62的内部结构、内置的零件隐藏为看不见。由此,能够提供在门体敞开时也具有较高的美观性的餐具清洗机。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餐具清洗机包括:主体;清洗槽,其设于主体内,具有用于取出、放入被清洗物的开口部;清洗装置,其用于对收纳在清洗槽内的被清洗物进行清洗;以及门体,其开闭自如地覆盖开口部。门体包括第1框部和透光部,第1框部和透光部利用由树脂进行的二色成形而一体形成,第1框部为镜框状且不透明,透光部设于第1框部的内侧。采用该结构,能够高精度且容易地一体化形成门体。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使使用者视觉辨认清洗中的清洗槽的内部的状态,并且能够长期稳定地使用的外观性优异的餐具清洗机。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餐具清洗机的门体包括覆盖开口部的内表面侧构件以及覆盖内表面侧构件的外侧的外表面侧构件。内表面侧构件包括第1框部和透光部。外表面侧构件形成为内侧成为开口的镜框状。并且,从正面观察,内表面侧构件的第1框部与透光部的接合部构成为被外表面侧构件遮盖。采用该结构,能将内表面侧构件的第1框部的内部结构、内置的零件以及内表面侧构件的第1框部与透光部的接合部等隐藏为不易被使用者看见。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餐具清洗机的门体在外表面侧构件的外侧具有由透光性树脂形成的装饰构件。采用该结构,使用者能够视觉辨认清洗中的清洗槽的内部的状态。此外,能够提供门体的外表较佳、美观性优异的餐具清洗机。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餐具清洗机的门体包括上门体和不透明的下门体。上门体具有内表面侧构件,内表面侧构件包括第1框部和透光部,第1框部和透光部利用由树脂进行的二色成形而一体形成。采用该结构,能以简易的结构实现能够视觉辨认清洗中的清洗槽的内部的状态的上门体。此外,通过将下门体设为不透明的结构,能将蓄积在清洗槽内的下部的脏了的清洗水遮盖而不被使用者看见。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餐具清洗机的上门体和下门体构成为在联动地向前侧下方转动而以重叠的方式敞开时,上门体的内表面侧构件位于最上侧。采用该结构,在敞开了上门体和下门体时,能从上门体的内表面侧将内表面侧构件的第1框部的内部结构、内置的零件以及外面侧部材的内部结构、内置的零件隐藏为不被使用者看见。由此,能够提供在门体敞开时也具有较高的美观性的餐具清洗机。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视觉辨认清洗中的清洗槽的内部的状态,并且能够长期稳定地使用的外观优异的餐具清洗机。因此,作为载置于厨房的操作面等进行使用的家庭用的餐具清洗机等是有用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