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器人的湿拖系统以及扫地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51999发布日期:2020-04-28 20:47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扫地机器人的湿拖系统以及扫地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扫地机器人的湿拖系统、扫地机器人以及湿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智能化家居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扫地机器人是智能家居的一种,它能够以人工智能为依托,自动在房间内完成地面清理工作。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扫地机器人,为了满足家庭环境深度清洁的需求,一般会设置水箱和具有拖布的拖布支架,对地面等待工作面进行湿拖。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现有技术中,扫地机器人湿拖时多依赖于人工进行,不够智能化,在使用时,水箱或者拖布会进行更换,在二者的更换过程中,需人工控制扫地机器人湿拖工作停止,若不人工干涉,会出现干脱现象(水箱未装配)或喷水现象(拖布支架未装配),影响湿拖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的湿拖系统、扫地机器人以及湿拖方法,以智能化地提高湿拖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扫地机器人的湿拖系统,所述湿拖系统包括:

第一感应单元,所述第一感应单元用于感知水箱是否装配至机壳上,并在感知所述水箱装配至所述机壳上时输出第一信号;

第二感应单元,所述第二感应单元用于感知拖布支架是否装配至所述机壳上,并在感知所述拖布支架装配至所述机壳上时输出第二信号;

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感应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应单元均和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第一信号和接收到所述第二信号后,控制水泵运行。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扫地机器人,所述扫地机器人包括:

水箱,所述水箱可拆卸地装配在所述机壳上;

拖布支架,所述拖布支架可拆卸地装配在所述机壳上;

水泵,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机壳上,所述水泵的输入端可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位于所述拖布支架的上方;

上述湿拖系统,所述湿拖系统的第一感应单元设置在所述机壳上,所述第二感应单元设置在所述机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单元包括匹配使用的第一霍尔元件和第一磁铁,所述第一霍尔元件设置在所述机壳上,所述第一磁铁设置在所述水箱上,当所述第一霍尔元件和所述第一磁铁靠近时,所述第一霍尔元件输出第一信号。

优选地,所述水箱可拆卸地装配在所述机壳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内设置有水槽,所述水箱可拆卸地装配在所述水槽中;

所述机壳在对应所述水槽处设置有水箱出入口;

所述扫地机器人还包括封板,所述封板可拆卸地密封所述水箱出入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水槽包括腹板、第一翼板、第二翼板,其中:

所述腹板设置在所述机壳顶部的内壁上;

所述第一翼板和所述第二翼板设置在所述机壳内壁上,且,所述第一翼板和所述第二翼板设置在所述腹板的两侧;

所述腹板、所述第一翼板和所述第二翼板组成一个u形结构,所述水箱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u形结构内。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顶部内壁上在对应所述u形结构处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霍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感应单元包括匹配使用的第二霍尔元件和第二磁铁,所述第二霍尔元件设置在所述机壳上,所述第二磁铁设置在所述拖布支架上,当所述第二霍尔元件和所述第二磁铁靠近时,所述第二霍尔元件输出第二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底部的外壁上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缺口,所述拖布支架通过卡扣连接在所述机壳底部的外壁上的缺口处。

更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底部的外壁上在对应所述拖布支架处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霍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中;

所述拖布支架在朝向所述机壳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磁铁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水泵的输入端通过第一水管可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上连通有多个第二水管。

可选地,所述机壳内设置有第一防冷凝腔以及多个和所述第二水管对应的第二防冷凝腔,所述第一水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防冷凝腔中,所述第二水管设置在对应的第二防冷凝腔中,以防止水管产生水凝造成电路板短路。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分别对应套装在一个防冷凝管中,以防止水管产生水凝造成电路板短路。

最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述扫地机器人的湿拖方法,所述湿拖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感应单元感知所述水箱装配至所述机壳上时输出第一信号;

所述第二感应单元感知所述拖布支架装配至所述机壳上时输出第二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信号和接收到所述第二信号后,控制所述水泵运行;

所述水泵将水箱中的水泵送至所述拖布支架上的拖布,扫地机器人开始湿拖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湿拖方法还包括:

所述扫地机器人开始湿拖工作后,若所述控制单元判断所述扫地机器人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水泵停止运行,待所述控制单元判断所述扫地机器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水泵再次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扫地机器人的湿拖系统、扫地机器人以及湿拖方法,由于第一感应单元用于感知水箱是否装配至机壳上,并在感知水箱装配至机壳上时输出第一信号,第二感应单元用于感知拖布支架是否装配至机壳上,并在感知拖布支架装配至机壳上时输出第二信号,而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到第一信号和接收到第二信号后,控制水泵运行,即只有当水箱装配至机壳上,拖布支架装配在机壳上,控制单元接收到水箱装配至机壳的第一信号和拖布支架装配在机壳上接收到的第二信号后,才控制水泵运行,扫地机器人才开始湿拖工作,从而可以避免人工干涉,提高湿拖效率,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扫地机器人的湿拖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扫地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去除机壳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扫地机器人去除拖布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扫地机器人中的拖布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泵的管路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扫地机器人的湿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首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扫地机器人的湿拖系统。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扫地机器人的湿拖系统的结构框图,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扫地机器人的湿拖系统包括:

第一感应单元a,第一感应单元a用于感知水箱是否装配至机壳上,并在感知水箱装配至机壳上时输出第一信号;

第二感应单元b,第二感应单元用于感知拖布支架是否装配至机壳上,并在感知拖布支架装配至机壳上时输出第二信号;

控制单元c,第一感应单元和第二感应单元均和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到第一信号和接收到第二信号后,控制水泵运行。

由上述可知,即只有当水箱装配至机壳上,拖布支架装配在机壳上,控制单元接收到水箱装配至机壳的第一信号和拖布支架装配在机壳上接收到的第二信号后,才控制水泵运行,扫地机器人才开始湿拖工作,从而可以避免人工干涉,提高湿拖效率。

再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湿拖系统的扫地机器人。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扫地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去除机壳底部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及图3,该扫地机器人包括机壳1、水箱、拖布支架4、水泵2、上述湿拖系统。

结合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箱和拖布支架4均可拆卸地装配在机壳1上,即需要湿拖时才将二者装配至机壳上,进行深度清理。

结合图3,水泵2设置在机壳1上,水泵2的输入端可与水箱连通,水泵2的输出端位于拖布支架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设置在机壳1上,第一感应单元用于感知水箱是否装配至机壳1上,并在感知水箱装配至机壳1上时输出第一信号,而第二感应单元设置在机壳1上,第二感应单元用于感知拖布支架4是否装配至机壳1上,并在感知拖布支架4装配至机壳1上时输出第二信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单元,其和第一感应单元和第二感应单元均连接,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到第一信号和接收到第二信号后,控制水泵运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扫地机器人,由于只有当水箱装配至机壳上,拖布支架装配在机壳上,控制单元接收到水箱装配至机壳的第一信号和拖布支架装配在机壳上接收到的第二信号后,才控制水泵运行,扫地机器人才开始湿拖工作,从而可以避免干脱现象、喷水现象等异常现象,提高湿拖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箱可拆卸地装配在机壳1内部,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外挂水箱导致的使用不便的问题。

具体地,结合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壳1内设置有水槽,水箱可拆卸地装配在水槽中,而机壳1在对应水槽处设置有水箱出入口3,可以通过封板可拆卸地密封水箱出入口3,当需要将水箱装配至机壳上时,将封板拆除,将水箱放入水槽中,再通过封板密封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封板可以采用扣合的方式密封在水箱出入口3上,以实现封板的快速拆卸。

进一步地,结合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槽可以设置在扫地机器人的两个滚轮之间,其包括腹板5、第一翼板6、第二翼板7,其中,腹板5可以设置在机壳1顶部的内壁上,第一翼板6和第二翼板7设置在机壳内壁上,且,第一翼板6和第二翼板7设置在腹板5的两侧,这样,腹板5、第一翼板6和第二翼板7组成一个u形结构,水箱即可拆卸地设置在u形结构内。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翼板6在远离腹板5的一端向第二翼板7折弯,形成第一限位板8,第二翼板7在远离腹板5的一端向第一翼板6的方向折弯,形成第二限位板9,第一限位板8和第二限位板9共同作用,以使水箱在u形结构内更加稳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箱可以直接采用插拔的方式插设在u形结构内。

结合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可以包括匹配使用的第一霍尔元件10和第一磁铁,第一霍尔元件10设置在机壳1上,第一磁铁设置在水箱上,当水箱装配在机壳上,第一霍尔元件10和第一磁铁相互靠近,第一霍尔元件10感应水箱到位,从而向控制单元输出第一信号。

进一步地,结合图3,机壳1顶部内壁上在对应u形结构处设置有第一凹槽11,第一霍尔元件10设置在第一凹槽11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磁铁设置在水箱安装在u形结构上时,朝向第一凹槽11的一侧。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扫地机器人去除拖布支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感应单元包括匹配使用的第二霍尔元件12和第二磁铁13,第二霍尔元件12设置在机壳1上,第二磁铁13设置在拖布支架4上,当拖布支架装配在机壳上,第二霍尔元件12和第二磁铁13相互靠近,第二霍尔元件12感应拖布支架4到位,从而向控制单元输出第二信号。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扫地机器人中的拖布支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壳1底部的外壁上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缺口14,拖布支架4可以通过卡扣连接在机壳1底部的外壁上的缺口14处。

进一步地,结合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壳1底部的外壁上在对应拖布支架4处设置有第二凹槽15,第二霍尔元件12即设置在第二凹槽15中。

结合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拖布支架4在面向机壳1底部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16,第二磁铁13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16中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泵的管路示意图,结合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泵2的输入端通过第一水管17可与水箱19连通,而水泵2的输出端上连通有多个第二水管18,多个第二水管18可作用在拖布支架4的拖布上,形成喷淋的状态,使拖布上的水均匀,提高湿拖效果。

为了防止水管出现冷凝现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在机壳1内设置有第一防冷凝腔以及多个和第二水管18对应的第二防冷凝腔,第一水管17设置在第一防冷凝腔中,第二水管18设置在对应的第二防冷凝腔中;或者,第一水管17和第二水管18分别对应套装在一个防冷凝管中。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单元可以集成在机壳上,这样可以通过机壳上的按钮或者显示屏控制。

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单元也可以为终端设备,这样通过终端设备上的软件实现远程控制。

最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扫地机器人的湿拖方法,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扫地机器人的湿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7,该湿拖方法包括:

s1:水箱装配至机壳上,从而使第一感应单元感知水箱装配至机壳上时输出第一信号;

s2:拖布支架装配在机壳上,从而使第二感应单元感知拖布支架装配至机壳上时输出第二信号;

s3:控制单元接收到第一信号和接收到第二信号后,控制水泵运行;

s4:水泵将水箱中的水泵送至拖布支架上的拖布,扫地机器人开始湿拖工作。

进一步地,该湿拖方法还包括:

s5:扫地机器人开始湿拖工作后,若控制单元判断扫地机器人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单元控制水泵停止运行,待控制单元判断扫地机器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单元控制水泵再次运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扫地机器人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是指扫地机器人原地打滑,缠绕在线绳上以及被困住等异常,这些异常可以被扫地机器人感知,并发出信号至控制单元。

s5的目的在于当扫地机器人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时,湿拖工作还在进行时产生的不利影响,例如浪费水源、拖布扭曲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只有在水箱和拖布支架就位时,扫地机器人的湿拖工作才能进行,当在湿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更换水箱或者拖布时,扫地机器人的湿拖工作自动停止,避免干脱现象、喷水现象等异常现象发生,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未公开的技术为现有技术,例如,扫地机器人行走,以及判断扫地机器人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等。

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仅是为了区分相同名称的不同结构,仅为了描述方便,不表示某种顺序,更不应理解为任何限定。

以下所举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下的限制,任何所述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