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37651发布日期:2019-07-10 10:45阅读:7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绒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绒机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绒机。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充绒机充绒结束时,需要将称重装置30内的羽绒通过第一管路40和第二管路60抽至充绒箱10。现有技术中,第一管路40容易被羽绒堵塞,堵塞后需要将第一管路40拆卸后进行处理,操作复杂,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绒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绒机,包括:

充绒箱;

称重箱,称重箱设于充绒箱的下方;

称重装置,设于称重箱内;

第一管路,设于称重装置的底部;

气管,端部与第一管路连通,另一端与设于外部的气泵连通

第二管路,设于充绒箱底部,端部与充绒箱连通,另一端与第一管路连通;

闭合装置,设于称重箱内,用于控制第二管路的开启或闭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称重装置包括:

悬挂梁,设于称重箱内;

称重传感器,与悬挂梁固定连接;

箱体,悬挂于称重传感器下方,箱体包括上箱体和下箱体,上箱体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下箱体为由上向下逐渐变窄的倒四棱台状,上箱体和下箱体构成整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闭合装置包括:

气缸,包括气缸缸体和活塞杆,气缸缸体设于称重箱内,活塞杆的伸缩方向与第二管路垂直设置;

挡板,与活塞杆固定连接,挡板所在平面与第二管路垂直设置且位于第二管路内;

其中,当活塞杆处于伸出状态时,第二管路处于阻断状态;当活塞杆处于缩回状态时,第二管路处于导通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绒箱设有观察窗口。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绒机在第一管路堵塞后,可以快速方便的解决堵塞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的一种充绒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充绒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

一种充绒机,包括:

充绒箱10;

称重箱20,称重箱20设于充绒箱10的下方;

称重装置30,设于称重箱20内;

第一管路40,设于称重装置30的底部;

气管50,端部与第一管路40连通,另一端与设于外部的气泵连通

第二管路60,设于充绒箱10底部,端部与充绒箱10连通,另一端与第一管路40连通;

闭合装置,设于称重箱20内,用于控制第二管路60的开启或闭合。

为了解决称重装置晃动,称重效率低的问题,称重装置包括:

悬挂梁31,设于称重箱内20;

称重传感器32,与悬挂梁31固定连接;

箱体,悬挂于称重传感器32下方,箱体包括上箱体33和下箱体34,上箱体33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下箱体34为由上向下逐渐变窄的倒四棱台状,上箱体33和下箱体34构成整体。

本技术方案的称重装置通过悬挂梁固定,在充绒过程中,仍能保持基本稳定,不会晃动的情况,因此,可以快速高效的进行称重,从而提高了充绒机整体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闭合装置包括:

气缸,包括气缸缸体71和活塞杆72,气缸缸体71设于称重箱20内,活塞杆72的伸缩方向与第二管路60垂直设置;

挡板73,与活塞杆72固定连接,挡板73所在平面与第二管路60垂直设置且位于第二管路60内;

其中,当活塞杆72处于伸出状态时,第二管路60处于阻断状态;当活塞杆72处于缩回状态时,第二管路60处于导通状态。

为了观察充绒箱10内部的情况,充绒箱10设有观察窗口11。

工作原理:当第一管路40堵塞时,驱动气缸的活塞杆72处于伸出状态,使得第二管路60阻断,此时,通过气管50通入一定压力的气流,将第一管路40内堵塞的羽绒吹出至箱体,从而解决第一管路40堵塞的问题;堵塞解决后,驱动气缸的活塞杆72处于缩回状态,使得第二管路60导通,从而继续将称重装置30内的羽绒抽至充绒箱10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方案中的一种充绒机在第一管路40堵塞后,可以快速方便的解决堵塞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表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应当指出,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