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壶内胆结构、制造方法及水壶与流程

文档序号:19783111发布日期:2020-01-24 13:12阅读:1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壶内胆结构、制造方法及水壶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煲水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壶内胆结构、制造方法及水壶。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银是一种贵金属,其性质非常稳定,且对人体安全无毒,长久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生物作用在医药卫生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古人对银的应用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银来做各种器皿。最为普遍的银壶,当在煮水和盛放饮用水过程中,银壶会不断地释放游离态的银离子,这种离子可以软化水质,所以饮用时水质明显感觉甘甜。同时,这种离子对水也起到杀菌作用,它可以将细菌吸附并将细菌赖以生存的酶系统封闭,致其失活,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纯银的质地较软,所以用它来制作的器皿,虽外观高贵大气,但是容易变形,必须勤于保养,一旦长期使用后容易失去光泽、表面发黑氧化,特别是与硬物撞击后容易留下痕迹。所以纯银制烧水壶未能普及推广,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所在。基于此,市面上很多商家采用耐冲击和能够保持光泽的不锈钢材质来制作壶身,将其接触水的内面采用镀银工艺,从而使这种不锈钢烧水壶也能在烧水和盛放水的过程中释放游离态的银离子,达到有利于健康的功效,又具备坚固耐用的外形。但是同样缺陷也是明显的,镀银工艺的水平优劣决定了壶的质量,并且通常电镀镀层厚度都比较薄,如长时间使用,会导致内部镀层脱落,从而影响银壶的使用效果以及降低消费者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壶内胆结构、制造方法及水壶,通过物理机械加工方式将内胆与外壳体通过螺旋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产品具有更好的品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壶内胆结构,包括外壳体、内胆,所述内胆与所述外壳体螺旋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胆的外壁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壳体的内壁面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内胆通过所述外螺纹、内螺纹与壳体螺纹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螺纹从内胆的底面螺旋环绕至内胆的顶面;所述内螺纹从外壳体的底面螺旋环绕至外壳体的顶面。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外螺纹和内螺纹的螺旋角度为5~15°,能够保证内胆旋入壳体时保持一个较为缓慢的螺旋速度,以防止内胆因旋入太快而造成损伤,同时,保证内胆旋入壳体后两者能够更为紧密结合。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内胆与下壳体螺纹连接,上壳体与下壳体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上壳体与下壳体焊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外壳体的材质为不锈钢,内胆的材质为金属银或银的金属化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水壶内胆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内胆、下壳体

通过开模方式制作出带有外螺纹的银质内胆和带有内螺纹的不锈钢下壳体;

(2)内胆、下壳体连接

将内胆固定在旋转治具上,顺着内、外螺纹的旋转轨迹将内胆缓慢旋入下壳体内,直至旋转至内螺纹的底部;

(3)上壳体、下壳体连接

将上壳体的底部与装有内胆的下壳体的顶部焊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2)中,在内胆与下壳体连接之前,在内胆的底部涂上一层导热硅脂;当内胆与下壳体连接后,采用水涨工艺使内胆与下壳体的表面更加贴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水壶,所述水壶包括上述的水壶内胆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物理机械加工方式将银质内胆与不锈钢下壳体螺纹连接,解决了不同材料之间的结合障碍,特别解决了在受热期间不同材质所具有不同的膨胀率导致两种结合材料产生相互位移的问题;螺纹连接的方式起到了更好的固定效果,使得内胆与下壳体紧密结合,而且不会影响到内胆的导热;

2、传统的金属材料之间或者不同材质之间的结合一般采用焊接或者电镀工艺,生产成本较高、耐用性差,而且也不环保。本发明采用物理机械加工的方式,生产方式简单、环保、效果好,更能够保持原材料的各种优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内胆与下壳体结合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2是内胆的侧视图;

图3是内胆沿顶面直径的竖向剖面图;

图4是下壳体的侧视图;

图5是下壳体沿顶面直径的竖向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水壶内胆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剖面)。

其中:

100-内胆;101-外螺纹;

200-下壳体;201-内螺纹;

300-上壳体;

400-焊接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举例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由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文中所称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时,它可以直接固定到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通过媒介元件固定。当一个元件被描述为与另一个元件“连接”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通过媒介元件连接。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顶部”、“底部”、“左侧”、“右侧”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一种水壶内胆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外壳体、内胆100,所述外壳体包括下壳体200,内胆100与下壳体200螺旋连接。

本实施例中,外壳体的材质优选不锈钢或者其它金属材料如铜、铁或者塑料材料,内胆100的材质优选金属银或者银的金属化合物,当然,内胆并不限于选用以上材质,也可选用金、铜等金属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内胆100的外壁面设置有外螺纹101,如图4、图5所示,下壳体200的内壁面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101相匹配的内螺纹201,内胆100通过所述外螺纹101、内螺纹201与壳体200螺纹连接。内胆100与下壳体200连接后的整体状态如图1所示。

如图2所示,外螺纹101从内胆100的底面螺旋环绕至内胆100的顶面。

如图5所示,内螺纹201从下壳体200的底面螺旋环绕至下壳体200的顶面。

内胆100和下壳体200采用如上的全螺旋连接方式,相比只在内胆100的顶部部分螺旋连接或者在内胆100底部部分螺旋连接的方式,全螺旋连接的方式很好地减少了内胆100与下壳体200之间的缝隙,甚至可以使得内胆100与下壳体200之间完全真空,使内胆100与下壳体200更好地贴合,由此减少热胀冷缩现象对内胆100的影响,使得内胆100在长时间使用后基本不产生变形,从而提升内胆100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螺纹101和内螺纹201的螺旋角度为5~15°,能够保证内胆100旋入下壳体200时保持一个较为缓慢的螺旋速度,以防止内胆100因旋入太快碰击造成损伤,同时,能够保证内胆100旋入壳体200后两者能够更为紧密地结合。

如图6所示,外壳体还包括上壳体300,上壳体300与下壳体200固定连接。

具体地,上壳体300与下壳体200之间可采用火焰焊接、感应焊接、炉式焊接、激光焊接等方式在焊接位置400处进行焊接。

上壳体300的材质选择与下壳体200相同型号的不锈钢。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壶内胆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作内胆、下壳体

通过开模方式制作出带有外螺纹的银质内胆和带有内螺纹的不锈钢下壳体;

(2)内胆、下壳体连接

将内胆固定在旋转治具上,顺着内、外螺纹的旋转轨迹将内胆缓慢旋入下壳体内,直至旋转至内螺纹的底部;

(3)上壳体、下壳体连接

将上壳体的底部与装有内胆的下壳体的顶部焊接。

本实施例所述的制造方法中,为了减少内胆100与下壳体200之间的缝隙,使水不能够进入到内胆100与下壳体200的缝隙中,工艺上可以达到使内胆100与下壳体200之间的缝隙实现真空完全紧贴的状态。

具体地,在步骤(2)中,当内胆100与下壳体200连接后,先采用水涨工艺使内胆100与下壳体200的表面紧密贴合,进一步减少内胆100与下壳体200之间的空间(上述缝隙)或者使得内胆100与下壳体200之间完全真空(紧密结合,不存在缝隙)。为了进一步保证水不从内胆100与下壳体200之间泄漏出来,在内胆100与下壳体200连接之前,在内胆100的底部涂上一层厚度为0.5-2mm的导热硅脂,一方面,导热硅脂可以填补间隙,进一步保证水不会进入到内胆100与下壳体200之间,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水壶内胆结构为底部发热模式,即加热部位在产品的底部,通过增加导热硅脂,可以提高加热时的导热系数,提升煲水的速度。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水壶,所述水壶包括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水壶内胆结构。

本发明所提供的水壶内胆结构通过物理机械加工方式将银质内胆与不锈钢下壳体螺纹连接,解决了不同材料之间的结合障碍,特别解决了在受热期间不同材质所具有不同的膨胀率导致两种结合材料产生相互位移的问题;同时螺纹连接的方式起到了更好的固定效果,使得内胆与下壳体紧密结合,而且不会影响到内胆的导热效果。

传统的金属材料之间或者不同材质之间的结合一般采用焊接或者电镀工艺,生产成本较高、耐用性差,而且也不环保。本发明所提供的制造方法采用物理机械加工的方式,生产方式简单、环保、效果好,更能够保持原材料的各种优良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