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水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45754发布日期:2020-01-10 14:46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沥水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用品,特指一种沥水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餐饮卫生要求越来越高,厨房用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沥水架是一种厨房用品,主要用于刀叉、碗碟和筷子等餐具的沥水。现有的沥水架虽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但大多数都是包括沥水盘,沥水盘的侧壁形成有导水管,将沥水盘放置在水槽边,导水管可延伸到水槽上方,将待沥水的餐具放置在沥水盘上,水通过导水管导入到水槽。

然而现有技术不够完善,导水管和沥水盘是一体成形的,导水管的排水方向随之被固定,导致使用较为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水方向可调、使用便利的沥水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沥水架,包括沥水盘,沥水盘的底部开设有漏水口,漏水口的下端设置有外端带有开口的导水槽,漏水口始终连通导水槽,导水槽的外端延伸出沥水盘的外侧,沥水盘上形成有若干向上凸起的第一锥形管,导水槽上形成有向上凸起的插杆,插杆插设在一第一锥形管的下端,导水槽可绕该第一锥形管横向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漏水口设置在该第一锥形管的外围,插杆形成在导水槽内,任意转动导水槽,导水槽始终位于漏水口的下端。

作为优选,所述漏水口不止一个,漏水口均匀设置在第一锥形管的外围。

作为优选,所述沥水盘的内底包括若干导水面,导水面均朝向漏水口的方向倾斜,若干导水面环绕在漏水口的外围。

作为优选,所述插杆为锥形杆,插杆可卡紧在第一锥形管内。

作为优选,所述沥水盘上固定设置有若干支撑脚,若干支撑脚延伸出沥水盘的下端。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锥形管不止一个,第一锥形管阵列分布在沥水盘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挂杆,挂杆上形成有第二锥形管,第一锥形管可插设在第二锥形管的下端。

作为优选,还包括沥水盒,沥水盒的底部开设有若干漏水孔,沥水盒上形成有若干向上凸起的第三锥形管,第一锥形管可部分插设在第三锥形管的下端。

作为优选,所述沥水盒内设置有若干竖直的隔板。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沥水盘上形成有若干向上凸起的第一锥形管,使用本沥水架时,杯、碗等餐具可架设在第一锥形管上,避免沥水盘底部的水直接与餐具接触,防止细菌滋生,漏水口始终连通导水槽,导水槽可绕该第一锥形管横向转动,使得导水槽可朝任意方向排水,因此方便用户使用本沥水架。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漏水口不止一个,漏水口均匀设置在第一锥形管的外围,漏水口的排水效率更高,进一步提高漏水口的排水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沥水盘的内底包括若干导水面,导水面均朝向漏水口的方向倾斜,若干导水面环绕在漏水口的外围,使用本沥水架时,水落入到导水面上,在重力作用下,水自动流向漏水口,避免水残留在沥水盘上,进一步提高了本沥水架的使用卫生。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插杆为锥形杆,插杆可卡紧在第一锥形管内,使用本沥水架时,将导水槽转动至所需角度后,通过插杆卡紧在第一锥形管内,可将导水槽和沥水盘相固定,避免导水槽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沥水盘、2-导水槽、3-挂杆、4-沥水盒、5-支撑脚、11-第一锥形管、12-漏水口、13-导水面、21-插杆、31-第二锥形管、41-漏水孔、42-第三锥形管、43-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沥水架,主要用于碗筷、盘碟、刀叉等餐具的沥水。其包括沥水盘1,沥水盘1的整体结构呈长方形的盘体,沥水盘1的底部开设有漏水口12,漏水口12的下端设置有外端带有开口的导水槽2,漏水口12始终连通导水槽2,导水槽2的外端延伸出沥水盘1的外侧,使用本沥水架时,沥水盘1底部的水可通过漏水口12流入到导水槽2内,水从导水槽2的外端流出。

沥水盘1上形成有若干向上凸起的第一锥形管11,第一锥形管11上端封闭,下端带有开口,第一锥形管11自上而下逐渐变宽。使用本沥水架时,杯、碗等餐具可架设在第一锥形管11上,避免沥水盘1底部的水直接与餐具接触,防止细菌滋生。

导水槽2上形成有向上凸起的插杆21,插杆21插设在一第一锥形管11的下端,导水槽2可绕该第一锥形管11横向转动。使用本沥水架时,转动导水槽2,导水槽2可朝任意方向排水,因此方便用户使用本沥水架。

所述漏水口12设置在该第一锥形管11的外围,插杆21形成在导水槽2内,任意转动导水槽2,导水槽2始终位于漏水口12的下端。水在重力作用下,水通过漏水口12自动落入到导水槽2内,从而导水槽2在任意角度下,均可用于将沥水盘1上的水向外排出。

所述漏水口12不止一个,漏水口12具体地可以是八个,八个漏水口12均匀设置在第一锥形管11的外围。多个漏水口12的排水效率更高,进一步提高漏水口12的排水效果。

所述沥水盘1的内底包括若干导水面13导水面13均朝向漏水口12的方向倾斜,若干导水面13环绕在漏水口12的外围。使用本沥水架时,水落入到导水面13上,在重力作用下,水自动流向漏水口12,避免水残留在沥水盘1上,进一步提高了本沥水架的使用卫生。导水面13具体地可以是六个,六个导水面13配合形成沥水盘1的内底,从而避免水滞留在沥水盘1的底部。

所述插杆21为锥形杆,插杆21可卡紧在第一锥形管11内。使用本沥水架时,将导水槽2转动至所需角度后,通过插杆21卡紧在第一锥形管11内,可将导水槽2和沥水盘1相固定,避免导水槽2晃动,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所述沥水盘1上固定设置有若干支撑脚5,若干支撑脚5延伸出沥水盘1的下端,从而支撑脚5可将沥水盘1架空,导水槽2放置在沥水盘1的下端时,避免沥水盘1压在导水槽2上,避免导水槽2变形而造成水从导水槽2向外肆意流出。支撑脚5具体地可以是四个,四个支撑脚5分别固定设置在沥水盘1的四端。

所述第一锥形管11不止一个,第一锥形管11阵列分布在沥水盘1上。多个第一锥形管11具体地可以以五乘十的方阵分别在沥水盘1上,使用本沥水架时,盘子、碗等餐具可放置在相邻第一锥形管11之间,餐具可倾斜倚靠在第一锥形管11之间,从而方便餐具上的水流入到沥水盘1内。

还包括挂杆3,挂杆3可用于悬挂勺子、剪刀等厨具,挂杆3上形成有第二锥形管31,第二锥形管31下端带有开口,第二锥形管31自上而下逐渐变宽。第一锥形管11可插设在第二锥形管31的下端,第一锥形管11可卡紧在第二锥形管31内,从而方便挂杆3和沥水盘1组合使用,悬挂在挂杆3上的厨具可通过沥水盘1进行沥水,挂杆3可以安装在不同位置的第一锥形管11上。

还包括沥水盒4,沥水盒4可用于放置刀叉、筷子等餐具,沥水盒4的底部开设有若干漏水孔41,沥水盒4上形成有若干向上凸起的第三锥形管42,第三锥形管42上端封闭,下端带有开口,第三锥形管42自上而下逐渐变宽。第一锥形管11可部分插设在第三锥形管42的下端,从而沥水盒4可架空在沥水盘1上方,避免从漏水孔41流出的水残留在沥水盒4的底部。

第三锥形管42也是阵列分布在沥水盒4上,第三锥形管42具体地可以是二乘五的方阵形成在沥水盒4的底部,第三锥形管42之间的间隔和第一锥形管11之间的间隔一致,因此多个第三锥形管42均可一同和第一锥形管11适配,而且沥水盒4可以和不同位置上的第一锥形管11适配,从而沥水盒4可安装在沥水盘1上的不同位置。

所述沥水盒4内设置有若干竖直的隔板43,隔板43将沥水盒4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区域,有利于沥水盒4的内部空间合理利用。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