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积水排出的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0195发布日期:2019-12-06 16:59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于积水排出的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家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于积水排出的炒菜机。



背景技术:

目前,中式烹调中,炒菜或炒饭等是比较常见的烹调方式,而为了避免锅内的菜或饭被烧焦,必须有专人不断的以锅铲翻炒,这种传统的烹调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且常常因临时处理某些紧急事情而遗忘了锅上的菜或饭,从而极易发生火灾等灾害。于是,近年来有些企业研发生产了一类自动炒菜机,通过设置由电机驱动转动的搅拌装置来不断的搅动锅内的食物,从而实现食物的翻炒,从而将食物炒熟。

现有的炒菜机,一般包括锅盖组件和锅体,锅盖组件铰接于锅体上,锅体的收水圈上一般会设置排水通道,排水通道与一收水盒连通,冷凝水排出至收水盒后统一处理,但是收水圈的把手处会沉积一些冷凝水,不能经排水通道引流至收水盒,会顺着收水圈的内壁流入锅体内部,锅体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排水通道将流入锅体内的冷凝水引出,锅体内部的电源板等电器件存在短路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在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防止积水进入锅体内部烧毁元器件、安全性高的利于积水排出的炒菜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于积水排出的炒菜机,包括锅体、锅盖组件,所述锅盖组件安装于锅体上,所述锅体包括器具本体、固定于器具本体上部的收水圈、固定于器具本体内的外锅以及放置于外锅内的内锅,所述外锅位于收水圈把手的下方设有开口朝内的接水槽,所述外锅底面与器具本体底面之间设有水流通道,所述接水槽内的积水可沿外锅侧壁经水流通道流出。本实用新型在把手台阶的下方设置接水槽,可以将收水圈把手处的积水接住,防止积水直接进入锅体内;本实用新型还在外锅与器具本体之间设置水流通道,将接水槽处的积水经水流通道流出器具本体,防止积水进入外锅内后在外锅内聚集再由外锅的缝隙处流入到器具本体内烧毁元器件,保证了炒菜机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所述接水槽凸出设置在外锅的顶部开口的外侧,所述接水槽的外侧设有朝上设置的翻边,内侧与外锅的放置腔连通,所述接水槽的接水面从外侧往内侧向下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接水槽的接水面设置有坡度,引导积水往外锅底面流,从而可经水流通道流出锅体,积水不会在接水槽内积聚形成污垢,保证了外锅的清洁度。

进一步,所述外锅底面设有向下凸出的导流柱,所述器具本体在所述导流柱下方开设有水流出口,所述导流柱与水流出口连通形成水流通道。本实用新型通过导流柱引导水流从水流通道流出,利于排水。

进一步,所述水流出口处设置有向上设置的凸柱,所述凸柱包覆在导流柱外。本实用新型设置凸柱,保证积水从导流柱往下流时不会流入器具本体内,提高排水效果,即积水完全排出。

进一步,所述导流柱靠近外锅的接水槽处壁面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积水从接水槽沿着放置腔的侧壁流下后可直接进入水流通道流出锅体,不会在外锅底面聚集,保证排水效果,即积水完全排出。

进一步,所述外锅的底面为中间高两边低设置。本实用新型可以保证积水从接水槽处沿放置腔的侧壁流下时能及时从水流通道流出,不会聚集在外锅底面,保证排水效果,即积水完全排出。

或者,所述外锅的底面在导流柱的内侧设置有环形挡筋。本实用新型可以防止积水从接水槽处沿放置腔的侧壁流下时往外锅中间流,从而防止积水经外锅的中部通孔进入器具本体。

进一步,所述收水圈把手处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引流柱,所述引流柱位于接水槽的上方。本实用新型的引流柱将收水圈把手处的积水引流至接水槽,再经水流通道流出锅体,保证排水效果。

进一步,所述收水圈把手的内侧设有与引流柱配合引导积水流出的阻水筋。本实用新型通过阻水筋将收水圈把手处的积水聚集一起从引流柱流出至接水槽,防止积水沿收水圈四处乱流形成水渍,影响外锅的清洁度。

进一步,所述收水圈的内侧安装有隔热环,所述隔热环与收水圈于把手处固定连接,所述隔热环的把手底面设有与阻水筋配合的凹槽。本实用新型的隔热环与收水圈之间的把手缝隙处存在积水的风险,通过导流的方式将积水引出锅体,防止锅体内部烧毁元器件,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把手台阶的下方设置接水槽,可以将收水圈把手处的积水接住,防止积水直接进入锅体内;同时在外锅与器具本体之间设置水流通道,将接水槽处的积水经水流通道流出器具本体,防止积水进入外锅内后再外锅内聚集再由外锅的缝隙处流入到器具本体内烧毁元器件,保证了炒菜机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的安全性。

2、接水槽的接水面设置有坡度,引导积水往外锅底面流,从而可经水流通道流出锅体,积水不会在接水槽内积聚形成污垢,保证了外锅的清洁度。

3、外锅底面设置导流柱引导水流从水流通道流出,利于排水。同时,器具本体在水流出口处设置凸柱,凸柱包覆在引流柱外,保证积水从导流柱往下流时不会流入器具本体内,提高排水效果,即积水完全排出。

4、导流柱靠近外锅的接水槽处壁面设置,积水从接水槽沿着放置腔的侧壁流下后可直接进入水流通道流出锅体,不会在外锅底面聚集,保证排水效果,即积水完全排出。

5、外锅的底面为中间高两边低设置,或外锅的底面在导流柱的内侧设置有环形挡筋,可以保证积水从接水槽处沿放置腔的侧壁流下时能及时从水流通道流出,不会聚集在外锅底面,保证排水效果同时防止积水经外锅的中部通孔进入器具本体。

6、收水圈把手处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引流柱,引流柱位于接水槽的上方,引流柱将收水圈把手处的积水引流至接水槽,再经水流通道流出锅体,保证排水效果。同时收水圈把手的内侧设有与引流柱配合引导积水流出的阻水筋,通过阻水筋将收水圈把手处的积水聚集一起从引流柱流出至接水槽,防止积水沿收水圈四处乱流形成水渍,影响外锅的清洁度。

7、隔热环安装于收水圈的内侧,隔热环与收水圈之间的把手缝隙处容易存在积水的风险,通过导流的方式将积水引出锅体,防止锅体内部烧毁元器件,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水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锅体装配后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收水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收水圈把手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收水圈把手处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隔热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隔热环把手处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外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外锅导流柱处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外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器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器具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水流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锅体装配后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器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器具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外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器具本体,11、水流出口,12、凸柱,2、收水圈,21、收水圈把手,22、引流柱,23、阻水筋,3、外锅,31、接水槽,32、导流柱,33、翻边,34、环形挡筋,4、隔热环,41、凹槽,5、水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将本实用新型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实用新型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于积水排出的炒菜机,包括锅体、锅盖组件,所述锅体内设有内锅,所述锅盖组件铰接于所述锅体上并可盖合于所述内锅上形成烹饪腔,本实施例的炒菜机还包括加热装置、驱动装置和搅拌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加热内锅,所述搅拌装置位于内锅内,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搅拌装置在内锅中搅拌。具体使用时,在内锅中放入食材,加热装置加热内锅,驱动装置驱动搅拌装置转动,搅拌装置位于内锅中搅拌食材,得到翻炒的目的。加热装置可以为电磁线盘或电发热盘等,驱动装置可以为电机等。本实施例的驱动装置和搅拌装置安装在锅盖组件上,锅盖组件扣合后搅拌装置延伸到内锅中进行搅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驱动装置设在锅体上,搅拌装置穿过内锅延伸到内锅中来对内锅食材进行搅拌。或者是驱动装置位于内锅底部,通过磁吸驱动搅拌装置。

参见图1-3,本实施例所述锅体包括器具本体1、固定于器具本体1上部的收水圈2、固定于器具本体1内的外锅3以及安装于收水圈2内侧的隔热环4,内锅放置于外锅3内,所述收水圈2设有收水圈把手21,收水圈把手21为一阶梯结构的把手,所述内锅的把手搁置于收水圈把手21处,所述隔热环4于收水圈把手21的相应位置也设置有把手,隔热环4的把手搁置于阶梯结构的下水平面,隔热环4的把手的上表面与阶梯结构的上表面平齐,便于内锅把手的搁置,隔热环4与收水圈2之间的固定就是在把手处固定连接。

参见图2、图3,本实施例所述外锅3位于收水圈把手21的下方设有开口朝内的接水槽31,所述外锅3底面与器具本体1底面之间设有水流通道5,所述接水槽31内的积水可沿外锅3侧壁经水流通道5流出。本实用新型在把手台阶的下方设置接水槽31,可以将收水圈把手21处的积水接住,防止积水直接进入锅体内;本实用新型还在外锅3与器具本体1之间设置水流通道5,将接水槽31处的积水经水流通道5流出器具本体1,防止积水进入外锅3内后在外锅3内聚集再由外锅3的缝隙处流入到器具本体1内烧毁元器件,保证了炒菜机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的安全性。

参见图4-6,本实施例的所述收水圈把手21处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引流柱22,所述引流柱22位于接水槽31的上方。本实用新型的引流柱22将收水圈把手21处的积水引流至接水槽31,再经水流通道5流出锅体,保证排水效果。所述收水圈把手21的内侧设有与引流柱22配合引导积水流出的阻水筋23。本实用新型通过阻水筋23将收水圈把手21处的积水聚集一起从引流柱22流出至接水槽31,防止积水沿收水圈2四处乱流形成水渍,影响外锅的清洁度。相应的所述隔热环4的把手底面设有与阻水筋23配合的凹槽41,参见图7、图8,便于隔热环4与收水圈2的装配。本实用新型的隔热环4与收水圈2之间的把手缝隙处存在积水的风险,通过导流的方式将积水引出锅体,防止锅体内部烧毁元器件,提高安全性。

参见图9-11,本实施例所述接水槽31凸出设置在外锅3的顶部开口的外侧,所述接水槽31的外侧设有朝上设置的翻边33,内侧与外锅3的放置腔连通,所述接水槽31的接水面从外侧往内侧向下倾斜设置,倾斜角度在3°上下。本实用新型接水槽31的接水面设置有坡度,引导积水往外锅3底面流,从而可经水流通道5流出锅体,积水不会在接水槽31内积聚形成污垢,保证了外锅3的清洁度。所述外锅3底面设有向下凸出的导流柱32,所述导流柱32靠近外锅3的接水槽31处壁面设置,所述器具本体1在所述导流柱32下方开设有水流出口11,见图12、图13,所述导流柱32与水流出口11连通形成水流通道5。本实用新型通过导流柱32引导水流从水流通道5流出,利于排水。本实用新型的积水从接水槽31沿着放置腔的侧壁流下后可直接进入水流通道5流出锅体,不会在外锅3底面聚集,保证排水效果,即积水完全排出。同时本实施例所述外锅3的底面为中间高两边低设置,即底面也是由一定斜度的,同样可以保证积水从接水槽31处沿放置腔的侧壁流下时能及时从水流通道5流出,不会聚集在外锅底面,保证排水效果,即积水完全排出。

本实用新型装配时,先将隔热环4通过螺钉固定在收水圈2上,随后再先后将外锅3和器具本体1固定在收水圈2上。使用时,内锅把手处是提放内锅最易残留积水的部位,在取放过程中,当水从收水圈2与隔热环4的间隙流入后,由于外锅3两侧设有接水槽31,其两侧接水槽31的接水面设有3°上下的倾斜度,积水会顺着接水槽31流入外锅3的底面,积水会顺着斜度最低处的导流柱32流出外锅。由于器具本体1与外锅3相配合,最终,积水会顺着器具本体1的水流出口11流出整机,起到积水的引流作用,避免因水造成的短路风险。

实施例二

参见图14-17,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本实施例所述水流出口11处设置有向上设置的凸柱12,所述凸柱12包覆在导流柱32外。本实用新型设置凸柱12,保证积水从导流柱32往下流时不会流入器具本体1内,提高排水效果,即积水完全排出。

其余结构和功能均可参考实施例一所述。

实施例三

参见图1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述外锅3的底面在导流柱32的内侧设置有环形挡筋34。本实用新型可以防止积水从接水槽31处沿放置腔的侧壁流下时往外锅3中间流,从而防止积水经外锅3的中部通孔进入器具本体1,从而保证了炒菜机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的安全性。

其余结构和功能均可参考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会有改变之处,而这些改变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