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隔离桌及屏风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50217发布日期:2019-12-31 14:2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屏风隔离桌及屏风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安装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屏风隔离桌及屏风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地,在日常工作时往往会通过在办公桌上装设屏风实现办公桌使用面积的阻隔。办公桌上会放置一个以上的过线盒用于对用电产品的组装。但是,由于办公桌的使用面积有限,传统地屏风装设在办公桌上后,屏风与过线盒未有连接关系,即屏风与过线盒会分别占用办公桌上的一部分空间,降低了办公桌的办公使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屏风隔离桌及屏风机构,能够提高桌体的使用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屏风机构,包括:过线盒、屏风组件与连接组件,所述过线盒用于放置在桌面,所述过线盒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屏风组件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连接组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实现所述屏风组件与所述过线盒相连。

上述屏风机构在使用时,首先将过线盒装设在桌面。然后根据第一安装孔以及屏风组件的实际安装情况,确定第二安装孔在屏风组件上的安装位置。此时,将连接组件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实现所述屏风组件与所述过线盒的连接固定。上述屏风机构通过过线盒实现了屏风组件与桌面的相对固定,避免再次占用桌面的使用空间对屏风组件进行固定,从而节省了在桌面上的安装面积,即提高了桌面的使用率。

一种屏风隔离桌,包括所述屏风机构,还包括桌面本体,所述屏风机构装设在所述桌面本体上。

上述屏风隔离桌在使用时,将屏风机构装设桌面本体上,即实现了屏风板与过线盒在桌面本体上的安装。同时,屏风机构通过过线盒实现了屏风组件与桌面的相对固定,避免再次占用桌面的使用空间对屏风组件进行固定,从而节省了在桌面上的安装面积,即提高了桌面的使用率。

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所述屏风组件包括屏风板、安装框、第一防护层与第二防护层,所述第一防护层与所述第二防护层分别贴合在所述屏风板的两面,所述安装框套设在所述屏风板的外部。

屏风机构还包括夹持座,所述夹持座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夹持座装设在所述过线盒上,所述夹持座上开设有与所述屏风板对应的夹持槽,且所述安装框上开设有用于夹持座与屏风板夹持配合的缺口。

屏风机构还包括辅助固定件,所述辅助固定件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应的第四安装孔,所述辅助固定件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夹持座相连,所述辅助固定件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螺纹,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对应的第二螺纹。

所述过线盒朝向屏风组件的一面设有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孔开设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夹持座装设在所述安装部上,所述过线盒上还开设有第一过线孔与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与所述第二过线孔分别位于所述安装部两侧。

屏风机构还包括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一过线孔处,且所述第一挡板上留有第一过线缺口;所述第二挡板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二过线孔处,且所述第二挡板上留有第二过线缺口。

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第一转轴,所述过线盒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转轴对应的第一活接孔;所述第二挡板上设有第二转轴,所述过线盒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转轴对应的第二活接孔。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装设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内部,所述第二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

屏风隔离桌还包括固定垫片,所述桌面本体上开设有用于放置过线盒的拼装孔,所述固定垫片装设在所述桌面本体背离所述屏风组件的一面,且所述固定垫片与所述过线盒固定配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屏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屏风机构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夹持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过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屏风隔离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屏风隔离桌的局部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过线盒,110、第一安装孔,120、安装部,130、第一过线孔,140、第二过线孔,150、第一挡板,151、第一过线缺口,152、第一转轴,153、第一活接孔,160、第二挡板,161、第二过线缺口,162、第二转轴,163、第二活接孔,200、屏风组件,210、第二安装孔,220、屏风板,230、安装框,231、缺口,240、第一防护层,250、第二防护层,300、连接组件,310、第一连接件,320、第二连接件,400、桌面本体,410、固定垫片,420、拼装孔,500、夹持座,510、第三安装孔,520、夹持槽,530、辅助固定件,540、第四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屏风机构,包括:过线盒100、屏风组件200与连接组件300,所述过线盒100用于放置在桌面,所述过线盒100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0,所述屏风组件200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10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10,所述连接组件300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110与所述第二安装孔210,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300实现所述屏风组件200与所述过线盒100相连。

上述屏风机构在使用时,首先将过线盒100装设在桌面。然后根据第一安装孔110以及屏风组件200的实际安装情况,确定第二安装孔210在屏风组件200上的安装位置。此时,将连接组件300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110与第二安装孔210实现所述屏风组件200与所述过线盒100的连接固定。上述屏风机构通过过线盒100实现了屏风组件200与桌面的相对固定,避免再次占用桌面的使用空间对屏风组件200进行固定,从而节省了在桌面上的安装面积,即提高了桌面的使用率。

具体地,当所述桌面上开设有与过线盒100对应的拼装孔420时,所述过线盒100放入所述拼装孔420中,即所述过线盒100装设在所述桌面的内部,且所述过线盒100的其中一面与所述桌面的其中一面相持平或近似持平,所述过线盒100的另一面与所述桌面的另一面相持平。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过线盒100与桌面发生相对应移位。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例如:根据实际的走线情况(指用电产品放置在桌面上后,其相关电线或导线的布置情况),可以选择将过线盒100直接装设在桌面的表面,即通过螺栓或螺丝实现过线盒100在桌面上的固定。更具体地,根据实际的安装情况,屏风组件200也可以进行单独使用,即直接将屏风组件200装设在桌面或板面上,从而实现对使用空间的隔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屏风组件200包括屏风板220、安装框230、第一防护层240与第二防护层250。所述第一防护层240与所述第二防护层250分别贴合在所述屏风板220的两面,所述安装框230套设在所述屏风板220的外部。具体地,通过安装框230、第一防护层240和第二防护层250实现了对所述屏风板220的全面包裹,有效地避免了屏风板220意外损坏。更具体地,所述第一防护层240与所述第二防护层250采用粘接的方式直接贴合在屏风板220上。所述安装框230按照屏风板220的形状尺寸进行设计(屏风板22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尺寸变化),即保证安装框230能够套设在屏风板220的外部。更具体地,所述安装框230还可以用胶条替代,即根据屏风板220的实际尺寸对胶条进行确定,保证胶条能够套设在屏风板230的外部。这仅仅是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例如:所述第一防护层240与所述第二防护层250贴合在屏风板220上,当安装框230套设在屏风板220外部后,所述安装框230对第一防护层240与第二防护层250进行抵触,从而实现了第一防护层240与第二防护层250在屏风板220上的固定。上述实施方式便于后期对第一防护层240与第二防护层250的更换。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风机构还包括夹持座500。所述夹持座500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10及所述第二安装孔210对应的第三安装孔510,所述夹持座500装设在所述过线盒100上,所述夹持座500上开设有与所述屏风板220对应的夹持槽520,且所述安装框230上开设有用于夹持座500与屏风板220夹持配合的缺口231。具体地,在所述过线盒100上设置夹持座500,从而实现了过线盒100对于屏风板220的夹持固定。相较于直接将屏风板220通过螺栓固定在过线盒100上,上述实施方式增大了过线盒100与屏风板220的接触面积,保证了屏风板220与过线盒100的安装效果。另一方面,在对屏风板220与过线盒100进行进一步固定时,首先通过夹持座500对屏风板220进行辅助夹持,从而使得后续的安装固定更加方便。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风机构还包括辅助固定件530。所述辅助固定件530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10及所述第二安装孔210对应的第四安装孔,所述辅助固定件530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三安装孔510与所述夹持座500相连,所述辅助固定件530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螺纹,所述第一安装孔110的孔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对应的第二螺纹。所述过线盒100朝向屏风组件200的一面设有安装部120,所述第一安装孔110开设在所述安装部120上,所述夹持座500装设在所述安装部120上,所述过线盒100上还开设有第一过线孔130与第二过线孔140,所述第一过线孔130与所述第二过线孔140分别位于所述安装部120两侧。具体地,由于屏风板220的实际体积比夹持座500的实际体积大,且夹持座500在过线盒100上的安装面积十分有限,因此为了保证夹持座500在过线盒100上有效地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固定件530为杆体或柱体。辅助固定件530装设在夹持座500上,辅助固定件530借助第一安装孔110内部的空间实现了辅助固定件530在安装部120上的固定。同时,在所述安装部120上以及夹持座500上开设有用于螺丝或螺栓穿过的螺纹孔。进一步地,在所述辅助固定件530上开设第四安装孔,保证连接组件300能够穿过过线盒100插入屏风板22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风机构还包括第一挡板150与第二挡板160。所述第一挡板150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一过线孔130处,且所述第一挡板150上留有第一过线缺口151;所述第二挡板160可活动地装设在所述第二过线孔140处,且所述第二挡板160上留有第二过线缺口161。所述第一挡板150上设有第一转轴152,所述过线盒10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转轴152对应的第一活接孔153;所述第二挡板160上设有第二转轴162,所述过线盒100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转轴162对应的第二活接孔163。具体地,所述第一过线孔130与所述第二过线孔140均用于放置用电线或导线。且所述第一过线孔130与所述第二过线孔140通过安装部120实现相互隔离,从而实现了用电线或导线的相互隔离,即避免用电线或导线发生缠绕。进一步地,在用电线或导线装入第一过线孔130或第二过线孔140后,转动第一挡板150或第二挡板160,从而实现了对用电线或导线的有效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300包括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二连接件320。所述第一连接件310装设在所述第二安装孔210内部,所述第二连接件320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110、第三安装孔510及第二安装孔210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310相连。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310为螺母或卡扣。所述第二连接件320为螺栓或卡接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310为螺母,所述第二连接件320为螺栓。所述第二连接件320首先从第一安装孔110插入(从第一安装孔110背离所述屏风组件200的一端插入),然后依次经过第三安装孔510、第四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210与第一连接件310螺纹配合。上述实施方式通过第一连接件310实现了对屏风组件200、夹持座500与过线盒100的依次固定。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连接件3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20相连后,所述第一连接件3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20在所述屏风板220内部形成t型结构,即有效地避免了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二连接件320在屏风组件200内部出现移位或晃动现象。

如图1和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屏风隔离桌,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屏风机构,还包括桌面本体400,所述屏风机构装设在所述桌面本体400上。

上述屏风隔离桌在使用时,将屏风机构装设桌面本体400上,即实现了屏风板220与过线盒100在桌面本体400上的安装。同时,屏风机构通过过线盒100实现了屏风组件200与桌面的相对固定,避免再次占用桌面的使用空间对屏风组件200进行固定,从而节省了在桌面上的安装面积,即提高了桌面的使用率。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屏风隔离桌还包括固定垫片410。所述桌面本体400上开设有用于放置过线盒100的拼装孔420,所述固定垫片410装设在所述桌面本体400背离所述屏风组件200的一面,且所述固定垫片410与所述过线盒100固定配合。具体地,当所述过线盒100装入拼装孔420内部后,通过固定垫片410实现了过线盒100与桌面本体400的安装固定,保证了屏风机构在桌面本体400上的安装效果。进一步地,根据实际的安装情况,可以选择一个以上的过线盒100对屏风组件200进行辅助固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