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容器用硅胶筒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3963发布日期:2020-03-27 13:04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折叠容器用硅胶筒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硅胶套,特别是一种折叠容器用硅胶筒身。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号zl201120398559.6于2012年7月25日公开一种改进的杯、壶类伸缩容器构造,包括:一支撑底座,该支撑底座的外侧轴向且向上依序间隔建构设有数个不等圆径大小的架撑环壁,每一架撑环壁均具有可供轴立架撑的硬厚距部,而该数个架撑环壁的相对轴侧间隔则向上依序建构设有数个不等圆径大小的伸展环壁,每一伸展环壁均具有可供柔韧扩张的软厚距部,该软厚距部的尺寸需小于硬厚距部。该构造设有数个不等圆径大小的架撑环壁,架撑环壁由上往下进行折叠,导致该构造的容器呈锥形,其内部空间较小,可利用空间率不高,并且,支撑效果较差,以致容器不能做太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展开后刚度好、内部容积大的折叠容器用硅胶筒身。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折叠容器用硅胶筒身,包括硅胶筒身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筒身本体的壁体设有两处以上的环形缩颈位,环形缩颈位从硅胶筒身本体外壁往其内壁方向缩进,硅胶筒身本体的壁体对应两个相邻的环形缩颈位之间设有加固支撑环面,加固支撑环面为加厚凸面;或者,加固支撑环面为固定环,固定环与硅胶筒身本体外壁固定连接。通过在两个相邻的环形缩颈位之间设置加厚凸面或者额外设置一个固定环,使得两个相邻的环形缩颈位之间形成一个刚度较好的加固支撑环面,在硅胶筒身本体压缩时,优先是环形缩颈位变形,即实现有规则可控的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环形缩颈位设有两处,两处环形缩颈位均包括上环面、中环面和下环面,中环面连接在上环面与下环面之间,上环面的厚度小于中环面及下环面的厚度,因此,环形缩颈位受压时,上环面首先变形而向上弯曲折叠,从而实现硅胶筒身本体压缩收纳。

或者,其中一处环形缩颈位均包括上环面、中环面和下环面,中环面连接在上环面与下环面之间,上环面的厚度小于中环面及下环面的厚度,另一处环形缩颈位包括上环面和下环面,上环面两端薄中间厚。因此,环形缩颈位受压时,一处环形缩颈位的上环面整体变形而向上弯曲折叠,另一处环形缩颈位由于上环面两端结构薄弱,所以,在受压时,上环面两端优先变形,最终实现硅胶筒身本体压缩收纳。

或者,其中一处环形缩颈位均包括上环面、中环面和下环面,中环面连接在上环面与下环面之间,上环面的厚度小于中环面及下环面的厚度,另一处环形缩颈位包括上环面和下环面,上环面的厚度小于下环面的厚度,上环面的长度大于下环面的长度。因此,环形缩颈位受压时,上环面首先变形而向上弯曲折叠,从而实现硅胶筒身本体压缩收纳;而且,由于另一处环形缩颈位的上环面的长度大于下环面的长度,所以,该处环形缩颈位收纳得更加紧凑。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硅胶筒身本体的外壁对应两个相邻的环形缩颈位之间设有环形卡槽,所述固定环与环形卡槽扣接。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硅胶筒身本体的上端敞开,上端外壁设有钩槽,以便于与其它构件扣接配合。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钩槽截面呈l型。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硅胶筒身本体的上端内壁设有内凸缘,以增加上端面的刚度。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硅胶筒身本体的下端敞开,下端外壁设有外凸缘,以增加下端面的刚度。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环形缩颈位的上环面为上宽下窄的锥形面,中环面为圆柱面,下环面为上窄下宽的倒锥面。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位于上方的环形缩颈位的上环面上端通过薄壁柱形环面与硅胶筒身本体的上端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硅胶筒身本体呈直筒状,所述固定环为塑料环或金属环。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硅胶筒身本体与固定环分体设置,或者,硅胶筒身本体与固定环二次注塑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此款折叠容器用硅胶筒身通过在两处环形缩颈位之间设有加固支撑环面,使得硅胶筒身本体的腰部具有支撑位,支撑位下方的环形缩颈位受压时可以向其上方的支撑面内侧方向折叠收纳,而位于最上方的环形缩颈位则向硅胶筒身本体的上端内侧方向折叠收纳,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环形缩颈位的数量与宽度,来加大硅胶筒身内部容积;

(2)此款折叠容器用硅胶筒身为硅胶制品,密封性好,防结垢效果好,适用于煮水容器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装配后一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压缩后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压缩后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3所示,一种折叠容器用硅胶筒身,包括硅胶筒身本体1,所述硅胶筒身本体1的壁体设有两处环形缩颈位12,环形缩颈位12从硅胶筒身本体1外壁往其内壁方向缩进,硅胶筒身本体1的壁体对应两个相邻的环形缩颈位12之间设有加固支撑环面,加固支撑环面为固定环2。

所述硅胶筒身本体1外壁对应两个相邻的环形缩颈位12之间设有环形卡槽14,所述固定环2与环形卡槽14扣接。

所述环形缩颈位12包括上环面121、中环面122和下环面123,中环面122连接在上环面121与下环面123之间,上环面121的厚度小于中环面122及下环面123的厚度。

所述环形卡槽14的截面呈t型,固定环2的内环面设有t型凸筋21,t型凸筋21与环形卡槽14扣接。所述硅胶筒身本体1呈直筒状,所述固定环2为塑料环。所述硅胶筒身本体1与固定环2分体设置。

所述硅胶筒身本体1的上端敞开,上端外壁设有钩槽11。所述钩槽11截面呈l型。所述硅胶筒身本体1的上端内壁设有内凸缘16。

所述硅胶筒身本体1的下端敞开,下端外壁设有外凸缘13。

所述环形缩颈位12的上环面121为上宽下窄的锥形面,中环面122为圆柱面,下环面123为上窄下宽的倒锥面。

所述环形缩颈位12设有两处,其中,位于上方的环形缩颈位12的上环面121上端通过薄壁柱形环面15与硅胶筒身本体1的上端连接。

其工作原理是:参见图2所示,为硅胶筒身本体1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当硅胶筒身本体1上下两端受力挤压时,由于上环面121的厚度小于中环面122及下环面123的厚度,因此,环形缩颈位12受压时,上环面121首先变形,变形过程中,上环面12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受挤压,同时,由于上环面121的上端和下端相互错开,所以,上环面121的上端往下翻转变形,上环面121的下端往上翻转变形;另外,由于位于上方的环形缩颈位12的上端与硅胶筒身本体1的上端之间通过薄壁柱形环面15连接,薄壁柱形环面15也是跟上环面121一样属于容易变形的结构,所以,薄壁柱形环面15受压后其下端也会向上弯曲,硅胶筒身本体1压缩后,最终形成图4所示状态。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参见图5所示,加固支撑环面为加厚凸面17。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参见图6所示,位于下方的环形缩颈位12包括上环面121和下环面123,上环面121两端薄中间厚。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参见图7所示,位于下方的环形缩颈位12包括上环面121和下环面123,上环面121的厚度小于下环面123的厚度,上环面121的长度大于下环面123的长度;本实施例中硅胶筒身本体1压缩后,最终形成图8所示状态。

实施例五,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参见图9所示,加固支撑环面为加厚凸面17。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