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遮阳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18094发布日期:2020-02-04 09:24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遮阳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遮阳折叠椅。



背景技术:

折叠椅是一种常见的居家或户外用品,具有折叠方便并且易于携带的特点,因此,折叠椅在户外使用的频次越来越多,传统的折叠椅不具备遮阳的效果,人们需要另外撑伞以遮阳,在外出的时候需要同时携带遮阳伞和折叠椅,很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开发出一款带有遮阳机构并且便于收纳的这样折叠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传统的折叠椅不具备遮阳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遮阳折叠椅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遮阳折叠椅,包括:

折叠主体,所述折叠机构包括两个关于中心平面镜面对称的折叠机构;所述折叠机构包括第二主动杆;

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一圆杆、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

所述第一圆杆上可滑动地套设有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主动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滑块上凹陷有c形滑道,所述c形滑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主动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圆杆滑动配合在所述c形滑道中;所述第一滑块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块更靠近所述第一圆杆的顶端;

所述第二滑块的具有所述c形滑道的一面还凹陷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定位凸点的形状相匹配,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c形滑道的一侧,并且所述限位槽朝向所述c形滑道的方向延伸至穿透所述c形滑道的内壁;

所述第一圆杆的外壁上还设有第一定位凸点和第二定位凸点,所述第一定位凸点与所述第二定位凸点靠近所述第一圆杆的底端设置,所述第二定位凸点相对于所述第一定位凸点更靠近所述第一圆杆的底端,所述第一定位凸点与所述第二定位凸点在所述第一圆杆上的周向上错开设置;

当第二定位凸点抵住第二滑块的底部时,第一定位凸点与限位槽在第一圆杆的轴向上处于同一位置;

所述第一圆杆的顶端还固定连接有一个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一个c形卡槽。

作为优选,还包括布料基底,所述布料基底上固定有两根第一直杆,两根所述第一直杆相对设置;

沿所述布料基底的边缘固定有封闭机构,所述封闭机构能够将所述布料基底的边缘封闭使其形成布袋。

作为优选,所述布料基底的边缘包括连接边缘和开口边缘;

所述封闭机构包括第一子固定件、第一母固定件、第二子固定件和第二母固定件;

所述第一子固定件和所述第一母固定件自所述布料基底的连接边缘上的一点沿着所述布料基底的边缘向相反的两侧延伸;

所述第二子固定件和所述第二母固定件沿所述布料基底的开口边缘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布料基底关于第一平面对称,两根所述第一直杆位于第一平面的两侧并且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

所述布料基底的外部轮廓线由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围成;所述第一边缘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三边缘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第三边缘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四边缘的第二端部连接,所述第四边缘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边缘的第二端部连接;

所述第一边缘的中点位于所述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边缘自身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所述第三边缘的中点位于所述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三边缘自身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所述第二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平面的两侧并且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

所述第一子固定件为第一拉链,所述第一母固定件为第二拉链,所述第二子固定件为子魔术贴,所述第二母固定件为母魔术贴;

所述第一拉链与所述第二拉链可拆卸的拉合,所述第一拉链和所述第二拉链沿所述布料基底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拉链与所述第二拉链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平面的两侧并且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

所述第一拉链自所述第一边缘的中点处延伸至所述第一边缘的第一端部后继续沿着所述第二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一拉链的终点;所述第一拉链的终点位于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

所述第二拉链自所述第一边缘的中点处延伸至所述第一边缘的第二端部后继续沿着所述第四边缘延伸至所述第二拉链的终点;所述第二拉链的终点位于所述第四边缘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

所述子魔术贴和母魔术贴可拆卸的贴合,所述子魔术贴、母魔术贴和所述第一直杆固定在所述布料基底的同一面,所述子魔术贴和所述母魔术贴沿所述第三边缘设置,所述子魔术贴和所述母魔术贴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平面的两侧并且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

作为优选,所述布料基底上设置有长形囊腔,所述长形囊腔的形状与所述第一直杆的形状相匹配;两个所述长形囊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平面的两侧并且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两根所述第一直杆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长形囊腔内;

所述长形囊腔的腔壁上设有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位于所述长形囊腔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两个所述第一开孔关于所述第一平面对称;所述第一开孔处所对应的第一直杆的部分暴露在外部空间。

作为优选,长形布条的边缘与所述布料基底缝合固定,所述长形布条与所述布料基底之间形成所述长形囊腔,所述第一开孔开设在所述长形布条上。

作为优选,所述布料基底还包括手提带,所述手提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布料基底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c形卡槽的开口处的一边沿着所述c形卡槽的开口方向延伸出一段导向坡。

作为优选,两个所述c形卡槽的开口相背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折叠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通过第一枢轴枢接;所述第一枢轴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第一枢轴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

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一主动杆,所述第一主动杆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主动杆的第一端部通过第二枢轴枢接;

所述第二主动杆上滑动配合有第一滑套,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部通过第三枢轴与所述第一滑套枢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滑动配合有第二滑套,所述第二滑套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轴更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滑套通过所述第二枢轴与所述第一主动杆和/或所述第二主动杆枢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部通过第四枢轴与第一连接件枢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扶手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扶手杆固定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扶手杆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

所述第一扶手杆上滑动配合有第三滑套,所述第三滑套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更靠近所述第一扶手杆的第二端部;

所述第三滑套与所述第二主动杆通过第五枢轴枢接,所述第五枢轴相对于所述第二枢轴更远离所述第二主动杆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滑套相对于所述第五枢轴更远离所述第二主动杆的第一端部;

所述第一主动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通过第六枢轴枢接,所述第六枢轴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轴更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部;所述第六枢轴位于所述第一主动杆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

所述第一枢轴、第二枢轴、第三枢轴、第四枢轴、第五枢轴、第六枢轴均与所述中心平面垂直;

所述第一滑块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套更靠近所述第二主动杆的第二端部;

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主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套和所述第五枢轴之间;

所述遮阳折叠椅还包括第一x形折叠架和第二x形折叠架;

所述第一x形折叠架包括两根第一传动杆,两根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中部通过第九枢轴枢接,所述第九枢轴位于所述中心平面,

所述第一主动杆通过第七枢轴枢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七枢轴相对于所述第六枢轴更靠近所述第一主动杆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七枢轴与所述中心平面垂直;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部通过第十枢轴枢接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十枢轴与所述中心平面垂直;

两个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一端部分别通过两个第十一枢轴与两个第二连接件枢接,两个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二端部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枢轴与两个第三连接件枢接;

所述第十一枢轴、所述第十二枢轴与所述第九枢轴平行;

所述第二x形折叠架包括两根第二传动杆,两根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中部通过第十三枢轴枢接;所述第十三枢轴位于所述中心平面;

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部通过第十四枢轴枢接有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十四枢接轴与所述中心平面垂直;

两个所述第二传动杆的第一端部分别通过两个第十五枢轴与两个所述第一滑套枢接;两个所述第二传动杆的第二端部分别通过两个第十六枢轴与两个所述第四连接件枢接;

所述第十五枢轴、所述第十六枢轴与所述第十三枢轴平行;

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主动杆通过第七枢轴枢接;

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滑动配合有第四滑套,所述第四滑套相对于所述第六枢轴更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限位杆的第二端部通过第八枢轴与所述第一滑套枢接;所述第八枢轴与所述中心平面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遮阳折叠椅展开的时候布料基底能够起到遮阳的作用,这种遮阳椅子折叠的时候,布料基底将拉链拉合后能够作为布袋,便于遮阳折叠椅的收纳和携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遮阳折叠椅最优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遮阳折叠椅最优实施例的折叠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遮阳折叠椅最优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遮阳折叠椅最优实施例的第二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遮阳折叠椅最优实施例的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遮阳折叠椅最优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遮阳折叠椅最优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折叠机构,101、第一支撑杆,102、第二支撑杆,201、第一主动杆,202、第二主动杆,203、第一扶手杆,204、第一限位杆,301、第一滑套,302、第二滑套,303、第三滑套,304、第四滑套,401、第一连接件,402、第二连接件,403、第三连接件,404、第四连接件,501、第一传动杆,601、第二传动杆,7、第一圆杆,701、第一定位凸点,702、第二定位凸点,8、第一滑块,9、第二滑块,901、c形滑道,902、限位槽,10、固定块,1001、c形卡槽,1002、导向坡,11、布料基底,1101、第一边缘,1102、第二边缘,1103、第三边缘,1104、第四边缘,12、第一直杆,1301、第一拉链,1302、第二拉链,1401、子魔术贴,1402、母魔术贴,15、长形布条,16、手提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遮阳折叠椅,包括:

折叠机构1,两个折叠机构1关于中心平面镜面对称。

折叠机构1包括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二支撑杆102,第一支撑杆101和第二支撑杆102通过第一枢轴枢接。第一枢轴位于第一支撑杆101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第一枢轴位于第二支撑杆102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

折叠机构1还包括第一主动杆201和第二主动杆202,第一主动杆201的第一端部与第二主动杆202的第一端部通过第二枢轴枢接。

第二主动杆202上滑动配合有第一滑套301,第二支撑杆102的第一端部通过第三枢轴与第一滑套301枢接。

第一支撑杆101上滑动配合有第二滑套302,第二滑套302相对于第一枢轴更靠近第一支撑杆101的第二端部,第二滑套302通过第二枢轴与第一主动杆201和第二主动杆202枢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滑套302并不局限于通过第二枢轴与第一主动杆201和第二主动杆202同时枢接,第二滑套302也可通过第一枢轴与第一主动杆201和第二主动杆202两者中的任意一者枢接即可。

第一支撑杆101的第一端部通过第四枢轴与第一连接件401枢接,第一连接件401与第一扶手杆203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401与第一扶手杆203固定的位置位于第一扶手杆203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

第一扶手杆203上滑动配合有第三滑套303,第三滑套303相对于第一连接件401更靠近第一扶手杆203的第二端部。

第三滑套303与第二主动杆202通过第五枢轴枢接,第五枢轴相对于第二枢轴更远离第二主动杆202的第一端部。第一滑套301相对于第五枢轴更远离第二主动杆202的第一端部。

第一主动杆201与第二支撑杆102通过第六枢轴枢接,第六枢轴相对于第一枢轴更远离第二支撑杆102的第一端部。第六枢轴位于第一主动杆201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

折叠机构1还包括第一圆杆7、第一滑块8和第二滑块9。

第一圆杆7上可滑动地套设有第一滑块8。第一滑块8与第二主动杆202固定连接,第一滑块8相对于第一滑套301更靠近第二主动杆202的第二端部。

第二滑块9上凹陷有c形滑道901,c形滑道90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主动杆202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圆杆7滑动配合在c形滑道901中,第一滑块8相对于第二滑块9更靠近第一圆杆7的顶端。第二滑块9与第二主动杆202固定连接,第二滑块9位于第一滑套301和第五枢轴之间。

第一圆杆7与第二主动杆202平行,第一圆杆7的底端与第二主动杆202的第一端部指向相同。

第二滑块9的具有c形滑道901的一面还凹陷有限位槽902,限位槽902的形状与第一定位凸点701的形状相匹配,限位槽902位于c形滑道901的一侧,并且限位槽902朝向c形滑道901的方向延伸至穿透c形滑道901的内壁。

第一圆杆7的外壁上还设有第一定位凸点701和第二定位凸点702,第一定位凸点701与第二定位凸点702靠近第一圆杆7的底端设置,第二定位凸点702相对于第一定位凸点701更靠近第一圆杆7的底端,第一定位凸点701与第二定位凸点702在第一圆杆7上的周向上错开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定位凸点701与第二定位凸点702在第一圆杆7上的周向上错开的角度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当第一定位凸点701的朝向与c形滑道901的开口方向一致的时候,第二定位凸点702要避开c形滑道901的开口的位置,即当第一定位凸点701的朝向与c形滑道901的开口方向一致时并当第一圆杆7向其顶端滑动的时,第二定位凸起702最终能够抵住第二滑块9的底部而限制住第一圆杆7继续向其顶端滑动。

当第二定位凸点702抵住第二滑块9的底部时,第一定位凸点701与限位槽902在第一圆杆7的轴向上处于同一位置。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则要保证第一定位凸点701与第二定位凸点702之间沿第一圆杆7的轴向上的最短距离等于限位槽902的侧壁与第二滑块9的底部之间的最短距离相等即可。

第一圆杆7的顶端还固定连接有一个固定块10,固定块10上开设有一个c形卡槽1001,c形卡槽100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圆杆7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适于在这种遮阳折叠椅展开的时候使得布料基底能够替坐在椅子上的使用者遮住阳光。在本实施例中夹角取90度。

第一枢轴、第二枢轴、第三枢轴、第四枢轴、第五枢轴、第六枢轴均与中心平面垂直。

遮阳折叠椅还包括第一x形折叠架和第二x形折叠架。

第一x形折叠架包括两根第一传动杆501,两根第一传动杆501的中部通过第九枢轴枢接,第九枢轴位于中心平面。

第一主动杆201通过第七枢轴枢接有第二连接件402,第七枢轴相对于第六枢轴更靠近第一主动杆201的第二端部,第七枢轴与中心平面垂直。

第一支撑杆101的第二端部通过第十枢轴枢接有第三连接件403,第十枢轴与中心平面垂直。

两个第一传动杆501的第一端部分别通过两个第十一枢轴与两个第二连接件402枢接,两个第一传动轴的第二端部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枢轴与两个第三连接件403枢接。

第十一枢轴、第十二枢轴与第九枢轴平行。

第二x形折叠架包括两根第二传动杆601,两根第二传动杆601的中部通过第十三枢轴枢接。第十三枢轴位于中心平面。

第一支撑杆101的第二端部通过第十四枢轴枢接有第四连接件404,第十四枢接轴与中心平面垂直。

两个第二传动杆601的第一端部分别通过两个第十五枢轴与两个第一滑套301枢接。两个第二传动杆601的第二端部分别通过两个第十六枢轴与两个第四连接件404枢接。

第十五枢轴、第十六枢轴与第十三枢轴平行。

这种遮阳折叠椅还包括布料基底11,布料基底11关于第一平面对称,布料基底11上固定有两根第一直杆12,两根第一直杆12分别位于第一平面的两侧并且关于第一平面对称。c形卡槽1001的适于卡住第一直杆12。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长形布条15的边缘与布料基底11缝合固定,长形布条15与布料基底11之间形成长形囊腔,长形囊腔的形状与第一直杆12的形状相匹配。两个长形囊腔分别位于第一平面的两侧并且关于第一平面对称,两个第一直杆12分别位于两个长形囊腔内。第一开孔开设在长形布条15上,第一开孔位于长形囊腔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两个第一开孔关于第一平面对称,第一开孔处所对应的第一直杆12的部分暴露在外部空间。

布料基底11的外部轮廓线由第一边缘1101、第二边缘1102、第三边缘1103和第四边缘1104围成。第一边缘1101的第一端部与第二边缘1102的第一端部连接,第二边缘1102的第二端部与第三边缘1103的第一端部连接,第三边缘1103的第二端部与第四边缘1104的第二端部连接,第四边缘1104的第一端部与第一边缘1101的第二端部连接。

第一边缘1101的中点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一边缘1101自身关于第一平面对称;第三边缘1103的中点位于第一平面上,第三边缘1103自身关于第一平面对称。第二边缘1102和第四边缘1104分别位于第一平面的两侧并且关于第一平面对称。

第一拉链1301和第二拉链1302,第一拉链1301与第二拉链1302可拆卸的拉合,第一拉链1301和第二拉链1302沿布料基底11的边缘设置,第一拉链1301与第二拉链1302分别位于第一平面的两侧并且关于第一平面对称。

第一拉链1301自第一边缘1101的中点处延伸至第一边缘1101的第一端部后继续沿着第二边缘1102延伸至第一拉链1301的终点。第一拉链1301的终点位于第二边缘1102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

第二拉链1302自第一边缘1101的中点处延伸至第一边缘1101的第二端部后继续沿着第四边缘1104延伸至第二拉链1302的终点。第二拉链1302的终点位于第四边缘1104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

子魔术贴1401和母魔术贴1402,子魔术贴1401和母魔术贴1402可拆卸的贴合,子魔术贴1401、母魔术贴1402和第一直杆12固定在布料基底11的同一面,子魔术贴1401和母魔术贴1402沿第三边缘1103设置,子魔术贴1401和母魔术贴1402分别位于第一平面的两侧并且关于第一平面对称。

这种遮阳折叠椅展开与折叠的原理如下,当椅子处于折叠状态时,使用者用手分别握住任意一个折叠机构1的第一主动杆201的第二端部和第二主动杆202的第二端部,当使用者用力使得第一主动杆201的第二端部和第二主动杆202的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变大时,第一主动杆201与第二主动杆202之间的夹角也变大,第一滑套301向第二主动杆202的第一端部滑动,第二滑套302向第一支撑杆101的第一端部滑动,与此同时,第一支撑杆101的第二端部与第二支撑杆102的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也变大。在这个过程中,折叠机构1逐渐展开,在折叠结构展开的过程中,第三滑套303向第一扶手杆203的第二端部滑动,同时第一扶手杆203与第一支撑杆101之间的夹角变大。由于两个折叠机构1是完全对称并且通过第一x形折叠架和第二x形折叠架连接的,因此当一个折叠机构1展开时,会带动第一x形折叠架和第二x形折叠架展开,进而进一步带动另一个折叠机构1同步展开。当折叠椅展开至第二滑块9抵住第一滑套301的时候,便无法继续展开,此时是完全展开的状态。

当需要将这种折叠椅折叠起来的时候,使用者用手分别握住任意一个折叠机构1的第一主动杆201的第二端部和第二主动杆202的第二端部,当使用者用力使得第一主动杆201的第二端部和第二主动杆202的第二端部之间的距离变小时,这种遮阳折叠椅便能逐渐折叠起来。

这种遮阳折叠椅的遮阳效果通过如下的方式实现,在遮阳折叠椅的折叠状态下,第一滑块8和第二滑块9相对于第一定位凸点701更靠近第一圆杆7的顶端,并且此时第一定位凸点701朝向与c形滑道901的开口方向一致。

保持第一滑块8和第二滑块9不动而推动第一圆杆7向其顶端的方向运动,第一定位凸点701会先进入c形滑道901的开口中,当第二定位凸点702抵住第二滑块9的底部时,第一圆杆7无法继续向其顶端的方向运动,而此时第一定位凸点701与限位槽902在第一圆杆7的轴向上处于同一位置,接着旋转第一圆杆7,使得第一定位凸点701落入限位槽902中,此时第一圆杆7的轴向运动被限制住了。

然后将两个第一直杆12分别卡设在两个c形卡槽1001中,c形卡槽1001与第一直杆12卡设处位于第一开孔。

此时这种遮阳椅的布料基底11在椅子的上方遮挡住阳光,由于c形卡槽1001与第一直杆12的卡设处位于第一开孔,而第一开孔位于长形囊腔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因此形卡槽与第一直杆12的卡设处位于第一直杆12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当两个第一直杆12的第一端部有互相靠近的趋势的时候,第一直杆12的两个第二端部之间的布料基底11会张紧以阻止两个第一直杆12的第一端部互相靠近,当两个第一直杆12的第二端部有互相靠近的趋势的时候,第一直杆12的两个第一端部之间的布料基底11会张紧以组织两个第一直杆12的第二端部互相靠近。通过这样的设置,保证了两个第一直杆12之间的布料基底11始终撑开,保证了遮阳的效果

这种遮阳折叠椅还便于收纳,将两个第一直杆12分别从两个c形卡槽1001中取出后将第一拉链1301与第二拉链1302拉合,使得布料基底11形成一个布袋。然后旋转第一圆杆7使得第一定位凸点701朝向c形滑道901的开口处,拉动第一圆杆7沿其轴线方向其底端滑动至第一圆杆7的底端与第二主动杆202的底端平齐。接着将这种遮阳折叠椅折叠起来,处于折叠状态的遮阳折叠椅能够放入布袋中,再将子魔术贴1401与母魔术贴1402贴合完成收纳。

根据另外的实施例,这种布料基底11还包括手提带16,手提带16的两端分别与布料基底11的背离魔术贴的一面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当处于折叠状态的遮阳折叠椅能够放入布袋中后,拎起手提带16能够方便地将布袋提起来。

根据另外的实施例,c形卡槽1001的开口处的一边沿着c形卡槽1001的开口方向延伸出一段导向坡1002,并且两个c形卡槽的开口相背设置。

c形卡槽1001是用来卡住遮阳布袋的第一直杆12的,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直杆12的长度方向保持与c形卡槽1001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直杆12的外壁能够紧贴导向坡1002滚入c形卡槽1001中并卡紧。同时,两个c形卡槽1001的开口相背设置有利于绷紧两个第一直杆12之间的布料基底11,同时第一直杆12不会从c形卡槽1001中滑出。

根据另外的实施例,折叠机构1还包括第一限位杆204,第一限位杆204的第一端部与第一主动杆201通过第七枢轴枢接。第二支撑杆102上滑动配合有第四滑套304,第四滑套304相对于第六枢轴更靠近第二支撑杆102的第二端部。第一限位杆204的第二端部通过第八枢轴与第一滑套301枢接。所述第八枢轴均与所述中心平面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在这种遮阳折叠椅展开的过程中,第四滑套304朝向第二支撑杆102的第二端部滑动,当第四滑套304滑动到抵在第三连接件403上时,起到限位的作用,阻止了折叠机构1的进一步展开,保证了这种遮阳折叠椅展开时的稳固,此时为遮阳折叠椅的完全展开状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