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把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77106发布日期:2020-02-21 19:0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拖把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拖把桶。



背景技术:

拖把是一种常用的清洁用具,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目前常用的拖把通常分为平板拖把和旋转拖把两种,其中,旋转拖把通常与清洁桶配合使用,清洁桶可以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实现对旋转拖把的清洗和甩干,避免手洗;平板拖把与旋转拖把相比,平板拖把的清洁面积更大,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更均匀,清洁效果更好,尤其是可以对沙发底下、床下等位置进行清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多。

由于结构的原因,平板拖把通常不便于通过旋转进行清洗,使得平板拖把的清洗和脱水比较麻烦,通常需要手洗;针对于此,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些适用于平板拖把的拖把桶,如中国专利cn107456180a公开的一种挤压平板拖把清洁工具,包括用于装水的桶体、及设置于桶体上端开口处的挤水装置,使用时,使用者通过所述开口将平板拖把插入桶体内,打湿或清洗平板拖把,并通过将平板拖把压紧在挤水装置上,同时上下提拉平板拖把,实现对平板拖把的清洗和脱水。

然而,现有技术中用于平板拖把的拖把桶通常存在一些不足,1、现有的拖把桶通常体积较大,不便于收纳、转移和运输,尤其是当拖把桶内分别设置有用于装清水、用于清洗及装污水的两个区域单元后,更不利于拖把桶的小型化及便携性;2、现有的拖把桶,采用重力出水冲洗平板拖把时的出水压力较小,导致清洗不干净、清洗效率低,采用增加设备出水(如泵等),又会导致大大增加整个拖把桶的成本,且工作过程中还需要供电;3、现有的拖把桶,在使用过程中,单次清洗平板拖把时所需的清水较多,容易造成浪费,且在清洗和脱水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液体飞溅。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方案是:

一种拖把桶,包括用于装清水的第一容器、用于进行清洗的第二容器及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容器设置有清水出口,所述第二容器设置有用于挤水的挤水装置;冲洗时,第一容器向上展开并通过升降装置稳定于所述清水出口高于所述挤水装置的位置处;冲洗完毕后,第一容器向下折叠,并利用第二容器支撑折叠后的第一容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容器包括一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容器的缺口或内部空腔,所述第一容器折叠后容纳于所述缺口或内部空腔中,第一容器展开后位于所述缺口或内部空腔的上方。

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二容器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容器为长方体形结构,第一容器折叠后与第二容器构成长方体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器上设置有用于进行提拉的拉手及用于加入清水的加水口。

一种方案中,所述第一容器铰接于所述第二容器,第一容器通过相对于第二容器转动实现展开和折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优选方案为,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折叠机构和锁紧机构,所述折叠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容器展开时相对于所述第二容器转动或展开,及用于在所述第一容器展开到位后支撑所述第一容器,所述锁紧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容器展开到位后锁紧所述折叠机构,防止所述折叠机构转动或折叠。

在第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折叠机构包括至少两根活动支撑件,各活动支撑件之间相互铰接,且位于两端的支撑件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所述锁紧机构用于在第一容器展开到位后锁紧相邻两活动支撑件。

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折叠机构包括两根活动支撑件,分别为活动支撑件一和活动支撑件二,其中,所述活动支撑件一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撑杆,所述两个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铰接柱和限位柱相连,所述第一铰接柱与限位柱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铰接柱;所述活动支撑件二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铰接孔;活动支撑件一通过第一铰接柱铰接于第二容器,通过第二铰接柱与活动支撑件二的一端构成铰接,活动支撑件二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一容器,所述限位柱用于防止活动支撑件二转动过度。

在一种方案中,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活动支撑件二、并与所述限位柱相适配的凹槽、弹簧以及插销,所述活动支撑件二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凹槽相连通,所述弹簧和插销分别设置于所述滑槽内,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滑槽的底部,另一端与所述插销相连,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插销的另一端延伸入所述凹槽,并与凹槽围成用于容纳所述限位柱的空腔,插销上用于接触所述限位柱的面为弧形面。

在另一种方案中,所述锁紧机构包括锁紧片、弹簧以及挡板,所述锁紧片包括用于扳动的把手、用于传动的传动件、用于卡住所述活动支撑件二的横档,传动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活动支撑件一的外侧,另一端与所述横档的一端相连,横档的另一端向着活动支撑件一的内侧延伸,所述把手与所述传动件相连,挡板固定于活动支撑件一的外侧,弹簧设置于把手与挡板之间,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优选的,所述活动支撑件二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柱相适配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把手、传动件及横档构成z字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横档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活动支撑件一宽度的一半。有利于锁得更牢靠。

另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折叠机构包括活动支撑件一和活动支撑件二,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活动支撑件一一端的凸轮、及设置于所述活动支撑件二的插销,所述插销的一端通过弹簧与活动支撑件二相连,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凸轮的轮廓包括一段圆弧及与所述圆弧相连的凹槽,所述活动支撑件二铰接于所述凸轮,且凸轮与插销构成高副,所述活动支撑件一和活动支撑件二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当活动支撑件一与活动支撑件二相互平行时,所述插销插入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防止活动支撑件二转动过度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活动支撑件一上设置所述凸轮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凹槽设置于活动支撑件一与活动支撑件二铰接位置的上方。

在第二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折叠机构包括活动支撑件和转轮,所述活动支撑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容器,活动支撑件内设置有滑槽,所述转轮设置于所述滑槽内,并通过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一容器,所述锁紧机构设置于所述滑槽内,当所述第一容器展开到位时,所述转轮卡入所述锁紧机构中。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弧形结构的弹簧片、及分别设置于弹簧片两端的挡块,所述两个挡块上相互对立的面均为倾斜面,倾斜面用于引导所述转轮卡入所述弹簧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滑槽为凸字形结构。

在第三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折叠机构包括活动支撑件,所述锁紧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一容器,所述活动支撑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容器,活动支撑件用于在所述第一容器展开到位后,可拆卸的与锁紧机构相连,并支撑所述第一容器。

一种方案中,所述锁紧机构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容器的凹槽或设置于所述第一容器、且具有凹槽的块体,所述活动支撑件的一端通过插入所述凹槽内实现对第一容器的支撑。

另一种方案中,所述活动支撑件上远离所述第一容器的一端设置有槽口或通孔,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卡扣、把手以及弹簧,所述卡扣铰接于支座,所述支座固定于所述第一容器的外侧壁,所述把手的一端与所述卡扣的一端相连,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把手与所述外侧壁之间,并处于压缩状态,卡扣的另一端在弹簧的作用下穿过所述槽口或通孔,并压紧所述外侧壁。

优选的,所述卡扣采用的是l形结构,且卡扣的端面为弧形,用于引导活动支撑件靠近和/或接触第一容器的外侧壁并锁紧。

优选的,所述把手与所述卡扣的夹角为钝角。更省力。

优选的,所述活动支撑件为板状或杆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优选方案为,所述升降装置采用的气压杆或液压杆,所述气压杆或液压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

在另一种方案中,所述升降装置为竖直升降装置,所述竖直升降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容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器相连,竖直升降装置用于引导第一容器竖直升/降,及在展开到位后支撑第一容器。

可选的,所述竖直升降装置包括至少三根竖直固定于所述第二容器的支柱,所述支柱设置有滑槽和限位槽,所述滑槽与所述限位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容器的侧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适配的滑块,且所述滑块分别卡设于所述滑槽内,第一容器通过滑块与滑槽的配合实现展开和折叠,当展开到位后,第一容器上的各滑块分别卡入对应的限位槽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拖把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拖把桶,具有独立的清水单元和清洗单元,且二者相互分离,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减少单次清洗平板拖把所需的清水量,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清水消耗量大的问题;

2、本拖把桶中,用于装清水的第一容器具有折叠和展开功能,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小本拖把桶的整体体积,使得本拖把桶体积小巧,非常有利于收纳,同时也有利于转移和运输;另一方面,从清水出口流出的清水,可以直接作用到在挤水装置处上下剐蹭的平板拖把上,避免清水浪费,此外,还有利于增加清水出口处的出水压力,使得对平板拖把的冲洗效果更好、清洗效率更高,尤其是对于重力出水的情况,可以有效提高冲洗效果。

3、本拖把桶中,利用升降装置,既可以方便的实现第一容器的折叠和展开功能,又可以使第一容器稳定于清水出口稳定于高于挤水装置的位置处,使得本拖把桶的结构更稳定,以便本拖把桶可以顺利的实现对平板拖把的清洗,且清洗过程中,不需要用手支撑第一容器,非常的方便、省力。

4、本拖把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成本低,且升降装置结构多样,适用面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的左视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的右视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主视图的透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中,活动支撑件一与活动支撑件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中,活动支撑件一与活动支撑件二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中,活动支撑件二锁紧后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中,升降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右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展开后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中,活动支撑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中,锁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展开到位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展开后的主视图。

图17为图1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i。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展开后的主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展开后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提供的一种拖把桶,展开后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第一容器101,清水出口102,拉手103,加水口104,铰接头105,

第二容器201,挤水装置202,缺口203,

升降装置301,

活动支撑件401,活动支撑件一402,活动支撑件二403,支撑杆404,第一铰接柱405,限位柱406,第二铰接柱407,弹簧408,插销409,凹槽410,滑槽411,铰接孔412,挡板413,把手414,传动件415,横档416,凸轮417,圆弧418,限位块419,转轮420,转轴421,弹簧片423,挡块424,倾斜面425,通孔426,卡扣427,支座428,支柱429,限位槽430,滑块431,

气压杆或液压杆5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拖把桶,包括用于装清水的第一容器101、用于清洗平板拖把的第二容器201、及升降装置301,所述第一容器101设置有清水出口102,第二容器201设置有用于挤水的挤水装置202;冲洗平板拖把时,第一容器101向上展开并通过升降装置301稳定于所述清水出口102高于所述挤水装置202的位置处;冲洗完毕后,第一容器101通过向下进行折叠,恢复到初始时的位置,并通过第二容器201进行支撑,即利用第二容器201支撑折叠后的第一容器101,从而减小体积,以便收纳;即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具有折叠和展开两种状态,相比与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拖把桶,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中,具有独立的清水单元(即第一容器101)和清洗单元(即第二容器201),通过将二者分离,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放出第一容器101中适量的清水冲洗平板拖把,且冲洗后的污水可以自动收集到第二容器201中,在这个过程中,单次清洗平板拖把所需的清水较少,可以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清水消耗量大的问题;

第二、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中,用于装清水的第一容器101具有折叠和展开功能(即升降功能),在不需要利用清水冲洗平板拖把时,第一容器101处于折叠状态,从而可以大大减小本拖把桶的整体体积,使得本拖把桶体积小巧,非常有利于收纳,同时也有利于转移和运输;在需要利用清水冲洗平板拖把时,第一容器101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向上展开,并使得第一容器101中的清水出口102稳定于高于挤水装置202的位置处,一方面,从清水出口102流出的清水,可以直接作用到在挤水装置202处上下剐蹭的平板拖把上,既有利于对平板拖把进行湿润和冲洗,又可以避免清水浪费;另一方面,在第一容器101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容器101的整体位置高度被抬高,使得从清水出口102排出的清水可以从平板拖把及挤水装置202的上方进行冲洗,既便于通过清水出口102出水,又有利于增加清水出口102处的出水压力,使得对平板拖把的清洗(或称为冲洗)效果更好、清洗效率更高,尤其是对于重力出水的情况,可以有效提高冲洗效果。

第三、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利用升降装置301,既可以方便的实现第一容器101的折叠和展开功能,又可以使第一容器101稳定于清水出口102稳定于高于挤水装置202的位置处,使得本拖把桶的结构更稳定,以便本拖把桶可以顺利的实现对平板拖把的清洗,且清洗过程中,不需要用手支撑第一容器101,非常的方便、省力。

第四、在本拖把桶的使用过程中,当第一容器101展开并稳定之后,可以正好位于挤水装置202的一侧,使得第一容器101的侧壁可以实现对挤水装置202一侧的封闭,当平板拖把压紧在挤水装置202上,并在外力作用上下移动,实现清洗和脱水时,可以有效避免或阻挡液体飞溅。

可以理解,清水出口102可以直接与第一容器101内的清水相连通,也可以通过软管、通道等与第一容器101内的清水间接相连通,且挤水装置202可以采用现有的挤水装置202,如刮水板等;此外,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容器201既可以仅用于清洗平板拖把(例如,冲洗后的污水经由第二容器201流入专门用于储存污水的第三容器中),又可以同时具有清洗平板拖把和储存污水的功能(例如,第二容器201的部分空间用于清洗平板拖把,另一部分空间用于储存污水),即第二容器201内可以仅设置清洗区,也可以同时设置清洗区和污水区,这里不再赘述。

为了进一步简化结构,使得本拖把桶折叠之后的体积更小巧,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二容器201包括一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容器101的缺口203或内部空腔,所述第一容器101折叠后容纳于所述缺口203或内部空腔中,既美观,又可以大大减小体积;第一容器101展开后位于所述缺口203或内部空腔的上方,以便冲洗平板拖把。

作为举例,如图1或图2或图3或图4所示,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二容器201为l形结构,所述第一容器101为长方体形结构,第一容器101的大小与第二容器201缺口203处的大小相匹配,使得第一容器101折叠后可以与第二容器201构成完整的长方体形结构,即美观、大方,又便于收纳和输运;可以理解,第一容器101和第二容器201还可以具有其它形状和结构,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为便于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更省力的实现第一容器101的折叠和展开,在优选的方案中,第一容器101上还设置有用于进行提拉的拉手103及用于加入清水的加水口104,如图1或图2或图3所示,当第一容器101展开到位后(通常是展开到水平位置,后文不再赘述),拉手103和加水口104分别位于第一容器101的上表面。

第一容器101相对于第二容器201实现展开和折叠的方式有很多,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容器101铰接于所述第二容器201,第一容器101通过相对于第二容器201转动实现展开和折叠,即第一容器101可以通过相对于第一容器101与第二容器201之间的铰接头105转动,实现展开和折叠功能(即实现翻折功能)。

根据上述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优选方案中,所述升降装置301包括折叠机构和锁紧机构,所述折叠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容器101展开时相对于所述第二容器201转动或展开,及用于在所述第一容器101展开到位后支撑所述第一容器101,所述锁紧机构用于在所述第一容器101展开到位后锁紧所述折叠机构,防止所述折叠机构转动或折叠,使得折叠机构可以为第一容器101提供稳定的支撑,确保展开后的第一容器101可以稳定的静止于既定位置(例如水平位置);由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器101是通过转动实现的展开和折叠,故在本方案中,在第一容器101展开的过程中,折叠机构既可以跟随者第一容器101的展开过程转动,又可以跟随者第一容器101的展开过程同步展开(包括转动,如在转动的同时同步完成伸展)。

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折叠机构包括至少两根活动支撑件401,各活动支撑件401之间相互铰接,且位于两端的支撑件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容器101和第二容器201,所述锁紧机构用于在第一容器101展开到位后锁紧相邻两活动支撑件401,避免活动支撑件401之间的相对位置再发生变动,影响对第一容器101的支撑效果。

作为举例,如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方案中,所述折叠机构包括两根活动支撑件401,分别为活动支撑件一402和活动支撑件二403,其中,所述活动支撑件一402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撑杆404,如图6所示,所述两个支撑杆404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铰接柱405和限位柱406相连,所述第一铰接柱405与限位柱406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铰接柱407;所述活动支撑件二40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铰接孔412;活动支撑件一402通过第一铰接柱405铰接于第二容器201,通过第二铰接柱407与活动支撑件二403的一端构成铰接,活动支撑件二403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一容器101,所述限位柱406用于防止活动支撑件二403转动过度;即,在展开的过程中,当第一容器101转动到位后,所述活动支撑件一402和活动支撑件二403分别转到竖直位置并共线,从而为第一容器101提供稳定的支撑,此时,限位柱406正好与活动支撑件二403相接触,从而防止活动支撑件一402与活动支撑件二403之间再相对转动,达到限位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方案中,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弹簧408、插销409以及设置于所述活动支撑件二403、并与所述限位柱406相适配的凹槽410,所述活动支撑件二403设置有滑槽411(或称为滑孔),所述滑槽411与所述凹槽410相连通,所述弹簧408和插销409分别设置于所述滑槽411内,弹簧408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滑槽411(例如,固定于滑槽411的底部),另一端与所述插销409相连,弹簧408处于压缩状态,插销409的另一端延伸入所述凹槽410,并与凹槽410围成用于容纳所述限位柱406的空腔,以便在展开到位时,可以将限位柱406卡入所述空腔内,实现锁紧,插销409上用于接触所述限位柱406的面为弧形面,如图图6及图7所示,弧形面的设置有利于在锁紧时,通过限位柱406为插销409施加向上的应力分量,驱动插销409向上移动,从而引导限位柱406进入所述空腔,实现锁闭;在解锁时,在外力的作用下,通过限位柱406为插销409施加向上的应力分量,驱动插销409向上移动,从而引导限位柱406离开所述空腔,完成解锁。

拖把桶中所设置的升降装置301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通常可以采用一套升降装置301和两套升降装置301,作为举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中所设置有一套升降装置301,可以理解,当拖把桶中设置多套升降装置301时,也能实现相同的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拖把桶,处于折叠状态(即初始状态)时,如图4所示,第一容器101正好填充第二容器201上预留的缺口203,且第二容器201支撑第一容器101;在需要展开时,使用者通过拉手103向上提拉第一容器101,使得第一容器101相对于第二容器201转动,在这个过程中,升降装置301同步转动并展开,当第一容器101转到水平位置时(即转过90度时)转动到位,此时,升降装置301正好处于竖直方向,如图1及图2及图7所示,且限位柱406恰好卡入所述凹槽410中,实现锁紧,通过升降装置301可以为第一容器101提供稳定的支撑;在需要折叠时,使用者只需一手握持拉手103,另一只手握持向内轻压活动支撑件一402或活动支撑件二403,使得限位柱406退出所述凹槽410即可完成解锁,然后慢慢放下第一容器101即可完成折叠,使得拖把桶恢复到初始时的状态,以便下次使用。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铰接,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铰接柱与铰接孔412的配合实现,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中,升降装置301采用的是另一种结构的锁紧机构,该锁紧机构包括锁紧片、弹簧408以及挡板413,所述锁紧片包括用于扳动的把手414、用于传动的传动件415、用于卡住所述活动支撑件二403的横档416,传动件415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活动支撑件一402的外侧,另一端与所述横档416的一端相连,横档416的另一端向着活动支撑件一402的内侧延伸,所述把手414与所述传动件415相连,挡板413固定于活动支撑件一402的外侧,弹簧408设置于把手414与挡板413之间,且弹簧408处于压缩状态。如图8所示,在弹簧408的作用下,传动件415压紧在活动支撑件一402的外侧面上,从而达到限位的目的,横档416横向挡在设置有活动支撑件二403的一侧;在展开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以手动扳动把手414,使得横档416远离活动支撑件一402,以便活动支撑件二403可以靠近并接触限位柱406;当展开到位后,限位柱406与活动支撑件二403相接触,且活动支撑件一402与活动支撑件二403共线(均在竖直方向),此时,放开把手414,使得锁紧机构在弹簧408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如图9所示,使得活动支撑件二403正好被夹持在限位柱406与横档416之间,从而达到锁紧的目的。

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活动支撑件二403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柱406相适配的凹槽410,以便容纳所述限位柱406,有利于活动支撑件二403恰好转动到并停留在与活动支撑件一402平行或共线的位置处,从而更好的支撑第一容器101。

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把手414、传动件415及横档416可以构成z字形结构,如图8或图9所示。

为使本锁紧机构锁闭效果更好,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横档416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活动支撑件一402宽度的一半,有利于横档416更好的限制活动支撑件二403相对于活动支撑件401转动,使得锁闭效果更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中,采用的是另一种结构的升降装置301,该升降装置301中,所述折叠机构包括活动支撑件一402和活动支撑件二403,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活动支撑件一402一端的凸轮417、及设置于所述活动支撑件二403的插销409,所述插销409的一端通过弹簧408与活动支撑件二403相连,弹簧408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凸轮417的轮廓包括一段圆弧418及与所述圆弧418相连的凹槽410,所述活动支撑件二403铰接于所述凸轮417,且凸轮417与插销409构成高副,所述活动支撑件一402和活动支撑件二403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容器101和第二容器201,当活动支撑件一402与活动支撑件二403相互平行时,所述插销409插入所述凹槽410内,如图10及图11所示。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在进行展开的过程中,升降装置301中的活动支撑件一402与活动支撑件二403相对转动,且插销409在弹簧408的压力作用下紧贴凸轮417的轮廓,并沿着凸轮417的轮廓移动,当展开到位时,插销409正好卡入所述凹槽410中,实现锁闭;在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凹槽410设置于活动支撑件一402与活动支撑件二403铰接位置的上方,从而使得展开到位,且插销409正好卡入凹槽410中后,第一容器101对升降装置301的压力沿竖直方向向下,从而有利于升降装置301更稳定,更有利于提供稳定的支撑。

如图10所示,在进一步的方案中,还包括用于防止活动支撑件二403转动过度的限位块419,所述限位块419设置于所述活动支撑件一402上设置所述凸轮417的一端,当展开到位时,限位块419正好可以阻挡活动支撑件二403继续转动,从而有利于插销409顺利插入凹槽410中,实现锁闭。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升降装置301,结构更加简单、紧凑,成本更低,且稳定的实现折叠、展开以及支撑功能,符合本拖把桶的需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4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中,采用的是另一种结构的升降装置301,该升降装置301中,所述折叠机构包括活动支撑件401和转轮420,如图12及腿15所示,所述活动支撑件401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容器201,活动支撑件401内设置有滑槽411,所述转轮420设置于所述滑槽411内,并通过转轴421固定于所述第一容器101,所述锁紧机构设置于所述滑槽411内,当所述第一容器101展开到位时,所述转轮420卡入所述锁紧机构中,实现锁闭。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中,当第一容器101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活动支撑件40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容器201的两侧,在展开的过程中,随着第一容器101转动角度的增加、及位置的升高,活动支撑件401也逐渐转向竖直方向,且活动支撑件401内的转轮420也沿着滑槽411的长度方向逐渐升高,当展开到位时,所述活动支撑件401处于竖直方向,且转轮420正好卡入锁紧机构中,从而为第一容器101提供稳定的支撑。

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弧形结构的弹簧片423、及分别设置于弹簧片423两端的挡块424,所述两个挡块424上相互对立的面均为倾斜面425,倾斜面425用于引导所述转轮420卡入所述弹簧408的内部;如图14及图15所示,弹簧片423具有弹性,当转轮420从下往上移动时,首先接触并挤压挡块424上的倾斜面425,并逐渐使得弹簧片423变形扩张,从而使得转轮420卡入弹簧408的内部;当转轮420卡入弹簧408的内部后,作用在挡块424上的挤压力消失,整个锁紧机构在弹簧408的作用下恢复初始时的状态;此时,挡块424可以为转轮420提供竖直向上的支撑力,从而实现对第一容器101的支撑;在需要折叠时,需要使用者用力向下挤压拉手103,使得转轮420作用在挡块424上压力激增,使得弹簧片423变形扩张,从而挡块424可以从弹簧片423的内部退出,实现折叠。

如图13所示,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滑槽411采用的是凸字形结构,便于安装转轮420和转轴421。

实施例5

本实施例5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中,采用的是另一种结构的升降装置301,该升降装置301中,所述折叠机构包括活动支撑件401,所述锁紧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一容器101,所述活动支撑件401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容器201,活动支撑件401用于在所述第一容器101展开到位后,可拆卸的与锁紧机构相连,并支撑所述第一容器101。即,在本方案中,活动支撑件401的一端时铰接的,另一端是自由的,当拖把桶处于折叠状态时,活动支撑件401可以收纳在第二容器201内,也可以放置在第二容器201的外侧壁处,当拖把桶中的第一容器101展开到位后,使用者只需手动转动活动支撑件401,并将活动支撑件401的自由端与锁紧机构即可,使得活动支撑件401可以固定在第一容器101与第二容器201之间,并支撑第一容器101;在需要折叠时,只需手动将活动支撑件401与锁紧机构分开即可,非常的简单、方便;此外,采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升降装置301,当第一容器101展开到位后,活动支撑件401不需要处于竖直方向即可实现对第一容器101的稳定支撑,即允许活动支撑件401可以适当倾斜。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优选方案中,所述锁紧机构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容器101的凹槽410或设置于所述第一容器101、且具有凹槽410的块体,所述活动支撑件401的一端通过插入所述凹槽410内实现对第一容器101的支撑;在展开到位后,使用者只需将活动支撑件401的自由端插入凹槽410中即可实现对活动支撑件401的固定,从而使得活动支撑件401可以稳定的支撑第一容器101。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优选方案中,所述活动支撑件401上远离所述第一容器101的一端设置有槽口(即未贯穿活动支撑件401)或通孔426,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卡扣427、把手414以及弹簧408,所述卡扣427铰接于支座428,所述支座428固定于所述第一容器101的外侧壁,所述把手414的一端与所述卡扣427的一端相连,所述弹簧408设置于所述把手414与所述外侧壁之间,并处于压缩状态,卡扣427的另一端在弹簧408的作用下穿过所述槽口或通孔426,并压紧所述外侧壁。

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427采用的是l形结构,且卡扣427的端面为弧形,用于引导活动支撑件401靠近和/或接触第一容器101的外侧壁并实现锁紧。在使用本锁紧机构时,使用者可以手动将活动支撑件401的自由端插入卡扣427与第一容器101的外侧壁之间,实现锁紧,在需要折叠时,使用者通过挤压把手414,利用杠杆原理使得卡扣427的另一端翘起,并脱离活动支撑件401上槽口或通孔426,从而可以方便的实现活动支撑件401与锁紧机构的分离,从而完成折叠。

如图17所示,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把手414与所述卡扣427的夹角为钝角,以便更省力。

在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活动支撑件401可以为板状或杆状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6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中,采用的是另一种结构的升降装置301,所述升降装置301采用的气压杆或液压杆501,所述气压杆或液压杆501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容器101和第二容器201;当第一容器101展开到位时(即展开到水平位置时),气压杆与液压杆501正好处于最大伸长量,如图18所示,根据此时的受理分析可知,气压杆或液压杆501可以使第一容器101稳定于水平位置。

气压杆或液压杆501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通常可以采用1-2根气压杆或液压杆501;可以理解,所述气压杆和液压杆50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气压杆和液压杆50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7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拖把桶中,第一容器101通过相对于第二容器201竖直升/降实现展开和折叠,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器101通过升降装置301与第二容器201相连。

在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升降装置301采用的是竖直升降装置301,所述竖直升降装置30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容器101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器201相连,竖直升降装置301用于引导第一容器101竖直升/降,及在第一容器101展开到位后支撑第一容器101。

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竖直升降装置301包括至少三根竖直固定于所述第二容器201的支柱429,所述支柱429设置有滑槽411和限位槽430,所述滑槽411与所述限位槽430相连通,所述第一容器101的侧壁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滑槽411相适配的滑块431,且所述滑块431分别卡设于所述滑槽411内,第一容器101通过滑块431与滑槽411的配合实现展开和折叠,当展开到位时,第一容器101上的各滑块431分别卡入对应的限位槽430中。作为举例,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器201分别设置有四根支柱429,且四根支柱429成矩形排布,所述第一容器101设置在所述四根支柱429之间,并分别通过四个滑块431与所述四根支柱429相连;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容器101中的滑块431分别位于各滑槽411的最下方,在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容器101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滑槽411上升,当移动到滑槽411的最上方时,在外力的作用下横向移动一段距离,使得各滑块431可以分别卡入对应的限位槽430中,如图20所示,以便对第一容器101提供稳定的支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