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健枕头。
背景技术:
人类睡眠时间占整个一生近三分之一,良好的睡眠是人们保证自身健康的前提,传统的枕头就是在包裹面料内设置填充物,填充物采用棉花等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些保健枕头问世,如专利号为200820163168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保健枕头,其包括包裹面料以及包裹面料内的填充物,填充物底部与包裹面料之间设有中药保健垫,上述结构的保健枕头在使用过程中,位于填充物底部的中药保健垫中的中药效果难以在使用过程中直接作用到枕头使用者身体上,保健效果一般,且使用舒适度低,需要枕头使用者自己的体温来加热保健枕头,从而使中药保健垫内的中药效果挥发出来,局限性较大,由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舒适度高且保健效果好的保健枕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保健枕头,包括包裹面料(1)以及包裹面料(1)内水平放置的中药保健垫(2),所述中药保健垫(2)由两层边缘相互粘结的上透气面料(4)和下透气面料(5)构成,所述上透气面料(4)和下透气面料(5)之间设置有若干矩阵排列的中药组(6),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面料(1)内且位于中药保健垫(2)上下两侧均填充有填充物(3),所述包裹面料(1)内底部设置有长方体状的中空板(11),所述中空板(11)内部设置有内腔(12),所述中空板(11)上表面均匀排列设置有若干与内腔(12)连通的透气孔(13),所述包裹面料(1)外侧设置有用于供热气至内腔(12)中的供热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保健枕头包括包裹面料(1)以及包裹面料(1)内水平放置的中药保健垫(2),中药保健垫(2)由两层边缘相互粘结的上透气面料(4)和下透气面料(5)构成,上透气面料(4)和下透气面料(5)之间设置有若干矩阵排列的中药组(6),其中中药组(6)的成分包括了菊米、竹炭颗粒、独活等,在使用过程中,枕头使用者睡在枕头上之后,由供热组件工作并通入热气至内腔(12)中,在中空板(11)上表面均匀排列设置有若干与内腔(12)连通的透气孔(13),在包裹面料(1)内且位于中药保健垫(2)上下两侧均填充有填充物(3),中空板(11)设置在包裹面料(1)内水平放置的中药保健垫(2)下方,通过若干设置在中空板(11)上表面的透气孔(13)缓慢的向上均匀的排出热气,热气上升后依次通过填充物(3)及中药保健垫(2),一方面对枕头进行加热,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靠枕头使用者自身体温来加热保健枕头,以提高枕头使用者在使用枕头睡眠时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上升的热气对中药保健垫(2)加热后,附带中药气味的热气上升透过填充物(3)和包裹面料(1)直接作用于枕头使用者的身体,提高了在使用过程中对枕头使用者的保健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舒适度高且保健效果好的保健枕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供热组件包括供热箱(21),所述供热箱(21)内部设置有若干电加热板(22),所述供热箱(21)底部设置有进气管(23),所述供热箱(21)顶部设置有出气管(24),所述出气管(24)外侧壁上设置有电动马达(25),所述电动马达(25)的输出端沿水平方向连接有驱动轴(26),所述驱动轴(26)远离电动马达(25)的一端贯穿出气管(24)外侧壁后延伸至出气管(24)内部,所述驱动轴(26)侧壁上沿周向设置有扇叶(27),所述出气管(24)远离供热箱(21)的一端连接有导气管(28),所述导气管(28)远离出气管(24)的一端依次贯穿包裹面料(1)和中空板(11)后与内腔(12)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动马达(25)的驱动作用下,其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轴(26)转动,带动设置在驱动轴(26)侧壁上的扇叶(27)转动,空气从设置在供热箱(21)底部的进气管(23)进入到供热箱(21)内部,电加热板(22)通电后对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在扇叶(27)的转动带动下,通过导气管(28)送入到中空板(11)的内腔(12)中,通过若干设置在中空板(11)上表面的透气孔(13)缓慢的向上均匀的排出热气,热气上升后依次通过填充物(3)及中药保健垫(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若干电加热板(22)沿高度方向彼此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在供热箱(21)内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空气进入到供热箱(21)内部的加热效率,将若干电加热板(22)沿高度方向彼此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在供热箱(21)内侧壁上,电加热板(22)通电后对由下而上的空气进行均匀快速的加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气孔(13)处设置有滤孔呈蜂窝状的滤网(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防止填充物(3)从中空板(11)上表面均匀排列设置的若干透气孔(13)处进入到内腔(12)中,在透气孔(13)处设置有滤孔呈蜂窝状的滤网(14),方便热气从透气孔(13)处上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填充物(3)为竹炭颗粒保健填充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枕头使用者在使用保健枕头睡眠时的舒适度,将填充物(3)设置为竹炭颗粒保健填充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中空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保健枕头,包括包裹面料1以及包裹面料1内水平放置的中药保健垫2,所述中药保健垫2由两层边缘相互粘结的上透气面料4和下透气面料5构成,所述上透气面料4和下透气面料5之间设置有若干矩阵排列的中药组6,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包裹面料1内且位于中药保健垫2上下两侧均填充有填充物3,所述包裹面料1内底部设置有长方体状的中空板11,所述中空板11内部设置有内腔12,所述中空板11上表面均匀排列设置有若干与内腔12连通的透气孔13,所述包裹面料1外侧设置有用于供热气至内腔12中的供热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保健枕头包括包裹面料1以及包裹面料1内水平放置的中药保健垫2,中药保健垫2由两层边缘相互粘结的上透气面料4和下透气面料5构成,上透气面料4和下透气面料5之间设置有若干矩阵排列的中药组6,其中中药组6的成分包括了菊米、竹炭颗粒、独活等,在使用过程中,枕头使用者睡在枕头上之后,由供热组件工作并通入热气至内腔12中,在中空板11上表面均匀排列设置有若干与内腔12连通的透气孔13,在包裹面料1内且位于中药保健垫2上下两侧均填充有填充物3,中空板11设置在包裹面料1内水平放置的中药保健垫2下方,通过若干设置在中空板11上表面的透气孔13缓慢的向上均匀的排出热气,热气上升后依次通过填充物3及中药保健垫2,一方面对枕头进行加热,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靠枕头使用者自身体温来加热保健枕头,以提高枕头使用者在使用枕头睡眠时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上升的热气对中药保健垫2加热后,附带中药气味的热气上升透过填充物3和包裹面料1直接作用于枕头使用者的身体,提高了在使用过程中对枕头使用者的保健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舒适度高且保健效果好的保健枕头。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供热组件包括供热箱21,所述供热箱21内部设置有若干电加热板22,所述供热箱21底部设置有进气管23,所述供热箱21顶部设置有出气管24,所述出气管24外侧壁上设置有电动马达25,所述电动马达25的输出端沿水平方向连接有驱动轴26,所述驱动轴26远离电动马达25的一端贯穿出气管24外侧壁后延伸至出气管24内部,所述驱动轴26侧壁上沿周向设置有扇叶27,所述出气管24远离供热箱21的一端连接有导气管28,所述导气管28远离出气管24的一端依次贯穿包裹面料1和中空板11后与内腔12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动马达25的驱动作用下,其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轴26转动,带动设置在驱动轴26侧壁上的扇叶27转动,空气从设置在供热箱21底部的进气管23进入到供热箱21内部,电加热板22通电后对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在扇叶27的转动带动下,通过导气管28送入到中空板11的内腔12中,通过若干设置在中空板11上表面的透气孔13缓慢的向上均匀的排出热气,热气上升后依次通过填充物3及中药保健垫2。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若干电加热板22沿高度方向彼此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在供热箱21内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空气进入到供热箱21内部的加热效率,将若干电加热板22沿高度方向彼此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在供热箱21内侧壁上,电加热板22通电后对由下而上的空气进行均匀快速的加热。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透气孔13处设置有滤孔呈蜂窝状的滤网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防止填充物3从中空板11上表面均匀排列设置的若干透气孔13处进入到内腔12中,在透气孔13处设置有滤孔呈蜂窝状的滤网14,方便热气从透气孔13处上升。
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填充物3为竹炭颗粒保健填充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枕头使用者在使用保健枕头睡眠时的舒适度,将填充物3设置为竹炭颗粒保健填充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