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人体工程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疲劳椅靠。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长时间驾驶车辆和长时间坐立的人群越来越多,患有腰椎和颈椎疾病的人也随之增加。长时间驾驶车辆和长时间坐立容易引起颈部和腰部疲劳,其主要原因为:一、人体在传统的椅子或者汽车座椅上处于坐姿时,由于需要保持工作状态或驾驶车辆,人体的上半部分始终处于前倾状态,人体的头部重量靠颈椎向下传递,上半身重量主要通过腰椎向下传递到臀部,颈椎和腰椎长时间要受到向下重力的压迫;二、由于人的体型差异较大,而传统的椅子以及汽车座椅的尺寸基本上是固定的,一般无法根据体型差异进行调整,保持人体最佳的受力状态。而现有的防疲劳椅靠一般为腰垫、头枕、散热坐垫等应用于人体单一部位的产品,只能够部分缓解人体腰部或颈部等部位,防疲劳效果不佳。因此,我们提出一种防疲劳椅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疲劳椅靠,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现有的防疲劳椅靠一般为腰垫、头枕、散热坐垫等应用于人体单一部位的产品,只能够部分缓解人体腰部或颈部等部位,防疲劳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疲劳椅靠,包括主框架、腰托和肘托,所述主框架的前侧安装有腰托,所述主框架的左右两侧壁均安装有肘托,所述主框架的前侧安装有背托且背托位于腰托的上方,所述主框架的顶部安装有头托,所述主框架的底部安装有辅助支撑,所述主框架包括横杆、竖杆和弯头,所述横杆的数目为两组,两组横杆之间设置有竖杆且竖杆的数目为两组,所述横杆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螺纹安装有弯头,所述弯头靠近竖杆的一侧通过螺纹与距离最近一组竖杆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腰托包括腰托板、腰托联结板、下支撑杆和上支撑杆,所述腰托联结板的前侧壁铰接有腰托板且腰托板的数目为两组,所述腰托联结板的后侧壁通过紧固螺钉安装有下支撑杆,所述腰托联结板的后侧壁通过活动套安装有上支撑杆且上支撑杆位于下支撑杆的上方,所述下支撑杆的后侧壁由主框架的前侧壁支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肘托包括肘托板、支撑杆和支撑杆调节机构,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铰接有肘托板,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铰接有支撑杆调节机构,两组支撑杆调节机构靠近主框架的一侧通过紧固螺钉分别与主框架的左右两侧壁活动连接,上支撑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组支撑杆调节机构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背托包括背托板和背托联结板,所述背托联结板的前侧壁铰接有背托板,所述头托包括头托板、头托联结板、头托前后调整装置和头托上下调整装置,所述头托联结板的前侧壁铰接有头托板,所述头托联结板的后侧壁安装有头托前后调整装置,所述头托前后调整装置的底部安装有头托上下调整装置,所述头托上下调整装置的后侧壁与主框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背托联结板的顶部与头托上下调整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辅助支撑包括u形杆和套状连接件,所述套状连接件套装于主框架的底部,所述套状连接件的后侧壁安装有u形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疲劳椅靠,通过可根据人体坐姿自动调整旋转角度的腰托、背托、肘托、头托和辅助支架,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将人体头部和上半身重量通过上述着力点改变方向后,分散传递给主框架,再通过主框架传递给坐椅,能够有效减轻人体腰椎和颈椎受力,达到防疲劳的目的,对于人体多部位的有效支撑,能够全面缓解人体保持坐姿时颈、腰部受压力过于集中导致的疲劳,确保椅靠的防疲劳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疲劳椅靠,通过可调节的腰托、肘托和头托,分别对其位置和角度进行调整,针对不同体型人体,使得有体型差别的人体腰椎、颈椎都能达到最小受力状态,满足多种体型人群的不同需要。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疲劳椅靠,通过主框架和辅助支撑,在使用时,椅靠被放置在人体后背和坐椅之间,使得人体与坐椅靠背之间留有间隙,并不直接接触,人体后背散发的热量能通过间隙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促进人体对外散热,防止久坐出汗,提高人体舒适感。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疲劳椅靠,通过可向上翻转的肘托和辅助支撑,以及可拆卸的头托,可以快速地折叠,方便携带,适合多种汽车坐椅和普通办公坐椅。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疲劳椅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疲劳椅靠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疲劳椅靠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疲劳椅靠的腰托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疲劳椅靠的肘托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框架;101、横杆;102、竖杆;103、弯头;2、腰托;201、腰托板;202、腰托联结板;203、下支撑杆;204、上支撑杆;3、肘托;301、肘托板;302、支撑杆;303、支撑杆调节机构;4、背托;401、背托板;402、背托联结板;5、头托;501、头托板;502、头托联结板;503、头托前后调整装置;504、头托上下调整装置;6、辅助支撑;601、u形杆;602套状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防疲劳椅靠,包括主框架1、腰托2和肘托3,所述主框架1的前侧安装有腰托2,所述主框架1的左右两侧壁均安装有肘托3,所述主框架1的前侧安装有背托4且背托4位于腰托2的上方,所述主框架1的顶部安装有头托5,所述主框架1的底部安装有辅助支撑6,所述主框架1包括横杆101、竖杆102和弯头103,所述横杆101的数目为两组,两组横杆101之间设置有竖杆102且竖杆102的数目为两组,所述横杆101的左右两端均通过螺纹安装有弯头103,所述弯头103靠近竖杆102的一侧通过螺纹与距离最近一组竖杆10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通过主框架1和辅助支撑6,在使用时,椅靠被放置在人体后背和坐椅之间,使得人体与坐椅靠背之间留有间隙,并不直接接触,人体后背散发的热量能通过间隙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促进人体对外散热,防止久坐出汗,降低人体舒适感。
其中,所述腰托2包括腰托板201、腰托联结板202、下支撑杆203和上支撑杆204,所述腰托联结板202的前侧壁铰接有腰托板201且腰托板201的数目为两组,所述腰托联结板202的后侧壁通过紧固螺钉安装有下支撑杆203,所述腰托联结板202的后侧壁通过活动套安装有上支撑杆204且上支撑杆204位于下支撑杆203的上方,所述下支撑杆203的后侧壁由主框架1的前侧壁支撑。
其中,所述肘托3包括肘托板301、支撑杆302和支撑杆调节机构303,所述支撑杆302的一端铰接有肘托板301,所述支撑杆302的另一端铰接有支撑杆调节机构303,两组支撑杆调节机构303靠近主框架1的一侧通过紧固螺钉分别与主框架1的左右两侧壁活动连接,上支撑杆20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组支撑杆调节机构303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通过可调节的腰托2、肘托3和头托5,分别对其位置和角度进行调整,针对不同体型人体,使得有体型差别的人体腰椎、颈椎都能达到最小受力状态,满足多种体型人群的不同需要。
其中,所述背托4包括背托板401和背托联结板402,所述背托联结板402的前侧壁铰接有背托板401,所述头托5包括头托板501、头托联结板502、头托前后调整装置503和头托上下调整装置504,所述头托联结板502的前侧壁铰接有头托板501,所述头托联结板502的后侧壁安装有头托前后调整装置503,所述头托前后调整装置503的底部安装有头托上下调整装置504,所述头托上下调整装置504的后侧壁与主框架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背托联结板402的顶部与头托上下调整装置504的底部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通过可根据人体坐姿自动调整旋转角度的腰托2、背托4、肘托3、头托5和辅助支架6,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将人体头部和上半身重量通过上述着力点改变方向后,分散传递给主框架1,再通过主框架1传递给坐椅,能够有效减轻人体腰椎和颈椎受力,达到防疲劳的目的,对于人体多部位的有效支撑,能够全面缓解人体保持坐姿时颈、腰部受压力过于集中导致的疲劳,确保椅靠的防疲劳效果。
在一种防疲劳椅靠使用的时候,将防疲劳椅靠放置于座椅的上方,而后使用座椅,利用紧固螺钉拧松支撑杆调节机构303和主框架1之间的连接,上下移动支撑杆调节机构303,可调节腰托2和肘托3的位置,利用头托前后调节装置503和头托上下调节装置504,调节头托5的位置,利用分别与联结板、支撑杆铰接的腰托板201、肘托板301、背托板401和头托板501分别调节各托板的角度,针对不同体型人体,使得各具体型差别的人体腰椎、颈椎都能达到最小受力状态,满足多种体型人群的不同需要,可根据人体坐姿自动调整旋转角度的腰托2、背托4、肘托3、头托5和辅助支架6,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将人体头部和上半身重量通过上述着力点改变方向后,分散传递给主框架1,再通过主框架1传递给坐椅,能够有效减轻人体腰椎和颈椎受力,达到防疲劳的目的,对于人体多部位的有效支撑,能够全面缓解人体保持坐姿时颈、腰部受压力过于集中导致的疲劳,确保椅靠的防疲劳效果,同时在使用时,椅靠被放置在人体后背和坐椅之间,利用主框架1和辅助支撑6,使得人体与坐椅靠背之间留有间隙,并不直接接触,人体后背散发的热量能通过间隙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促进人体对外散热,防止久坐出汗,提高人体舒适感。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实用性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型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