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马桶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2996发布日期:2020-07-07 15:32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马桶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卫浴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功能马桶盖。



背景技术:

坐式马桶是一种常见的生活卫浴用具,而坐式马桶堵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人们通常会选用马桶专用皮揣,将马桶皮揣放入马桶内,利用真空吸水的原理将马桶内的杂物疏通或请专业的疏通人员进行疏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烦恼。虽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也有人设计出防堵马桶,例如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2860782a公开的一种防堵马桶,该专利通过在马桶体上盖设一个可按压的马桶盖,在马桶发生堵塞的时候通过压缩该马桶盖,使马桶内部的气压增大,利用压力将马桶内的堵塞异物压入下水管道内,从而使马桶得到疏通。但是该技术在实际应用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在马桶盖中部的橡胶凸块是向上凸出的,在人们不使用马桶的时候,一般都是将马桶盖向上翻起并靠设在马桶的水箱侧壁上,但是橡胶凸块影响马桶盖的使用,使马桶盖无法靠立放置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马桶盖,该马桶盖在保持其原有功能的同时,不仅可以对轻微堵塞的马桶实现疏通作用,而且还能为如厕者提供倚靠功能,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多功能马桶盖,包括:上盖和座圈,所述座圈为环形,所述上盖盖合在座圈的上部,且座圈与上盖的一端通过铰链件实现转动连接,所述上盖包括下压按钮、压缩弹簧和压力调节装置,在上盖的外壁开设有向上盖内壁方向延伸的空心腔室,且空心腔室的底壁开设有下通孔,所述下压按钮和压缩弹簧位于空心腔室内,所述下压按钮的纵向截面呈t型,且下压按钮下部外径小于下通孔的内径,所述压缩弹簧套设在下压按钮的下部外壁,且压缩弹簧卡设在下压按钮顶壁与空心腔室底壁之间;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套设在空心腔室的外侧,且下压按钮的底部与压力调节装置的顶部固定连接,在下压按钮的带动下,压力调节装置在座圈内环中做上下直线运动,在上盖的内壁上加工有环形的第一密封槽;在座圈的内壁上加工有与马桶上沿相接触的第二密封槽,在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内分别安装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空心腔室的横截面积介于上盖横截面积的1/4至1/3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包括靠背和压力板,压力板与下压按钮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靠背的顶部通过连接卡扣与压力板实现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靠背呈半椭圆形。

进一步地,在上盖内壁上还加工有压力调节装置导向槽,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导向槽位于空心腔室与第一密封槽之间,且压力调节装置上下往复运动时均位于压力调节装置导向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上盖上设有压力调节装置和下压按钮,并对上盖内侧、座圈下部内侧进行密闭性处理,使马桶处于密封状态,当马桶内产生堵塞问题时,无需使用其他工具进行疏通,只需将座圈、上盖依次盖合在马桶上,再反复按压下压按钮,由于下压按钮带动压力调节装置同步运动,就会增大马桶内部的空气压强产生压力,因此可以实现疏通马桶的目的,可有效解决马桶在疏通时又脏又累又费钱的烦恼;

2、本实用新型中压力板连接的靠背,不仅可以起到在马桶内做功实现负压的作用,还能在使用者进行如厕时,对使用者的背部起到支撑的作用,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可以提高如厕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特点,老人、孩子、妇女皆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4为图2的爆炸图;

图5为上盖中下压按钮进行下压时的状态图;

图6为座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上盖和座圈安装在马桶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盖、101下压按钮、102压缩弹簧、103压力调节装置、1031靠背、1032压力板、104空心腔室、1041下通孔、105第一密封槽、106压力调节装置导向槽、2座圈、201第二密封槽、202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多功能马桶盖,包括:上盖1和座圈2,所述座圈2为环形,在座圈2的内壁环形固定有四个垫块202,所述垫块202用来在座圈2与马桶上沿之间起支撑作用。所述上盖1盖合在座圈2的上部,且座圈2与上盖1的一端通过铰链件实现上盖1与座圈2之间的转动开合连接。

图2至图5所示,所述上盖1包括下压按钮101、压缩弹簧102和压力调节装置103,在上盖1的外壁中心处开设有向上盖1内壁方向延伸的空心腔室104,且空心腔室104的底壁开设有下通孔1041。在马桶堵塞时为了能够快速增压,所述空心腔室104的横截面积为上盖1横截面积的1/4至1/3之间。所述下压按钮101和压缩弹簧102位于空心腔室104内,所述下压按钮101的纵向截面呈t型,下压按钮101的顶部与空心腔室104的内径相匹配,且下压按钮101的顶部外径大于下通孔1041的内径,下压按钮101的下部外径小于下通孔1041的内径,且位于下压按钮101的下部位于下通孔1041内。所述压缩弹簧102的内径大于下通孔1041的内径,压缩弹簧102套设在下压按钮101的下部外壁,且压缩弹簧102卡设在下压按钮101顶壁与空心腔室104底壁之间,通过按压下压按钮101可使下压按钮101在下通孔1041内向下运动,通过设置压缩弹簧102可实现下压按钮101的自动复位,即下压按钮101向上运动。

所述压力调节装置103套设在空心腔室104的外侧,所述压力调节装置103的顶部与下压按钮101的底部通过螺栓实现固定连接,且压力调节装置103的下部能够从座圈2的内环穿过,通过下压按钮101能够带动压力调节装置103做上下往复直线运动。为了在马桶堵塞时,防止过大的压力调节装置103在向下运动时与污水相接触,所述压力调节装置103的最大高度设为上盖1高度的1.5倍至2倍之间,且所述压力调节装置103的最大横截面积小于座圈2的内环面积。所述压力调节装置103包括压力板1032和靠背1031,所述压力板1032是用来将靠背1031与空心腔室104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件,压力板1032的纵截面为中心下凹的板状,且中心下凹处套设在空心腔室104的外侧,压力板1032与下压按钮101的底部通过螺栓实现可拆卸式的固定连接。所述靠背1031可以采用硬质海棉,且靠背1031的纵截面呈圆台形,且上底面积大于下底面积,所述靠背1031的上底与压力板1032通过常见的连接卡扣实现可拆卸式连接,靠背1031的下底可用来为使用者的背部提供支撑,靠背1031通过材质的选择和形状的选择可以提高使用者在依靠时的舒适度。装配后,空心腔室104与压力板1032位于靠背1031的圆台形内部。为了延长靠背的使用寿命及使用者的舒适度,靠背1031可以选用实心结构,并在靠背1031内的中心处开设有用来容纳空心腔室104与压力板1032的腔室,靠背1031的实心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防止使用者依靠时产生形变。

以上盖1材料厚度h0为0.5cm,高度h1为6cm,空心腔室104深度h2为8cm,压力调节装置103高度h3为10cm为例进行介绍。当上盖1和座圈2盖合在马桶上沿时,压力调节装置103伸入马桶内仅4.5cm,因此,当马桶堵塞时,马桶内有足够大的空间用于压力调节装置103进行上下运动,并且在压力调节装置103向下运动时,也不会与污水相接触。

为了使上盖1与座圈2盖合时的密封性更好,在上盖1的内壁上加工有环形的第一密封槽105,所述第一密封槽105加工在空心腔室104与上盖1边缘之间,在第一密封槽105内安装有可拆卸的密封圈,当上盖1与座圈2盖合时,座圈2的上表面与第一密封槽105内的密封圈紧密配合,减少了马桶内部与马桶外部之间的缝隙。

如图6所示,为了使座圈2与马桶上沿盖合时的密封性更好,在座圈2的内壁上加工有与马桶上沿相接触的第二密封槽201,且第二密封槽201位于座圈2垫块202与座圈2内环之间,在第二密封槽201内安装有可拆卸的密封圈。

为了增强压力调节装置103在上下运动时的导向作用,在上盖1内壁上加工有压力调节装置导向槽106,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导向槽106位于空心腔室104与第一密封槽105之间,且压力调节装置导向槽106位于座圈2的内环上方,压力调节装置103上下往复运动时,均位于压力调节装置导向槽106内。通过设置压力调节装置导向槽106,使压力调节装置103在运动时,始终保持竖直的运动状态。

工作过程:

正常使用过程中,在如厕时,先将座圈2放置在马桶上沿上,使用者的后背可倚靠在靠背1031上,增加如厕的舒适度;如图7所示,不使用时,依次将上盖1和座圈2打开、上翻、倚靠在马桶水箱上。

当马桶堵塞时,先将座圈2的第二密封槽201盖在马桶上沿,使两者之间紧密接触不产生缝隙,然后将上盖1盖合在座圈2上,使上盖1内的第一密封圈105与座圈2的上表面边缘密切接触,使之不产生缝隙。一手向下按压上盖1的外壁表面,另一只手反复按压下压按钮101,当下压按钮101向下运动时,会同步带动压力调节装置103在马桶内向下运动,下压按钮101四周空隙将空气吸入到马桶内,使马桶内产生负压;当停止按压下压按钮101时,在压缩弹簧102的作用下,下压按钮101向上运动,实现下压按钮101的复位,同时压力调节装置103同步上移。通过反复按压下压按钮101使马桶内产生负压,在反复下压的过程中,由于马桶内的负压逐渐增大,增大的负压将马桶内的阻塞物排出,实现疏通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这些具体实施方式都是基于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下的不同实现方式,而且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