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工作椅的座垫防脱落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1587发布日期:2020-05-15 15:46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站立工作椅的座垫防脱落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站立工作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站立工作椅的座垫防脱落机构。



背景技术:

站立工作椅是一种占据空间小的椅子,其广泛应用于车间、实验室等空间使用率较大的场所。

现有的工作椅主要由滑动座、座垫、滑杆组成,其中座垫通常是固设于滑动座上,并且座垫由pu聚氨脂发泡制成,富有弹性并且防水,并且其表面符合人体工学,可给用户带来良好的舒适度。

为便于用户使用,滑动座通常滑动设于滑杆上,这里滑动座一端设有供滑杆穿过的孔,且位于顶部的孔为第一长孔,位于滑动座底部的孔内壁卡接有塑料垫,塑料垫内壁为圆形,滑杆可在塑料垫的圆形内滑动。

滑动座可通过第一长孔相对滑杆仰俯摆动,且滑杆紧贴第一长孔短边的一端;滑动座内设有卡头,其靠近第一长孔短边处,滑杆上设有与卡头匹配的多个并列的卡孔,当第一长孔另一端移动到滑杆上时,卡头脱离卡孔。

这里卡头设于第一长孔远离滑动座中心的短边上。这样,用户的重力会给滑动座向下的压力,若采用这种结构,向下的压力会使卡头具有朝向卡孔移动的趋势,有利于加强卡接结构的牢固性;若卡头设于第一长孔靠近滑动中心的短边上,则向下的压力会使卡头具有远离卡孔移动的趋势,会减弱卡接结构的牢固性。

然而在使用该椅子的过程中,用户的起身或向后仰等动作均会带动座垫,使座垫转动,可能卡头脱离卡孔,导致滑动座沿滑杆向下滑落,影响用户使用,而且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站立工作椅的座垫防脱落机构,滑动座基于高度调节结构的基础上,添加一种限位结构,其可限制座垫的移动,使座垫不会随用户身体动作而改变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站立工作椅的座垫防脱落机构,所述滑动座包括底座、顶座,所述顶座设于底座内,所述顶座侧壁可在底座侧壁上向上滑动;

所述底座侧壁设有第二长孔,所述第二长孔的长度大于卡头的长度,第二长孔内设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两端抵接在滑杆上;所述顶座侧壁底端还设有卡板,所述卡板抵接在第一连杆远离滑杆的一侧上;所述顶座上设有可使顶座相对底座向上移动、使卡板脱离第一连杆的抬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座若要在滑杆上转动,必须要运作抬动组件,使顶座相对底座向上移动、卡板脱离第一连杆;而后向上转动滑动座,滑动座顶端可沿第一长孔向后转动,滑杆会支撑第一连杆,使第一连杆在第二长孔内移动,直至卡头脱离卡孔,这时滑动座才能在滑杆上进行高度调节;从而不通过运作抬动组件是无法将滑动座顶端沿第一长孔向后转动,即使用户做向后仰或起身等动作也不会使座垫和滑动座向后转动,卡头不会脱离卡孔,滑动座不会沿滑杆下滑。

进一步的,所述抬动组件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转动设于顶座上内,所述把手侧壁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弧心朝向把手与顶座的转动处,所述弧形槽向前的一端向下倾斜;

所述底座侧壁设有第三连杆,所述顶座侧壁设有第三长孔,其长轴方向指向顶座与底座之间的卡接结构,所述第三连杆穿过第三长孔和弧形槽,且第三连杆设于弧形槽向后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对顶座向上转动把手,弧形槽在第三连杆上会从向后的一端移动到向前的一端,这时把手会带动顶座沿着第三长孔向上移动,从而连带卡板向上移动,使卡板脱离第一连杆。

进一步的,所述顶座侧壁和底座之间的卡接结构包括设于顶座侧壁底部的卡槽、设于底座侧壁上的第二连杆,所述卡槽设于卡板下方并可卡在第二连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槽与第二连杆的卡固效果,当卡板抵接在第一连杆上时,顶座不会在底座上转动,可使座垫处于稳定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顶座侧壁上设有第四连杆,其设于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之间,所述把手侧壁设有供第四连杆穿过的孔,该孔设于弧形槽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通过第四连杆转动连接于顶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抬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回弹组件,其为扭簧,所述把手侧壁设有第二卡脚,扭簧套设于第四连杆上,且扭簧两端分别抵接在第二卡脚和第三连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上抬动把手会使扭簧两端收拢,将向上抬动后的把手松开后,扭簧两端产生的弹力会作用到第三连杆和第二卡脚上,由于第三连杆是固定于底座上的,扭簧会使第二卡脚远离第三连杆移动,这就会使把手向下移动、弧形槽在第三连杆上从向前的一端重新向后的一端,把手可恢复原位,也可使顶座恢复原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杆靠近滑杆的端部设有第一回弹组件,其为扭簧,其套设于第一连杆上,所述底座侧壁上设有两个第一卡脚,该扭簧两端分别设于第一卡脚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扭簧产生的弹力可始终作用在第一连杆上,使第一连杆始终抵接在滑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卡槽设有多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选择不同位置的卡槽固定在第二连杆上,从而可对座垫的角度做出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用户不能直接掰动滑动座而对其进行仰俯角度调节,必须要通过抬动组件才能调节滑动座仰俯摆动,从而座垫相对滑杆的角度不会随用户身体动作而改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底座、把手、顶座分解表示);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座与顶座侧壁、把手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6是图2中b处放大图。

图中,1、滑杆;11、卡孔;2、滑动座;21、第一长孔;22、塑料垫;23、卡头;24、底座;241、固定板;2411、第二长孔;2412、第二连杆;2413、第三连杆;242、圆孔;25、顶座;251、卡槽;252、卡板;253、第三长孔;254、第四连杆;26、第一连杆;3、第一回弹组件;31、第一卡脚;4、抬动组件;41、把手;411、弧形槽;42、第二回弹组件;421、第二卡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3和图4为表清底座24、顶座25、把手41的连接结构,延长第一连杆26、第二连杆2412、第三连杆2413、第四连杆254长度,并只表示顶座25侧壁和把手41侧壁,隐藏底座24遮挡滑杆1的部位。

实施例一:

结合图2和图3,在现有的站立工作椅的结构基础上,将滑动座2分为底座24和顶座25两部分,现有技术中供滑杆1穿过的孔设于底座24上;底座24侧壁为焊接在底座24的两个固定板241,顶座25转动设于两个固定板241之间;固定板241上设有第二长孔2411,其长轴布置方向与第一长孔21长轴方向相同;第二长孔2411上横穿有第一连杆26,其中第二长孔2411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杆26的直径;第一连杆26通过第一回弹组件3设于第二长孔2411靠近滑杆1的一端,且第一连杆26抵触在滑杆1上。

结合图3,第一回弹组件3为扭簧,其套设于第一连杆26端部上,固定板241上设有两个第一卡脚31,该扭簧两端分别搭接在第一卡脚31上;用户向上摆动滑动座2时,第一长孔21在滑杆1上移动,同时第一连杆26受到滑杆1的挤压在第二长孔2411内移动,用户松开滑动座2后第一回弹组件3中的扭簧会使第一连杆26反向移动,滑动座2在脱离的第一连杆26的限制可自发向下移动并恢复原位。

结合图3和图4,顶座25侧壁底端设有卡槽251、转动或固设于固定板241上可被卡槽251卡接的第二连杆2412、抬动组件4,顶座25侧壁底端还一体成型有卡板252,卡板252设于卡槽251上方;卡板252抵接在第一连杆26远离滑杆1的一侧,抬动组件4可使卡槽251脱离第二连杆2412,同时还可使卡板252脱离滑杆1。

卡板252会受到卡槽251与第二连杆2412的卡接作用固定作用在第一连杆26上;结合图3,第一连杆26会受到卡板252、滑杆1的限制固定于第二长孔2411内,从而用户在不将卡板252脱离第一连杆26的前提下是不能转动滑动座2的;用户在转动滑动座2前,必须要使用抬动组件4使卡槽251脱离第二连杆2412、卡板252脱离滑杆1,从而滑动座2的转动不受限制。

顶座25侧壁上设有第三长孔253,第三长孔253长轴朝下,固定板241之间设有第三连杆2413;第三连杆2413贯穿第三长孔253;图5中e处所示的抬动组件4包括把手41、使把手41弹性转动的第二回弹组件42。

结合图4,把手41侧壁设有弧形槽411;第三连杆2413设于弧形槽411向后的一端,弧形槽411向前的一端向下倾斜;顶座25侧壁上设有第四连杆254,其设于第二连杆2412和第三连杆2413之间,把手41侧壁设有供第四连杆254穿过的孔,该孔设于弧形槽411下方,把手41通过第四连杆254转动连接于顶座25上,且弧形槽411的弧心朝向第四连杆254。

结合图4,这里第二回弹组件42也为扭簧,把手41侧壁内一体成型有第二卡脚421,扭簧套设于第四连杆254上,且其两端分别搭接在第二卡脚421和第三连杆2413上。抬动组件4向上移动后,扭簧受到挤压而产生向外扩张的弹力,松开抬动组件4后,扭簧产生的反向弹力会使把手41恢复原位。

本实施例中,在底座24两侧上设有图1所示的圆孔242,圆孔242设于第一连杆26两端对应的位置,从而可通过这两个圆孔242将第一连杆26安装在底座24内。

本实施例中,用户还可实现对座垫的角度调节,先向上抬动把手41,弧形槽411可在第三连杆2413上沿弧度移动,由于第三连杆2413是设于固定板241上的,第三连杆2413不会移动,所以第三连杆2413会从弧形槽411向后的一端移动到向下倾斜的、向前的一端,从而第四连杆254会朝向第三连杆2413移动,并使座垫通过第三长孔253相对滑动座2向上移动,而后会使卡槽251脱离第二连杆2412,此时座垫的转动不受限,用户可从图1a处中选择合适的卡槽251以调节合适的转动角度;再松开把手41,座垫会受到第二回弹组件42的作用恢复原位,使对应位置的卡槽251卡接在第二连杆2412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原理为:

结合图3和图4,向上抬动把手41,弧形槽411可在第三连杆2413上沿其弧度移动,由于第三连杆2413是设于固定板241上的,第三连杆2413不会移动,所以弧形槽411会从向后的一端移动到向下倾斜的、向前的一端,从而第四连杆254会朝向第三连杆2413移动,并使顶座25通过第三长孔253相对固定板241向上移动,而后会使卡槽251脱离第二连杆2412,同时卡板252也会脱离第一连杆26。

继续向上抬动把手41,可带动滑动座2相对滑杆1向上摆动,在此过程中,第一连杆26会被滑杆1挤压相对滑杆1固定,而第二长孔2411会随向上摆动的滑动座2在第一连杆26上移动,同时第一长孔21会在滑杆1上移动,直至卡头23脱离卡孔11,滑动台在滑杆1上上下移动不受限,可对滑动座2进行高度调节;

调节后松开把手41,第一连杆26受到第一回弹组件3产生的的回弹力反向转动,直至第一长孔21与滑杆1恢复原位,此时卡头23会卡接在对应位置的卡孔11上,把手41通过第二回弹组件42产生的回弹力反向转动,直至卡槽251重新卡接在第二连杆2412、卡板252重新抵触在第一连杆26上。

实施例二:

基于实施例一提及的一种站立工作椅的防脱落机构,提供一种站立工作椅的角度调节机构,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卡槽设有四处。

本实施例中,用户可实现对座垫的角度调节:先向上抬动把手41,弧形槽411可在第三连杆2413上沿弧度移动,由于第三连杆2413是设于固定板241上的,第三连杆2413不会移动,所以第三连杆2413会从弧形槽411向后的一端移动到向下倾斜的、向前的一端,从而第四连杆254会朝向第三连杆2413移动,并使座垫通过第三长孔253相对滑动座2向上移动,而后会使卡槽251脱离第二连杆2412,此时座垫的转动不受限,用户可从图1a处中选择合适的卡槽251以调节合适的转动角度;再松开把手41,座垫会受到第二回弹组件42的作用恢复原位,使对应位置的卡槽251卡接在第二连杆2412上。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次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