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水组件及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44149发布日期:2020-09-25 18:1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沥水组件及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沥水组件及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家电领域中,很多烹饪器具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沥水。譬如在沥米饭电饭煲中,在泡米后需要沥水,将含有大量淀粉的米汤和米粒分离,从而得到含淀粉量少的沥米饭。现有的沥米饭电饭煲中泡米和沥水的实现主要采用升降机构的上下运动来实现沥水。具体而言,在电饭煲的内部设置用于带动内胆升降的升降机构,内胆的底部具有沥水孔,浸泡程序完成后,升降机构带动内胆上升,实现沥水操作。除了沥米饭电饭煲外,在火锅烹饪器具中,为了便于用户夹取火锅内的食物,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升降式火锅。这种升降式火锅具有一个母锅和位于母锅内的子锅,子锅的底壁具有沥水孔。升降机构带动子锅向上运动,从而将火锅汤底和食物分离。

现有的需要沥水的烹饪器具中均多采用升降机构来实现沥水,升降机构结构复杂,所包含的部件多,故其不仅体积较大且成本较高。进一步的,升降式的沥水,其升降的稳定性受升降机构内的很多部件的影响,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升降易出现卡顿,其沥水并不顺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需要沥水的烹饪器具沥水不顺畅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非常简单且沥水非常流畅的沥水组件及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沥水组件,其包括内锅、篦子、外锅以及气压调节组件。内锅包括内锅体和内锅体延伸部,内锅体的底部具有一通孔,内锅体延伸部沿通孔的边沿向内锅体的外部延伸。篦子设置于内锅体内。外锅密封连接于内锅的外部且与内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外锅的内底壁上具有一凹槽,内锅体延伸部伸入凹槽内,凹槽的周壁顶部和内锅体外底壁之间形成连通通道;向内锅体内注水,水进入凹槽内并淹没内锅体延伸部的底端,容置空间呈密封状态,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在凹槽内形成一液面高于内锅体延伸部的底端且低于凹槽的顶部的水柱。气压调节组件连通容置空间,降低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内锅体内的水经凹槽和连通通道下落至容置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外锅的内底壁上具有一向容置空间内凸起的凸起部,凹槽形成于凸起部的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外锅的外底壁跟随内底壁向内凸起,外底壁上形成一凹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内锅体延伸部的底端至凹槽顶部的距离h大于或等于2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凹槽的宽度自下而上逐渐增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气压调节组件为连通容置空间的排气阀,当篦子上的食材浸泡满足预设时间后,打开排气阀,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减小,内锅体内的水经凹槽下落至容置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气压调节组件为气泵组件,当篦子上的食材浸泡满足预设时间后,打开气泵组件,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减小,内锅体内的水经凹槽和连通通道下落至容置空间内;在沥水完成后,气泵组件增大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将位于容置空间内的水经连通通道和凹槽压至内锅体内以再次浸泡食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篦子包括滤网和与滤网相连接的手持部,内锅体延伸部的内壁上具有一固定台阶滤网可拆卸式设置于固定台阶。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其包括上述沥水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烹饪器具为沥米饭电饭煲、电火锅或者电蒸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沥水组件及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中,内锅体的底部具有一通孔和内锅体延伸部,外锅的内底壁上具一凹槽,内锅体延伸部伸入凹槽内。当内锅体内注水时,水进入凹槽内并封堵内锅体延伸部的底端,容置空间呈密封状态,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和内锅体内的大气压形成压力差。该压力差会在凹槽内形成一液面高于内锅体延伸部的底端且低于凹槽的顶部的水柱。该水柱密封内锅体的底部,使得内锅体内的液面不断的升高,实现食材的浸泡。而在浸泡结束后,气压调节组件降低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容置空间和内锅体之间的压力差消失,内锅体的水通过凹槽和连通通道下落至容置空间内,实现沥水,食材和水分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沥水组件中,食材浸泡阶段的压力差是自然形成的且形成该压力差的结构非常的简单,无需借助任何外部气压设备既可实现,该设置大大简化了沥水组件和烹饪器具的结构,也大幅度降低了烹饪器具的成本。而在沥米阶段,仅需要降低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即可实现内锅体内水下落,食材和内锅体均无需任何运动,结构非常的简单。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沥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2所示的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2所示的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放入食材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2所示的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在浸泡阶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2所示的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在沥水阶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2所示的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在蒸煮阶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在蒸煮阶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沥水组件100包括内锅1、篦子2、外锅3以及气压调节组件4。内锅1包括内锅体11和内锅体延伸部12,内锅体11的底部具有一通孔111,内锅体延伸部12沿通孔111的边沿向内锅体11的外部延伸。篦子2设置于内锅体1内。外锅3密封连接于内锅1的外部且与内锅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10,外锅3的内底壁上具有一凹槽31,内锅体延伸部12伸入凹槽31内,凹槽31的周壁顶部和内锅体外底壁之间形成连通通道20。向内锅体11内注水,水进入凹槽31内并淹没内锅体延伸部12的底端,容置空间10呈密封状态,容置空间10内的压力在凹槽31内形成一液面高于内锅体延伸部12的底端且低于凹槽31的顶部的水柱。气压调节组件4连通容置空间10,降低容置空间10内的压力,内锅体11内的水经经凹槽31和连通通道20下落至容置空间10内。

如图3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内锅体延伸部12的内壁上具有一固定台阶12a,篦子2放置于固定台阶12a上。篦子2包括滤网21和设置于滤网21上的提手22,滤网21上有用于承载食材的承载区和沥水孔,水或蒸汽通过沥水孔进行传输。在蒸煮完成后,用户可通过提手22将篦子2从固定台阶12a上提起并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再放回。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在内锅体的中部设置一向内凸起的凸缘,篦子放置于凸缘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沥水组件,外锅3密封连接于内锅1的外部,当向内锅体11内注入水时,注入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至凹槽31内。当下落至凹槽31内的水的液面高于内锅体延伸部12的底端时容置空间10形成一密封空间。随着凹槽31内的液面的升高,进入凹槽31内的水压缩密封的容置空间10内的气体,容置空间10内的压力增加,容置空间10和内锅体11之间形成压力差。而该压力差又阻挡凹槽31内的液面的升高,使得凹槽31内形成一稳定封堵内锅体延伸部12的底端的水柱。内锅体11内的液面升高并淹没放置于篦子2上的食材,实现食材的浸泡。在浸泡满足要求后,打开连通容置空间10内的气压调节组件4,降低容置空间10内的压力。容置空间10和内锅体11之间的压力差消失,内锅体11内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落至容置空间10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沥水组件中通过设置内锅体延伸部12和凹槽31来使得注水时凹槽31内能形成一封堵内锅体延伸部12底端的水柱,从而使得容置空间10形成一密封的空间。进而利用密封的容置空间10和内锅体11之间的压力差来使凹槽31内的水柱能稳定密封内锅体延伸部12。本实施例提供的沥水组件中,水封的压力差完全是基于内锅1和外锅3的结构自然形成的,无需借助任何外部的气压设备即可实现,不仅大大简化了烹饪器具的结构,也大大降低了烹饪器具的成本。进一步的,相比现有的升降式沥水组件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沥水组件中无任何升降机构,内锅1、篦子2以及位于篦子2上的食材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均不运动;泡米和沥水均通过水的运动来实现,整个过程非常的顺畅。

优选的,设置内锅体延伸部12的底端至凹槽31顶部的距离h大于或等于2毫米。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可根据内锅体内淹没食材所需要的水量来设置锅体延伸部的底端至凹槽顶部的距离h的高度,以使其满足在泡米时,凹槽内所形成的水柱的液面高于内锅体延伸部的底端且低于凹槽的顶部。

与上述沥水组件相对应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沥水组件100的烹饪器具。该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还包括打开或盖合于内锅体11上的锅盖200和连通内锅体11以输送水或蒸汽至内锅体的加热组件300。加热组件300包括加热器301和连通内锅体11内的第一管道302。以下将结合该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来详细介绍沥水组件的工作原理。图5所示为图2所示的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放入食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图2所示的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在浸泡阶段的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图2所示的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在沥水阶段的结构示意图。

于本实施例中,放置于篦子2上的食材1a为米粒,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为沥米饭烹饪器具。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同样可用于蒸煮玉米、紫米、高粱、燕麦等粗粮。

在烹饪的过程中,用户打开锅盖200并将食材1a放置于篦子2上,盖合锅盖200。加热器301加热容纳于其内部的水,当水温达到预设温度后,热水经第一管道302和位于内锅体上的连接孔112进入内锅体11内(如图6中箭头所示)。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在泡米阶段内加热器本体可不加热,在泡米时采用冷水进行泡米。在重力的作用下,内锅体11内的热水穿过篦子2和内锅体11底部的通孔111进入凹槽31内,凹槽31内的液面不断上升并封堵内锅体延伸部12的底端,容置空间10形成密封的空间。随着进入凹槽31内的水逐渐增加,密封的容置空间10内的压力增加,该压力阻挡凹槽31内液面的升高,而内锅体11内的水1b的液面逐渐升高并淹没篦子2上的食材,实现篦子2内食材的浸泡。

当泡米时长达到设定要求后,气压调节组件4降低容置空间10内的压力,容置空间10和内锅体11之间的压力差减小,内锅体11内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水从凹槽31和连通通道20流出并进入容置空间10内,篦子2上的食材1a与水1b分离,实现沥水。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气压调节组件4为连通容置空间10和烹饪器具外部的排气阀。在沥水阶段中,排气阀打开,容置空间10内的气体(如图7中箭头所示)通过第二管道303进入排气阀(由于角度的问题,图7中排气阀不可见),进而排出至烹饪器具的外部。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气压调节组件的结构不作任何限定。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在电火锅等烹饪器具中,气压调节组件可为气泵组件。当篦子上的食材浸泡满足预设时间后,打开气泵组件,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减小,内锅体内的汤料经凹槽和连通通道下落至容置空间内。在沥水完成后,气泵组件增大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将位于容置空间内的汤料经连通通道和凹槽压至内锅体内以再次浸泡食材。

在沥米饭的制作过程中,沥水完成后需要对米饭进行蒸煮。于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00还包括第二管道303和三通阀304。外锅3的侧壁上具有一气孔32,第二管道303连接于气孔32。三通阀304的三个接口分别连接加热器301、第二管道303以及第一管道302。于本实施例中,作为气压调节组件的排气阀与第二管道303相连通。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排气阀可设置于锅盖且与容置空间相连通。

在泡米阶段,气压调节组件4关闭,三通阀304连通加热器301和第一管道302,热水经第一管道302进入内锅体11内。在沥水阶段,气压调节组件4打开。在沥水完成进入蒸煮阶段后,如图8所示,气压调节组件4关闭,三通阀304连通加热器301和第二管道303,蒸汽经第二管道303进入容置空间10内(如图8中箭头所示)。

为使得蒸汽能经连通通道20和凹槽31进入内锅体11内,于本实施例中,设置外锅3的内底壁上具有一向容置空间10内凸起的凸起部3a,凹槽31形成于凸起部3a的顶部。凸起部3a的设置使得在沥水完成后凹槽31内的水柱与容置空间10内其它区域内的水不连通,凹槽31内剩余的水很少且其液面高于容置空间10内其它区域内的水液面。进入容置空间10内的大量蒸汽经连通通道20进入凹槽31内,该压力将凹槽31内剩余的少量的水压回内锅体11内,于此同时大量的蒸汽也将这少量的水汽化,进而产生水蒸气进入内锅体11内。蒸汽穿透内锅体11和食材,进而从锅盖200上的蒸汽孔(由于视角的原因,图未示出)排出,实现米饭的蒸煮。

于本实施例中,外锅3的外底壁跟随内底壁向内凸起,外底壁上形成一凹窝33。凹窝33为第二管道303的布设提供了空间。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在米饭蒸煮一段时间后,加热器301内增加水量,三通阀304连通加热器301和第一管道302。加热器301将加热的高温热水(譬如90度)经第一管道302输送至内锅体11内。内锅体11内液面升高,高温热水淹没食材,对食材进行高温补水。高温补水一定时间后,气压调节组件打开,内锅体11内的热水回落,进行再次沥水。在高温泡米补水和沥水的过程中,加热器301持续加热其内部剩余的水以产生蒸汽。在沥水完成后,关闭气压调节组件4且三通阀304连通加热器301和第二管道303,蒸汽经第二管道303输入至容置空间10内,进而经凹槽31和连通通道20进入内锅体11内,继续蒸煮食材。

在蒸煮阶段内,蒸汽能否顺畅地通过凹槽31进入内锅体11内受限于凹槽31开口处与内锅体延伸部12之间所形成的第一间距d1以及内锅体延伸部12的底端至凹槽31的底部所形成的第二间距d2。第一间距d1和第二间距d2越小,则蒸汽进入阻力越大。然而,增加第一间距d1和第二间距d2则会使沥米后残留至凹槽31内的水量过大,在蒸煮阶段的前期会浪费大量的蒸汽。为解决这一问题,于本实施例中,设置凹槽31的宽度自下而上逐渐增加。该设置一方面增大了凹槽的开口处与内锅体延伸部12之间所形成的第一间距d1,使得从连通通道20进入的气体能很好的进入凹槽31内。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倒梯形状结构也使得凹槽下部区域的体积较小,大大减小了增加第二间距d2所带来的凹槽内剩余水量的增加,从而使得第二间距d2的设置能很好的满足要求。

为进一步方便蒸汽进入内锅体11内,于本实施例中,设置内锅体11的外壁呈弧形的曲面,该设置增大了内锅体11的外壁和凹槽31的顶壁之间的间距,即增大了连通通道20的宽度。

于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三通阀304,热水通过第一管道302输送至内锅体11的,蒸汽则通过第二管道303输送至容置空间10内的。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三通阀可一直处于连通加热器301和第一管道302(或者也可不设置三通阀,加热器的输出只连通第一管道)。此时,热水和蒸汽均通过第一管道302送入内锅体11内。在蒸煮阶段,锅盖上的蒸汽孔通过电动阀闭合,蒸汽穿透食材和篦子进入凹槽,经连通通道20进入容置空间10内,进而通过第二管道303进入排气阀排出。此时第二管件303只用于连通气压调节组件4和容置空间10。

于本实施例中,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还包括包覆于外锅3外部的外壳400、连接于外壳400上的把手500以及设置于外壳400底部且耦接外锅3的底座600。进一步的,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还包括连连接加热器301的水泵700和设置于外壳一侧的储水箱800,水泵700将储水箱800内的水抽至加热器301内。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是一种沥米饭烹饪器具。然而,本实用新型此不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也可为电蒸锅或电火锅。对于电火锅而言,由于其无需采用蒸汽进行蒸煮,因此其对沥水组件内凹槽的结构和高度无需进行任何限定,其只要满足浸泡和沥水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沥水组件及具有沥水组件的烹饪器具中,内锅体的底部具有一通孔和内锅体延伸部,外锅的内底壁上具一凹槽,内锅体延伸部伸入凹槽内。当内锅体内注水时,水进入凹槽内并封堵内锅体延伸部的底端,容置空间呈密封状态,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和内锅体内的大气压形成压力差。该压力差会在凹槽内形成一液面高于内锅体延伸部的底端且低于凹槽的顶部的水柱。该水柱密封内锅体的底部,使得内锅体内的液面不断的升高,实现食材的浸泡。而在浸泡结束后,气压调节组件降低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容置空间和内锅体之间的压力差消失,内锅体的水通过凹槽和连通通道下落至容置空间内,实现沥水,食材和水分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沥水组件中,食材浸泡阶段的压力差是自然形成的且形成该压力差的结构非常的简单,无需借助任何外部气压设备既可实现,该设置大大简化了沥水组件和烹饪器具的结构,也大幅度降低了烹饪器具的成本。而在沥米阶段,仅需要降低容置空间内的压力即可实现内锅体内水下落,食材和内锅体均无需任何运动,结构非常的简单。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由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知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