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防护密闭门门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33306发布日期:2020-07-04 01:06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筋混凝土防护密闭门门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防工程防护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防护密闭门门扇。



背景技术:

防护密闭门就是人民防护工程出入口的门,防护密闭门分类比较鲜明,有普通单、双扇防护密闭门和活门槛单、双扇防护密闭门等多种人防设备。防护密闭门通常先设置门框,门框内部放置有钢筋笼,然后把混凝土填满门边框的内腔。

如专利公开号cn205135327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复合防护门。包括:门体结构,包括钢门板及结合于所述钢门板表面的钢纤维混凝土门板;所述钢纤维混凝土门板包括钢筋笼及浇筑于所述钢筋笼上的钢纤维混凝土;所述钢筋笼包括间隔设置的多道竖筋及间隔箍设于多道所述竖筋上的多道水平箍筋,水平箍筋与所述钢门板焊接。

上述防护门在实际加工过程中,需要先在外部进行钢筋笼捆扎,然后将钢筋笼焊接到钢门板上,再进行浇筑,在该过程中,由于钢筋笼有一定的体积,将整个钢筋笼搬运再放置进钢门板内焊接的操作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防护密闭门门扇,其设置了用于定位钢筋的焊接架,是钢筋之间在门框内进行组合焊接,以达到方便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筋混凝土防护密闭门门扇,包括门框,门框的侧壁成对设置有长侧壁和短侧壁边,其特征在于,门框的侧壁的内表面固定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若干支撑筋,支撑筋和门框板的端侧壁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且支撑筋与门框的门板平行设置,钢筋逐层搭设长侧壁的支撑筋和短侧壁的支撑筋上形成钢筋网,钢筋与支撑筋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钢筋逐个搭在支撑筋上,钢筋之间逐层放置,且层与层之间交叉,在钢筋与支撑筋接触的地方焊接,无需在外部将钢筋笼捆扎好,且单个钢筋较整个钢筋笼方便拿取和搬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部设置有若干定位筋,定位筋与支撑筋焊接,定位筋在与支撑筋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筋用于对钢筋的焊接位置进行定位。将钢筋逐条置于支撑筋上,移动至支撑筋与定位筋交叉的地方,然后将钢筋进行焊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筋网设置为两个,钢筋网之间固定设置有加强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钢筋网设置为两个,加强门扇的结构,加强筋的设置,连接钢筋网形成一钢筋笼,同时加强筋起支撑作用,使门扇在浇筑时混凝土通过钢筋笼不会造成钢筋笼受力产型形变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筋包括焊接筋和连接筋,焊接筋垂直成型于与连接筋的两端,加强筋置于钢筋网之间,焊接筋分别搭在两层钢筋网的钢筋交叉处,强筋与钢筋网焊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在安装时,可先将焊接筋勾住一个钢筋网,然后转动加强筋,将焊接筋勾住另一个钢筋网,将连接件卡在钢筋网之间再进行焊接,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门框的一长侧壁上设置有安装部,安装部包括安装耳和安装座,安装耳与门框固定连接,安装座与安装耳铰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部用于门扇后期的安装,在浇筑前就将安装置于门扇上,无需后期再安装安装组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门框的长侧壁开设有安装孔以及置于安装孔两侧的支撑板,安装耳背离与安装座连接的一端插入安装孔,与支撑板焊接,支撑板为安装耳提供焊接的位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为安装耳提供焊接的位置,使安装耳与门框连接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座设置有底板和固定在底板上的铰接耳,底板上开设有若干螺纹孔,铰接耳的个数设置为两个,安装耳置于铰接耳之间,所述铰接耳与安装耳上穿设有一转动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底板上开设有若干螺纹孔,用于将安装座与要安装门扇的墙体螺纹连接,安装耳、铰接耳和转动轴形成铰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轴一端设置有挡板,一端设置有锁紧孔,锁紧孔内穿设有锁紧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转动轴安装在安装座和安装耳上,插上锁紧件,即可完成安装,实现安装座与安装耳的可拆卸连接,便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轴上套设有一推力轴承,推力轴承与转动轴固定连接,推力轴承设置在铰接耳与安装耳之间,且两端分别于铰接耳与安装耳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推力轴承用于将轴向荷载和径向荷载都传递给门框,从而大大降低了门扇转动时受到的轴向和径向载荷,提高了门扇开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在门框的上固定设置有吊耳,吊耳与在门框的短侧壁焊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浇筑完成后的门扇较重,吊耳的设置,方便后期的吊装和运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钢筋逐个搭在支撑筋上,钢筋之间逐层放置,且层与层之间交叉,在钢筋与支撑筋接触的地方焊接,无需在外部将钢筋笼捆扎好,且单个钢筋较整个钢筋笼方便拿取和搬运;

(2)通过定位筋用于对钢筋的焊接位置进行定位。将钢筋逐条置于支撑筋上,移动至支撑筋与定位筋交叉的地方,然后将钢筋进行焊接;

(3)通过加强筋的设置,连接钢筋网形成一钢筋笼,同时加强筋起支撑作用,使门扇在浇筑时混凝土通过钢筋笼不会造成钢筋笼受力产型形变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c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图6为图5中d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门框;10、长侧壁;100、安装孔;101、支撑板;11、短侧壁;12、钢筋;2、支撑部;20、支撑筋;21、定位筋;3、加强筋;30、焊接筋;31、连接筋;4、安装部;40、安装耳;41、安装座;410、铰接耳;42、转动轴;420、挡板;421、锁紧孔;422、锁紧件;423、推力轴承;5、吊耳;50、连接部;51、吊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种钢筋混凝土防护密闭门门扇,如图1和5所示,包括门框1,门框1侧壁内表面固定设置有支撑部2,支撑部2用于支撑钢筋12,同时在钢筋12在焊接时定位焊点,门框1的侧壁成对设置有长侧壁10和短侧壁11边,将钢筋12逐个搭在支撑部2上,钢筋12之间逐层放置,且层与层之间交叉,在钢筋12与支撑部2接触的地方和钢筋12与钢筋12之间进行点焊,进而形成一钢筋网,钢筋网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在钢筋网之间间设置有加强部件,在钢筋网之间起连接和支撑作用,加强部件使钢筋网形成一用于加强门扇的结构的钢筋笼,无需在外部将钢筋笼捆扎好,且单个钢筋12较整个钢筋笼方便拿取和搬运,将形成的钢筋笼与门扇焊接,使在浇筑时钢筋笼不会出现下沉和上浮的情况。

如图2和3所示,支撑部2包括支撑筋20和若干定位筋21,定位筋21与支撑筋20焊接,支撑筋20和门框1板的端侧壁的内表面焊接,且支撑筋20的数量设置为两条,支撑筋20之间间隔设置,且与门框1的框边平行,支撑筋20用于支撑钢筋12在门框1上,定位筋21在与支撑筋20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定位筋21用于对钢筋12的焊接位置进行定位。将钢筋12逐条置于支撑筋20上,移动至支撑筋20与定位筋21交叉的地方,在与刚铺设好的钢筋12上的铺设另一层钢筋12,且两层钢筋12铺设方向垂直,将钢筋12焊接在支撑筋20上或定位筋21上,且在钢筋12与钢筋12之间进行焊接。

如图2所示,加强部件设置为若干加强筋3,加强筋3包括焊接筋30和连接筋31,焊接筋30的个数设置为两条,且分别垂直成型于与连接筋31的两端,加强筋3置于钢筋网之间,焊接筋30分别搭在两层钢筋网的钢筋12交叉处,将加强筋3与钢筋网进行焊接,加强筋3的设置,使门扇在浇筑时混凝土通过钢筋笼减少钢筋笼受力产型形变的情况。

为了便于门扇的安装,如图4和6所示,在门框1的一长侧壁10上设置有安装部4,安装部4包括安装耳40和安装座41,安装耳40与门框1固定连接,安装座41与安装耳40铰接。门框1的长侧壁10开设有安装孔100以及置于安装孔100两侧的支撑板101,安装耳40背离与安装座41连接的一端插入安装孔100,与支撑板101焊接,支撑板101为安装耳40提供焊接的位置,且浇筑后安装部4直接置于门扇上,无需后期再设置额外的安装组件将门扇进行安装,安装座41包括底板和固定在底板上的铰接耳410,铰接耳410的个数设置为两个,安装耳40置于铰接耳410之间,铰接耳410与安装耳40上穿设有一转动轴42,转动轴42一端设置有挡板420,一端设置有锁紧孔421,锁紧孔421内穿设有锁紧件422,转动轴42上套设有一推力轴承423,推力轴承423与转动轴42固定连接,推力轴承423设置在铰接耳410与安装耳40之间,且两端分别于铰接耳410与安装耳40固定连接,推力轴承423用于将轴向荷载和径向荷载都传递给门框1,从而大大降低了门扇转动时受到的轴向和径向载荷,提高了门扇开闭的稳定性。

为了方便门扇的吊装,如图3和5所示,在门框1的短侧壁11上分别固定设置了吊耳5,吊耳5包括连接部50和吊装部51,连接部50与吊装部51垂直设置,且一体成型,连接部50与在门框1的短侧壁11焊接,吊装部51用于门扇的吊装。

安装过程:将钢筋12搭设在门框1的支撑部2上,将钢筋12与支撑部2焊接,且钢筋12与钢筋12焊接,然后将加强筋3焊接在钢筋网之间,接着将安装部4和吊耳5焊接在门框1上,在门框1内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即可完成门扇的浇筑。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