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把桶的泵腔进水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28445发布日期:2020-11-06 13:12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拖把桶的泵腔进水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拖把桶的泵腔进水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旋转拖把具有清洗脱水方便的优点,尤其是可实现半干湿式拖把的清洁效果,包括拖把和拖把桶,市面上的拖把桶一般是通过拖把在拖把桶内的旋转来实现拖把的清洗和甩干。水泵是拖把桶中的重要部件,用于在拖把清洗过程中加水或者在拖把甩干过程中排水,实现拖把桶中水的转移。

经查,申请号为cn201710332878.9(公开号cn108852212a)的发明专利申请《节水拖把桶》公开这样一种结构,一种节水拖把桶,包括桶体,桶体内设有能让搁置其上的拖把盘进行旋转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内还设有清洁部件及水泵,所述清洁部件用以对在桶体内旋转的拖把盘底部的擦拭物进行清洁操作,水泵用以对在桶体内旋转的拖把盘底部的擦拭物进行喷水。水泵通过开关杆的上下移动来控制水泵的进水端补充水与否,且开关杆移动的动力源由拖把盘的下压提供,使水泵的进水端在拖把旋转过程中减少补充水量,利于拖把的清洗和甩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同样能够在拖把旋转过程中减少水泵的进水端补充水量但结构不同的拖把桶的泵腔进水控制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拖把桶的泵腔进水控制结构,包括设于拖把桶内且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的水泵,所述水泵上设有泵轴,且所述泵轴的旋转能够带动设置在水泵内部的叶轮旋转,所述水泵由控制件的移动控制其补充水与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拖把桶内的驱动结构和复位结构,所述驱动结构的动力源由泵轴的旋转提供,且所述驱动结构用于驱动控制件移动,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所述复位结构能在泵轴停止旋转时使所述控制件复位,从而增加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作为水泵的进水端的第一种设计,所述水泵的进水端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进水软管,所述进水软管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控制件包括与所述进水口或出水口连接的连接部,泵轴旋转时,所述连接部移动至所述出水口高于所述进水口,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作为水泵的进水端的第二种设计,所述水泵的进水端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进水软管,所述控制件包括用于沿进水软管的径向挤压所述进水软管管体的挤压部,泵轴旋转时,所述挤压部移动并压扁所述进水软管至阻断所述进水软管内水的流通,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更为优选的是,所述水泵内壁上设有与所述挤压部匹配设置在凹槽,所述进水软管管体搁置在所述凹槽上,泵轴旋转时,所述挤压部移动并挤压进水软管直至挤压部插设在凹槽中,便于更好地阻断进水软管内水的流通。

作为水泵的进水端的第三种设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的进水端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过水孔,所述控制件包括活动穿设在所述过水孔中的堵头,泵轴旋转时,所述堵头移动至堵住所述过水孔,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进一步设计,所述驱动结构为离心驱动结构,用于将泵轴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离心运动转变成控制件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设计,所述离心驱动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拖把桶内的导槽和滚动体,所述泵轴的旋转能够带动所述导槽旋转,且所述滚动体容纳于导槽内且与所述控制件接触,所述导槽能够将滚动体的离心运动转变成控制件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设计,所述泵轴外周套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有第二环体,所述控制件包括约束在所述泵轴外周且能够上下移动的第一环体,所述第一环体与所述第二环体之间具有轴向间隙;所述导槽设于第一环体和/或第二环体上,且所述滚动体被夹持在所述轴向间隙中,泵轴旋转时,所述滚动体推动所述第一环体轴向移动而远离所述第二环体,使第一环体和第二环体之间的轴向间隙增大。更为优选的是,固定座呈筒状,第一环体套设在固定座外周且能够上下移动。

为了使滚动体对第一环体的推动作用更加均匀,所述导槽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环体上;相应地,所述滚动体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滚动体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导槽中。

进一步设计,所述复位结构为约束在泵轴外周且与所述第一环体相抵的弹簧,所述弹簧使所述第一环体始终具有靠近第二环体的运动趋势。更为优选的是,所述弹簧套设在固定座外周。

作为导槽结构的一种设计,所述第一环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环体下方,所述导槽设于第二环体下表面,且所述导槽的槽底沿径向向外向下倾斜设置,使所述滚动体在泵轴旋转时推动第一环体轴向向下移动。

作为导槽结构的另一种设计,所述第一环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环体上方,所述导槽设于第二环体上表面,且所述导槽的槽底沿径向向外向上倾斜设置,使所述滚动体在泵轴旋转时推动第一环体轴向向上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泵轴的旋转作为控制件移动的动力源,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无需依赖于拖把盘的下压驱动控制件移动,能够解除适用的拖把头种类限制,扩大拖把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对于立式清洗的平板拖把以及旋转过程中其棉纱会发散的棉纱拖把而言,该泵腔进水控制结构同样适用;无需单独设置驱动结构,将滚动体的离心运动转变成控制件的轴向移动,结构简单,方便有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去掉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拖把桶的泵腔进水控制结构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拖把桶的泵腔进水控制结构包括水泵1、控制件2、固定座3、弹簧4、滚动体5、进水软管6等主要部件。

水泵1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本实施例中的拖把桶由隔板9和桶体共同形成封闭的内腔,水泵1设置该内腔中,且水泵1的进水端通过该内腔与外部相通。水泵1由控制件2的移动控制其补充水与否。该内腔还设有驱动结构和复位结构。驱动结构的动力源由泵轴11的旋转提供,且驱动结构用于驱动控制件2移动,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复位结构能在泵轴11停止旋转时使控制件2恢复到初始位置,从而增加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水泵1的进水端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进水软管6。进水软管6上具有进水口61和出水口62,控制件2包括与出水口62连接的连接部22。泵轴11旋转时,控制件2带动连接部22移动至出水口62高于进水口61,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驱动结构为离心驱动结构,用于将泵轴11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离心运动转变成控制件2的轴向移动。离心驱动结构包括导槽310和滚动体5,泵轴11的旋转能够带动导槽310的旋转,且滚动体5容纳于导槽310内且与控制件2接触。泵轴11旋转时,导槽11能够将滚动体5的离心运动转变成控制件2的轴向移动。

控制件2还包括约束在泵轴11外周的且能够上下移动的第一环体21,固定座3上设有第二环体31,且第二环体31设置在第一环体21的下方,使第一环体21和第二环体31之间具有轴向间隙x。具体地,固定座3呈筒状,且套设泵轴11外周,第一环体21活动套设在固定座3外周。导槽310设于第二环体31上,且滚动体5被夹持在轴向间隙x中,泵轴11旋转时,滚动体5推动第一环体21轴向移动而远离第二环体31,使第一环体21和第二环体31之间的轴向间隙x增大。

具体地。导槽310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二环体31的上表面。滚动体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滚动体5均被夹持在该轴向间隙x中且一一对应设置在导槽310内。

导槽310的槽底沿径向向外向上倾斜设置,使滚动体5位于在泵轴11旋转时推动第一环体21轴向向上移动,同时,连接部22带动出水口62向上移动至出水口62高于进水口61,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复位结构为弹簧4,弹簧4约束在泵轴11外周且与第一环体21相抵,使第一环体21始终具有靠近第二环体31的运动趋势。在本实施例中,弹簧4套设在固定组3外周,且使第一环体21始终具有向下移动的运动趋势。

水泵1内部设有叶轮12,水泵1上设有泵轴11,且泵轴11的旋转能够带动叶轮12的旋转。泵轴11的旋转可通过机械驱动机构或者是电力驱动机构直接或者间接驱动,其中,机械驱动机构可以是人工操作手压式旋转拖把杆驱动,电力驱动机构可以是电机;直接驱动是指驱动机构的输出端直接与泵轴1连接,间接驱动是指驱动机构的输出端通过传动机构与泵轴11连接。以上关于泵轴11的旋转驱动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拖把桶的泵腔进水控制结构的工作原理为:泵轴11旋转时,滚动体5由于离心运动沿径向向外移动,与此同时,导槽310使滚动体5沿轴向向上移动,从而推动第一环体21带动连接部22上移,直至出水口62高于进水口61,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泵轴11停止旋转时,弹簧4推动第一环体21沿轴向向下移动,从而推动第一环体21带动连接部22下移,直至出水口62低于进水口61,从而增加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实施例2

如图4-6为本实用新型中拖把桶的泵腔进水控制结构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

如图4-6所示,拖把桶的泵腔进水控制结构包括水泵1、控制件2、固定座3、弹簧4、滚动体5、进水软管6、凹槽7等主要部件。

水泵1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本实施例中的拖把桶由隔板9和桶体共同形成封闭的内腔,水泵1设置该内腔中,且水泵1的进水端通过该内腔与外部相通。水泵1由控制件2的移动控制其补充水与否。该内腔还设有驱动结构和复位结构。驱动结构的动力源由泵轴11的旋转提供,且驱动结构用于驱动控制件2移动,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复位结构能在泵轴11停止旋转时使控制件2恢复到初始位置,从而增加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凹槽7设置在内腔中,水泵1的进水端设有与外部连通且搁置在凹槽7上的进水软管6。控制件2包括用于沿进水软管6径向挤压进水软管6管体的挤压部23。泵轴11旋转时,控制件2带动挤压部23移动并压扁进水软管6至挤压部23插设在凹槽7中,阻断进水软管6内部水的流通,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驱动结构为离心驱动结构,用于将泵轴11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离心运动转变成控制件2的轴向移动。离心驱动结构包括导槽310和滚动体5,泵轴11的旋转能够带动导槽310的旋转,且滚动体5容纳于导槽310内且与控制件2接触。泵轴11旋转时,导槽11能够将滚动体5的离心运动转变成控制件2的轴向移动。

控制件2还包括约束在泵轴11外周的且能够上下移动的第一环体21,固定座3上设有第二环体31,且第二环体31设置在第一环体21的上方,使第一环体21和第二环体31之间具有轴向间隙x。具体地,固定座3呈筒状,且套设泵轴11外周,第一环体21活动套设在固定座3外周。导槽310设于第二环体上,且滚动体5被夹持在轴向间隙x中,泵轴11旋转时,滚动体5推动第一环体21轴向移动而远离第二环体31,使第一环体21和第二环体31之间的轴向间隙x增大。

具体地。导槽310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第二环体31的下表面。滚动体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滚动体5均被夹持在该轴向间隙x中且一一对应设置在导槽310内。

导槽310的槽底沿径向向外向下倾斜设置,使滚动体5位于在泵轴11旋转时推动第一环体21轴向向下移动,同时,挤压部7移动并沿径向挤压进水软管6至阻断进水软管6内水的流通,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复位结构为弹簧4,弹簧4约束在泵轴11外周且与第一环体21相抵,使第一环体21始终具有靠近第二环体31的运动趋势。在本实施例中,弹簧4套设在固定座3外周,且使第一环体21始终具有向上移动的运动趋势。

水泵1内部设有叶轮12,水泵1上设有泵轴11,且泵轴11的旋转能够带动叶轮12的旋转。泵轴11的旋转可通过机械驱动机构或者是电力驱动机构直接或者间接驱动,其中,机械驱动机构可以是人工操作手压式旋转拖把杆驱动,电力驱动机构可以是电机;直接驱动是指驱动机构的输出端直接与泵轴1连接,间接驱动是指驱动机构的输出端通过传动机构与泵轴11连接。以上关于泵轴11的旋转驱动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拖把桶的泵腔进水控制结构的工作原理为:泵轴11旋转时,滚动体5由于离心运动沿径向向外移动,与此同时,导槽310使滚动体5沿轴向向下移动,从而推动第一环体21带动挤压部23下移并沿径向压扁进水软管6,阻断进水软管6内水的流通,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泵轴11停止旋转时,弹簧4推动第一环体21沿轴向向上移动,从而推动第一环体21带动挤压部23上移,直至进水软管6内水复通,从而增加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控制件2减少通过进水端流量的方式不同。水泵1的进水端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过水孔8,控制件2包括活动穿设在进水口8中的堵头24。泵轴11旋转时,堵头24移动至堵住过水孔8,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本实施例中拖把桶的泵腔进水控制结构的工作原理为:泵轴11旋转时,滚动体5由于离心运动沿径向向外移动,与此同时,导槽310使滚动体5沿轴向向下移动,从而推动第一环体21带动堵头24下移至堵住过水孔8,从而减少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泵轴11停止旋转时,弹簧4推动第一环体21沿轴向向上移动,从而推动第一环体21带动堵头24上移,直至堵头24和过水孔8之间存在过水间隙,从而增加通过所述进水端的流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