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逃生推杠系统及逃生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98762发布日期:2020-08-11 20:50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应急逃生推杠系统及逃生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门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急逃生推杠系统及逃生门。



背景技术:

目前,不管是办公楼还是居民楼,亦或是工厂、仓库等地方,都会设置有安全通道,以便于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人们能通过安全通道快速逃离至室外。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又不允许外来人员通过安全通道随意进入大楼或仓库内,所以会在安全通道设置有逃生门,逃生门上会安装应急逃生推杠系统,既能阻止外来人员未经许可进入内部,又能允许内部人员在碰到紧急情况时撤离。

现有的一些应急逃生推杠系统具有推杠和推臂,人们在开锁时,需要推动推杠,配合推臂的转动将锁打开。这一类应急逃生推杠系统外形较大,制造时耗材较多,且操作笨重,推动推杠时需要较大的力气,不能让人快速把锁打开。此外,现有的应急逃生推杠系统的传动装置较为复杂,只要其中某一个零部件发生损坏或错位,都会导致应急逃生推杠系统的损坏,使人无法通过安全门逃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急逃生推杠系统及逃生门,其操作简单,可以让人使用较小的力气,就能快速将门打开。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应急逃生推杠系统,包括底座、推杠、推压装置、横向移动件和锁芯转动装置,所述推压装置包括压杆和连杆,所述压杆的一端靠近推杠,另一端滑动连接底座,所述连杆一端铰接压杆,另一端铰接底座,所述横向移动件的一端铰接压杆的另一端,横向移动件的另一端铰接、滑动连接或滚动连接锁芯转动装置,当推杠朝向底座推压压杆的一端时,所述横向移动件横向移动,当横向移动件横向移动时,所述锁芯转动装置转动,所述底座、推压装置或横向移动件上设置有用于复位推压装置的复位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推压装置设置有两组,所述推杠的两端分别靠近两组推压装置中的两根压杆,所述横向移动件铰接其中一组推压装置压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锁芯转动装置包括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上开设有锁芯孔,所述锁芯孔用于安装锁芯,所述转动盘上固定安装有拨杆,所述拨杆铰接、滑动连接或滚动连接横向移动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横向移动件具有斜面,所述拨杆上设置有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滚动连接斜面,当横向移动件横向移动时,所述第一滚轮沿斜面滚动以使转动盘转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件为扭簧,所述连杆的一端、压杆和扭簧同心铰接,所述扭簧的一只脚抵在压杆上,另一只脚抵在连杆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推杠的两端均滑动连接有弧形盖,所述弧形盖远离推杠的一端转动连接底座,当推杠朝向底座推压压杆的一端时,所述推杠带动弧形盖转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推压装置上设置有第二滚轮,所述弧形盖的外侧面为曲面,所述推杠抵压曲面的外侧,所述第二滚轮滚动连接所述曲面的内侧。

一种逃生门,包括门体和如上述的应急逃生推杠系统,所述底座安装在门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本逃生门安装有应急逃生推杠系统,在正常情况下,锁芯处于闭合状态,逃生门被锁紧,外部人员在未经过内部人员同意时,不能通过逃生门进入到内部。当内部人员需要经过逃生门出到外部,或者在发生紧急情况需要通过逃生门快速撤离时,只需要在推杠上施加较小的推动力,推杠朝向底座推压压杆的一端,就能使压杆的另一端沿底座滑动,从而带动横向移动件横向移动,而横向移动件横向移动时,又可以使锁芯转动装置转动,从而使锁芯转动开锁,将逃生门打开,关门时又能通过复位件将门重新锁上。本应急逃生推杠系统结构简单,外形较小,可以节省制造用材,且传动链较短,开锁迅速,给人们撤离争取了时间,此外,开锁时不需要多大的力气,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管是小孩,还是年迈的老人,都能快速地将逃生门打开。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芯转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弧形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弧形盖和推杠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其中一组推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中:1底座、2推杠、3推压装置、4横向移动件、5锁芯转动装置、6复位件、7弧形盖、8连接块、31压杆、32连杆、33第二滚轮、41斜面、51转动盘、52锁芯孔、53拨杆、531第一滚轮、71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逃生门,本逃生门可以安装在写字楼或居民楼的安全通道出口,也可以作为仓库或者车间的出入门,当然也可以安装在其它地方。本逃生门包括门体(图中未显示)以及安装在门体上的应急逃生推杠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急逃生推杠系统中的锁芯(图中未显示)将门体锁住,使得外部人员不能随意通过逃生门进入大楼或者仓库内,当内部人员需要穿过逃生门时,可以操作应急逃生推杠系统,将逃生门打开,从而穿过逃生门出到大楼或者仓库外。

参见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应急逃生推杠系统设置在门体(图中未显示)的内侧,包括底座1、推杠2、推压装置3、横向移动件4和锁芯转动装置5,底座1安装在门体上,推压装置3包括压杆31和连杆32,压杆31的一端铰接有用于连接推杠2的连接块8,另一端滑动连接底座1,连杆32一端铰接在压杆31上,另一端铰接底座1,横向移动件4的一端铰接压杆31的另一端,朝向底座1推压推杠2的一端时,连杆32的一端提供一个支点的作用,由杠杆原理可知,在推杠2的一端施加一个较小的作用力,则可以在推杠2的另一端产生一个较大的作用力。所以在操作本应急逃生推杠系统时,用较小的力推压压杆31的一端,就可以使得压杆31的另一端带动横向移动件4移动,达到省力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横向移动件4的另一端滚动连接锁芯转动装置5,在其它实施例中,横向移动件4的另一端可以铰接或者滑动连接锁芯转动装置5。

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大部分的人都会慌张,头脑在短时间内无法冷静思考,凭着逃生的本能,人们会用手向外推压门体希望将逃生门打开。此时会将推杠2朝向底座1推压,通过连接块8的作用,可以将力传递至压杆31的一端,使得压杆31的一端朝向底座1推压,压杆31的另一端一方面相对横向移动件4转动,另一方面带动横向移动件4相对底座1滑动,当横向移动件4横向移动时,可以使得锁芯转动装置5转动,锁芯转动装置5转动时,可以带动锁芯转动,从而将逃生门打开。当需要将仓库内的货物运出到仓库外部时,若是使用现有的一些应急逃生推杠系统,则需要工作人员先去用力转动推杠,将门打开之后,再将货物运送出去。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工作人员向外运送货物时,将货物往前推将会推压推杠2,从而快速将门打开,工作人员可直接将货物运送出仓库,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见图2、图7和图8,推压装置3上设置有用于复位推压装置3的复位件6,当然,复位件6也可以设置在横向移动件4或者锁芯转动装置5上。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推压装置3设置有两组,推杠2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块8连接两组推压装置3中的两根压杆31,横向移动件4铰接在其中一组推压装置3的压杆31上。参见图7和图8,复位件6为扭簧,连杆32的一端、压杆31和扭簧同心铰接,扭簧的一只脚抵在压杆31上,另一只脚抵在连杆32上。当松开推杠2时,在扭簧的作用下,推压装置3复位,从而使得推杠2和横向移动件4复位。

参见图3和图4,锁芯转动装置5包括转动盘51,转动盘51上开设有锁芯孔52,锁芯孔52用于安装锁芯(图中未显示),转动盘51上固定安装有拨杆53,参见图4,横向移动件4具有斜面41,拨杆53上设置有第一滚轮531,第一滚轮531滚动连接斜面41,当横向移动件4横向移动时,第一滚轮531沿斜面41向上滚动以使转动盘51转动。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横向移动件4上设置滑槽,在拨杆53上设置销体,销体滑动连接滑槽,当横向移动件4横向移动时,销体在滑槽内滑动,从而可带动拨杆53转动。当然,也可以通过在横向移动件4和拨杆53之间铰接连接杆,当横向移动件4横向移动时,通过连接杆带动拨杆53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拨杆53滚动连接横向移动件4,可以使得拨杆53和横向移动件4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实现省力的效果,当压杆31复位带动横向移动件4复位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一滚轮531将会沿斜面41向下滚送,从而使得转动盘51转动,将锁芯转动回原来的位置,将门锁上。

参见图1、图2、图5和图6,为了保护应急逃生推杠系统的内部零部件,需要将在应急逃生推杠系统的外部增加保护盖,在本实施例中,在推杠2的两端均滑动连接有弧形盖7,弧形盖7远离推杠2的一端通过转动轴71转动连接底座1,当推杠2朝向底座1推压压杆31的一端时,推杠2带动弧形盖7的一端相对底座1转动。弧形盖7、推杠2和底座1形成保护应急逃生推杠系统内部零部件的保护盖,同时,朝向底座1推压推杠2时,由于弧形盖7滑动连接推杠2且弧形盖7远离推杠2的一端可以相对底座1转动,弧形盖7将不会限制推杠2的运动。为了防止弧形盖7相对推杠2滑动的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得弧形盖7以及推杠2被快速磨损,压杆3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滚轮33,弧形盖7的外侧面为曲面,推杠2抵压曲面的外侧,第二滚轮33滚动连接曲面的内侧。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