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9110发布日期:2020-08-14 18:54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五金制品领域,具体涉及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



背景技术:

常见的三节抽屉导轨由固定轨、中间轨和内轨组成,固定轨安装于柜体内,活动轨用于与抽屉连接,而中间轨分别连接固定轨和内轨,打开或关闭抽屉时,中间轨可沿固定轨滑动,内轨可沿中间轨滑动以使抽屉被复位或拉出。由于具有两节活动的导轨,因此能使抽屉获得较大的移动距离,但同时也较容易因中轨与内轨的同步性差从而导致导轨卡死、打滑的情况,不利于用户的使用体验。

综上所述,现有的三节抽屉导轨结构需要进一步改进,以使导轨具有更好的同步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本实用新型的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通过结构改进,实现抽屉在打开或关闭的过程中两节导轨可进行同步移动的效果。

为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包括外轨、中轨和内轨,外轨、中轨均设有前端开口的容置空间,中轨可相对外轨移动地安装在外轨容置空间内,内轨可相对中轨移动地安装在中轨容置空间内,还包括齿轮同步机构,齿轮同步机构包括同步齿轮、第一同步齿条和第二同步齿条,同步齿轮可旋转安装在中轨上,第一同步齿条固定安装在外轨上并沿其长度方向放置,第二同步齿条固定安装在内轨上并沿其长度方向放置,第一同步齿条与同步齿轮下侧啮合,第二同步齿条与同步齿轮上侧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的同步齿轮与两同步齿条通过啮合配合,使导轨组件在移动过程中两导轨的移动距离始终相等,从而使导轨组件具有有效的同步效果,以此避免导轨组件在移动打开或收纳的过程中由于同步性差而出现的打滑、卡死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导轨组件同步性能好,在工作时能保持平滑顺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的,第一同步齿条安装于外轨的底壁内侧中部,第二同步齿条安装于内轨的底壁外侧中部,中轨的中部设有齿轮安装孔,同步齿轮可旋转安装于齿轮安装孔内。本方案将齿轮同步机构设置于导轨组件的中部有利于导轨组件的平稳性。

进一步的,中轨的底壁下侧沿其长度方设有下侧开口的第一槽体,第一同步齿条上部装配在第一槽体内,内轨的底壁中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下侧开口的第二槽体,第二同步齿条安装在第二槽体内,齿轮安装孔贯穿第一槽体的顶壁,同步齿轮的上侧凸出第一槽体的顶壁上侧与第二同步齿条啮合,同步齿轮下侧在第一槽体与第一同步齿条啮合。本方案有利于齿轮同步机构的快速布置和装配,并实现同步齿轮与齿条的紧凑配合。

再进一步的,外轨、中轨和内轨为五金件,中轨底壁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向上侧凸起形成第一槽体,内轨底壁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向上侧凸起形成第二槽体,齿轮安装孔贯穿第一槽体的顶壁和侧壁,同步齿轮通过齿轮支架安装在齿轮安装孔内。本方案的第一槽体、第二槽体可通过冲压与导轨一体成型,有利于简化加工工序。

优选的,中轨设有第一缓冲装置,内轨设有第二缓冲装置,中轨的侧壁高于内轨的侧壁,外轨的侧壁高于中轨的侧壁,第一缓冲装置固定在中轨侧壁的上侧,第二缓冲装置固定在内轨底壁内侧远离第一缓冲装置的一侧,外轨一个侧壁的上侧对应第一缓冲装置设有第一推挡件,外轨另一个侧壁的上侧对应第二缓冲装置设有第二推挡件,中轨向外移动至第一推挡件推压第一缓冲装置时,第一缓冲装置使中轨减速,内轨向内移动至第二推挡件推压第二缓冲装置时,第二缓冲装置使内轨减速。本方案通过第一缓冲装置与第一推挡件的配合、第二缓冲装置与第二推挡件的配合分别实现导轨组件向外移动、向内移动时的缓冲功能,与现有的导轨产品相比,具有更好的缓冲、静音效果。

优选的,中轨每个侧壁内侧的上侧间隔设有若干上滑轮,中轨每个侧壁内侧的下侧间隔设有若干下滑轮,中轨底壁对应下滑轮设有滑轮过孔,下滑轮通过对应的滑轮过孔与外轨底壁滑动配合;内轨的两侧设有侧壁,内轨的两个侧壁的上端设有向外侧水平延伸的内轨顶沿,内轨顶沿下侧与下滑轮滑动配合;外轨的两个侧壁上端设有向内侧水平延伸的外轨顶沿,外轨顶沿的下侧与上滑轮滑动配合。本方案的中轨上侧、下侧均布置滑轮,通过滑轮分别与外轨顶沿、内轨顶沿滑动配合,从而通过下滑轮同时支撑中轨和内轨,并以此提升导轨组件移动时的平衡性和顺滑性。

进一步的,内轨顶沿的上侧与上滑轮滑动配合。

为实现导轨组件的直线拉出、收回功能,外轨底壁内侧、外轨顶沿下侧、内轨顶沿上侧以及内轨顶沿下侧分别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凸轨,上滑轮、下滑轮均设有导向槽,外轨底壁内侧、内轨顶沿下侧的凸轨与下滑轮的导向槽滑动配合,外轨顶沿下侧、内轨顶沿上侧的凸轨与上滑轮的导向槽滑动配合。

优选的,外轨顶沿后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止动斜坡,止动斜坡的厚度自其前端向后端增加,最后侧的上滑轮滑动到止动斜坡时被挤压停止,以实现导轨复位后的制停功能。

优选的,所述外轨的底壁对应下滑轮在中轨收纳的位置设有向后加深的坡槽,当下滑轮滑动到坡槽时产生重力导引,从而使中轨收回一定距离后,可通过自身重力实现复位。本发明的中轨收纳位置是指中轨收纳到位后下滑轮所在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的结构分解图1;

图2是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的结构分解图2;

图3是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1;

图4是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b部放大图;

图6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7是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2;

图8是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3(未显示缓冲装置、齿轮同步机构);

图9是图8的c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1:

外轨2:外轨容置空间201、第一同步齿条202、第一推挡件2041、第二推挡件2042、止动斜坡205、坡槽206、凸轨207;

中轨3:中轨容置空间301、齿轮安装孔3011、齿轮支架307、支架主体3071、通孔3072、安装轴3073、同步齿轮302、第一槽体303、第一缓冲装置304、上滑轮305、下滑轮306、滑轮过孔3061、第一安装支架3041、导向槽3051;

内轨4:第二同步齿条401、第二槽体402、第二缓冲装置403、第二安装支架4031。

具体实施方式

为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述“上”、“下”、“前”、“后”、“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1,包括外轨2、中轨3和内轨4,外轨2、中轨3均设有前端开口的容置空间,中轨3可相对外轨2移动地安装在外轨容置空间201内,内轨4可相对中轨3移动地安装在中轨容置空间301内,还包括齿轮同步机构,齿轮同步机构包括同步齿轮302、第一同步齿条202和第二同步齿条401,同步齿轮302可旋转安装在中轨3上,第一同步齿条202固定安装在外轨2上并沿其长度方向放置,第二同步齿条401固定安装在内轨4上并沿其长度方向放置,第一同步齿条202与同步齿轮302下侧啮合,第二同步齿条401与同步齿轮302上侧啮合。

上述第一同步齿条202安装于外轨2的底壁内侧中部,第二同步齿条401安装于内轨4的底壁外侧中部,中轨3的中部设有齿轮安装孔3011,同步齿轮302可旋转安装于齿轮安装孔3011内。本方案将齿轮同步机构设置于导轨组件的中部有利于导轨的平衡性。

根据上述齿轮同步机构方案的进一步优化,中轨3的底壁下侧沿其长度方设有下侧开口的第一槽体303,第一同步齿条202上部装配在第一槽体303内,内轨4的底壁中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下侧开口的第二槽体402,第二同步齿条401安装在第二槽体402内,齿轮安装孔3011贯穿第一槽体303的顶壁,同步齿轮302的上侧凸出第一槽体303的顶壁上侧与第二同步齿条401啮合,同步齿轮302下侧在第一槽体303与第一同步齿条202啮合。本方案有利于齿轮同步机构的快速布置和装配,并实现同步齿轮302与齿条的紧凑配合。

根据上述齿轮同步机构方案的再进一步优化,外轨2、中轨3和内轨4为五金件,中轨3底壁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向上侧凸起形成第一槽体303,内轨4底壁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向上侧凸起形成第二槽体402,齿轮安装孔3011贯穿第一槽体303的顶壁和侧壁,同步齿轮302通过齿轮支架307安装在齿轮安装孔3011内。本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槽体303、第二槽体402分别实现第一同步齿条202、第二同步齿条401的装配,实现同步齿轮302与同步齿条的紧凑配合,通过同步齿轮302和同步齿条相配合使导轨组件在移动过程中,中轨3与内轨4的移动距离始终相等,从而使导轨组件具有有效的同步效果。

为实现同步齿轮的安装,所述齿轮支架307安装于第一槽体303的顶壁上侧,其包括支架主体3071和安装轴3073,所述支架主体3071对应齿轮安装孔3011的位置设有齿轮通孔3072,安装轴3073的两端与齿轮通孔3072的两侧壁连接,同步齿轮302套设在安装轴3073上并可相对其旋转。

为实现更好的缓冲、静音效果,中轨3设有第一缓冲装置304,内轨4设有第二缓冲装置403,中轨3的侧壁高于内轨4的侧壁,外轨2的侧壁高于中轨3的侧壁,第一缓冲装置304固定在中轨3侧壁的上侧,中轨3的上侧配合第一缓冲装置304设置有第一安装支架3041,第二缓冲装置403固定在内轨4底壁内侧远离第一缓冲装置304的一侧,内轨4的底壁配合第二缓冲装置403设有第二安装支架4031,外轨2一个侧壁的上侧对应第一缓冲装置304设有第一推挡件2041,外轨2另一个侧壁的上侧对应第二缓冲装置403设有第二推挡件2042,中轨3向外移动至第一推挡件2041推压第一缓冲装置304时,第一缓冲装置304使中轨3减速,内轨4向内移动至第二推挡件2042推压第二缓冲装置403时,第二缓冲装置403使内轨4减速。本方案通过第一缓冲装置304与第一推挡件2041的配合、第二缓冲装置403与第二推挡件2042的配合分别实现导轨组件向外移动、向内移动时的缓冲功能。

根据上述缓冲方案的进一步优化,第一缓冲装置304安装于中轨3的后部,第一缓冲装置304的触发部朝向中轨3的前端,第一推挡件2041安装于外轨2对应一侧的侧壁的前部;第二缓冲装置403安装于内轨4的内侧前部,第二缓冲装置403的触发部朝向内轨4的后端,第二推挡件2042设于对应一侧的侧壁的后部。

当然,上述缓冲方案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调整,如将第一推挡件2041设置在外轨2侧壁的后部、第二推挡件2042设置另一侧壁外轨侧壁的后部,再对第一缓冲装置304、第二缓冲装置403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或,将第一缓冲装置304、第二缓冲装置403设置在同一导轨上。

为进一步提升导轨组件移动时的平衡性和顺滑性,中轨3每个侧壁内侧的上侧间隔设有若干上滑轮305,中轨3每个侧壁内侧的下侧间隔设有若干下滑轮306,中轨3底壁对应下滑轮306设有滑轮过孔3061,下滑轮306通过对应的滑轮过孔3061与外轨2底壁滑动配合;内轨4的两侧设有侧壁,内轨4的两个侧壁的上端设有向外侧水平延伸的内轨4顶沿,内轨4顶沿下侧与下滑轮306滑动配合,从而通过下滑轮306同时支撑中轨3和内轨4;外轨2的两个侧壁上端设有向内侧水平延伸的外轨2顶沿,外轨2顶沿的下侧与上滑轮305滑动配合。

如图8-9所示,为实现导轨组件的直线拉出、收回功能,外轨2底壁内侧、外轨2顶沿下侧、内轨4顶沿上侧以及内轨4顶沿下侧分别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凸轨207,上滑轮305、下滑轮306均设有导向槽3051,外轨2底壁内侧、内轨4顶沿下侧的凸轨207与下滑轮306的导向槽3051滑动配合,外轨2顶沿下侧、内轨4顶沿上侧的凸轨207与上滑轮305的导向槽3051滑动配合。为使凸轨207与导向槽3051的滑动更流畅,所述凸轨207的截面设置为圆弧形,当然,也可将凸轨207设置为端部带圆角的矩形或其他形状,所述导向槽3051的截面形状与凸轨207相适配。

为实现导轨复位后的制停功能,外轨2顶沿后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止动斜坡205,止动斜坡205的厚度自其前端向后端增加,最后侧的上滑轮305滑动到止动斜坡205时被挤压停止。

为使中轨3收回一定距离后,可通过自身重力实现复位,所述外轨2的底壁对应下滑轮306在中轨3收纳的位置设有向后加深的坡槽206,当下滑轮306滑动到坡槽206时产生重力导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三节承载型导轨组件1通过设置齿轮同步机构有效地提高导轨组件的同步性能,以此避免导轨组件在移动打开或收纳的过程中由于同步性差而出现的打滑、卡死的情况,使导轨组件在工作时能保持平滑顺畅,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