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对拖布清洁的除水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53645发布日期:2020-10-28 11:56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对拖布清洁的除水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用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对拖布清洁的除水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擦地机来进行日常清洁工作,擦地机底部一般会有用以清洁地面的拖布,来附着在地板表面的灰尘或污渍,地面清洁后需要对拖布进行清洗,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滚轮对拖布进行清洗,在使用滚轮清洗的过程中,污水容易停留在滚轮主体上,影响清洗效果,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人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拖布清洗装置[申请号:201520438829.x],包括壳体、进水管、排水管,壳体为上端口径小于下端口径的圆柱形,壳体的上端设有环形水管,进水管连接环形水管,进水管上设有进水电磁阀,壳体的下端设有排水管,排水管上设有排水电磁阀,环形水管上设有多个喷头,进水电磁阀和排水电磁阀连接按钮开关。本方案采用按钮开关和电磁阀相结合使用的方式,对拖布清洗装置进行控制,实现自由的控制,进而控制水的开关,从而可以有效的节约用水。采用这种方式还不用人进行加水,水可以通过开关自由进入,减少了人为的操作,有效的提高清洗的效果,减少清洗时间。但是本方案仍然存在污水容易停留在滚轮主体上,影响清洗效果,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对拖布清洁的除水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对拖布清洁的除水件,包括主体,所述的主体设有排水渠,所述排水渠两端贯通,所述排水渠一端向另一端倾斜或排水渠从中部向两端下行倾斜。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对拖布清洁的除水件中,还包括一转辊,所述排水渠沿转辊轴向设在转辊外表。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对拖布清洁的除水件中,所述的转辊上设有若干第一筋条。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对拖布清洁的除水件中,所述第一筋条与排水渠同向设置,排水渠位于相邻的两第一筋条之间。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对拖布清洁的除水件中,所述第一筋条沿转辊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对拖布清洁的除水件中,所述的主体上还设有若干第二筋条,所述的第二筋条与第一筋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筋条相对第一筋条凸起。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对拖布清洁的除水件中,所述第一筋条呈倾斜,所述的第一筋条与主体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主体上的排水渠一端向另一端倾斜或排水渠从中部向两端下行倾斜设置,使得排水渠具有坡度,有利于将清洗后的污水排出,不会使污水停留在主体上,不影响下次清洗,生产成本较低。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倾斜状的第一筋条,可将位于滚轮主体下方的清水通过第一筋条带至拖布上,对拖布进行上水清洗处理,上水量大,清洗速率快,在上水清洗完毕后通过第一筋条对拖布进行刮水处理,刮水效果好,结构简单。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筋条,便于对拖布进行翻边清洗,清洗较为全面完整。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体1、第一筋条2、转辊3、第二筋条4、排水渠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用于对拖布清洁的除水件,包括主体1,所述的主体1设有排水渠5,所述排水渠5两端贯通,所述排水渠5一端向另一端倾斜或排水渠5从中部向两端下行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排水渠5一端向另一端倾斜或排水渠5从中部向两端下行倾斜,使得排水渠5具有坡度,有利于将清洗后的污水排出,不会使污水停留在主体1上,不影响下次清洗,生产成本较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所示,所述的主体1两端具有高度差,所述的主体1的外径由靠近转辊3一端向远离转辊3一端逐渐变小,所述的主体1两端的高度差小于第二筋条4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主体1的外径由靠近转辊3一端向远离转辊3一端逐渐变小,使得相邻的第一筋条2之间的孔槽倾斜,在上水清洗完毕后,污水会通过相邻的第一筋条2之间的孔槽自动流出,使得污水不会停留在主体1上,不会影响下次清洗,主体1两端的高度差小于第二筋条4的高度,确保第二筋条4与主体1可形成孔槽使污水流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所述的主体1两端具有高度差,所述的主体1的外径由靠近转辊3一端向远离转辊3一端逐渐变大,所述的主体1两端的高度差小于第一筋条2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主体1的外径由靠近转辊3一端向远离转辊3一端逐渐变大,使得相邻的第一筋条2之间的孔槽倾斜低处与第二筋条4向靠近,排水方向与实施例一中相反,在上水清洗完毕后,污水会通过相邻的第二筋条4之间的孔槽自动流出,使得污水不会停留在主体1上,不会影响下次清洗,主体1两端的高度差小于第一筋条2的高度,确保第一筋条2与主体1可形成孔槽使污水流出。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的主体1两端与主体1中端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的主体1两端的外径相同,主体1两端的外径小于主体1中端的外径,所述的主体1两端的外度差小于第一筋条2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主体1两端的外径相同,主体1两端的外径小于主体1中端的外径,在上水清洗完毕后,污水会自动从主体1两端流出,完成双向排水,排水效率较高,主体1两端的外度差小于第一筋条2的高度,确保第一筋条2与主体1可形成孔槽使污水流出。

结合图4所示,还包括一转辊3,所述排水渠5沿转辊3轴向设在转辊3外表。

具体的说,转辊3可采用具有单向转动功能的棘轮,使得主体1具有单向转动功能,同时具备上水以及刮水的效果,实用性较强。

结合图1、图4所示,所述的转辊3上设有若干第一筋条2。

本实施例中,第一筋条2在转动过程中可将位于主体1下方的清水通过第一筋条2带至拖布上,对拖布进行上水清洗处理,上水量大,清洗速率快。

结合图2、图4所示,所述第一筋条2与排水渠5同向设置,排水渠5位于相邻的两第一筋条2之间,排水与上水不会发生影响,清洗效率较高。

所述第一筋条2沿转辊3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增大了上水量,加快清洗速率。

结合图4所示,所述的主体1上还设有若干第二筋条4,所述的第二筋条4与第一筋条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筋条4相对第一筋条2凸起。

本实施例中,第二筋条4相对第一筋条2凸起,可确保在上水清洗过程中将位于主体1下方的清水带至拖布边缘处。

结合图1、图4所示,所述第一筋条2呈倾斜,所述的第一筋条2与主体1轴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即为当主体1转动带水时,第一筋条2朝上斜向,即第一筋条2与垂直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上水能力较好。

本实施例中,第一筋条2呈倾斜状,使得第一筋条2在转动过程中可将位于主体1下方的清水通过第一筋条2带至拖布上,对拖布进行上水清洗处理,上水量大,清洗速率快,在上水清洗完毕后通过第一筋条2对拖布进行刮水处理,刮水效果好,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在上水过程中,通过第一筋条2和第二筋条4可将位于主体1下方的清水通过第一筋条2带至拖布上,第二筋条4可将位于主体1下方的清水带至拖布边缘处,对拖布进行上水清洗处理,上水量大,清洗速率快,在上水清洗完毕后通过第一筋条2对拖布进行刮水处理,第二筋条4对拖布边缘处进行刮水处理,刮水效果好,结构简单,在排水过程中,排水渠5一端向另一端倾斜或排水渠5从中部向两端下行倾斜,使得排水渠5具有坡度,有利于将清洗后的污水排出,不会使污水停留在主体1上,不影响下次清洗,生产成本较低。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主体1、第一筋条2、转辊3、第二筋条4、排水渠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