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寝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床。
背景技术:
现有电动床的床板由背板、坐板、大腿板和小腿板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相邻床板之间相互铰接。现有电动床床板的升降结构通常采用悬臂式结构,在背板或大腿板翘起时,坐板的高度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如果背板或大腿板需要与坐板具有较大的相对高度时,背板或大腿板的倾角相应的需要有较大的变化,即支撑背板或大腿板升降的电动伸缩杆需要有较大的运动行程大,耗能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电动床,旨在解决现有电动床上背板或大腿板与坐板之间需要较大相对高度时,耗能较大的弊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床,包括床架和床板,所述床架包括支撑架、支撑杆和连杆,所述床板包括背板、坐板和大腿板;
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固定座,所述背板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坐板通过至少两个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架可转动连接,所述背板末端通过连接件与一个所述支撑杆或所述坐板可转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杆或所述坐板运动;
所述坐板与所述大腿板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大腿板运动,所述大腿板通过第三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架可转动连接;
在所述电动床处于初始状态时,在朝向所述大腿板方向上,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架之间的夹角不大于90度,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倾斜方向与所述支撑杆的倾斜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床还包括小腿板、连接板和第二连杆,所述大腿板通过连接板和所述小腿板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板通过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支撑杆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整体形状为三角形,所述连接板上相邻两边的连接处呈圆角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一端与所述大腿板铰链连接,所述连接板另一端与所述小腿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床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一端与所述支撑架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背板铰接,所述驱动件用于支撑所述背板运动。
进一步的,在所述电动床处于初始状态时,在朝向所述小腿板方向上,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架之间的夹角大于120度。
进一步的,所述背板与所述固定座的连接点到所述背板同侧两端点的距离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床还包括床垫和床围,所述床垫铺设在所述床板上,所述床围设置在所述床板边沿,对所述床垫形成包围,所述床围的高度与所述床垫的厚度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在所述坐板靠近所述背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设置在所述坐板靠近所述大腿板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倾斜角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大腿板的连接点到所述大腿板同侧两端点的距离相同。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电动床,坐板分别通过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与支撑架可转动连接;背板可转动设置在固定坐上,并且背板末端通过第一连杆与第一支撑杆可转动连接;坐板与大腿板铰链连接,并且大腿板通过第三支撑杆与支撑架可转动连接。在需要调整背板与坐板之间的相对高度时,背板翘起,而由于背板的支撑是由中间区域的固定座实现,在背板一端翘起时,背板另一端下降。背板另一端下降过程中,带动第一连杆推动第一支撑杆向右移动,由于坐板、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支撑架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在第一连杆的推动下,坐板整体随着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与支撑架之间的夹角变小而缓缓下降,从而使得背板与坐板之间同时产生相对的高度变化,实现在背板倾角变化小的前提下获得较大的相对高度。同理,由于坐板与大腿板铰接,并且大腿板通过第三支撑杆与支撑架可转动连接,在坐板下降过程中,会使得大腿板以第三支撑杆为支点向上翘起,从而获得较大的相对高度,因而能够有效节约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动床的整体结构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动床,包括床架和床板,所述床架包括支撑架1、支撑杆和连杆,所述床板包括背板7、坐板8和大腿板9;
所述支撑架1上设置有固定座11,所述背板7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座11上,所述坐板8通过至少两个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架1可转动连接,所述背板7通过连接件与一个所述支撑杆或所述坐板8可转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杆或所述坐板8运动;
所述坐板8与所述大腿板9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大腿板9运动,所述大腿板9通过第三支撑杆4与所述支撑架1可转动连接;
在所述电动床处于初始状态时,在朝向所述大腿板10方向上,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架1之间的夹角不大于90度,所述第三支撑杆4的倾斜方向与所述支撑杆的倾斜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电动床包括床架和床板,床架用于支撑床板,而床板用于承载用户身体。床架包括支撑架1、支撑杆和连杆,而床板则包括背板7、坐板8、大腿板9和小腿板10。具体地,支撑架1上设置有固定座11,背板7可转动地设置在固定座11上,从而使得背板7与固定座11之间形成一个类似跷跷板的平衡木结构,固定座11对背板7的支撑点没有落在背板7的末端。坐板8分别通过至少两个支撑杆,比如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与支撑架1可转动连接,并且背板7通过连接件,比如第一连杆5,与第一支撑杆2或坐板8可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可转动连接可以为铰链连接。优选的,连接件与背板7的连接点设置在背板7靠近坐板8的末端。背板7通过第一连杆5、第一支撑杆2之间的连接与坐板8建立位置关联,在背板7维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一连杆5会对第一支撑杆2有一个拉力,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2被第一连杆5所限制无法进行转动运动,进而使得第一支撑杆2对坐板8进行支撑,而在坐板8固定不动的情况下,与坐板8连接的第二支撑杆3自然也不会出现转动运动。坐板8与大腿板9连接,比如铰接,从而使得坐板8可以驱动大腿板9作相应的运动。大腿板9通过第三支撑杆4与支撑架1可转动连接,从而第三支撑杆4与大腿板9之间同样形成一个类似跷跷板的平衡木结构,使得第三支撑杆4对大腿板9的支撑点没有落在大腿板9的末端。大腿板9和小腿板10之间可转动连接,比如通过铰链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和第三支撑杆4的设置方向具有一定的要求。具体地,当电动床整体处于初始状态,即各床板均处于同一平面,如图1所示状态时,在朝向大腿板10或小腿板10方向上,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与支撑架1之间的夹角不大于90度,即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与背板7的连接端倾斜小腿板10方向,这样后续背板7翘起时,通过第一连杆5推动第一支撑杆2转动时,才能使坐板8做下降运动,满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其中,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的长度、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第三支撑杆4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支撑杆2和/或第二支撑杆3的倾斜方向相反,坐板8在向右滑动下降时会推动大腿板9同样向右移动,从而带动第三支撑杆4转动,使得第三支撑杆4在朝小腿板10方向上,与支撑杆之间的夹角变小,即使得第三支撑杆4与大腿板9之间的支撑点到支撑架1的垂直距离变大,从而增大大腿板9与坐板8之间的相对高度。本实施中的电动床在进行背板7或大腿板9与坐板8之间的相对高度调节时,背板7的一端翘起,而由于背板7的支撑是由中间区域的固定座11实现,与跷跷板的原理相同,在背板7一端翘起时,背板7另一端下降。背板7另一端下降过程中,带动第一连杆5推动第一支撑杆2向右移动,由于坐板8、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和支撑架1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在第一连杆5的推动下,坐板8整体随着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与支撑架1之间的夹角变小而缓缓下降,从而使得背板7与坐板8之间同时产生相对的高度变化,实现在背板7倾角变化小的前提下获得较大的相对高度。同理,由于坐板8与大腿板9铰接,并且大腿板9通过第三支撑杆4与支撑架1可转动连接,在坐板8下降过程中,坐板8的位移会推动大腿板9向右移动,从而使得第三支撑杆4与大腿板9的连接端也向右移动,第三支撑杆4整体在朝小腿板10方向上,与支撑架1的夹角变小,并且大腿板9与坐板8铰接的一端随着坐板8下降而下降,因此大腿板9整体会以第三支撑杆4为支撑翘起。大腿板9在翘起过程中,带动与其铰接的小腿板10进行相应的倾角变化,从而完成整个电动床的倾角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床还包括小腿板10、连接板12和第二连杆6,所述大腿板9通过连接板12和所述小腿板10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板12通过第二连杆6与所述第三支撑杆4可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电动床还包括连接板12和第二连杆6,连接板12的形状优选为三角形。大腿板9通过连接板12和小腿板10可转动连接,并且连接板12还通过第二连杆6和第三支撑杆4可转动连接。根据上述说明,背板7翘起过程中,大腿板9靠近小腿板10的一端会翘起,并且第三支撑杆4在朝向小腿板10的方向上,与支撑架1的夹角会逐渐变小,即第三支撑杆4围绕自身与支撑架1的连接点,整体向右运动,并推动与自身连接的第二连杆6同样向右运动。由于大腿板9与小腿板10的连接端翘起,第二连杆6的长度又是固定的,因此第二连杆6会对连接板12产生一个拉力,使得连接板12围绕自身与大腿板9的连接点转动,从而带动小腿板10与大腿板9之间的夹角变小,即使得小腿板10的倾斜度变大。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12整体形状为三角形,所述连接板12上相邻两边的连接处呈圆角设置。
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2整体形状为三角形,连接板12与大腿板9、小腿板10、第二连杆6的连接点分别对应三角形的三个尖角区域,即三个连接点分别位于三角形相邻两边的交点区域。连接板12采用三角形状,能够提高分别与其连接的大腿板9、小腿板10、第二连杆6连接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连接板12上相邻两边的连接处呈圆角设置,使得连接板12的边缘过渡圆滑,不容易对用户造成伤害。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12一端与所述大腿板9铰链连接,所述连接板12另一端与所述小腿板10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2与大腿板9连接端为铰链连接,连接板12与小腿板10的连接端为固定连接。在大腿板9翘起时,连接板12在第二连杆6的拉力作用下,围绕与大腿板9的连接点转动。同时,由于连接板12与小腿板10为固定连接,因此连接板12在转动过程中会带动小腿板10进行相应的转动,使得小腿板10发生相应的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床还包括驱动件13,所述驱动件13一端与所述支撑架1铰接,另一端与所述背板7铰接,所述驱动件13用于支撑所述背板7运动。
本实施例中,电动床还包括驱动件13,比如电动支撑杆,气动推杆,驱动件13一端与支撑架1铰接,另一端与背板7铰接。驱动件13工作时,支撑背板7一端翘起,从而使得背板7另一端以固定座11为支撑点下降,后续通过连杆和支撑杆调整床板其余部位的角度。本实施例中电动床只需要设置一个驱动背板7的驱动件,就能够依靠连杆和支撑杆之间的连接关系,带动床板其余部位的角度调整,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在所述电动床处于初始状态时,在朝向所述小腿板10方向上,所述第三支撑杆4与所述支撑架1之间的夹角大于120度。
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撑杆4为倾斜设置。优选的,当电动床处于初始状态时,在朝向小腿板10方向上,第三支撑杆4与支撑架1之间的夹角大于120度。背板7翘起时,坐板8在带动大腿板9翘起的同时,推动大腿板9向右运动,从而带动第三支撑杆4围绕自身与支撑架1的连接点转动。在朝向小腿板10方向上,第三支撑杆4与支撑架1的夹角变小。由于初始的夹角大于120度,因此第三支撑杆4在移动过程中具有足够的行程将大腿板9抬高,实现在大腿板9倾角变化较小的前提下,大幅度增大大腿板9与坐板8之间的相对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背板7与所述固定座11的连接点到所述背板7同侧两端点的距离相同。
本实施例中,背板7与固定座11的连接点到背板7同侧两端点的距离相同,即背板7与固定座11的连接点位于背板7的中间区域。由于固定座11对背板7的支撑点在背板7的中间区域,从而使得背板7一端翘起时,另一端下降后,背板7整体与坐板8之间的间隙最小,为现有采用悬臂机构进行支撑的相邻床板间间隙的一半,减小用户被间隙夹伤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床还包括床垫和床围,所述床垫铺设在所述床板上,所述床围设置在所述床板边沿,对所述床垫形成包围,所述床围的高度与所述床垫的厚度一致。
本实施例中,电动床还包括床垫和床围,床垫铺设在床板上,用于承接用户身体。床围设置在床板边沿,对床垫整体形成包围。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床围高度与床垫的厚度一致,因此,在床板发生倾角改变时,如果倾角的变化幅度没有超过原来床垫的厚度范围,那么围绕床垫的床围可以挡住床板倾角变化产生的间隙,从而保护用户或其他物品不会被间隙夹到,提高电动床使用时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所述第一支撑杆2设置在所述坐板8靠近所述背板7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3设置在所述坐板8靠近所述大腿板9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2和所述第二支撑杆3的长度、倾斜角度相同。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设置在坐板8靠近背板7的一端,第二支撑杆3设置在坐板8靠近大腿板9的一端,即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分别设置在坐板8的两端,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之间具有较远的距离,能够对坐板8整体进行更加稳固的支撑。优选的,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3的长度、倾斜角度相同,使得坐板8、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和支撑架1整体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构,支撑坐板8平稳的地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撑杆4与所述大腿板9的连接点到所述大腿板9同侧两端点的距离相同。
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撑杆4与大腿板9的连接点到大腿板9同侧两端点的距离相同,即第三支撑杆4与大腿板9的连接点位于大腿板9的中部。由于第三支撑杆4对大腿板9的支撑点在大腿板9的中间区域,从而使得大腿板9一端下降时,另一端翘起后,大腿板9整体与坐板8之间的间隙最小,该间隙为现有采用悬臂机构进行支撑的相邻床板间间隙的一半,能够有效提高电动床使用时的安全性能,防止用户或其他物品被夹住。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床,坐板8分别通过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与支撑架1可转动连接;背板7可转动设置在固定坐上,并且背板7末端通过第一连杆5与第一支撑杆2可转动连接;坐板8与大腿板9铰链连接,并且大腿板9通过第三支撑杆4与支撑架1可转动连接;大腿板9与小腿板10可转动连接。在需要调整背板7与坐板8之间的相对高度时,背板7翘起,而由于背板7的支撑是由中间区域的固定座11实现,在背板7一端翘起时,背板7另一端下降。背板7另一端下降过程中,带动第一连杆5推动第一支撑杆2向右移动,由于坐板8、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和支撑架1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在第一连杆5的推动下,坐板8整体随着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与支撑架1之间的夹角变小而缓缓下降,从而使得背板7与坐板8之间同时产生相对的高度变化,实现在背板7倾角变化小的前提下获得较大的相对高度。同理,由于坐板8与大腿板9铰接,并且大腿板9通过第三支撑杆4与支撑架1可转动连接,在坐板8下降过程中,会使得大腿板9以第三支撑杆4为支点向上翘起,从而获得较大的相对高度,因而能够有效节约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装置、物品或者方法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装置、物品或者方法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装置、物品或者方法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