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淋浴房底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08483发布日期:2021-07-02 19:2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淋浴房底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淋浴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淋浴房底盆。



背景技术:

目前,现在市面上的淋浴房底盆概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压克力或abs成型后用树脂加纤维粘合加固。这种底盆表面光泽度好且便于清理,但其牢固度不够,且底部加固层不美观,一般使用2个月后就会发黄变色;第二类是用

树脂、石粉等人造石材料成型,且在产品表面加上一层胶衣,作表面装饰,这种底盆的牢固性能比较好,但其表面的胶衣层易被磨花,且颜色不持久,一般使用三个月后就开始变色,发黄、发黑,严重影响产品的美观性。

现有专利公告号:cn103815810a《一种淋浴房底盆》公开了一种淋浴房底盆,包括底盆本体,所述底盘本体由底层、中间层和顶层构成,所述底层为abs层、中间层为pu层、顶层为亚克力层,所述底层、中间层和顶层复合后构成一体,所述底盆本体上端面设置有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底面至少设置一个排水孔。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淋浴房底盆上开设有排水孔,淋浴房内的水由排水孔内排出,为保证排水孔四周不会漏水,通常通过在排水孔周侧刮水泥腻子,当长期通过该排水孔进行排水后,附着于排水孔周侧水泥腻子上的污渍将会比较难以清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清理的淋浴房底盆。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淋浴房底盆,包括底盘,所述底盘下端为嵌于地面的安装端,上端开设有供人站立的蓄水槽,所述底盘在所述蓄水槽内开设有下水槽,所述底盘在所述下水槽内开设有与所述蓄水槽连通的下水孔,所述蓄水槽底壁为朝向所述下水槽倾斜设置的引水斜面,所述底盘还设置有盖设于所述下水槽的盖板,所述盖板外端面与下水槽内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淋浴房底盆时,水流沿引水斜面流至下水槽处,再从盖板和下水槽之间的间隙流下,最后由下水孔排出,该方案中,通过将下水孔设置为隐藏式的,在整个底盘上并不会留有易残留污渍的地方,当对淋浴房进行清理时,只需要水冲便可,非常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水槽的底壁包括位于两侧向下倾斜的导流面、位于两所述导流面之间的底面,所述底盘在所述导流面顶部设置有多个下垫片,所述盖板下端抵接于所述下垫片上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水槽的截面为上端为方型,下端为倒梯形,在下水槽的导流面处设置下垫片,然后将盖板嵌入下水槽内,使得盖板的下端面抵接在下垫片上,使得盖板和下水槽之间形成供水流流动的腔室,从而方便排水,减少底盘上端的积水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盘在所述下水槽的侧壁处均匀设置有多片垂直于所述下垫片的侧垫片,所述底盘的侧端抵接于所述侧垫片内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盖板安装时,盖板和下水槽之间留存有间隙,使得水流可以流入,该方案中,通过设置侧垫片,使得盖板安装时不需要测量需要留存间隙的大小,直接使得盖板的侧端抵接在侧垫片的侧端便可,此时盖板与下水槽各部位的间隙相同,在使得水流可以顺利流入下水槽的同时,当需要清理盖板下端时,取出盖板也会比较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盘在所述下水孔处设置有下水地漏,所述下水地漏包括下水管以及设置于所述下水管上端的蜂窝状过滤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盘内的水从引水斜面流入下水槽内,再由下水槽流入下水地漏内,平常清洁时,只需要清洁底盘上端便可,当需要深度清洁时,将底盘整个取出,然后将通过水冲,将下水槽内的污垢顺着下水地漏冲走,此时通过蜂窝状的过滤片将体积较大的杂质截停,避免直接流入下水管内,从而造成下水管堵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水地漏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下水管下端的阻水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水管下端转动连接阻水片,当有水从底盘内流下时,阻水片发生转动,从而将下水管和下端连通,水流自然可以排出,当下水管道内的水出现反流时,阻流板并不会发生转动,此时下水管道内的污水将不会反流入淋浴房内,同时,下水管道内污水产生的难闻的气味也不会透过阻水片进入淋浴房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水管下端向一侧倾斜收口形成供所述阻水片转停的转动槽,所述阻水片在转动槽一端设置有配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没有水流从底盘上流下时,配重块保证阻水片保持水平状,从而使得下水管处于封闭状态,避免下端的水流或气体反流,当有水流从底盘上流入下水管内时,水流本身的重量大于配重块的重量,从而使得阻水片发生转动,进而使得水流可顺利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盘在所述引水斜面和所述蓄水槽侧壁的连接处设置有圆弧状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引水斜面和蓄水槽侧壁的连接处做圆弧状倒角,使得在清洗蓄水槽时更加方便,不会存在难以清洗的死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盘在所述安装端均匀排布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盘在安装端均匀排布加强筋,一方面通过加强筋加强底盘的结构强度,当底盘安装在淋浴房内时,使用人员在使用时踩踏在地盘上,此时强度更高的底盘使用起来也会更加安全,同时使用寿命也会变长,另一方面,安装端设置加强筋,加强筋之间将会形成凹槽,从而减轻整个底盘的重量,使得底盘在搬运和安装时更加轻松。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底盘上开设下水槽,再由下水槽的底壁处开设下水孔,在下水槽处盖设盖板,在使得水流可正常流入下水孔的同时,使得下水孔被隐藏,从而方便淋浴房底盆的清洗;

2.通过设置下垫片和侧垫片,使得盖板和下水槽之间形成供水流流动的腔室,从而加快水流的排出,通过侧垫片使得盖板安装时不需要测量其与下水槽侧壁的距离,使得盖板的安装更加方便;

3.通过设置转动的阻水片,使得水流只能从上端排出,而不会发生反流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淋浴房底盆结构示意图,展示蓄水槽;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处放大图。展示间隙的位置;

图4为淋浴房底盆的爆炸图;

图5为图4的c处放大图;

图6为图4的d处放大图;

图7为淋浴房底盆结构示意图,展示安装端;

图8为图7的e处放大图。

图中:1、底盘;2、安装端;3、蓄水槽;4、引水斜面;5、台阶面;6、倒角;7、下水槽;8、导流面;9、底面;10、下水孔;11、盖板;12、下垫片;13、侧垫片;14、垫块;15、下水地漏;16、过滤片;17、下水管;18、转动斜面;19、转动座;20、阻水片;21、配重腔;22、配重块;23、加强筋;24、转动槽;25、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一种淋浴房底盆,包括底盘1,底盘1下端为安装端2,上端面开设有蓄水槽3,蓄水槽3的底壁为引水斜面4。

参见图1和图2,底盘1外形为钻石状,底盘引水斜面4为多块斜面拼接而成,蓄水槽3的侧壁为台阶面5,台阶面5与引水斜面4的连接处以及蓄水槽3外端打磨成圆弧状的倒角6,一方面避免连接处出现难以清理的死角,从而方便清理,另一方面当使用人员光脚站在底盘1上时不会被划伤,更加安全。

参见图4和图5,底盘1在引水斜面4的最低处开设有“l”型的下水槽7,下水槽7的两侧壁为竖直状,下水槽7的底壁包括位于两侧向下倾斜的导流面8、位于两导流面8之间呈水平状的底面9,底盘1在下水槽7的底壁处开设下水孔10。水流从引水斜面4流入,沿着引水斜面4流入下水槽7,再由下水槽7流入下水孔10后排出。

下水槽7内嵌接有一块“l”型的盖板11,底盘1在导流面8和下水槽7侧壁的连接处一体设置有下垫片12,下垫片12的上端为水平状且抵接于盖板11的下端,使得盖板11的下端和导流面8以及底面9形成供水流流过的腔室。

参见图3和图5,底盘1在其侧壁处一体设置有多片侧垫片13,侧垫片13的一端面呈竖直状且抵接于盖板11的侧端,使得盖板11的侧端与下水槽7之间形成供水流入的间隙25。

下垫片12和侧垫片13形成“l”状的垫块14,该垫块14在盖板11的边角处设置为圆弧状,同样,盖板11的边角处同样设置为圆弧状,一方面与垫块14相配合,另一方面避免工人在搬运底盘1时划伤。

参见图4和图6,下水孔10内过盈插接有下水地漏15,下水地漏15包括位于下水孔10上端的蜂窝状过滤片16以及位于下水孔10中部的下水管17。当水流从过滤片16流过时,过滤片16将体积较大的杂质截停,避免流入下水管17内,造成下水管17堵塞。

参见图6和图8,下水管17下端做收口处理,使得下水管17侧端形成转动斜面18,转动斜面18一体竖直向下设置有两个转动座19,两个转动座19下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阻水片20。阻水片20的一端抵接于下水管17下端,另一端开设有配重腔21,并与转动斜面18形成转动槽24,配重腔21内插接有配重块22。使得在下水管17内无水流出时,在配重块22重力的作用下,阻水片20持续抵接在下水管17下端。当下水管17有水流下时,阻水片20发生转动,阻水片20的一端抵接至转动斜面18,使得水流可顺利由下水管17排出。

参见图7和图8,底盘1在安装端2一体均匀设置加强筋23。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在使用淋浴房底盆时,当没有水流从底盘1上流下时,配重块22保证阻水片20保持水平状,从而使得下水管17处于封闭状态,避免下端的水流或气体反流,当有水流时,水流沿引水斜面4流至下水槽7处,再从盖板11和下水槽7之间的间隙25流下,水流集聚于下水槽7和盖板11之间,再从过滤片16流入下水管17内,水流本身的重量大于配重块22的重量,从而使得阻水片20发生转动,进而使得水流可顺利排出。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