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04333发布日期:2021-05-04 10:03阅读:66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厨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不粘器皿主要通过在器皿基体上喷涂不粘涂料(例如含氟涂料或陶瓷涂料),起到不粘的效果,避免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发生粘锅现象。然而,现有技术中使用的不粘涂料,不管是含氟涂料还是陶瓷涂料,都存在耐温性差和易划伤破损的缺点,导致不粘器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食材或锅铲磨损、划伤,从而导致不粘性降低直至失效,影响到不粘器皿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了减少磨损和划伤,现有的不粘器皿均需要配合使用特定的硅胶铲或木铲,非常不符合中国人喜欢使用铁铲的烹饪习惯,消费者体验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以避免使用不粘涂料,提高烹饪器具的耐用性,延长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保障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

锅体;

不粘层,所述不粘层至少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连接于所述锅体,所述第二层连接于所述第一层远离所述锅体的一侧;

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为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

所述第一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层的厚度。

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第一层和第二层为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无机多孔材料层具有非晶结构,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呈现为近程有序而远程无序,表面能较小;且还包括微米级别的孔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吸附大量的食用油,使表面始终保持一层油膜。自润滑材料具有层状晶体结构,且层间滑移性好,就像油脂一样;另外,自润滑材料层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片状结构间有许多的空隙,空隙尺寸为微米级别,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吸附大量的食用油,使表面始终保持一层油膜,避免了食物和锅体的直接接触,满足不粘层的不粘机理,从而降低食物粘锅的机率。

无机多孔材料由于表面能较低和多孔吸油的特性而具有不粘性能,自润滑材料由于层状晶体形成自润滑和多孔吸油的特性而具有不粘性能,因此使不粘层具有一定的不粘性能。无机多孔材料和自润滑材料的晶体稳定、熔点高,因此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高温性,在烹饪过程中结构稳定、不易发生物质变化,因此不易老化。无机多孔材料和自润滑材料的硬度大、机械强度大,即使在使用铁铲进行食物烹饪时,也不易出现划伤,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烹饪器具的耐用性,延长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由于不粘层采用不易脱落的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替代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的不粘涂料,无机多孔材料和自润滑材料均是天然材料,健康无毒,可以保障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此外,第一层的厚度小于第二层的厚度,第一层与锅体相连,起到打底层的作用,主要是在锅体的表面形成一层,以避免锅体表面的杂质等影响第二层与锅体的结合力。并且,第二层直接与食物及锅铲等工具接触。因此,当不粘层的厚度一定的情况下,第一层的厚度较小即可保证第二层的厚度较厚,从而烹饪器具在使用的过程中,锅铲和食物与第二层的频繁接触,才可保证第二层不会因为太薄而磨损,提高了耐磨性,防止不粘层被损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层的厚度范围为30μm-100μm;和/或所述第二层的厚度范围为150μm-250μm。

上述方案中,第一层与锅体相连,可以起到打底层的作用,因此可以设置的较薄。

第二层直接与食物及锅铲等工具接触,因此可以设置的较厚,以提高耐磨性,防止损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层自所述锅体的底部至所述锅体的锅口处,厚度为均匀相等。

上述方案中,第一层自锅体的底部至锅体的锅口处,厚度均匀,从而便于加工。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层自所述锅体的底部至壁部的三分之一高度处,厚度为逐渐均匀增大;和/或

所述第二层自所述锅体的壁部的三分之一高度处至所述锅体的锅口处,厚度为逐渐均匀减小。

无论是使用电磁炉还是明火加热,锅体的底部至壁部的三分之一高度处的部分均是主要的受热区域,该部分升温较快,但该区域较厚且均匀的第二层能够使锅底升温均匀变慢;锅体的底部至壁部的三分之一高度处这部分区域远离热源,该区域的第二层厚度均匀减小能使升温均匀且加快,因此,这两处区域的温度上升速度就能接近,从而使锅内表面热量传递均匀,也避免了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油烟问题;且也避免了长期局部高温导致的不粘层破坏的问题。而且,在锅底翻炒食物时,锅底处的第二层容易被铁铲或坚硬的食物划伤、磨损,较厚的第二层能够有效地减轻铁铲或坚硬的食物带来的划伤、磨损,提高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层为自润滑材料层;所述第二层为无机多孔材料层。

第一层为自润滑材料层,其导热率高、可以有效传热,第二层为无机多孔材料层,其导热率低,能使锅内表面不会发生局部过热,由此防止了表面油烟的产生。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层的厚度范围为30μm-100μm;和/或所述第二层的厚度范围为150μm-250μm。

上述方案中,第一层为自润滑材料层,且厚度较薄,由于自润滑材料的导热率高,将该自润滑材料层设置的较薄,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导热性,更有效地传递热量。

第二层为无机多孔材料层,其厚度较厚,无机多孔材料层的导热率低,且厚度较厚,能够进一步避免锅内的局部过热,更有效地防止了油烟的产生。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层的孔隙率范围为10%-70%;和/或所述第二层的孔隙率范围为0.5%-30%。

上述方案中,第一层容易形成于锅体上,且相对较高的孔隙率减少了不粘层的传热面积,且孔隙处的传热介质为传到率较低的空气,因此,相对较高的孔隙率可以降低第一层的导热速度,使第一层的表面热量均匀分布。孔隙率较低的第二层不会对不粘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不粘层的粒度范围为300-2000目。

上述方案中,高于2000目则成本较高,而且粉末材料的尺寸过小会破坏粉体表面的结构,影响不粘层的不粘效果。低于300目的粉末材料,其制备过程困难,产出效率低。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层的粒度范围为300-500目;和/或所述第二层的粒度范围为500-2000目。

上述方案中,第一层的粒度较大,从而与锅体的基材和第二层的结合力更强。第二层的粒度较小,提高了不粘效果。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自润滑材料层包括石墨层、氟化石墨层或二硫化钼层;所述无机多孔材料层包括硅藻土层、膨润土层或沸石层。

上述方案中,自润滑材料层为石墨层、氟化石墨层、二硫化钼层时,原材料获取方便,制造成本低。无机多孔材料层为硅藻土层、膨润土层或沸石层时,硅藻土、膨润土或沸石是天然无机多孔材料,原材料获取方便,制造成本低。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主剖视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锅体;

2-不粘层;

21-第一层;

22-第二层。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主剖视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和不粘层2。其中,锅体1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片材或者其两种及以上材料形成的复合片材。

不粘层2至少包括第一层21和第二层22,第一层21连接于锅体1,第二层22连接于第一层21远离锅体1的一侧,第一层21和第二层22为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第一层21的厚度小于第二层22的厚度。

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中,第一层21和第二层22为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无机多孔材料层具有非晶结构,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呈现为近程有序而远程无序,表面能较小;且还包括微米级别的孔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吸附大量的食用油,使表面始终保持一层油膜。自润滑材料具有层状晶体结构,且层间滑移性好,就像油脂一样;另外,自润滑材料层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片状结构间有许多的空隙,空隙尺寸为微米级别,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吸附大量的食用油,使表面始终保持一层油膜,避免了食物和锅体的直接接触,满足不粘层的不粘机理,从而降低食物粘锅的机率。

无机多孔材料由于表面能较低和多孔吸油的特性而具有不粘性能,自润滑材料由于层状晶体形成自润滑和多孔吸油的特性而具有不粘性能,因此使不粘层具有一定的不粘性能。无机多孔材料和自润滑材料的晶体稳定、熔点高,因此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高温性,在烹饪过程中结构稳定、不易发生物质变化,因此不易老化。无机多孔材料和自润滑材料的硬度大、机械强度大,即使在使用铁铲进行食物烹饪时,也不易出现划伤,从而能够有效提高烹饪器具的耐用性,延长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由于不粘层采用不易脱落的无机多孔材料层或自润滑材料层,替代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的不粘涂料,无机多孔材料和自润滑材料均是天然材料,健康无毒,可以保障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此外,第一层21的厚度小于第二层22的厚度,第一层21与锅体1相连,起到打底层的作用,主要是在锅体1的表面形成一层,以避免锅体1表面杂质等影响第二层22与锅体1的结合力。并且,第二层22直接与食物及锅铲等工具接触。因此,当不粘层2的厚度一定的情况下,第一层21的厚度较小即可保证第二层22的厚度较厚,从而烹饪器具在使用的过程中,锅铲和食物与第二层22的频繁接触,才可保证第二层22不会因为太薄而磨损,提高了耐磨性,防止不粘层2被损坏。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层21的厚度范围为30μm-100μm;和/或第二层22的厚度范围为150μm-250μm。

也就是说,在满足第一层21厚度大于第二层22的厚度的情况下,在一个实施例中,只需要第一层21的厚度范围为30-100μm;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只需要第二层22的厚度范围为150-250μm;在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层21的厚度范围为30-100μm,且第二层22的厚度范围为150-250μm。不管是在上述哪个实施例中,只要满足在上述厚度范围内,就能使不粘层2的不粘性能较好。

上述方案中,第一层21与锅体1相连,可以起到打底层的作用,因此可以设置的较薄。

第二层22直接与食物及锅铲等工具接触,因此可以设置的较厚,以提高耐磨性,防止损坏。

示例性的,第一层21的厚度可以是30μm、60μm、80μm及100μm等,在此厚度时,第一层21的性能最佳。

同样,示例性的,第二层22的厚度可以是150μm、180μm、200μm及250μm等,在此厚度时,第二层22的性能最佳。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层21自锅体1的底部至锅体1的锅口处,厚度为均匀相等。由于第一层21不直接接触食物和锅铲,因此作为打底层可以较薄且厚度均匀。由于第一层21的厚度均匀能够便于加工。

进一步地,第二层22自锅体1的底部至壁部的三分之一高度处,厚度为逐渐均匀增大;和/或第二层22自锅体1的壁部的三分之一高度处至锅体1的锅口处,厚度为逐渐均匀减小。也就是说,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层22自锅体1的底部至壁部的三分之一高度处,厚度为逐渐均匀增大;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层22自锅体1的壁部的三分之一高度处至锅体1的锅口处,厚度为逐渐均匀减小;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层22自锅体1的底部至壁部的三分之一高度处,厚度为逐渐均匀增大,且第二层22自锅体1的壁部的三分之一高度处至锅体1的锅口处,厚度为逐渐均匀减小。

无论是使用电磁炉还是明火加热,锅体1的底部至壁部的三分之一高度处的部分均是主要的受热区域,该部分升温较快,但该区域较厚且均匀的第二层22能够使锅底升温均匀变慢;锅体1的底部至壁部的三分之一高度处这部分区域远离热源,该区域的第二层22的厚度均匀减小能使升温均匀且加快,因此,这两处区域的温度上升速度就能接近,从而使锅内表面热量传递均匀,也避免了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的油烟问题;且也避免了长期局部高温导致的不粘层2破坏的问题。而且,在锅底翻炒食物时,锅底处的第二层22容易被铁铲或坚硬的食物划伤、磨损,较厚的第二层22能够有效地减轻铁铲或坚硬的食物带来的划伤、磨损,提高了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层21为自润滑材料层,第二层22为无机多孔材料层。第一层21为自润滑材料层,其导热率高、可以有效传热,第二层22为无机多孔材料层,其导热率低,能使锅内表面不会发生局部过热,由此能防止表面油烟的产生。且进一步地,第一层21的厚度范围为30μm-100μm;和/或第二层22的厚度范围为150μm-250μm。即是,可至少满足第一层21的厚度范围为30μm-100μm或第二层22的厚度范围为150μm-250μm;更优选的,同时满足第一层21的厚度范围为30μm-100μm,且第二层22的厚度范围为150μm-250μm。

上述方案中,示例性的,第一层21的厚度为30μm、45μm、55μm、70μm、85μm及100μm。示例性的,第二层22的厚度为150μm、180μm、200μm、230μm及250μm等。

进一步地,第一层21的孔隙率大于或等于第二层22的孔隙率。

第一层21的孔隙率较大,将孔隙率较大的第一层21先形成在锅体1上,再将孔隙率较小或孔隙率相等的第二层22形成在第一层21的上层。上述方案中,孔隙的存在使热量的传播由面传播朝向线传播发展,减少了不粘层的传热面积;孔隙处的传热介质为热导率较低的空气,因此相对较高的孔隙率可以降低第一层21的导热速度,避免第一层21的温度上升过快,且可使第一层21的表面热量均匀分布;从而使得不粘层2的导热更均匀,不会产生裂纹,用于烹饪器具时可减少局部过热的现象,防止油烟的产生。

具体地,第一层21的孔隙率范围为10%-70%;和/或第二层22的孔隙率范围为0.5%-30%。也就是说,在满足第一层21的孔隙率大于第二层22的孔隙率的情况下,在一个实施例中,只需要第一层21的孔隙率范围为10%-70%;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只需要第二层22的孔隙率范围为0.5%-30%;在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层21的孔隙率范围为10%-70%,且第二层22的孔隙率范围为0.5%-30%。不管是在上述哪个实施例中,只要满足在上述孔隙率范围内,就能使不粘层2的不粘性能较好。

示例性的,第一层21的孔隙率为10%、30%、50%及70%,第一层21在具有该孔隙率时,其性能最佳。

同样,示例性的,第二层22的孔隙率为0.5%、10%、20%%及30%,第二层22在具有该孔隙率时,其性能最佳。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不粘层2的粒度范围为300-2000目。

上述方案中,高于2000目则成本较高,而且粉末材料的尺寸过小会破坏粉体表面的结构,影响不粘层2的不粘效果。低于300目的粉末材料,其制备过程困难,产出效率低。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不粘层2的粒度可以是300目、500目、1000目、1500目及2000目等。不粘层2在具有该粒度时,其性能最佳。

具体地,第一层21的粒度范围为300-500目;和/或第二层22的粒度范围为500-2000目。

也就是说,在满足第一层21的粒度大于第二层22的粒度的情况下,在一个实施例中,只需要第一层21的粒度为300-500目;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只需要第二层22的粒度为500-2000目;在一个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层21的粒度为300-500目,且第二层22的粒度为500-2000目。不管是在上述哪个实施例中,只要满足在上述粒度范围内,就能使不粘层2的不粘性能较好。

示例性的,第一层21的粒度可以是300目、400目、480目及500目等。第一层21在具有该粒度时,其性能最佳。

同样,示例性的,第二层22的粒度可以是500目、1000目、1500目及2000目等。第二层22在具有该粒度时,其性能最佳。

具体地,自润滑材料层为石墨层、氟化石墨层或二硫化钼层,无机多孔材料层为硅藻土层、膨润土层或沸石层。

石墨、氟化石墨、二硫化钼的原材料获取方便,硅藻土、膨润土或沸石是天然无机多孔材料,原材料获取方便,只需要喷涂、烧结即可形成上述的不粘层2,制造成本低。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