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立放置的锅盖及炒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23091发布日期:2021-07-27 13:26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立放置的锅盖及炒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立放置的锅盖及炒锅。



背景技术:

传统的锅盖包括锅盖本体和安装于中部位置的盖珠组成,随着开放式厨房的流行,不靠墙的厨台设计也随之普遍,传统锅盖靠墙放置的方式随之也被可立锅盖取代。现有市场上,可立锅盖多通过一较长的把手端部形成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和锅沿配合实现锅盖可立,而较长的把手则成为作为拿放锅盖的手持部。

然而上述结构仍然具有一定的缺陷,较长的把手使得锅盖不便于收纳,同时也不便于对锅盖进行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立放置的锅盖及炒锅,旨在解决较长的把手使得锅盖不便于收纳,同时也不便于对锅盖进行清洗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立放置的锅盖,包括:

锅盖本体,所述锅盖本体朝一侧凸伸形成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相对的两侧壁分别向内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凹槽内侧壁设有一层弹性层;

支撑件,包括左臂和右臂,所述左臂包括左臂本体和左把手,所述右臂包括右臂本体和右把手,所述左臂本体和所述右臂本体中部通过第一转轴连接,所述左把手固定于所述左臂本体下端的左侧,所述右把手固定于所述右臂本体下端的右侧;

所述左臂本体和所述右臂本体下端均朝前或朝后弯折形成支撑部,所述左臂本体、所述右臂本体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均呈锐角设置;

所述左臂本体上端和所述右臂本体上端相向弯折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凹槽相适配,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凹槽内时,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锅盖本体底部位于同一直线。

进一步地,所述左臂本体上端和所述右臂本体上端连接有弹簧,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凹槽内时,所述弹簧位于拉伸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左臂本体的上部和下部呈分体设置形成左上臂和左下臂,所述左上臂和所述左下臂之间通过第二转轴连接,所述左把手设于所述左下臂上;

所述右臂本体的上部和下部呈分体设置形成右上臂和右下臂,所述右上臂和所述右下臂之间通过第三转轴连接,所述右把手设于所述右下臂上,所述左下臂和所述右下臂呈可朝前或朝后转动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三转轴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三转轴位于同一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弯折部在与所述锅盖本体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为3cm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弯折部靠近所述左臂本体和所述右臂本体的一侧固定设有摩擦层。

进一步地,所述摩擦层的材质为硅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手握左把手和右把手,可以调节两个弯折部之间的距离,将弯折部与限位部上的凹槽相对,并将弯折部卡扣于凹槽内,手握左把手和右把手,可以将锅盖取下,并将两个支撑部放置于台面上,通过支撑部和锅盖本体底部(即锅盖的边沿)的配合,可将锅盖立于台面上。手握左把手和右把手,通过增大左把手和右把手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增大两个弯折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将弯折部从凹槽内取出,即可将支撑件从锅盖本体上取下,可减小锅盖的体积,便于收纳,同时可更方便的对锅盖本体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立放置的锅盖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可立放置的锅盖另一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左臂本体和支撑部(左上臂和左下臂平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左臂本体和支撑部(左上臂和左下臂垂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锅盖本体1、限位部11、凹槽12、弹性层13、支撑件2、左臂3、左臂本体31、左上臂31a、左下臂31b、左把手32、右臂4、右臂本体41、右上臂41a、右下臂41b、右把手42、第一转轴5、支撑部6、弯折部7、弹簧8、第二转轴91、第三转轴9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出可立放置的锅盖及炒锅,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在所述可立放置的锅盖上,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立放置的锅盖的一实施例。

请参见图1至图5,该可立放置的锅盖包括锅盖本体1以及支撑件2。

请参见图1和图2,所述锅盖本体1朝一侧凸伸形成限位部11,所述限位部11相对的两侧壁分别向内凹陷形成凹槽12,所述凹槽内侧壁设有一层弹性层13。

请参见图2和图3,支撑件2包括左臂3和右臂4,所述左臂3包括左臂本体31和左把手32,所述右臂4包括右臂本体41和右把手42,所述左臂本体31和所述右臂本体41中部通过第一转轴5连接,所述左把手32固定于所述左臂本体31下端的左侧,所述右把手42固定于所述右臂本体41下端的右侧,呈剪刀状设置,手部握持左把手32和右把手42,可以调节左臂本体31上端和右臂本体41上端之间的间距。本实施例中,通过左臂本体31和右臂本体41之间的摩擦配合,即可避免左臂本体31与右臂本体41自行发生相对转动。

请参见图1、图4和图5,所述左臂本体31和所述右臂本体41下端均朝前或朝后弯折形成支撑部6,所述左臂本体31、所述右臂本体41与所述支撑部6之间均呈锐角设置。

所述左臂本体31上端和所述右臂本体41上端相向弯折形成弯折部7,可以理解的,如图2和图3所示,左臂本体31上端向左弯折形成,右臂本体41上端向右弯折形成,所述弯折部7与所述凹槽12相适配,所述弯折部7位于所述凹槽12内时,所述支撑部6与所述锅盖本体1底部位于同一直线(如图1所示)。

所述凹槽内侧壁设有一层弹性层13,一方面,便于将弯折部7插入凹槽12内和从凹槽12内取出,另一方面,将弯折部7插入凹槽12内后,手握左把手32和右把手42,可以将锅盖取下,并放置于台面上,通过抓握左把手32和右把手42,使得弯折部7对凹槽12施加向内的压力,设有弹性层13,可对凹槽12受到的压力起到缓冲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左臂本体31上端和所述右臂本体41上端连接有弹簧8,所述弯折部7位于所述凹槽12内时,所述弹簧8位于拉伸状态,可以防止左臂本体31和右臂本体41发生相对转动,增强支撑部6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3至图5,所述左臂本体31的上部和下部呈分体设置形成左上臂31a和左下臂31b,所述左上臂31a和所述左下臂31b之间通过第二转轴91连接,所述左把手32设于所述左下臂31b上;所述右臂本体41的上部和下部呈分体设置形成右上臂41a和右下臂41b,所述右上臂41a和所述右下臂41b之间通过第三转轴92连接,所述右把手42设于所述右下臂41b上,所述左下臂31b和所述右下臂41b呈可朝前或朝后转动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左上臂31a和左下臂31b之间的摩擦配合,右上臂41a和右下臂41b之间的摩擦配合,可避免左下臂31b与右下臂41b自行发生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5位于所述第二转轴91和所述第三转轴92上方,所述第二转轴91和所述第三转轴92位于同一高度,在转动左下臂31b和右下臂41b之后,便于手部握持左把手32和右把手42,调整两个弯折部7之间的间距。

当需要将锅盖立在台面上时,将左下臂31b、右下臂41b转动至与左上臂31a、右上臂41a平行的位置,由于左上臂31a和左下臂31b、右上臂41a和右下臂41b之间的摩擦作用,使得左下臂31b和右下臂41b不会转动,手握左把手32和右把手42,可以调节两个弯折部7之间的距离,将弯折部7与限位部11上的凹槽12相对,并将弯折部7卡扣于凹槽12内,手握左把手32和右把手42,可以将锅盖取下,并将两个支撑部6放置于台面上,通过支撑部6和锅盖本体1底部(即锅盖的边沿)的配合,可将锅盖立于台面上。

手握左把手32和右把手42,通过增大左把手32和右把手42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增大两个弯折部7之间的距离,从而将弯折部7从凹槽12内取出,即可将支撑件2从锅盖本体1上取下,可减小锅盖的体积,便于收纳,同时可更方便的对锅盖本体1进行清洗。

转动左下臂31b和右下臂41b,使左下臂31b和左上臂31a垂直,右上臂41a和右下臂41b垂直,手握左把手32和右把手42,调整两个弯折部7之间的距离,使两个弯折部7与盘子底部相配合,可利用两个弯折部7夹持盘子,使得支撑部6具有多种功能。本实施例中,弹簧8两端与左臂本体31上端、所述右臂本体41可拆卸连接,当盘子直径较大时,避免弹簧8的弹性回复力太大使盘子破裂。

所述弯折部7在与所述锅盖本体1垂直的方向上(图3中在前后向)的厚度为3cm以上,可增大弯折部7与盘底之间的接触面积。所述弯折部7靠近所述左臂本体31和所述右臂本体41的一侧固定设有摩擦层。具体的,所述摩擦层的材质为硅胶,可增大弯折部7与盘底之间的摩擦力,增强利用支撑件2夹持盘子的稳定性。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