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窗牵引绳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81395发布日期:2021-06-22 15:5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百叶窗牵引绳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百叶窗,尤其是涉及百叶窗牵引绳控制器。



背景技术:

百叶窗是窗子的一种式样,一般用于室内室外遮阳、通风,同时具有安装拆卸方便、隔热、保温、防窥的效果,通过对百叶窗叶片不同角度的翻转以及叶片升降高度的调整,可以调节室内采光并不同程度地保护隐私,使得百叶窗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公告号cn207092918u的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有升降调节装置的百叶窗,包括窗框、玻璃、百叶,所述窗框内设有升降装置和摆动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转轴、绕绳器、拉绳,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在铝框内,绕绳器固定在转轴上,拉绳一端固定于绕绳器,另一端贯穿于百叶;摆动装置包括梯带、绕线支架、所述绕线支架转动连接在转轴上,梯带固定在绕线支架上,所述窗框内,铝框侧壁与升降装置之间设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带动百叶升降。上述技术方案中,对百叶窗中的百叶进行升降时,先升降机构带动百叶窗内的升降装置运动,从而带动百叶上升或下降,当百叶处于下降状态时,升降机构继续运动带动摆动机构摆动,摆动机构带动摆动装置摆动,带动百叶摆动,从而形成通过一次动作来达到使百叶窗升降和调节的效果。

上述带有升降调节装置的百叶窗虽然实现了对百叶窗叶片升降、开合的控制。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操控把手的高低来实现牵引绳的升降,当遇到窗的高度较高,而人的高度又不够时,此时需要借助其他辅助工具,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百叶窗牵引绳控制器,其具有在低处对百叶窗的升降进行控制的效果。

本申请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百叶窗牵引绳控制器,包括固定板、收线组件、驱动组件和锁紧组件;

所述收线组件包括内固定筒、收线轮和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垂直于固定板设置,且沿着固定板的宽度方向成对设置,所述内固定筒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一支撑板之间,所述内固定筒的纵截面呈内齿圈状,所述收线轮位于两个第一支撑板之间且固定套设在内固定筒上;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伸缩杆和限位头,所述限位头固定套设在伸缩杆的一端,所述限位头滑移于内固定筒内,且与内固定筒相啮合,所述固定板的侧面连接有支撑侧板,所述伸缩杆穿过并滑移连接于支撑侧板;

所述锁紧组件包括第一推杆和第一锁块,所述第一推杆穿过并滑移连接于支撑侧板,所述第一推杆平行于伸缩杆,其靠近收线轮的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垂直于内固定筒设置,且位于收线轮的一侧,所述第一锁块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杆靠近收线轮的一侧,所述收线轮靠近第一锁块的一侧开有第一锁槽,所述第一锁槽的内侧壁与第一锁块的上表面互相咬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百叶窗牵引绳控制器安装于窗框内部时,使用者将拉绳绕线于收线轮上固定,水平方向推动伸缩杆,使限位头位于内固定筒内,限位头带动内固定筒转动,内固定筒带动收线轮转动对拉绳进行收拉或下放,以此带动百叶片上升或者下降;当百叶窗达到所需高度时,使用者停止转动伸缩杆,之后,向内推动第一推杆,使第一推杆带动第一支撑杆,从而带动第一锁块进入第一锁槽内,与第一锁槽咬合,锁紧收线轮,避免收线轮反向转动,从而对收线轮起到锁紧和定位作用,实现了在低处进行收线或防线的目的,降低了操作难度。

优选的,所述限位头的外侧壁呈外齿圈状,所述内固定筒的纵截面呈内齿圈状,所述限位头滑移连接在内固定筒内,且与内固定筒内齿圈相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侧壁呈外齿圈状的限位头在任意角度均可与内固定筒啮合,提高了对收线轮锁紧和定位的便捷性。

优选的,所述收线轮靠近支撑侧板的一侧设有叶片翻转装置,所述叶片翻转装置包括翻转组件、翻转锁紧组件;

所述翻转组件包转动筒、翻转轮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垂直于固定板设置,且沿着固定板的宽度方向成对设置,所述转动筒穿设过第二支撑板,所述转动筒的纵截面呈内齿圈状,所述翻转轮位于两个第二支撑板之间且固定套设在转动筒上;

所述翻转锁紧组件包括第二推杆和第二锁块,所述第二推杆穿过并滑移连接于支撑侧板,所述第二推杆平行于伸缩杆,其靠近翻转轮的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垂直于内固定筒设置,且位于翻转轮的一侧,所述第二锁块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杆靠近收线轮的一侧,所述收线轮靠近第二锁块的一侧开有第二锁槽,所述第二锁槽的内侧壁与第二锁块的上表面互相咬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翻转绳绕线于翻转轮上,当需要对百叶片进行角度翻转时,拉动伸缩杆,使限位头穿设在转动筒内,与转动筒相互啮合后,伸缩杆可以带动转动筒转动,使翻转绳继续绕线在翻转轮上,从而实现百叶片的翻转,当翻转至所需角度时,伸缩杆停止转动,向内推动第二推杆,使第二推杆带动第二支撑杆,从而带动第二锁块进入第二锁槽内,与第二锁槽咬合,锁紧翻转轮,避免翻转轮反向转动,从而对翻转轮起到锁紧和定位作用,使用者可以在低处操控同一百叶窗牵引绳控制器,实现对百叶窗叶片升降和翻转的控制。

优选的,所述翻转轮的上方设有张紧装置,所述张紧装置包括滑移框、张紧轮和张紧压簧,所述滑移框沿着固定板的宽度方向成对设置,所述滑移框内转动连接有张紧轮,所述张紧压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滑移框,另一端抵触于固定板上;所述滑移框的下方设有滑移板,所述滑移板固定连接于支撑侧板上,所述滑移框滑移连接在滑移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牵引绳先经过张紧轮后再绕线于收线轮上,在使用过程中,张紧压簧时刻对滑移框施加水平方向的弹力,同时作用于张紧轮上的牵引绳,对其起到水平方向的张紧作用,减小了收线或者翻转过程中拉绳产生松动情况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滑移板的板身上成对开有燕尾状滑移槽,所述滑移框下方一体成型有燕尾状滑移条,所述滑移条滑移连接于滑移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移条在滑移槽内滑移时,两者互相限制,降低了滑移框从滑移板上脱离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滑移框朝向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穿过并滑移连接于固定板,所述张紧压簧套设在导向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杆对张紧压簧起到导向作用,防止张紧压簧在被压缩的过程中方向改变的情况,保证张紧压簧对滑移框施加弹力的方向始终为水平方向。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第一锁槽的一块开有第一让位口,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第二锁槽的一块开有第二让位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收线轮或者翻转轮进行锁紧和定位时,向内推动推杆,从而带动支撑杆上的锁块与锁槽的咬合,让位口增大了支撑杆移动的水平范围,当百叶片较大,绕线圈数较多时,便于选择不同宽度的收线轮进行安装。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上开有不少于两个定位螺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高度需求,确定螺孔在窗框内的安装位置,提高了可调节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控制伸缩杆的转动,控制拉绳在收线轮上的裹绕圈数,从而实现在低处控制百叶窗升降的目的;

2.将百叶窗的升降装置和翻转装置安装于同一控制器中,实现了在低处同时控制百叶窗升降和翻转的目的;

3.控制器内安装有拉绳张紧装置,降低了在控制过程中,拉绳松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体现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体现驱动组件和锁紧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板;2、支撑侧板;3、收线组件;31、内固定筒;32、收线轮;33、第一支撑板;4、翻转组件;41、转动筒;42、翻转轮;43、第二支撑板;5、驱动组件;51、限位头;52、伸缩杆;53、转动把手;6、锁紧组件;61、第一推杆;62、第一支撑杆;63、第一锁块;64、第一锁槽;7、翻转锁紧组件;71、第二推杆;72、第二支撑杆;73、第二锁块;74、第二锁槽;8、张紧组件;81、滑移框;82、张紧轮;83、张紧压簧;84、导向杆;85、滑移板;86、滑移槽;87、滑移条;88、绳孔;91、第一让位口;92、第二让位口;10、定位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百叶窗牵引绳控制器。参照图1,包括固定板1、收线组件3、驱动组件5和锁紧组件6,收线组件3包括内固定筒31、收线轮32和第一支撑板33,第一支撑板33垂直于固定板1设置,且沿着固定板1的宽度方向成对设置,内固定筒31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一支撑板33之间,内固定筒31的纵截面呈内齿圈状,收线轮32位于两个第一支撑板33之间且固定套设在内固定筒31上。

参照图1和图2,驱动组件5包括伸缩杆52、限位头51,限位头51固定套设在伸缩杆52的一端,限位头51的外侧壁呈外齿圈状,伸缩杆5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限位头51滑移连接在内固定筒31内,且与内固定筒31内齿圈相啮合。

参照图1和图2,固定板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支撑侧板2,伸缩杆52穿过并滑移连接于支撑侧板2,通过控制伸缩杆52的水平移动,可以控制限位头51在内固定筒31内的啮合,当向内推动伸缩杆52,限位头51与内固定筒31啮合时,转动伸缩杆52位于窗框外侧的把手,即可带动收线轮32转动,拉绳继续裹绕于收线轮32,从而达到在低处进行百叶窗升降控制的效果。

参照图1和图2,锁紧组件6包括第一推杆61和第一锁块63,第一推杆61穿过并滑移连接于支撑侧板2,第一推杆61平行于伸缩杆52,其靠近收线轮32的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一支撑杆62,第一支撑杆62垂直于内固定筒31设置,且位于收线轮32的一侧,第一锁块63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杆62靠近收线轮32的一侧,收线轮32靠近第一锁块63的一侧开有第一锁槽64,第一锁槽64的内侧壁与第一锁块63的上表面互相咬合。

参照图1和图2,当使用者转动把手53,控制收线轮32收线,使百叶窗达到所需高度时,向内侧推动第一推杆61,第一推杆61带动第一支撑杆62向内侧移动,使得其上的第一锁块63进入第一锁槽64内,与第一锁槽64相咬合,防止收线轮32的反向转动,从而对收线轮32起到锁紧和定位的作用;靠近第一锁槽64的第一支撑板33上开有第一让位口91,便于第一推杆61在锁紧或放开收线轮32的过程中前后移动,增加了前后移动的空间,当百叶窗较大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大小的收线轮32。

参照图1,收线轮32靠近支撑侧板2的一侧设有叶片翻转装置,叶片翻转装置包括翻转组件4、翻转锁紧组件7,其中翻转组件4包括转动筒41、翻转轮42和第二支撑板43,第二支撑板43垂直于固定板1设置,且沿着固定板1的宽度方向成对设置。

参照图1和图2,转动筒41穿设过第二支撑板43,转动筒41的纵截面呈内齿圈状,翻转轮42位于两个第二支撑板43之间且固定套设在转动筒41上,若使用者向内推动伸缩杆52,可使限位头51滑移至转动筒41内,与转动筒41啮合,转动伸缩杆52位于窗框外侧的把手,即可带动翻转轮42转动,同时转动翻转绳对百叶片进行翻转,实现了通过同一伸缩杆52的转动分别控制百叶片的升降和翻转的功能。

参照图1和图2,翻转锁紧组件7包括第二推杆71和第二锁块73,第二推杆71穿过并滑移连接于支撑侧板2,第二推杆71平行于伸缩杆52,其靠近翻转轮42的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二支撑杆72,第二支撑杆72垂直于转动筒41设置,且位于翻转轮42的一侧,第二锁块73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杆72靠近翻转轮42的一侧,翻转轮42靠近第二锁块73的一侧开有第二锁槽74,所述第二锁槽74的内侧壁与第二锁块73的上表面互相咬合。

参照图1和图2,当使用者转动翻转轮42翻转百叶片至所需角度时,向内侧推动第二推杆71,第二推杆71带动第二支撑杆72向内侧移动,使得其上的第二锁块73进入第二锁槽74,与第二锁槽74相咬合,防止翻转轮42的反向转动,从而对翻转轮42起到锁紧和定位作用,实现了在低处控制同一控制器,即可同时控制百叶窗的升降和翻转的目的。

参照图1和图2,靠近第二锁槽74的第二支撑板43上开有第二让位口92,第二让位口92便于第二锁块73的前后移动,当百叶窗的窗体较大,绕线圈数较多时,便于安装大小不同的翻转轮42。

参照图2,翻转轮42的上方设有张紧组件8,张紧组件8包括滑移框81、张紧轮82和张紧压簧83,滑移框81沿着固定板1的宽度方向成对设置,滑移框81内转动连接有张紧轮82,张紧压簧8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滑移框81,另一端抵触于固定板1上,滑移框81朝向固定板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向杆84,导向杆84穿过并滑移连接于固定板1。

参照图1,张紧压簧83套设在导向杆84上,降低了张紧压簧83在被压缩过程中出现弯曲情况的可能性,滑移框81的下方设有滑移板85,滑移板85固定连接于支撑侧板2上,滑移框81滑移连接在滑移板85上,滑移板85的板身上开有两个燕尾状的滑移槽86,滑移框81的下方一体成型有燕尾状的滑移条87,滑移条87滑移连接于滑移槽86内。

参照图1和图2,当滑移条87在滑移槽86内滑移时,两者互相限制,降低了滑移框81从滑移板85上脱离的可能性;滑移板85位于滑移框81下的板身上开有供拉绳通过的绳孔88,拉绳先经过张紧轮82后再绕线于收线轮32和翻转轮42上,张紧压簧83的水平弹力作用于滑移框81,推动滑移框81在滑移板85上水平滑动,张紧轮82与滑移框81固定连接,同时受到水平方向的推力,对经过其上的拉绳起到水平的张紧作用,减小了收线或者翻转过程中拉绳产生松动情况的可能性。

参照图2,固定板1上开有四个定位螺孔10,使用时,可根据所需高度,将螺钉螺纹连接于定位螺孔10和窗框内,提高了安装的灵活性。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百叶窗牵引绳控制器的实施原理为:本申请的牵引绳控制器可以在固定状态下完成对百叶片的升降控制,同时将百叶片的升降和翻转控制通过同一控制器完成;当需要对百叶片实现升降控制时,拉动伸缩杆52,使其上的限位头51与内固定筒31啮合,转动把手53,带动收线轮32转动收线,当百叶片达到所需高度时,推动第一推杆61,使与其连接的第一锁块63与收线轮32上的第一锁槽64咬合,收线轮32则无法继续转动,从而起到锁紧和定位的作用;同理,当需要对百叶片实现翻转控制时,拉动伸缩杆52,使其上的限位头51与转动筒41啮合,转动把手53,带动翻转轮42转动,从而带动其上翻转绳进行百叶片的翻转,当百叶片调整至所需角度时,推动第二推杆71,使与其连接的第二锁块73与翻转轮42上的第二锁槽74咬合,翻转轮42则无法继续转动,从而起到锁紧和定位的作用。

翻转轮42上方的张紧装置,通过张紧压簧83对滑移框81和张紧轮82施加水平方向作用力,使得张紧轮82对经过的牵引绳施加作用力,对其起到张紧作用。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