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衣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39160发布日期:2021-05-25 12:17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式衣柜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生活家居用品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折叠式衣柜。



背景技术:

衣柜是存放衣物的柜具,通常以不锈钢、实木、钢化玻璃、五金配件为材料,一般以柜体、门板、静音轮子、门帘为组件,内置挂衣杆、裤架、拉篮、消毒灯具等配件,采用冲孔、装配、压铆、焊接等工艺,具有阻燃、防鼠、无缝防蟑螂、防尘、防蛀、防潮、洁净美观、移动方便等作用,有大容量智能消毒衣柜、无电源通玻柜、不锈钢衣柜、紫外线消毒保洁衣柜、防潮多功能衣柜、男女更衣柜、干燥防蟑螂衣柜、折叠衣柜、简易衣柜。常见的分为平开门,柜内与柜外推拉门等,衣柜所用的板材一般有不锈钢、金属、木材等,是家庭常用的家具之一。

折叠式衣柜,采用两根支杆错位铰接安装在单个的旋转轴上,以实现将衣柜的正面框架以及背面框架连接在一起,当需要将折叠衣柜起来时,通过将两根支杆折叠收拢并紧在一起,衣柜的正面框架以及背面框架收拢靠紧,使得衣柜的体积减小。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衣柜的支杆需要错位安装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衣柜的支杆需要错位安装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式衣柜。

一种折叠式衣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正面框架以及背面框架,所述正面框架与背面框架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所述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之间设置有铰接座,所述第一连接支杆与第二连接支杆相互靠近的一端之间具有供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转动的间隙,所述铰接座上设置有第一铰接轴以及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供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支杆,所述第二铰接轴供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支杆,所述第一连接支杆远离铰接座的一端与正面框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支杆远离铰接座的一端与背面框架转动连接,当第一连接支杆与第二连接支杆折叠收拢并紧时,正面框架以及背面框架能够收拢靠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面框架以及背面框架通过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接支杆与第二连接支杆之间设置有铰接座,铰接座上设置有第一铰接轴以及第二铰接轴,由于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的铰接轴不是同一根,因此第一连接支杆与第二节支杆不需要错位安装,使得第一连接支杆与第二连接支杆在同一平面内,保证衣柜整体的重心平稳,当第一连接支杆与第二连接支杆折叠收拢并紧时,正面框架以及背面框架能够收拢靠近,使得衣柜的体积变小。

优选的,所述铰接座包括第一铰接孔、第二铰接孔以及两块连接部,所述第一铰接孔与第二铰接孔分别用于安装第一铰接轴以及第二铰接轴,两块所述连接部之间具有间隙形成避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接座上设在的第一铰接孔以及第二铰接孔供安装第一铰接轴以及第二铰接轴使用,确保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的铰接轴分开,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不需要错位安装;两块连接部之间的间隙形成的避位孔起到避位的作用,确保第一连接支杆与第二连接支杆的转动连接顺畅。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支杆上远离铰接座的一端以及第二连接支杆上远离铰接座的一端均铰接设置有铰接块,所述铰接块分别设置在正面框架以及背面框架相互靠近的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远离铰接座的一端通过铰接块转动连接,铰接块分别与正面框架以及背面框架固定连接,使得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能够转动连接顺畅,确保衣柜的折叠省时省力。

优选的,所述铰接块包括第三铰接孔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铰接孔用于安装第三铰接轴,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铰接块上靠近铰接座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正面框架以及背面框架之间具有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接块伞上设置的第三铰接孔可按照第三铰接轴,确保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能够在铰接块上转动,第二连接部与正面框架以及背面框架之间具有间隙,确保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受到柜体的干涉,保证柜体折叠的顺利进行。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的两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起到限制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的转动方向,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的两侧壁,确保第一连接支杆与第二连接支杆的转动方向不一致,衣柜的折叠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衣柜的外侧,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衣柜的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部朝向衣柜的外侧,第二连接部朝向衣柜的内部,使得经折叠后,第一连接支杆、第二连接支杆以及铰接座均能在衣柜的内部,从而进一步减小折叠后衣柜的占用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的内部均空心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均空心设置,使得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的质量较小,从而确保衣柜的质量较轻,同时也节约了衣柜制作的成本。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阻尼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两端的阻尼垫能够起到减震降噪的作用,确保衣柜在折叠过程的流畅,省时省力。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铰接座上设置有第一铰接轴以及第二铰接轴,由于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的铰接轴不是同一根,因此第一连接支杆与第二节支杆不需要错位安装,使得第一连接支杆与第二连接支杆在同一平面内,保证衣柜整体的重心平稳;

两块连接部之间的间隙形成的避位孔起到避位的作用,确保第一连接支杆与第二连接支杆的转动连接顺畅;

第二连接部与正面框架以及背面框架之间具有间隙,确保第一连接支杆以及第二连接支杆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受到柜体的干涉,保证柜体折叠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的局部爆炸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凸显铰接部分的爆炸视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凸显铰接部分的另一个视角的爆炸视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凸显铰接块以及铰接座的爆炸视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中铰接部分弯折后的爆炸视图。

附图标记:1、正面框架;2、背面框架;3、第一连接支杆;4、第二连接支杆;5、铰接座;501、第一铰接孔;502、第二铰接孔;503、第一连接部;6、避位孔;7、第一铰接轴;8、第二铰接轴;9、铰接块;901、第三铰接孔;902、第二连接部;10、第三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折叠式衣柜。参照图1,包括正面框架1以及背面框架2。

参照图2,正面框架1以及背面框架2均呈矩形状,正面框架1与背面框架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支杆3以及第二连接支杆4。第一连接支杆3与第二连接支杆4均呈空心矩形状,第一连接支杆3与第二连接支杆4的两端均粘接固定有阻尼垫(图中未示出),阻尼垫采用橡胶为主要材料,具有良好的减震降噪的效果。

参照图3和图4,第一连接支杆3与第二连接支杆4之间设置有铰接座5。铰接座5包括第一铰接孔501、第二铰接孔502以及两块第一连接部503。第一铰接孔501与第二铰接孔502均呈圆柱状,第一铰接孔501与第二铰接孔502沿铰接座5的侧壁竖直开设,第一铰接孔501与第二铰接孔502的轴线方向与铰接座5的侧壁垂直。

参照图5,两块第一连接部503呈矩形状,两块第一连接部503分别位于铰接座5的两端,两块第一连接部503之间具有间隙形成矩形状的避位孔6。

参照图5和图6,第一铰接孔501以及第二铰接孔502内分别穿设有第一铰接轴7以及第二铰接轴8。第一铰接轴7依次穿过第一铰接孔501以及第一连接支杆3,使得第一连接支杆3转动连接在铰接座5上;相同的,第二铰接轴8依次穿过第二铰接孔502以及第二连接支杆4,使得第二连接支杆4转动连接在铰接座5上。其中,第一连接支杆3与第二连接支杆4相互靠近的一端之间具有间隙,使得第一连接支杆3以及第二连接支杆4在转动时不会相互干涉。

参照图2,第一连接支杆3上远离铰接座5的一端以及第二连接支杆4上远离铰接座5的一端均铰接设置有铰接块9。铰接块9分别焊接固定在正面框架1以及背面框架2相互靠近的侧壁上。

参照图5和图6,铰接块9包括第三铰接孔901以及第二连接部902。第三铰接孔901呈圆柱状,第三铰接孔901与第一铰接孔501以及第二铰接孔502同轴设置。第三铰接孔901用于安装第三铰接轴10,第三铰接轴10依次穿入第三铰接孔901以及第一连接支杆3与第二连接支杆4,使得第一连接支杆3与第二连接支杆4能够转动连接在铰接块9上。

参照图2和图6,第二连接部902位于铰接块9上靠近铰接座5的一侧,第二连接部902呈矩形状,第二连接部902与正面框架1以及背面框架2之间具有间隙。

其中,第一连接部503与第二连接部902(参照图5)分别位于第一连接支杆3以及第二连接支杆4的两侧壁,第一连接部503朝向衣柜的外侧,第二连接部902朝向衣柜的内部。使得当第一连接支杆3与第二连接支杆4折叠收拢并紧时,第一连接支杆3、第二连接支杆4以及铰接座5均能位于柜体的内部,正面框架1以及背面框架2能够收拢靠近,从而减小衣柜的占地面积。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折叠式衣柜的实施原理为:正面框架1以及背面框架2通过第一连接支杆3以及第二连接支杆4连接在一起,通过设置在第一连接支杆3与第二连接支杆4之间的铰接座5,铰接座5与第一连接支杆3以及第二连接支杆4之间铰接固定,第一连接支杆3以及第二连接支杆4与正面框架1以及背面框架2之间通过铰接块9铰接固定,使得当第一连接支杆3与第二连接支杆4折叠收拢并紧时,正面框架1以及背面框架2能够收拢靠近,从而减小衣柜的占地面积。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