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放置锅盖的放置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2391发布日期:2021-05-25 12:22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放置锅盖的放置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锅盖架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放置锅盖的放置架。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人家庭在厨房烹饪时会用到许多锅,如炒菜锅、汤锅、蒸锅、砂锅等等,而每个锅都有锅盖,锅盖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锅内物质的温度,并起到防止锅内物质因受热等因素引起的液体飞溅,蒸汽外逸的作用。

烹饪时,由于没有合适地方放置锅盖,炊事员往往随手将锅盖放在灶台或水池上,不仅占用厨房空间,而且对刚接开锅的锅盖,锅盖表面的水蒸气易冷凝聚成水滴,成股流下,从而导致灶台潮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给锅盖提供一个合理的放置处,同时可对锅盖表面冷凝的水滴进行沥水,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放置锅盖的放置架。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放置锅盖的放置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放置锅盖的放置架,包括两竖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以及多个设置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锅盖架,多个所述锅盖架由上到下等间距分布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朝向外的一侧,最下所述锅盖架可拆卸安装有沥水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锅盖放置于锅盖架上,给锅盖的放置提供一个合理的放置处,同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冷凝于锅盖上的水滴可成股流向沥水槽,达到对锅盖表面冷凝的水滴进行沥水。

优选的,每一所述锅盖架均包括开口朝向沥水槽的u形架以及呈预定角度的夹角设置于u形架开口处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远离u形架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朝向外的一侧垂直固定,所述u形架向远离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方向向上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锅盖架的倾斜设置使得放置于锅盖架上的锅盖更加的稳固。

优选的,所述u形架包括横杆以及设置于横杆相对两端且与横杆的端部垂直的竖杆,两所述竖杆远离横杆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一支撑板的一端和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二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杆设置有弧口背对沥水槽的弧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度的设置匹配了锅盖的锅头,从而使得锅盖更加稳固的放置于锅盖架上。

优选的,所述沥水槽的槽口处设置两弹性卡钩,两所述弹性卡钩相对设置且一体成型于沥水槽的两端壁,两所述弹性卡钩分别与最底端的锅盖架上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卡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卡钩的设置用于扣住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从而便于将沥水槽卡接于锅盖架上,同时也便于沥水槽从锅盖架上的拆卸。

优选的,所述沥水槽的两端壁之间的间距由上到下逐渐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沥水槽的两端壁的倾斜设置使得沥水槽具有导流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沥水槽朝向外的侧壁顶部开设有弧形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缺口的设置使得沥水槽水满时可自溢,从而确保放置于最下锅盖架上的锅盖不易被沥水槽内的水沾湿。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远离沥水槽的一端均一体成型有挂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挂钩的设置便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悬挂。

优选的,两所述挂钩均通过斜块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斜块的倾斜方向与u形架的倾斜方向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块的倾斜设置使得当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悬挂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背对锅盖架的一侧可以贴合墙面,从而使得锅盖架更加的平稳。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将锅盖放置于锅盖架上,给锅盖的放置提供一个合理的放置处,同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冷凝于锅盖上的水滴可成股流向沥水槽,达到对锅盖表面冷凝的水滴进行沥水;

2.锅盖架的倾斜设置使得放置于锅盖架上的锅盖更加的稳固;

3.弹性卡钩的设置用于扣住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从而便于将沥水槽卡接于锅盖架上,同时也便于沥水槽从锅盖架上的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整体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锅盖架;31、第一连接杆;32、第二连接杆;33、u形架;331、横杆;332、竖杆;333、第一竖杆;334、第二竖杆;335、弧度;4、沥水槽;41、弧形缺口;42、弹性卡钩;5、挂钩;51、斜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放置锅盖的放置架。如图1所示,包括两竖向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以及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朝向外一侧的多个锅盖架3,多个锅盖架3由上到下等间距分布于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其中,当锅盖放置于锅盖架3上时,为了能够对锅盖上成股流下的水滴进行收集,最下锅盖架3可拆卸安装有沥水槽4。

如图2所示,每一锅盖架3均包括第一连接杆31、第二连接杆32和u形架33;第一连接杆31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1朝向外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32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板2朝向外的一侧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u形架33的开口朝向沥水槽4,u形架33包括横杆331以及设置于横杆331相对两端的竖杆332,两竖杆332相互平行,且竖杆332与横杆331垂直;两竖杆332分别为第一竖杆333和第二竖杆334。第一连接杆31远离第一支撑板1的一端与第一竖杆333远离横杆331的一端呈预定角度的夹角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32远离第二支撑板2的一端与第二竖杆334远离横杆331的一端呈预定角度的夹角固定连接。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连接杆31与第一竖杆333的夹角以及第二连接杆32与第二竖杆334的夹角均设置为120°,由此,u形架33向远离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从而使得锅盖平稳的放置于锅盖架3上。同时,横杆331设置有弧口背对沥水槽的弧度335,该弧度335的设置与锅盖头相匹配,有助于锅盖更加稳定的放置于锅盖架3上。

如图2所示,同时为了便于对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悬挂,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远离沥水槽4的一端均一体成型有挂钩5。同时为了使悬挂的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背对锅盖架3的一侧能够贴合墙壁,两挂钩5均通过斜块51与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固定连接,斜块51的倾斜方向与u形架33的倾斜方向一致。

如图2所示,为了使沥水槽4具有导流的功能,沥水槽4的两端壁之间的间距由上到下逐渐减小;沥水槽4朝向外的侧壁顶部开设有弧形缺口41。沥水槽4的槽口处设置两弹性卡钩42,两弹性卡钩42相对设置且一体成型于沥水槽4的两端壁,两弹性卡钩42分别与最底端的锅盖架3上的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卡接配合。当沥水槽4内收集到的水滴足够多时,需要将沥水槽4内的水外排时,可人工用力使弹性卡钩42脱离锅盖架3,从而将沥水槽4从锅盖架3上拆卸下来。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