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车中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52007发布日期:2021-06-15 19:5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自适应车中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床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汽车用的自适应车中床。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汽车充气床垫一般都以某一品牌某一车型量身定制,同款产品不能适用于不同品牌同种车型;也有采用多个独立气室的充气床垫,其可以根据不同品牌同种车型拼凑或减少气室以适配同种车型的后排和后尾厢,但其拼凑麻烦,多者,气室多达十个八个凑成一床垫,而且因气室过多,有受力不均的情况存在,人躺于上面舒适体验感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适应车中床,该车中床充气后可根据个人需要和车型长度可以折叠或者伸缩;后排座椅放倒后,或可以将整个车中床平铺于汽车后排至后尾厢;或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的后排至后尾厢的长度缩短车中床的整体长度;无论汽车后排座椅是否可以放倒,本车中床折叠后放置于汽车后排座椅上直接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适应车中床,所述车中床由气垫上片7、气垫下片8压合成自上而下的,相互独立的第一气垫1、第二气垫2、第三气垫3、第四气垫4,每个气垫皆设有独立的气嘴5;

所述第一气垫1长度与汽车后排座椅长度相当,可以放置于汽车后排座椅上做床垫,或可以相对于汽车后排座椅下折,缩短所述车中床的整体长度,以适应不同长度车型;

所述第二气垫2长度和汽车后排座椅长度相当,宽度和汽车后排座椅宽度相当,可以放置于汽车后排座椅上做床垫用;

所述第三气垫3长度和汽车后尾厢长度相当,宽度相对于所述第三气垫3长度较短,可以放置于汽车后排座椅或后尾厢做床垫用,或可以放气后缩短所述车中床的整体长度,以适应不同长度车,或可以放气后当第二气垫2与第四气垫4之间的折叠边用;

所述第四气垫4长度和汽车后尾厢长度相当,宽度和汽车后尾厢宽度相当,可放置于后尾厢做床垫用,或可以放气后折叠于所述第二气垫2下面,缩短所述车中床的整体长度,或可以充气后将所述第四气垫4折叠于所述第二气垫2上面,当普通充气型坐垫用。

所述气垫上片7和气垫下片8之间设有多个竖直布置均匀的拉条9,所述拉条皆设有气孔,该拉条9上边与所述气垫上片7相压合,拉条9下边与所述气垫下片8相压合;当所述第一气垫1、第二气垫2、第三气垫3、第四气垫4充气后,所述拉条9可将气垫分隔成切块状,拉条压合位对应的气垫表面形成一向下的凹坑,人的身份躺在上面可从凹坑排出热气。

优选的:所述床垫的第一气垫1为靠枕型气垫。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垫1和第二气垫2之间留有一空隙,该空隙用于:当需要缩短所述车中床的总体长度时,可将第一气垫1相对于汽车后排座椅下折。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垫2接近所述第三气垫3的两边长度逐渐缩窄以避开轮毂位。

优选的:所述第三气垫3宽度与所述车中床的厚度相当,放气后缩短所述车中床的整体长度;所述第三气垫3放气后可以做为第二气垫2与第四气垫4之间的折叠边用。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汽车后排座位放倒后,本车中床平铺于后排座椅至后尾厢,第一气垫1为枕头状,人平躺于所述车中床休息,头枕第一气垫1,倍感舒适。

2.本车中床可以根据suv汽车按大型、中型、小型的常规平均后排及后尾厢尺寸比例做成车中床,如果该suv汽车的后排及后尾厢是符合标准尺寸的,本车中床每个气垫充气后直接平铺于后排至后尾厢即可直接使用。

3.本车中床可以根据suv汽车按大型、中型、小型的常规平均后排及后尾厢尺寸比例做成车中床,如果该中型suv汽车的后排及后尾厢总长度是小于标准尺寸的,可将第一气垫1相对于汽车后排座椅下折,或者将第三气垫3放气,缩短本车中床总体长度以适应不同长度车型。

4.本车中床可以根据汽车按大型、中型、小型的常规平均后排及后尾厢尺寸比例做成车中床,无论后排是否可以放倒,可将第一气垫1相对于汽车后排座椅下折,将第三气垫3和第四气垫4放气,第三气垫3和第四气垫4折叠于第二气垫下面,即可将本车中床直接放置于后排座椅上使用。

5.可将第四气垫4充气后折叠于第二气垫上面,此时的第三气垫3处于放气状态的,其宽度和第二、第四气垫的厚度相当,放气后可以做为第二气垫2与第四气垫4之间的包边用,本使用例可做为常规充气型坐垫使用,使用场景不限于室内、室外。

6.在气垫上片7和气垫下片8之间设有多个竖直布置均匀的拉条9,拉条皆设有气孔,当气垫充气后,拉条9可将气垫分隔成切块状,拉条压合位对应的气垫表面形成一向下的凹坑,人的身份躺在上面可从凹坑排出热气,体验感会更加舒适。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所述自适应车中床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所述自适应车中床使用状态图;

图3为第一使用例所述车中床使用状态图;

图4为图3的立体图;

图5为第二使用例所述车中床使用状态图;

图6为图5的立体图;

图7为第三使用例所述车中床使用状态图;

图8为图7的立体图;

图9为第四使用例所述车中床使用状态图;

图10为图9的立体图;

其中:1.第一气垫;2.第二气垫;3.第三气垫;4.第四气垫;5.气嘴;7.气垫上片;8.气垫下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示出一种自适应车中床,所述车中床由气垫上片7、气垫下片8压合成自上而下的,相互独立的第一气垫1、第二气垫2、第三气垫3、第四气垫4,每个气垫皆设有独立的气嘴5;

所述第一气垫1长度与汽车后排座椅长度相当,可以放置于汽车后排座椅上做床垫,或可以相对于汽车后排座椅下折,缩短所述车中床的整体长度,以适应不同长度车型;

所述第二气垫2长度和汽车后排座椅长度相当,宽度和汽车后排座椅宽度相当,可以放置于汽车后排座椅上做床垫用;

所述第三气垫3长度和汽车后尾厢长度相当,宽度相对于所述第三气垫3长度较短,可以放置于汽车后排座椅或后尾厢做床垫用,或可以放气后缩短所述车中床的整体长度,以适应不同长度车,或可以放气后当第二气垫2与第四气垫4之间的折叠边用;

所述第四气垫4长度和汽车后尾厢长度相当,宽度和汽车后尾厢宽度相当,可放置于后尾厢做床垫用,或可以放气后折叠于所述第二气垫2下面,缩短所述车中床的整体长度,或可以充气后将所述第四气垫4折叠于所述第二气垫2上面,当普通充气型坐垫用。

如图2所示:所述气垫上片7和气垫下片8之间设有多个竖直布置均匀的拉条9,所述拉条皆设有气孔,该拉条9上边与所述气垫上片7相压合,拉条9下边与所述气垫下片8相压合;当所述第一气垫1、第二气垫2、第三气垫3、第四气垫4充气后,所述拉条9可将气垫分隔成切块状,拉条压合位对应的气垫表面形成一向下的凹坑,人的身份躺在上面可从凹坑排出热气,体验感会更加舒适。

如图1-2所示:所述床垫的第一气垫1为靠枕型气垫。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气垫1和第二气垫2之间留有一空隙,该空隙用于:当需要缩短所述车中床的总体长度时,可将第一气垫1相对于汽车后排座椅下折。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气垫2接近所述第三气垫3的两边长度逐渐缩窄以更好的避开轮毂位。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三气垫3宽度与所述车中床的厚度相当,放气后缩短所述车中床的整体长度;放气后可以做为第二气垫2与第四气垫4之间的折叠边用。

第一使用例: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根据汽车后排和后尾厢的长宽尺寸,将车中床整体长宽做成与后排和后尾厢的长宽尺寸相当,根据轮毂尺寸;将第二气垫2接近第三气垫3的两边长度逐渐缩窄以更好的避开轮毂位;将汽车后排座位放倒,将车中床平铺于后排座椅至后尾厢,第一气垫1为枕头状,人平躺于所述车中床休息,头枕第一气垫1,倍感舒适。

第二使用例:如图1、图5以及图6所示,根据suv汽车按大型、中型、小型的常规平均后排及后尾厢尺寸比例做成车中床,以中型suv汽车为例,如果该中型suv汽车的后排及后尾厢是符合标准尺寸的,本车中床每个气垫充气后直接平铺于后排至后尾厢即可直接使用。

第三使用例:如图1、图7以及图8所示,根据suv汽车按大型、中型、小型的常规平均后排及后尾厢尺寸比例做成车中床,以中型suv汽车为例,如果该中型suv汽车的后排及后尾厢总长度是小于标准尺寸的,可将第一气垫1相对于汽车后排座椅下折,或者将第三气垫3放气,缩短本车中床总体长度以适应不同长度车型。

第四使用例:如图1、图9以及图10示出适用于普通汽车后排座椅的车中床:根据汽车按大型、中型、小型的常规平均后排及后尾厢尺寸比例做成车中床,以常规轿车为例,后排可以放倒或不能放倒,或者一个家庭中有可以后排放倒的汽车和后排不能放倒的汽车,本车中床皆可适用。可将第一气垫1相对于汽车后排座椅下折,将第三气垫3和第四气垫4放气,第三气垫3和第四气垫4折叠于第二气垫下面,即可将本车中床直接放置于后排座椅上使用。

第五使用例:如图1-2示出普通坐垫,可将第四气垫4充气后折叠于第二气垫上面,此时的第三气垫3处于放气状态的,其宽度和第二、第四气垫的厚度相当,放气后可以做为第二气垫2与第四气垫4之间的包边用,本使用例可做为常规充气型坐垫使用,使用场景不限于室内、室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