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20022发布日期:2021-07-20 15:57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器具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茶水分离玻璃杯,主要包括两种:1通过内外双层滤网旋转一定角度后重合或错位孔的方式来达到茶水分离功能,此结构缺点是由于外滤网包胶注塑,外滤网内口部直径会偏小且内滤网装配也会有误差,故内外滤网在旋转的时候会有卡死和不顺的现象,且茶仓空间较小,喝水时仍然会有细小茶渣被饮入的隐患;2采用杯体为两层结构杯身方式上层矮下层高,上层是放置茶叶的小仓,下层是装开水的杯体,泡茶时通过杯体颠倒180°方式以及上层和下层之间的过滤网来实现茶水分离。此结构缺点是上层茶仓烫手影响使用且单层的玻璃茶仓易破碎,上下层结构视觉上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包括依次通过螺纹装配连接的上盖、下盖和杯体,其中:所述上盖的底部设置有限位筒,所述限位筒内限位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旋钮套,所述上盖的中部活动嵌设有旋钮;所述旋钮的上端与设置于所述上盖顶部的旋转盖连接,下端螺纹嵌设于所述旋钮套顶部的螺纹槽内,所述旋钮套的下端向下延伸设置有上连杆;

所述下盖内装配有茶仓,所述茶仓的底部设置为向上倾斜凸起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中部固定嵌设有套筒,所述套筒内设置有下连杆和套设于所述下连杆下端的线性弹簧;所述下连杆的上端与所述上连杆呈上下对应布置,下端固定设置有封水片;所述封水片上套设有斜面密封圈,所述斜面密封圈与所述过滤网的底部斜面相配合。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上,所述旋转盖通过片板与所述旋钮的上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上,所述旋钮的中部通过第一o型密封圈活动装配与所述上盖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上,所述限位筒的底部套设有内塞,所述内塞的底部开口通过第二o型密封圈与活动穿设于其内的所述上连杆密封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的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上,所述上盖、旋转盖、片板、旋钮、旋钮套、内塞、限位筒同中心轴布置。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上,所述过滤网底部设置有细滤网片,且所述过滤网的滤孔直径大于所述细滤网片的滤孔直径。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上,所述下连杆的上端套设有第三o型密封圈,所述第三o型密封圈与所述套筒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上,所述封水片通过螺母设置于所述下连杆的下端。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上,所述下盖采用外螺纹的方式装配与所述上盖内,且所述上盖内装设有上盖密封圈。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上,所述杯体采用外螺纹的方式装配与所述下盖内,且所述下盖内装设有下盖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转动旋转盖结构实现茶水分离,不需要通过内外滤网旋转对孔位来实现进水漏水功能,也不需要严格管控内外滤网的直径尺寸配合,大大节约了物料及加工制造成本;

(2)具有过滤网的茶仓便于加工及拆装,更便于使用者清洗;细滤网片的设置则更有效的阻止细小茶叶渣进入杯体内,使用者可以更加安心的饮用;

(3)使用斜面密封圈与过滤网的底部斜面相配合,在斜面密封圈与下连杆运动行程同等的情况下则水流进出茶仓时更流畅;在茶仓的使用空间加大的情况下也不影响杯体的容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中上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中下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中上盖组件和下盖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中杯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10-上盖,11-旋转盖,12-片板,13-旋钮,14-第一o型密封圈,15-旋钮套,16-第二o型密封圈,17-内塞,18-限位筒,19-上盖密封圈,20-下盖,21-过滤网,22-细滤网片,23-套筒,24-下连杆,25-第三o型密封圈,26-线性弹簧,27-封水片,28-斜面密封圈,29-螺母,30-杯体,31-下盖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玻璃杯,包括依次通过螺纹装配连接的上盖10、下盖20和杯体30,且上盖10与下盖20为一体装配,构成了玻璃杯的杯盖结构,且在打开杯盖时可实现没有水滴出。所述上盖10的底部设置有限位筒18,所述限位筒18内限位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旋钮套15,所述上盖10的中部活动嵌设有旋钮13;所述旋钮13的上端与设置于所述上盖10顶部的旋转盖11连接,下端螺纹嵌设于所述旋钮套15顶部的螺纹槽内,所述旋钮套15的下端向下延伸设置有上连杆。旋钮套15在限位筒18内通过竖直设置的滑轨构成限定的上下运动距离,转动旋转盖11与旋钮13时,通过螺纹带动旋钮套15上下运动,旋钮套15底部的上连杆实现结构上下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下盖20内装配有茶仓,所述茶仓的底部设置为向上倾斜凸起的过滤网21,所述过滤网21的中部固定嵌设有套筒23,所述套筒23内设置有下连杆24和套设于所述下连杆24下端的线性弹簧26;所述下连杆24的上端与所述上连杆呈上下对应布置,下端固定设置有封水片27;所述封水片27上套设有斜面密封圈28,所述斜面密封圈28与所述过滤网21的底部斜面相配合。预压状态下的线性弹簧26安装于下连杆24与套筒23之间,且套筒23的底部与过滤网21焊接固定,在旋转盖11与旋钮13转动时通过螺纹带动旋钮套15上下运动,旋钮套15底部的上连杆与下连杆24抵触连接,并在取下接触时在线性弹簧26的复位作用下,带动下连杆2及斜面密封圈28来实现结构上下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一方面,旋转盖11未旋转时斜面密封圈28与过滤网21底部侧斜壁过盈配合来起到封水作用,旋转盖11旋转后带动下连杆24及斜面密封圈28向下运动,则茶水从斜面密封圈28与过滤网21之间的空位漏出,茶叶及细小茶叶渣则被过滤留在过滤网21及细滤网片22之内;另一方面,若需将杯体30内的茶水再次回到茶仓内,则可转动旋转盖11同时将杯体30倾斜较大角度,让茶水通过斜面密封圈28与过滤网21底部斜面之间产生的空位进入茶仓,然后反向转动旋转盖11使得斜面密封圈28归位,与过滤网21底部斜面密封配合,从而实现将茶水留在茶仓内。通过转动旋转盖11结构实现茶水分离,不需要通过现有的内外滤网旋转对孔位来实现进水漏水功能,也不需要严格管控内外滤网的直径尺寸配合,大大节约了物料及加工制造成本。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旋转盖11通过片板12与所述旋钮13的上端固定连接,通过片板12压住旋转盖11与旋钮13螺纹拧入固定配合。所述旋钮13的中部通过第一o型密封圈14活动装配与所述上盖10上,所述第一o型密封圈14采用硅胶材质。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所述限位筒18的底部套设有内塞17,所述内塞17的底部开口通过第二o型密封圈16与活动穿设于其内的所述上连杆密封连接,所述第二o型密封圈16采用硅胶材质。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过滤网21底部设置有细滤网片22,且所述过滤网21的滤孔直径大于所述细滤网片22的滤孔直径,通过细滤网片22可将茶叶及细小茶叶渣留在过滤网21内,且所述过滤网21和细滤网片22均采用不锈钢材质。细滤网片22的设置则更有效的阻止细小茶叶渣进入杯体内,使用者可以更加安心的饮用。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下连杆24的上端套设有第三o型密封圈25,所述第三o型密封圈25与所述套筒23活动连接。且所述封水片27通过螺母29设置于所述下连杆24的下端,所述封水片27采用不锈钢材质。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下盖20采用外螺纹的方式装配与所述上盖10内,且所述上盖10内装设有上盖密封圈19,所述过滤网21套在下盖20上,上盖10通过上盖密封圈19与下盖20螺纹拧入配合,从而将过滤网21固定。以及所述杯体30采用外螺纹的方式装配与所述下盖20内,且所述下盖20内装设有下盖密封圈31。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由所述上盖10、旋转盖11、片板12、旋钮13、旋钮套15、内塞17、限位筒18组成的上盖组件同中心轴布置;由所述下盖20、过滤网21、套筒23、下连杆24、线性弹簧26、封水片27斜面密封圈28组成的下盖组件与上盖组件同中心轴布置。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