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动靠背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52809发布日期:2021-08-31 13:39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动靠背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活动靠背座椅。



背景技术:

座椅是一种用于供人体坐立的坐具,是工作或休息时常使用的一种工具;为提高人体的舒适度,通常在人体腰部与底座抵接的部位向上设置座椅靠背,以供人体背部倚靠。

现有技术中常规的靠背座椅的通过靠背与底座的夹角,以调节人体倚靠的角度;其缺点为,常规的靠背座椅调整仅能通过底座角度来调整人体坐姿,调整方式单一,无法满足用户不同种坐姿的调整需求,用户体验感差。

鉴于此,需要对常规的靠背座椅加以改进,以解决其角度调整方式单一,用户体验感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动靠背座椅,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活动靠背座椅,包括背内框和背外框,所述背内框的顶端两侧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背外框的顶端两侧;

所述背外框的底端两侧分别设置有轴孔,所述轴孔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穿过于所述轴孔且其两端分别外露于所述轴孔;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连接有旋转手柄,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内框的底端。

可选的,所述背外框的顶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内活动连接有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可相对所述固定座转动和可沿所述限位孔滑动;

所述限位螺栓的一端穿过于所述限位孔且其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内框上。

可选的,旋转手柄靠近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

所述轴孔靠近所述旋转手柄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轴孔内形成有转动空间,所述第一凸起容置于所述转动空间;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相抵时,所述第一转轴停止转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转轴远离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设置有沿轴向延伸卡接部,所述旋转手柄设置有与所述卡接部相匹配的卡接槽,所述卡接部卡合连接于所述卡接槽,以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旋转手柄周向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沿同一轴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连杆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时,以带动所述第二连杆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

可选的,所述旋转手柄和所述第一连杆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

可选的,所述卡接部包括沿所述第一转轴周向分布的多个凸台体,相邻两个凸台体之间形成有凹槽;所述卡接槽包括多个与所述凸台体相匹配的槽体,所述凸台体卡合连接于所述槽体,以使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旋转手柄周向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工作时,转动旋转手柄,旋转手柄带动第一转轴在轴孔内转动,以带动第一连杆转动绕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连杆转动以带动第二连杆转动,背内框在第二连杆的推动作用下发生转动,使背内框整体绕背外框的顶端发生一定角度的摆动,从而实现背内框相对于背外框的角度调整,满足用户不同的坐姿角度调整需求,提高人体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活动靠背座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活动靠背座椅的整体结构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活动靠背座椅的整体结构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活动靠背座椅的背外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活动靠背座椅的背外框c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活动靠背座椅的转动部分部件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活动靠背座椅的旋转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背内框1、背外框2、轴孔21、第一转轴3、旋转手柄4、第一连杆5、第二连杆6、固定座22、限位螺栓7、第一凸起41、第二凸起211、卡接部31、卡接槽4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活动靠背座椅,包括背内框1和背外框2,所述背内框1的顶端两侧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背外框2的顶端两侧;

所述背外框2的底端两侧分别设置有轴孔21,所述轴孔21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3,所述第一转轴3穿过于所述轴孔21且其两端分别外露于所述轴孔21;所述第一转轴3的第一端连接有旋转手柄4,所述第一转轴3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一连杆5,所述第一连杆5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6,所述第二连杆6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内框1的底端。

工作时,转动所述旋转手柄4,所述旋转手柄4带动所述第一转轴3在所述轴孔21内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连杆5转动绕所述第一转轴3转动,所述第一连杆5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二连杆6转动,所述背内框1在第二连杆6的推动作用下发生转动,使所述背内框1整体绕所述背外框2的顶端发生一定角度的摆动,从而实现背内框1相对背外框2的角度调整;使用时人体背部倚靠于所述背内框1,通过旋转所述旋转手柄4可调节所述背内框1的角度,进而调整人体背部的角度,额外提高一种角度调整方式,满足用户不同的坐姿角度调整需求,提高人体的舒适度;且旋转手柄4位于靠背的底部两侧,人体伸手即可触碰到所述旋转手柄4进行调节,方便快捷,体验感良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外框2的顶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座22,所述固定座22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内活动连接有限位螺栓7,所述限位螺栓7可相对所述固定座22转动和可沿所述限位孔滑动;

所述限位螺栓7的一端穿过于所述限位孔且其固定连接于所述背内框1上。所述限位螺栓7使所述背内框1的顶端活动连接于所述背外框2的顶端,所述背内框1整体绕所述背外框2的顶端发生一定角度的摆动时,所述限位螺栓7提供一个摆动点,且由于第二连杆6带动所述背内框1产生位移,所述限位螺栓7滑动连接于所述限位孔,使所述背内框1沿所述限位孔与所述背外框2发生相对位移,避免所述背内框1转动时与所述背外框2发生结构干涉和碰撞,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旋转手柄4靠近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起41;所述轴孔21靠近所述旋转手柄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凸起211,所述轴孔21内形成有转动空间,所述第一凸起41容置于所述转动空间;所述第一凸起41可在所述转动空间内的范围进行旋转,第一凸起41与所述第二凸起211相抵时,所述第一转轴3停止转动;以限制所述旋转手柄4可旋转的角度,进而限制所述背内框1摆动的角度,避免背内框1发生自由旋转与所述背外框2碰撞的问题,增强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座椅在调整角度时可正常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3远离所述第一连杆5的一端设置有沿轴向延伸卡接部31,所述旋转手柄4设置有与所述卡接部31相匹配的卡接槽42,所述卡接部31卡合连接于所述卡接槽42,以使所述第一转轴3与所述旋转手柄4周向固定。所述旋转手柄4和所述第一连杆5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端。

安装时,将所述旋转手柄4的卡接槽42对准所述卡接部31的位置并插入,使所述第一转轴3与所述旋转手柄4周向固定,再通过螺栓将所述旋转手柄4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3上;调整所述背内框1的角度时,拧松所述螺栓,转动所述旋转手柄4以调整角度,在调整到所需要的角度时,紧固所述螺栓,使旋转手柄4固定于所述背外框2上,旋转手柄4和背内框1均不再旋转,实现旋转到预设角度时背内框1的固定;同时螺栓固定的方式便于安装,简单实用;且使两部件周向固定,拧动所述旋转手柄4时可带动所述第一转轴3同步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部31包括沿所述第一转轴3周向分布的多个凸台体,相邻两个凸台体之间形成有凹槽;所述卡接槽42包括多个与所述凸台体相匹配的槽体,所述凸台体卡合连接于所述槽体,以使所述第一转轴3与所述旋转手柄4周向固定,同时便于装配,简化结构。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杆5远离所述第一转轴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3沿同一轴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杆6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连杆5绕所述第一转轴3转动时,以带动所述第二连杆6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